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直线运动教案

第二章直线运动教案
第二章直线运动教案

第二章 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能较灵活地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而言位置发生了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这里“别的物体”是指作为标准的、作为参照的、认为不动的物体,叫参考系。

2.平动和转动是机械运动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平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

注意:平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转动:物体绕着本身的一点转动。

二.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一个有质量的一个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不存在。

实际物体有时可以抽象为质点,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做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如果物体有转动,但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也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三.位移和路程

1.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其方向由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终点。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2.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路程是标量。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例1】:如图,一质点从A 点出发做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它运动了1/2圈时的位移是_____,路程是______,它运动了2 1/2圈时的位移是______,路程是_____,它运动了3 3/4圈时的位移为_______,路程为______。

四.几个速度概念

1.速度

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一矢量。 V=s/t 。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其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2.速率

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一标量。

3.瞬时速度

物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4.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t s v

注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5.平均速率

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注意:速率是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2】有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开始沿直线运动,它们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位移—时间图像如下图示,则这段时间内: (1) 它们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2) 它们的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为

五.加速度 1.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a=△v /t=(v t -v 0)/t 【例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为3m/s 2,对于任意1s 来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这1s 末的速度总是比这1s 初的速度大3m/s ;

B .在这1s 初的速度总是比前1s 末的速度大3m/s ;

C .在这1s 末的速度总是比这1s 初的速度大3倍;

D .末速度总是比初速度大3m/s 。

【分析】此题中加速度3m/s 2意义是:速度每秒钟增加3m/s 。可知A 正确,C 错。

“这1s 初”与“前1s 末”是同一时刻,B 错。

末速度比初速度大3m/s 的前提是时间为1s 。D 错。

【解答】A 正确。

2.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速度和加速度是两个描述物体运动的不同的物理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1.有速度,不一定有加速度;有加速度,不一定有速度。

2.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3.加速度不是增加的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变化”就包括“增加”或“减少”。或“方向改变”

4.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

加速度的方向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而不由速度方向决定。

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5.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变化不一定大。

由a=Δv/t 知,a 的大小还与t 有关。

由Δv=at 知,Δv 的大小还与t 有关。

6.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变化;物体速度变化,一定有加速度

速度变化:速度的大小或方向之一发生变化,速度就发生了变化。

v

【例4】下列所描述的几种运动中,可能的是: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分析】由Δv=at知,Δv的大小除与a有关外,还与t有关。只要t足够大,尽管a很小,Δv也可以很大。故A正确。

矢量的正负只表示方向,a与v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故B正确。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大。故C错误。只要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不管加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速度都要增大。故D正确。【解答】A、B、D正确。

练习1、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0,则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至0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0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0时,位移达到最大值;

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至0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解:B。

练习2、下列运动中可能的是

A、物体速度增大,而加速度减小;

B、物体的速度减小,而加速度增大;

C、物体加速度不变,而速度变;

D、物体的速度不变,而加速度变。

解:A、B、C。

练习3、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甲物体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平均速度是v;乙物体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平均速度是v′,则v和v′的大小关系是(设v1≠v2):

A、v

B、v=v′;

C、v>v′;

D、无法确定。【解答】A正确

解:设前一半位移为S

设前一半时间为t则:

第二课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3、能较灵活地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物理规律的运用

一.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相等,这样的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⑴、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⑵、物体所受合外力为0。

公式: v=s/t s=vt

【例5】、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

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在小转台

M 上,到轨道的距离MN 为d=10m ,如图所示。转台匀速转动,

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为T=60s 。光束

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 的夹角为45°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t=2.5s 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二位数字)(00·全国) 解:在△t 时间内,光束转过的角度

△Φ=3600×△t/T=150

如图所示,有两种可能。

⑴、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接近N 点,△t 内光束与MN

的夹角从450变为300,小车走过L1,速度应为

v1=L1/△t

由图可知 L1=d(tg450-tg300)

得 v1=1.7m/s

⑵、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远离N 点,△t 时间内光束与MN 的夹角从450变为600,小车走过

L2

v2=L2/△t

L2=d(tg600-tg450)

得 v2=2.9m/s

练习4、一列长120m 的士兵队伍,以某一恒定速度沿一条笔直的公路匀速行进,行进中,有一通讯员因有要事,迅速从排尾赶到排头,然后又立即按原来的速度大小返回排尾。此过程中队伍前进了288m ,求这位通讯员往返过程走过的路程和位移。(432m,288m)

练习5、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上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从头顶正上方传

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

的多少倍。(33)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或: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at v v t +=0

位移公式:s = v 0t + at 2

/ 2

推论: v t 2 – v o 2 = 2as 2

0t v v v += 其它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是一常数

ΔS = S Ⅱ – S Ⅰ = S Ⅲ – S Ⅱ = S Ⅳ – S Ⅲ = …… = Sn – S 2n-1 = aT 2

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 平均 = (v 0 + v t )/2

3.物体经过某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2

220t s v v v += 对基本公式的理解

【例6】一列长100m 的列车以V=20m/s 的速度速度正常行驶,当通过1000m 长的大桥时,列车

必须以10m/s 的速度运行,在减速与加速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均为0.5m/s 2,求列车因过桥

而延误的时间。【解析】65s

练习6、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9t-t 2(m),求第5秒内质点通过的路程与

位移。(0.5m,0m)

练习7、光滑水平面上面的O 点有一物体,初速度为0,先以加速度a 1向右匀加速运动一段时间后,加速度突然反向,且大小为a 2,经相同时间恰好又回到O 点,且速度大小为5m/s ,则物体加速度改变时,其速度值为多大?以及a 1:a 2的值。(1:3,2.5m/s )

练习8、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 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 2,若s 2-s 1=6米,s 1∶s 2=3∶7,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

解析:设斜面长为s ,加速度为a ,沿斜面下滑的总时间为t 。则:

斜面长: s = 2

1at 2 …… ( 1) 前3秒内的位移:s 1 = 2

1at 12 ……(2) 后3秒内的位移: s 2 =s -

2

1a (t -3)2 ...... (3) s 2-s 1=6 (4)

s 1∶s 2 = 3∶7 ……

(5)

练习9、有一质点在连续12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4s 内的位移为24m.要最后4s 内

的位移为56m ,求质点运动的加速度(1m/s 2)

【例7】一个小球从斜面顶端无初速下滑,接着又在水平面上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它共运动了10s ,斜面长4m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为6m 。求:⑴、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⑵、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始末速度均为0,在斜面与水平面交接处速度最大。书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

s 1=v m t 1/2 s 2=v m t 2/2

即 s 1+s 2=v m (t 1+t 2)/2

得 v m =2m/s t 1=4s t 2=6s

得 a 1=v m /t 1=0.5m/s2 a 2=v m /t 2=0.33m/s 2

解(1)—(5)得:a =1m/s 2 t = 5s s =12 . 5m

【例8】物块以v 0=4米/秒的速度滑上光滑的斜面,途经A 、B 两点,已知在A 点时的速度是B 点时的速度的2倍,由B 点再经0.5秒物块滑到斜面顶点C 速度变为零,A 、B 相距0.75米,求斜面的长度及物体由D 运动到B 的时间?

