苜蓿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苜蓿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
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直立型草本植物,株高0.8米--1.6米,具有营养丰富(干草粗蛋白质含量在18%--26%之间,矿物质含量高,各种维生素也很丰富)、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产量高(一般亩产干草1000千克--1800千克)等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其栽培技术如下:
一、播种前的准备
1、选地。以土层深厚疏松,排灌方便,pH值6.5--7.5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最为适宜。在土壤含盐量0.2%的盐碱地上也能生长良好,不适于黏土。
2、整地。精细整地,彻底清除杂草。春播时,需在上一年作物收获后浅耕灭茬,除草,保墒,然后深翻,耕深要达20厘米,再耙、压,使其平整;秋播要在作物收获后,深耕、耙平、磨碎。
3、施底肥。结合整地施底肥,亩施2000千克厩肥、1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钾和50千克过磷酸钙。
由于种子不耐盐,播前应对土壤灌水洗盐,或雨后播种才易出全苗。
二、播种
1、种子处理。种子要经过清选,晒干,使种子的净度达到90%;播前可将农药、除草剂、根瘤菌和肥料按比例配置拌种,避免苗期病虫害。用根瘤菌等细菌肥料拌种(1千克根瘤菌可拌10千克种子),能提高产量20%以上。
2、播种时间。种子发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地温在5℃--6℃,最适温度在25℃以内;二是需要较多的水分。以春播和秋播效果最好。偏盐碱地块不宜春播,易造成死苗。①顶凌春播。春季需在清明前(3月底--4月初)顶凌播种。此时土壤刚解冻,湿度大,易获全苗。过晚正逢春旱大风,出苗困难。②夏播。一般在6月份--7月份。此期气温高,雨水多,幼苗生长快,但杂草也多,病虫害发生频繁。③秋播。一般在8月底--9月初。此期在雨季后,土壤墒情好,温度适宜,杂草长势减慢,播种成功率最高。不论采用哪种播种方式,均应结合下雨或灌溉,雨后最好。播后要镇压,以利种子发芽。
3、播种方法。一般采用条播,行距30厘米--40厘米。目前推广的密垄稀植技术,行距15厘米--20厘米,既增加覆盖,提高产量,又便于田间管理。
4、播种量。选进口种子,每亩用量0.75千克--1.0千克;国产种子,每亩用量1.0千克--1.5千克。盐碱地用量适当增加。干旱地区因水分不足,播种不可过密。亩用量干燥时用低限,湿润时用高限。
5、播种深度。苜蓿种子甚小,播深视土壤种类而定,湿土浅播,干土稍深。一般为2厘米--3厘米,沙质土3厘米--4厘米,黏土为2厘米,
6、镇压。若土壤疏松,播前先镇压一遍,便于掌握深度;播种后再镇压一遍,有利于保墒。
三、管理
1、补苗。播种后要及时查苗补种,确保种植密度。
2、灌水与排水。灌水用沟灌、喷灌均可。冬前、返青后各浇一遍水;刈割后,视干旱情况,适时浇水;对新种的苜蓿保苗浇水时,须在幼苗长出3片真叶,株高5厘米以上时进行。苜蓿的根系不耐淹,水淹24小时会造成死亡,雨季低洼地应注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施肥。播前施足底肥。每亩用过磷酸钙20千克--30千克,与厩肥2000千克同时施入。目前各地推广的细菌肥料,如增产菌、EM、喷施宝等都可促进苜蓿生长。苜蓿为固氮植物,所以少施氮肥。
4、除草。返青后、幼苗期、二次刈割前后都要除草。一般在灌水后除草,可采用中耕、耙切及化学药剂等方法。化学除草剂分为三种:一是播种前适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如地乐胺,灭草猛、草甘膦等;二是苗前适用的除草剂,如地乐胺、禾耐斯、都尔等;三是苗后适用的除草剂,如普施特、豆草隆、苯达松等。但注意药效应在刈割前2周--3周失效,以免造成家畜中毒。
5、病虫害防治。生长4年以后,苜蓿的病虫害较多。可用药剂、提前刈割、摘除病叶等方法防治,但根本的防治措施还在于选用抗病品种及播前药物拌种。
6、收割。苜蓿每年可刈割3次--5次。苜蓿从始花期到盛花期约为7天--10天,第一次刈割在始花期(1/10开花)最适宜,此时蛋白质含量最高;最晚不能晚过盛花期,否则,落叶严重,茎秆纤维化,品质下降。第一茬苜蓿草收割时间大约在5月中下旬;以后视水肥条件,每隔30天--40天割一次,刈割时留茬5厘米左右,过高过低都不好;在最后一次刈割时,要注意留40天--50天的生长期,以利于越冬。刈割后阴干半天,及时打捆贮藏,否则过干会造成落叶,影响草的质量。