解析:物块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设A 点速度为V A 、B 点速度V B ,加速度为a ,斜面长为S 。 A 到B : v B 2 - v A 2 =2as AB (1)

v A = 2v B (2)

B 到C : 0=v B + at 0 (3)

解(1)(2)(3)得:v B =1m/s

a = -2m/s 2

D 到C 0 - v 02=2as ……(4) s= 4m

从D 运动到B 的时间:

D 到B : v B =v 0+ at 1 t 1=1.5秒

D 到C 再回到B :t 2 = t 1+2t 0=1.5+2?0.5=2.5(s)

练习10、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 点,c 是ab 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 至c 需要的时间t 0。问它从c 经b 再回到c ,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类竖直上抛运动,利用对称性,可反过来考虑。

物块由c到a的时间为t0。而c是ab中点,设一个b到c的时间为t1,则:

t1:t0=1:(√2-1)

∴ t1=(√2+1)t0

∴ t=2t1=2(√2+1)t0

说明:此题介绍了用“逆推法”解题。在解决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可将其视为反方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大大地简化解题过程。

练习11、汽车关闭油门后在水平路面上滑行10s后静止。设汽车滑行时所受的阻力不变。关闭油门后的第8s内运动了2.5m。求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多大?

【解析】:用逆推法。第8s内的位移对应于第3s内的位移。

第一s内的位移s1为: s1:s3=1:5

s1=s3/5=0.5m

又 s1=at2/2

得 a=1m/s2

∴ v0=at=1×10=10m/s

补兖练习:将粉A轻放在正以2m/s的恒定速度运动的足够长水平传送带上后,传送带上留下一条长度为4m,的划线。若使该传送带改做加速度大小为 1.5m/s2的匀减速度运动直到速度为0,并且在传送带开始匀减速度运动时将另一粉笔头B轻放在传送带上,则粉笔头B停止在传送带上的位置与划线起点间的距离是多?

解析:粉笔头在传送带上的划线长即为二者的相对位移,当传送带匀速运动时有t1=v0/a ......(1)s 1=v0t1-v0t1/2 (2)

解得:a=0.5 m/s2,

当传送带匀减速运动时,经时间t2二者速度相等,则有

u=at2=v0-a1t2得t2=1s u=0.5m/s

此过程划线长为:s2= (v0t2-a1t22/2)- at22/2=1m,

此后到传带停止运动历时t3,则t3=u/a1=1/3s 此时粉笔头的速度为v

V=u-at3=1/3m/s

这过程中划线长为s3=ut3-at32/s-ut3-a1t32/2=1/18m

传送带停止后粉笔头运动的位移为

S4=v2/2a=1/9m

故L=s2-s3-s4=5/6m

补充练习2、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启动,同时车后60m远处有人以一定的速度u,匀速追赶要车停下。已知人在离车距离小于20m、持续时间2s喊停车,才能将信息传司机,问

(1)u至小要多大? (2)如果u=10m/s的速度追车,则人车距离最小距离为多少?

解析:(1)据题设条件知,从人与车相距20m,开始到第二次人车距离20m,的时间间隔为2s,

S 车+60-s 人=20 代入得:

t 2-2ut+80=0 由题意知该方程的两个根 t 1、t 2 应满足条件

t 1-t 2≥2 得 u ≥9m/s

(2)10m

第三课时 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的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gt v t = 22

1gt s = 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方法:(1) 分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来处理

上升过程为匀减速运动at v v t -=0 2021gt t v s -

= 最高点的特点为v=0,从而可以求得g v g v H t 220

,==

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且上升和下降两个运动具有对称性。

(2)全过程看是一个匀减速一直线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可看成是匀变直线运动的特例。

处理这类运动的关键是: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找出其等量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例题与习题汇编

【例9】:从地面竖直一抛一物体,在抛出后的第四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3m ,则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多少?【解答】72.2m 或者5 1.2m

【例10】:一物体从离地300m ,且以13m/s 的速度上升的气球上掉下,求:

(1)物体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2)物体释放5s 后的位置和速度;

(3)物体从掉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解析】308.45m;离地高为240m,37m/s 向下,9.15s 练习12、一条铁链长5m ,铁链上端悬挂在某一点,放开后让它自由下落,铁链经过悬点正下方25m 处的某一点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解答】()

s 25- 练习13、在高为50m 的阳台边缘以20m/s 的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问经过多少时间小球离阳台的的距离为15m 。【解析】1s 、3s 、S )72(+

练习14、如图所示,天花板上吊一根长为l=1m 的棍子,当它开始下落的同时,地面上有一个小球竖直上抛,经t1=0.5s,小球和棍子的下端在同一高度,小球经过棍子的时间为Δt=0.1s,

求:

(1) 小球上抛的初速度v 0

(2) 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H

(3) 小球落在和棍子落地的时间差,

补兖1.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 ,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另一物体B 自

由落下,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ACD )

A.物体A 向上抛出的初速度和物体B 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相等

B.物体A 、B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物体A 能上升的最大高度和B 开始下落的高度相同

D.相遇时,A 上升的距离和B 下落的距离之比为3∶1

补兖2.一个从地面上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点A 的时间间隔是5 s ,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 的时间间隔是3 s ,则AB 之间的距离是(g =10 m/s 2)(C )

A.80 m

B.40 m

C.20 m

D.初速未知,无法确定

补兖3.滴水法侧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里面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 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 ,用刻度尺量出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 ,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设人耳能区别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 ,声速为340 m/s ,则 (D )

A.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为34 m

B.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为34 m

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22t hn

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

2

)1(2t n h 补兖4.一条铁链长5 m ,铁链上端悬挂在某一点,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铁链经过悬点正下方25 m 处某一点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s.(取g =10 m/s 2)(0.236)

解析: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 125 m 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 m/s ,问:

V 0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g =10 m/s 2)

补充5.(1)运动员打开伞后做匀减速运动,由v 22-v 12=2as 2可求得运动员打开伞时的速度为v 1=60 m/s ,运动员自由下落距离为s 1=v 12/2g=180 m ,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高度为s =s 1+s 2= 305 m.(2)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t 1=g v 1=6 s ,打开伞后运动的时间为t 2=a

v v 12-=3.85 s ,离开飞机后运动的时间为t =t 1+t 2=9.85 s

补充6.从同一地点以30 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两个物体,相隔时间为2 s ,不计空气阻力,第二个物体抛出后经过_______s 时间跟第一个物体在空中相遇,相遇处离抛出点的高度为_______m.(2;40)

补充7.屋檐上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为1 m 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2-2-1所示,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g 取10 m/s 2)

解析:可以将这5滴水运动等效地视为一滴水下落,并对这一滴水的运动全

过程分成4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如图中相邻的两滴水间的距离分别对应着各

个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它们满足比例关系:1∶3∶5∶7.设相邻水滴之间

的距离自上而下依次为:x 、3x 、5x 、7x ,则窗户高为5x ,依题意有:

5x =1 则x =0.2 m

屋檐高度 h =x +3x +5x +7x =16x =3.2 m 由 h =21gt 2 得:t =10

2.322?=g h s=0.8 s. 所以滴水的时间间隔为:Δt =

4t =0.2 s 第四课时 运动的追及和相遇

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找出二物体的运动位移之间的关系。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追上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坐标,速度相等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有极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含条件。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二次函数求极值、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用图像法分析和相对运动的知识求解。

【例11】火车以速度v 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 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 2运动(V 1>v 2)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则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s v v a 2)(2

12-≥)

练习15、在同地平直公路上,A 、B 两车沿同一方向运动,当两车相距7m 时,A 车以速度V=4m/s

做匀速运动,由于摩擦的原因,B 车此时以速度V 1=10m/s ,加速度大小为2m/s 2做匀减速运动,

且B 在前,A 在后,若从此时开始,A 车经过多长时间追上B 车?(8s )

练习16、物体A 、B 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m/s 的速度运动,B 以2m/S 2的加

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

【例12】:两个质量均为m=1kg 的质点A 、B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同一位置沿彼此平行的两条直线开始运动,A 、B 的初速度为V A =2m/S ,V B =1.2m/s ,方向都向右,如图示,在运动的同时,A 、B 都受到大小为F=0.2N 的力作用,A 受力向左,B 受力方向向右,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若用L 表示两质点在任意时刻的水平距离,问L 的数值在什么范围内,不可以判断A 、B 谁在前谁在后?L 的数值在什么范围内,可以判断A 、B 质点谁在前谁在后?

【解析】由于A 做匀减速运动,B 做匀加速运动,A 的初速度大于B 的初速度,故在起始阶段A 的位移大于B 的位移,且A 、B 的速

度差逐渐减小,而A 、B 间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但

过了一段时间后,B 的速度超过A 的速度,A 、B 的水 平距离就开始减小,B 超过A 后,A 、B 间的距离就逐渐

增大。在了超过A 之前,当二者速度相等时其间距最大。容易求得其最大距离为L=0.8m,故当L<0.8m 时无法确定谁在前谁在后;当L>0.8m 时一定是B 在前。

练习17、从高H 处自由下落一个小球A ,同时在A 的正下方的地面上以V 0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B ,V 0=40m/s,要使1)B 在上升阶段与A 相遇;2)B 在下降过程与A 相遇。则H 的取值范围各为多大?(0

练习18、甲乙两物体相距为S ,同时同向运动,甲在前面做初速

为0,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运动,乙在后面做初速度V 加速度为b

的匀加速运动如图则: A 、若a=b ,则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 B 、若a>b ,则两物体可能相遇二次。C 、若a

遇二次D 、若a>b ,则两物体可能相遇一次或不相遇。【解析】A 、B 、D

练习19、甲、乙两站相距60km ,从甲站向乙站每隔5分钟开出一辆车,速度都是60km ?h ,一位乘客坐在以60km/h 的速度从乙站向甲站行驶的汽车上,正当他乘坐的车开动时,同时有一辆车从甲站开出则这位乘客在途中会遇到多少辆车?【解析】23辆

补充练习1、A 、B 两地每过相等的时间间隔t 就向另一地开出一辆车。一人步行从A 地到B 地,途中每隔3min 就遇到迎面驶来的一辆车,每隔5min 就有一辆车超越自己。设人车均做匀速运动且所有车的车速相等,求上述时间间隔t 的值。

V B V A

b a

甲 乙

解析:设的人速度为u 车的速度为v ,则相邻两车的间距为(vt ),以人为参考系则有迎面开来的车的车速为(v+u ),超越自己的车速为(v-u ),则有

vt=(v+u )×5min

vt=(v-u )×3min 解得:t=3.75min

补充练习2、甲、乙两车相距x ,同时同向运动,乙车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 1、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甲车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 2、初速度为v 0,的匀加速运动,试讨论两车在运动过程中相遇次数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析:根据相遇的条件建立起位移间的等量关系,得到关于时间t 的二次函数,再由判别式进

行讨论。答案:(1)a 1a 2时,若v 02<2(a 1-a 2)x 不

相遇,若v 02=2(a 1-a 2)x 相遇一次,若v 02>2(a 1-a 2)x 相遇二次

第五课时 运动图象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图象的意义,知道运动图象的作用 2、能运用运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运动图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运动图象解题

一.位移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s —t 图):如图一。

简谐振动的位移图象(y —t 图):如图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二.速度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v —t 图):如图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v —t 图):如图四。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曲线

三.运动图像的意义

1.运动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位移(或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动图象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2.位移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3.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4.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注意:“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为正;“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为负。

5.处理图像问题要注意“五看”即(1)看坐标。看清楚是什么物理量随什么物理量的变化。S t

(2)看截距代表什么意义。(3)看斜率的物理意义。(4)看面积有什么物理意义。(5)看交点有什么物理意义

1.根据运动图线判断运动性质

【例13】、试说明下图中a、b所描述的质点的运动。

【解析】:a:位移图象。第1s内,质点从离坐标原点1m

处,以1m/s的速度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第2s内静

止在x=2m处,第3s内从x=2m处以2m/s的速度向负方向

运动(返回),第3s末到达坐标原点,第4s内向反方向运动。

b:速度图象。第1s内以初速度1m/s、加速度1m/s2向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以2m/s的速度向正方向做匀速运动;第3s内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2m/s2的匀减速运动,第3s 末速度为0;第4s内先反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形状上很相似,但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首先应分清是位移图象还是速度图象。

练习20、某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

①若x表示位移,则物体做:

A.往复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

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

D.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若x表示速度,则物体做:

A.往复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

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

D.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①位移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图线的斜率在0~2s、4~6s为正,2~4s、6~8s为负,表示相应的速度一会为正,一会为负。故是往复运动。

A正确。

②速度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的斜率在0~2s、4~6s为正,2~4s、6~8s为负,表示相应的加速度一会为正,一会为负,但大小相等。而由图象可知速度均为正。

C正确。

练习21、如图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原点的s—t图象,下面有关说法

中正确的是:【解析】:B、C

A、甲、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0;

C、乙运动是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D、乙比甲早出发t1的时间。

练习22、有两个光滑固定的斜面AB和BC,A和C两点

在同一水平面上,斜面BC比斜面AB长,如图所示。一个滑块自A点以速

度vA上滑,滑到B点时速度减小为0,紧接着由BC滑下,设滑块从A点

到C点的总时间为tc。试画出表示滑块速度大小v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v

—t图。

2.利用运动图像解题

【例14】: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速度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