四、利用方式
1、调制干草。苜蓿最重要的利用方式是调制干草饲喂家畜。调制干草要在始花后选晴天及时收割。调制时要尽量防止叶片脱落。若苜蓿稍凋萎,可铺于地面将茎碾压挤出水分。调制要迅速,以免营养损失。制成干草后粉碎,与精料混合饲喂家畜。
2、青饲。青饲时要注意随割随喂,在阴凉处散放,不要隔夜堆放。每日每头喂量:奶牛25千克--30千克,母猪10千克,育成猪5千克--7千克,鸡0.1千克--0.15千克。
3、半干青贮。由于苜蓿含淀粉和糖分少,不宜单独青贮,常与玉米混合青贮。割后凋萎,含水量减少到50%,切碎与玉米混合制成半干青贮料,作为蛋白质补充饲料。
五、推荐品种
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国产品种有:中苜一号、敖汉苜蓿、沧州苜蓿、公农3号苜蓿等;进口品种有:金皇后(美国)、阿尔冈金(加拿大)等。其中,国产品种适应性强,可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尤其是中苜一号,适合在黄淮海平原及渤海湾一带的盐碱地或其他类似的内陆盐碱地种植;进口品种产量、品质较高,适宜在水肥充足、土质较好的地块种植。
牧草紫花苜蓿管理技术
紫花苜蓿前两茬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70%,且品质优良,商品性好。因此,第一茬紫花苜蓿收获后,要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以争取获得更好的效益。
一、加强水肥管理,保证苜蓿生长需求
要根据土壤含水量情况适当补水。如果0-20厘米土壤层内含水量低于10%,要适当浇灌,水量不宜太大。喷灌约4-6小时即可。紫花苜蓿第二茬生长期短,要想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比第一茬有更多的营养积累。返青期没有进行追肥或重新播种的地块,第一茬苜蓿收割后要结合浇水及时进行追肥。一般每亩追施苜蓿专用肥20-30公斤。
二、密切关注病虫草害发生,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紫花苜蓿第二茬生长正值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发生病虫草害。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炭疽病,虫害主要有蓟马、蚜虫等。如有病虫害发生,要及早进行防治。针对病虫害可选择以下方法:菌核病,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60克进行防治;炭疽病,可选用10%世高可湿性粉剂每亩60克进行防治;蓟马、蚜虫,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
三、适时收获,防止雨季霉烂
雨季。为防止霉烂,尽可能选择晴好天气适时收割;如果雨天较多,可在苜蓿开花期前后提前或错后刈割,这样虽然产量或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整体看得要大于失。收割后尽量减少在地里的晾晒时间,打捆后及时送到场院,选择通风避雨处自然风干,避免雨淋。
四、避免牲畜践踏啃食,保证苜蓿后期生长
苜蓿第一茬收割后,新叶及嫩芽的数量对苜蓿的产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期间如果遭到牲畜的践踏或啃食将对苜蓿的后期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成片死亡。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派专人看管或加强田间巡视,严禁放牧。
紫花苜蓿病害防治技术
由于种植中病虫杂草的危害,使紫花苜蓿减产甚至毁种,药残严重。市植保站通过试验研究,现已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治体系,防效达80%~98%,挽回产量损失30%~50%,解决了苜蓿生产中的难题。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霜霉病、褐斑病、白粉病、夏季黑茎病、黑茎和叶斑病、黄斑病和轮斑病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炭疽病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黄萎病和细菌性凋萎病亦应给予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