车做匀速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成,丙车先减速成后加速成,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的速度相同,问哪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解析】分别作出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右所示。

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练习23、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如图所示,如果在上升阶段和下落

阶段所受空气阻力大小相等,则:

(1)能正确反映物体的速度(以竖直向上作为正方向)随时间变化的是(B )

(2)能正确反映物体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是(E )

练习24、如图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作匀加速运动的v-t图线。已知在第3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物体的出发点的关系是

A.从同一地点出发B.A在B前3m处(C )

C.B在A前3m处D.B在A前5m处

练习25、有两个光滑固定斜面AB和BC,A、C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斜面BC比AB长(如图甲所示),下面四个图中(如图乙)正确表示滑块速率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C )

《电工基础》优秀教案

中职学校 《电 工 基 础》 教 案 教 案 教学过程: 第 1章 电路的基础知识 §1-1电路和电路图 一. 电路的基本组成 1.电路:电路是电流的流通路径, 它是由一些电气设备和元器件 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复杂的电路呈网状, 又称网络。 电路和网络这两个术语是通用的。 2.电路的组成: 电源:电源是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设备。 负载:电路中吸收电能或输出信号的器件 导线和开关:导线是用来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开关是控制电 路接通和断开的装置。 二、电路的基本功能三、电路图 (a )(b )R

实际电路可以用一个或若干个理想电路元件经理想导体连接起来模拟, 这便构成了电路模型。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电源负载,帮助学生理解电源、负载的定义。 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画出电路模型图称为电路图。 1.电路原理图 用电路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称为电路原理图,简称电路图或原理图。 2.原理框图 原理框图也简称框图,它是一种用矩形框、箭头和直线等来表示电路工作原理和构成概况的电路图。 3.印制电路图 电路元件的安装图称为印制电路图 四、电路原理图常用图形符号 在一定条件下对实际器件加以理想化,只考虑其中起主要作用,理想电路元件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简称为电路元件。电阻元件是一种只表示消耗电能的元件;电感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而可以储存磁场能量的元件;电容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电场而可以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等。 记忆表1-1常用图形符号 安全教育,白露要到了,天气由热转凉,预防感冒。 作业,教材P5 2 教学过程: §1-2 电流和电压(一)

复习旧课:电路的基本组成 讲授新课:电流和电压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轻声慢步,请勿拥挤。 一、电流 电流的形成,简单阐述电流的本质,从物质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电 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1.电流的方向 电流:带电粒子(电子、离子等)的定向运动, 称为电流。 电流的方向:习惯上规定正电荷运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的大小 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 横截面积的电荷量,用符号I 表示, 即 单位:安[培], 符号为A 。常用的单位有千安(kA ), 毫安(mA ), 微安(μA )等。 3.直流和交流 直流:当电流的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时, 称为直流。 交流:电流的量值(大小)和方向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电流, 称为 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常用英文小写字母i 表示。 在分析与计算电路时, 常可任意规定某一方向作为电流的参考 方向或正方向。 例题讲解:教材P10 1 4.电流的测量 电流表应该串联接到被测量的电路中,每个电流表都有一段的测 量范围,称为量程。 作业,教材巩固与练习1题。 t q I =A mA A μ6310101==

《电工基础》 第三章 电容器

2019至2020 学年第一学期 教师授课教案 类别: 授课专业班级: 课程:《电工基础》第三章电容器 开课时间: 总课时:40学时 使用教材: 授课教师: 教研室:

一、课堂组织 二、安全理念讲解 三、授课内容: 第三章 电容器 §3-1 电容器与电容 一、电容器 两个相互绝缘又靠得很近的导体就组成了一个电容器。这两个导体称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中间的绝缘材料称为电容器的介质。 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特性。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称为充电。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称为放电。 由于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之间是绝缘的,所以直流电不能通过电容器,电容器的这一特性称为隔直 。 在电路中使用的电容器,切断电源后,电容器中仍有剩余电荷。因此,在检测电容器之前必须先将其“放电”,以免损坏测试设备,或对操作者造成电击。 电容器按其电容量是否可变,可分为固定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可变电容器还包括半可变电容器,它们在电路中的符号参见表。 固定电容器的电容量是固定不变的,它的性能和用途与两极板间的介质有关。一般常用的介质有云母、陶瓷、金属氧化膜、纸介质、铝电解质等。 电解电容器是有正负极之分的,使用时不可将极性接反或接到交流电路中,否则会将电解电容器击穿。 电容量在一定范围内可调的电容器叫可变电容器。半可变电容器又叫微调电容。常用的电容器如图所示。 311266V U U U =-=-=

二、电容 原来不带电的电容器接上直流电源后,它的两个极板就储存电荷。 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称为电容器的电容,用符号C 表示。它在数值上等于电容器在单位电压作用下所储存的电荷量。 即 C = Q/U 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用F 表示,常用较小的单位有微法(μF )和皮法(pF )。 三、平行板电容器 平行板电容器是最常见的电容器。 电容是电容器的固有属性。 式中S 、d 、C 的单位分别是m2、m 、F ,介电常数ε的单位是 F/m 。 它只与电容器的极板正对面积、极板间距离以及极板间电介质的特性有关;而与外加电压的大小,电容器带电多少等外部条件无关。 电容器存在耐压值,当加在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大于它的 常用电容器 S C d ε=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201页

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 1.1 库仑定律 一、电荷 1、自然界中只有正、负电荷,电荷间作用力为“同性 相斥,异性相吸”。 2、电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1个电子电量e=1.6×10-19C。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等于电子(或质子)电量或者是它们的整数倍,因此,把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二、库仑定律 1、库伦定律的内容 在真空中两个电荷间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若两个点电荷q1,q2静止于真空中,距离为r,则q1受到q2的作用力F12为 式中F 12、q 1 、q 2 、r诸参数单位都已确定,分别为牛(N)、 库(C)、库(C)、米(m)由实验测得

k = 9×109 N ·m 2/C 2 q 2受到q 1的作用力F 21与F 12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统称静电力,又叫库仑力。 2、注意事项: (1)、库仑定律只适用于计算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力,非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库仑定律不适用。 (2)、应用库仑定律求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时,不用 把表示正、负电荷的“+”、“-”符号带入公式中,计算过程中可用绝对值计算,其结果可根据电荷的正、负确定作用力为引力或斥力以及作用力的方向。 三、例题讲解, 【例题1】两个点电荷电荷量C q 61104-?-=, C q 62102.1-?-=,在真空中的距离m r 4.0=,求两个点电荷 间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 解:根据库仑定律 N r q q k F 27.04 .0102.11041092 669 221=?????==-- 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因为同带负电荷, 所以作用力为斥力。 【例题2】两个点电荷分别带电荷量A q 和B q ,当它们间的距

电工基础教案43847

第一章直流电路 第一节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一、电路的组成:由电源、负载、开关和导线等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闭合回路,称为电路。 E 1、电源: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如干电池,蓄电池,交直流发电机等。 2、负载(用电器):消耗能量的设备,如电灯、电炉和电动机等。 3、开关:用来实现对电路进行控制和保护作用等。如:刀闸开关、熔断器等。 4、导线;用来联接电路的,为电路提供通路的。在电路中起输送电能的作用。常用铜、铝等材料制作。 二、电流 1、电流:导体中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通常,我们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定为电流的方向,而电子移动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3、电流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的多少。用符号I 表示

I = Q / t 式中I ——电流(A); Q ——电荷量(C); t ——时间(s)。 4、电流的测量:常用电流表。 注意:a、量称b、极性c、与被测电路串连。 例一、P4 如果3 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2 C ,求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如果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3 A,那么3s 内将有多少电量通过导体截面? 解:公式I=Q / t 三、电位、电压、电动势 1、电位(V): 1)、电位:把正电荷在某点具有的能量,称为该点的电位。 正电荷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负电荷恰好相反2)、参考点:通常将大地作为参考点,且电位为零。 3)、电位的正负:正电位——某点电位高于参考点的电位。 负电位——与正电位相反。 4)、不同的参考点,电位不同,即电位的大小与参考点有关。 例:P6 求:V A,V B,V C A 3V B 6V C A 3V B 6v C

电工基础知识教案

电工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 l、巩固基础知识,全面了解电工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各主要物理量及基本公式的含义,有关公式物理量以及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2、各定律的内容及有关量间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电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论结合实际,将学到的基础理论做为实际设计、安装、维修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五、课时安排 6课时 六、教学用具: 投影片、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点名、稳定学生情绪 二、引入新课 一、电路的组成及状态 (一)电路的组成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手电筒电路 电路——电流经过的路径

电流必须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所以一个完整的电路一定是回路。 组成: 电源 负载 控制设备 导线 1、电源 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如:火力发电机:热能 水力发电机:水能 风力发电机:风能转换为电能 核动力发电机:核能 蓄电池:化学能 电源可通过电网络输送、传递、分配。 2、负载 将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的器件或设备(各种电器)。 如: 电灯:电能转换为光能 电炉:电能转换为热能 电动机: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控制设备 按人们的需求安全、有效的控制电能各物理量以及用电器的使用时间。 如:控制电灯的开关、插销等: 控制电动机的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等。 4、导线 输送分配电能的导体(常用铜、铝材料)。 它将电源电能输送致控制设备,再将受控制的电能输入用电器,最后再将其连接回电源而形成回路。 电路的分类 电路可分为外电路和内电路 外电路: 电源、控制设备负载 内电路: 电源内部的通道。如蓄电池两极、发电机电枢线圈内通道。 电路原理图: 对各种不同电路的表达方式——电路图 电路图是最简单明了提供电路信息的方法。

电工基础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 电容器 §3-1、电容器 教学目的 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理解电容器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容器的基本概念;电容的物理意义;影响平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掌握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记住平板电容器电容值 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叠加定理内容与应用条件。 2、导入新课: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电工和电子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电力系统中利用它可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在电子技术中,利用它可起到滤波、耦合、隔直、调谐、旁路和选频等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Ⅱ、讲授新课: 一、电容器和电容 1、电容器: (1)、电容器:指在电路中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是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电极中间夹一层绝缘体(又称电介质)所构成。 (2)、电容器最基本的特性:能够存储电荷。 (3)、用途:具有“隔直通交”的特点,在电子技术中,常用于滤波、移相、旁路、信号调谐等;在电力系统中,电容器可用来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4)、主要技术参数:电容量、允许误差、额定电压。 (5)、工作原理: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电容器的两极板间便有电压U,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定向运动,使得A板带有正电荷,B板带有等量的负电荷.电荷的移动直到两极板间的电压与电源电动势成骑虎相等时为止.这样在两个极板间的介质中建立了电场,电容器储存了一定量的电荷和电场能量. 2、电容 (1)、电容量是衡量电容器储存电荷能力大小的一个物理量,简称电容,通常也用符号C 表示。 (2)、含义:电容器任一极板所储存的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电压的比值叫电容量,简称电容。用字母C 表示。 (3)、电容定义式为:U Q C 式中 Q ——一个极板上的电荷量,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 U ——两极板间的电压,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 C ——电容,单位是法[拉],符号为F 。 (4)、物理意义: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 (5)、单位换算:法拉,简称法,通常用符号“F”表示。 当电容器两端所加的电压为1V 时,若在任一极板上储存1C 的电荷量,则该电容器的电容量就是1F 。

电工基础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三相电路 第一节三相电源 学习目标: 1. 熟悉三相交流电源的表达式、相量表示法、相量图 重点:三相表达式、相量图 一、三相电动势 图7-1 三单相电动势的产生:如图7-1所示,若定子中放三个线圈 ( 绕组 ) :U 1 ? U 2 , V 1 ? V 2 ,W 1 ? W 2 ,由首端(起始端、相头)指向末端(相尾),三线圈空间位置各差 120°,转子装有磁极并以w的速度旋转,则在三个线圈中便产生三个单相电动势。 二、三相对称电源 图7-2.

供给三相电动势的电源称为三相电源,三个最大值相等,角频率相同而初相位互差时的三相电源则称为对称三相电源。如图7-2所示,他们的参考方向是始端为正极性,末端为负极性。 1.三相电源的表示式 3 .相量表示式及相量图、波形图,如图7-3所示 图7-3 4 .三相电源的特征:大小相等,频率相同,相位互差120o 。对称三相电源的三个相电压瞬时值之 和为零,即 5 .相序:对称三相电压到达正(负)最大值的先后次序,U → V → W → U 为顺序,U → W → V → U 为逆序。本章若无特殊说明,三相电源的相序均为顺序。 第二节三相电源的连接 教学目标: 1.三相四线制、三相三线制电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三相交流电源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特点 重点:三相交流电源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特点

难点:三相交流电源的三角形连接的特点 图7-4 一、星形联接 1 .基本概念: ( 1 )三相电源的星形联接:将对称三相电源的三个绕组的相尾(末端) U2 、 V2 、 W2 联在一起,相头(首端) U1 、 V1 、 W1 引出作输出线,这种联接称为三相电源的星形联接,如图7-4所示。 ( 2 )中性线:联接在一起的 U2 、 V2 、 W2 点称为三相电源的中性点,用 N 表示,当中性点接地时称为零点。从中性点引出的线称为中性线,当中性点接地时称为零线,但与地线不同。 ( 3 )火线:从三个电源首端 U1 、 V1 、 W1 引出的线称为端线,俗称火线。 ( 4 )相电压:端线到中性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相电压,用符号、、表示。常以作为参考电压。 ( 5 )线电压:端线到端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用、、表示。规定线电压的方向分别是由 U 线指向 V 线, V 线指向 W 线, W 线指向 U 线。 2 .特点: 用相量形式表示为 假设,,

电工基础教案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 第一节电路和电路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电路的作用和构成及电路模型的概念。 1-1手电筒电路 电路和电路模型基本概念 1.电路特点: 电路设备通过各种连接所组成的系统,并提供了电流通过途径。 2. 电路的作用: 图 1-1 电路模型 (1) 实现能量转换和电能传输及分配。 (2) 信号处理和传递。 3.电路模型:理想电路元件:突出实际电路元件的主要电磁性能,忽略次要因素的元件;把实际电路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所形成的理想化的电路。即为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 例图 1-1 :最简单的电路——手电筒电路 4 .电路的构成:电路是由某些电气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组成。(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及向电路提供能量的设备,如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 (2)负载:把电能转换成为其它能的装置也就是用电器即各种用电设备,如电灯、电动机、电热器等。 (3)导线:把电源和负载连接成闭合回路,常用的是铜导线和铝导线。 (4)控制和保护装置: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保护电路的安全,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如开关,熔断器、继电器等。 第二节、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学习目标:

掌握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定义及有关表达式,了解参考方向内涵及各物理量的度量及计算方法。 重点:各物理量定义的深刻了解和记忆。 一: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电流 (1) 定义: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定义为电流强度。 (2) 电流单位:安培 (A) , 1A = 103mA = 10^6μA , 1 kA = 103 A (3)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的实际方向。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直流电,用I表示,方向和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交流电,用i表示。任意假设的电流流向称为电流的参考方向。 (4)标定:在连接导线上用箭头表示,或用双下标表示。 约定:当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时i >0,当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时i <0, (5)电流的测量:利用安培表,安培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直流安培表有正负端子。 2.电压 (1)定义: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场中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称其为A点到B点间的电压。用uAB表示。或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压。 (2)电压单位:伏特( V ), 1V = 103mV = 10^6 μ V , 1kV = 103 V (3)电压方向:规定把电位降低的方向作为电压的实际方向。电压的方向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直流电压Uab ,方向和大小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交流电压u ab 。任意假设的电压方向称为电压的参考方向。 (4)标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表示参考方向,可以用“+”高电位端、“-”低电位端来表示;可以用双下标表示;可以用一个箭头表示,当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时U> 0,当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时U <0。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电工基础教案 使用教师:xxx 教学重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认识电路 1、了解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和电气设 备额定值的意义。 2、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 电位、电阻、电能、电功率。 3、掌握、欧姆定律、最大功率输出定理,了解 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1、“理想电路模型”概念的建立。 2、理解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

阻的概念。 3、理解、欧姆定律(全电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章节学时数 1.1 电路 1.2 电流 6 1.3 电阻 1.4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4 1. 5 电能和电功率 实训课 2 本章总学时 12 第二章简单的直流电路 1、掌握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和并联分流关系。 2、学会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3、掌握万用表的应用。

1、运用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和并联分流关系解决 电阻电路问题。 2、熟练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3、应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 教学章节学时数 2.1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2 电阻串联电路 8 2.3 电阻并联电路 2.4 电阻混联电路 习题课 1 2.5 万用表 2.6 电阻的测量 6 2.7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习题课 1 本章总学时 16 第三章复杂的直流电路 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学会运用支路电流

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只含两个网孔)。 2、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掌握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 4、掌握叠加定理及其应用。 1、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学会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 2、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掌握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章节学时数 3.1 基尔霍夫定律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课题编号】 1-01-01 【课题名称】认识电工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应知: 1.简单认识电工实训室。 2.了解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应会: 1.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2.学会安全用电常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上,接触电工电子这门课程,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程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认识实训室入手,加强实物教学,能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让学生有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安全保障。 【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资源】 电工实训台、万用表、试电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这门课程是学习关于电的知识、技能及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离不开电工实训室。为了让大家对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我们首先认识电工实训室常用电工仪器、仪表。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认识电工实训室 (一)实训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训台,了解实训台的几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实训台,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讨论,对实训台有初步了解。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 教师活动:现场演示讲解各种仪器、仪表外形作用及简单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各种仪器、仪表,练习简单的使用方法。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环节2: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教师活动:简单讲解操作规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知道违规的弊端。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项操作规程,了解违反规程的危害。 教学环节3:安全用电常识 (一)常见的触电方式 教师活动:通过触电实例,和学生介绍触电方式及触电的危害。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例,分组讨论触电方式及危害。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二)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触电急救 教师活动:通过触电实例,介绍电流对人体危害,安全电压;利用多媒体演示触电急救方法,让学生掌握简单触电急救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例,分组讨论电流对人体危害;观看多媒体演示触电急救方法,掌握简单触电急救方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通过用电实例,介绍安全用电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组讨论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四)电气火灾的防范 教师活动:通过用电实例,介绍引起电气火灾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基本灭火方法。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组讨论电气火灾的防范。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知识。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实际,用多媒体投影,像讲故事一样,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实训室、安全用电知识。必要时可以各小组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掌握知识。

最新3电工基础第三章教案汇总

3电工基础第三章教 案

第三章电容器 §3-1、电容器 教学目的 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理解电容器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容器的基本概念;电容的物理意义;影响平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掌握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记住平板电容器电容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叠加定理内容与应用条件。 2、导入新课: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电工和电子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电力系统中利用它可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在电子技术中,利用它可起到滤波、耦合、隔直、调谐、旁路和选频等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Ⅱ、讲授新课: 一、电容器和电容 1、电容器: (1)、电容器:指在电路中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是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电极中间夹一层绝缘体(又称电介质)所构成。 (2)、电容器最基本的特性:能够存储电荷。 (3)、用途:具有“隔直通交”的特点,在电子技术中,常用于滤波、移相、旁路、信号调谐等;在电力系统中,电容器可用来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4)、主要技术参数:电容量、允许误差、额定电压。 (5)、工作原理: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电容器的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电工基础》项目三 教案

教案7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起阻碍作用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电阻与电阻率 电阻用字母R 表示。电阻的单位名称是欧姆,简称欧,用符号Ω表示 1MΩ= 1000KΩ=10000000 Ω 注:导体的电阻是客观存在的,它不随导体两端电压大小变化 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并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用公式表示是: S L R .ρ= ρ是与导体材料性质有关的物理量,称为电阻率或电阻系数,单位是欧? 米( Ω?m )。 二.电阻元件的电流、电压关系 1.电阻的电流、电压关系特性:将电阻两端电压与流过电阻电流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在电阻为恒定值时,电流、电压关系特性如图1. 3所示。 图1.3 电阻的电流、电压特性 注意:电阻越小,这条直线越陡。 2. 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 1.线性电阻:电压、电流特性如图1.4(a )所示,电阻是常数。 2.非线性电阻:电压、电流特性如图1.4(b )所示,电阻不是常数。

图1.4 电阻的电流、电压特性 三.常用线性电阻标注 1.线性性电阻 (1)电阻参数标注:①直接标注在电阻上;②色环标注。色环表示的意义如表1.2所示。 表1.2色标符号规定 (2)二位有效数字色环标记:如图1.5所示,该电阻的阻值为2 700Ω,允许偏差±5%; (3)三位有效数字色环标记:如图1.6所示,该电阻的阻值为33 200Ω,允许偏差±1%。

图1.5 两位有效数字色标示例 图1.6 三位有效数字色标示例·板书设计 ·作业 电阻定律 ·总结扩展 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电子电工专业电工基础教案电流的磁效应及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课题 5-1电流的磁效应 5-2磁场的主要物理量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以 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及匀强磁场的性质。 教学重点 磁场的四个物理量以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磁场强度的大小与媒介质性质无关。 学情分析 教学效果

教后记

新课 第一节电流的磁效应 一、磁场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磁力是通过磁场传递的。磁极在它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磁场对处在它里面的磁极有磁场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和磁感线 1.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静止,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在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与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三、电流的磁场 1.直线电流的磁场 电流的方向与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例: 2.环形电流的磁场 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例: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第二节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一、磁感应强度B 1.它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B = l I F (条件: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 B 可用高斯计测量,用磁感线的疏密可形象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单位: F ——N (牛顿),I ——A (安培),L ——m (米),B ——T (特斯拉) 3.B 是矢量,方向:该点的磁场方向。 4.匀强磁场:在磁场的某一区域,若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个区域叫匀强磁场。 二、磁通Φ 1.Φ = B S (条件:① B ⊥ S ;② 匀强磁场) 2.单位:韦伯(Wb ) 3.B = S Φ ;B 可看作单位面积的磁通,叫磁通密度。 三、磁导率 μ 1.表示媒介质导磁性能的物理量。真空中磁导率:μ0 = 4π ? 10-7 H / m 。相对磁导 率:μr = μμ 2.μr < 1 反磁性物质;μr > 1 顺磁性物质;μr >> 1 铁磁性物质。前面两种为非铁磁性物质 μr ≈1,铁磁性物质 μ 不是常数。 四、磁场强度H 1.表示磁场的性质,与磁场内介质无关。 2.H = μ B 或 B = μ H = μ0 μr H 3.(1)磁场强度是矢量,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 (2)单位:安 / 米(A / m ) 练习 习题 (《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4)。 2.选择题(1)~(4)。 3.填充题(1)~(4)。

第6章电工基础教案3

新课《电工基础》课程教案 周次第10周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王春举授课班级13春机电电子班、机电数控班授课题目6-4自感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态度)1.理解自感系数的概念。 2.了解自感现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掌握磁场能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1.线圈电感的计算和自感电动势的计算。2.荧光灯的工作原理。 难点:荧光灯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 学法指导讲授指导 教具或学具黑板、PPT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复习 1.感应电动势的概念。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 3.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 4.习题2.选择题(4)。 第四节自感现象 一、自感现象 1. (1)如图调节R使HL1、HL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 白炽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S再接通电路。 学生听练

(2)现象:HL2正常发光,HL1逐渐亮起来。 (3)分析现象。 2. (1)如图接通电路,灯HL 正常发光,再断开电路。 (2)现象:断电的一瞬间,白炽灯突然发出很强的亮光,然后才熄灭。 (3)分析现象。 3.结论: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线圈中原来电流的变化。 自感现象:由于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简称自感。 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二、自感系数 1.自感磁通 ΦL :当电流通过回路时,在回路内产生的磁通叫自感磁通。 2.自感磁链:ψL = N ΦL 3.自感系数(电感):L = I L ψ L 表示各线圈产生自感磁链的能力,表示一个线圈通过单位电流所产生的磁链。 4.单位:亨利(H )、毫亨(mH )、微亨(μH ) 1H = 103 mH = 106 μH 三、线圈电感的计算 1.B =μH = μl IN ,Φ = B S = l INS μ,由N Φ = L I 得 L = l S N 2μ 2.(1)L 由线圈本身的特性决定,与线圈的尺寸、匝数 和媒质的磁导率有关,而与线圈中的电流无关。 (2)上式除适用于环形螺旋线圈外,对近似环形的线圈,且在铁心没饱和的条件下,也可用上式近似计算。 (3)铁磁材料磁导率μ不是一个常数,铁心越接近饱和,这现象越显著。所以具有铁心的线圈,其电感不是一个定值,

《电工基础》教案

中职学校《电工基础》 教案

教案

重点难点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第1章电路的基础知识 §1-1电路和电路图 一. 电路的基本组成 1.电路:电路是电流的流通路径, 它是由一些电气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复杂的电路呈网状, 又称网络。电路和网络这两个术语是通用的。 2.电路的组成: 电源:电源是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设备。 负载:电路中吸收电能或输出信号的器件 导线和开关:导线是用来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开关是控制电路接通和断开的装置。 二、电路的基本功能 电路的功能有两大类: 一是电路的一种作用是实现能量的传输、分配和转换。 另一种作用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三、电路图 实际电路可以用一个或若干个理想电路元件经理想导体连接起来模拟, 这便构成了电路模型。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电源负载,帮助学生理解电源、负载的定义。 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画出电路模型图称为电路图。 1.电路原理图 用电路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称为电路原理图,简称电路图或原理图。 2.原理框图 原理框图也简称框图,它是一种用矩形框、箭头和直线等来表示电路工作原

理和构成概况的电路图。 3.印制电路图 电路元件的安装图称为印制电路图 四、电路原理图常用图形符号 在一定条件下对实际器件加以理想化,只考虑其中起主要作用,理想电路元件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简称为电路元件。电阻元件是一种只表示消耗电能的元件;电感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而可以储存磁场能量的元件;电容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电场而可以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等。 记忆表1-1常用图形符号 安全教育,白露要到了,天气由热转凉,预防感冒。 作业,教材P5 2 教案 教学过程: §1-2 电流和电压(一) 复习旧课:电路的基本组成 讲授新课:电流和电压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轻声慢步,请勿拥挤。 一、电流 电流的形成,简单阐述电流的本质,从物质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电工基础》电子教案.doc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工基础》电子教案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相互关系 1. 3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及其特性 1. 4电路中的独立电源 1. 5基尔霍夫定律 1. 6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识别与应用 1. 1电路和电路模型 案例1. 1手电筒电路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种用来照明的最简单的用电器具,如图1.1所示。 小电珠开关干电池金属容器卷线连接器 图1. 1手电筒电 它由四部分组成: (1)干电池,它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2)小电珠,它将电能转换为光能; (3)开关,通过它的闭合与断开,能够控制小电珠的发光情况; (4)金属容器、卷线连接器,它相当于传输电能的金属导线,提 供了手电筒中其它元件之间的连接 1.1. 1电路 电路是由若干电气设备或元器件按一定方式用导线联接而成的电流通路。通常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等三部分组成。 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如发电机、干电池、蓄电池等。 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装置,通常也称为用电器,如白炽灯、电炉、电视机、电动机等。

中间环节是传输、控制电能的装置,如连接导线、变压器、开关、保护电器等。 实际电路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划分为电力电路(强电电路)、电子电路(弱电电路)两大类。 电力电路主要是实现电能的传输和转换。 电子电路主要是实现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1. 1. 2电路模型 1 .电路模型 由电路元件构成的电路,称为电路模型。 电路元件一般用理想电路元件代替,并用国标规定的图形符号及文字符号表示。 图1.2手电筒电路模型 2.电路元件 为了便于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将实际元器件近似化、理想化,使每一种元器件只集中表现一种主要的电或磁的性能,这种理想化元器件就是实际元器件的模型。 理想化元器件简称电路元件。 实际元器件可用一种或几种电路元件的组合来近似地表示。 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相互关系 1. 电流 (1 )电流的大小电荷的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规定以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作为电流的实际方向。电流 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来表示。电流强度 dr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量,用符号1

(完整版)周绍敏电工基础第二版-全部-教案(最新整理)

课题1-1 电路1-2 电流 教学目标1.路的组成及其作用,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 2.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和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1.电路各部分的作用及电路的三种状态。 2.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电路的三种状态的理解。 第一节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组成的闭合回路。 2.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画图讲解)。 (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蓄电池等。 (2)用电器: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常称为电源负载。如电灯等。 (3)导线:连接电源与用电器的金属线。作用:把电源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电器。 (4)开关:起到把用电器与电源接通或断开的作用。 二、电路的状态(画图说明) 1.通路(闭路):电路各部分连接成闭合回路,有电流通过。 2.开路(断路):电路断开,电路中无电流通过。 3.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短路时电流很大,会损坏电源和导线,应尽量避免。 三、电路图 1.电路图:用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2.几种常用的标准图形符号。 第二节电流 一、电流的形成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提问) 2.在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要有自由电荷。 (2)必须使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位差)。 二、电流 1.电流的大小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与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的比值。 I = q t 2.单位:1A = 1C/s;1mA = 10-3 A;1μA = 10-6A

3.电流的方向 实际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提问:金属导体、电解液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参考方向:任意假定。 4.直流电: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画图说明练习习题(《电工基础》第2 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 ~ (3) 小结1.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2.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3.形成电流的条件。 4.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5.直流电的概念。 布置作业习题(《电工基础》第2 版周绍敏主编) 1.选择题(1)、(2)。 2.填空题(1) ~ (3)。

电工基础教案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一节电路基本知识 一、电路的基本组成 1、电路的概念 电路是电流流通的路径,也就是由各种元器件(或电工设备)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的总体,它为电流的流通提供了路径。电路的作用是能够是实现电能的传输与变换,能够实现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2、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图1-1-1) 图1-1-1 电路的基本组成 (1)电源(供能元件):为电路提供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将非电能(如化学能、光能、机械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如电池<化学能>、发电机<机械能>等)。 (2)负载(耗能元件):使用(消耗)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灯泡等用电器)。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3) 控制元件:控制电路工作状态的器件或设备(如开关等)。起着接通、断开、保护、测量的作用。 (4) 联接导线: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导体,为电能提供通路并传输电能。将电器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如各种铜、铝电缆线等)。 3、电路的状态 (1) 通路(闭路):电源与负载接通,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气设备或元器件获得一定的电压和电功率,进行能量转换。根据负载的情况,又分为满载、轻载、过载三种情况。(图1-1-2a) (2) 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接,输出电流过大对电源来说属 于严重过载,如没有保护措施,电源或电器会被烧毁或发生火灾,所以通常要在电路或电气设备中安装熔断器、保险丝等保险装置,以避免发生短路时出现不良后果。(图1-1-2b) (3) 开路(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又称为空载状态。(图1-1-2c) 图1-1-2 电路状态 二、电路模型(电路图) 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也叫做实 际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称为

电工基础第二版-全部-教案

课题1-1电路1-2电流 教学目标1.路的组成及其作用,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 2.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和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1.电路各部分的作用及电路的三种状态。 2.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电路的三种状态的理解。 第一节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组成的闭合回路。 2.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画图讲解)。 (1)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蓄电池等。 (2) 用电器: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常称为电源负载。如电灯等。 (3) 导线:连接电源与用电器的金属线。作用:把电源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电器。 (4) 开关:起到把用电器与电源接通或断开的作用。 二、电路的状态(画图说明) 1.通路(闭路):电路各部分连接成闭合回路,有电流通过。 2.开路(断路):电路断开,电路中无电流通过。 3.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短路时电流很大,会损坏电源和导线,应尽量避免。 三、电路图 1.电路图:用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2.几种常用的标准图形符号。 第二节电流 一、电流的形成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提问) 2.在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 要有自由电荷。 (2) 必须使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位差)。 二、电流 1.电流的大小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与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的比值。 q I = t 2.单位:1A = 1C/s;1mA = 10-3 A;1μA = 10-6A

3.电流的方向 实际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提问:金属导体、电解液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参考方向:任意假定。 4.直流电: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画图说明练习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 ~ (3) 小结1.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2.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3.形成电流的条件。 4.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5.直流电的概念。 布置作业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选择题(1)、(2)。 2.填空题(1) ~ (3)。

3电工基础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电容器 §3-1、电容器 教学目的 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理解电容器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容器的基本概念;电容的物理意义;影响平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掌握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记住平板电容器电容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叠加定理内容与应用条件。 2、导入新课: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电工和电子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电力系统中利用它可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在电子技术中,利用它可起到滤波、耦合、隔直、调谐、旁路和选频等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Ⅱ、讲授新课: 一、电容器和电容 1、电容器: (1)、电容器:指在电路中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是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电极中间夹一层绝缘体(又称电介质)所构成。 (2)、电容器最基本的特性:能够存储电荷。 (3)、用途:具有“隔直通交”的特点,在电子技术中,常用于滤波、移相、旁路、信号调谐等;在电力系统中,电容器可用来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4)、主要技术参数:电容量、允许误差、额定电压。 (5)、工作原理: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电容器的两极板间便有电压U,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定向运动,使得A板带有正电荷,B板带有等量的负电荷.电荷的移动直到两极板间的电压与电源电动势成骑虎相等时为止.这样在两个极板间的介质中建立了电场,电容器储存了一定量的电荷和电场能量. 2、电容 (1)、电容量是衡量电容器储存电荷能力大小的一个物理量,简称电容,通常 也用符号C表示。 (2)、含义:电容器任一极板所储存的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电压的比值叫电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