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详细整理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国的接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
03
展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
04
受和影响
0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未来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章节副标题
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理论贡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体系, 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践意义: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批评更加关注生态 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学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 更多作家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社会价值: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社会价值在于引导公众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人类 文明的关系,推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04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 接受章节和副标影题 响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读者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接受和反应
接受程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关注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阅读动机:人们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生态和女性问题的关联, 进而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作品影响力: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 了关于生态和性别问题的深入讨论。
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预计将有更多的人关注和阅读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摘要早期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跟从西方激进派的偏激理论,阻碍了中国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而应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精髓,不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相关内容,这对于发挥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建设两性和谐的局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本土文化两性和谐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简史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外界隔绝。
而早在1970年,西方就产生了女性文学思潮及其批判主义;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才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萌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女性文学相关的课程。
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女性文学及其批判主义的课程。
而直到今天,中国的女性主义及其批判思想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基础之上,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造诣。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扩充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新内涵和新思想。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有了更大的进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思想的视角和方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文学著作,至此中国的女性主义批判文学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主要的研究内容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包罗万象,涵盖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方方面面。
中国女性主义从一种整体格局的形势出发,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命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者贺桂梅提出了“不放弃历史唯物论中的阶级批评思想,讨论基于性别歧视制度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批判文学的基本研究资源之一。
与此同时,结合马列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马列主义中的阶级及其斗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提出的性别理论以及女性文学写作理论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国情,女性主义文学就有了深厚的发展根基。
当然,这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女性身份和权益的关注所形成的一种流派。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背景、相关理论与代表作品,并对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源于对男权社会不平等待遇和剥夺的抗议,它同时也是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和自由表达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就几个重要背景因素进行介绍:1.社会历史变革:20世纪初至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妇女参政权、教育普及和经济地位提高方面。
这些变化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2.第二波 feminism 运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 feminism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大量启蒙运动者开始重新思考性别和社会权力的关系,女性主义文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
3.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不公正描绘以及男权体制对于女性创作空间的压迫。
此种启发导致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不断发展。
二、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与观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融合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方向:1.性别建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揭示和解构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和身份的刻板印象,并探索人类存在中的抑郁和奋进。
2.女性意识觉醒:这一观点认为,女性需要通过探索内心世界来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表达自己独特而有价值的声音。
3.自我故事述说:这一流派强调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并通过叙述个人经验来回应普遍化问题。
三、代表作品与作家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和作家,下面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达洛维夫人》等作品,通过展示女性角色复杂而多样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社会剥夺对于女性身份认同带来的影响。
2.阿兰娜·芒塞特(Alana Massey):代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声音之一,《三季华尔街股市日返索引》,关注现代女性在职场、爱情和自我认同方面的挑战与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2014级史晨霞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
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
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
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
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
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
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
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反叛和突破,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新途 径。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深入 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复杂关系,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内容三
谢谢观看
总之,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断深化其研究和发展,以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参考内容基本内容来自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巨变,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再仅仅性别在 文学中的表现,更深入探究了性别与权力、性别与身份、性别与阶级等多重关系。 本次演示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并对其进行反思。
总的来说,尽管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活力和潜力依然强大。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开放和富有创新性的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作品的出现,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既是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文学与历史 之间复杂关系的重新探讨。
二、发展:多元理论视角的引入
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吸收多元的理论视角,如后 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朱迪斯·巴特勒的 《性别麻烦》和伊娃·易洛思的《性的辩证法》。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论,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 性的性别认知模式。易洛思在《性的辩证法》中,则从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父权 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上的活力和深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分析和解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探讨并反映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挑战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和发展,为女性作家和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观点,也为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女性意识和权益的争取活动兴起,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制度。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扩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高涨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如珍妮特·沃尔芙、希拉里·布雷尔、艾利斯·海尔曼等。
她们通过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探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之眼”、“女性之眼”等概念,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颠覆。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关注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并以此为中心去重新解读文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2. 揭示权力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不平等和偏见进行批评和反思。
3. 建立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给女性创作者和读者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呼吁建立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并考察文本如何描绘和塑造女性角色。
试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
试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生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点的、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
中国女性文学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走进文学史的。
同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作家作品的引介也开阔了作家的视野,它们共同催生中国第一个女作家群体,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前行中日趋成熟。
论文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入无疑是唤起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但是,它为中国当代社会对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消化和理解提供了许多经验。
中国当代文学向女性精神与心灵的深处拓展,体现强烈的女性价值感与女性主体性更是得益于西方较为成熟的女性文学观念。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形成是带有本土特色、具有阶段性特点、流动变化的过程。
一、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产生女性主义提倡打破男性话语权,从女性的视角看待世界。
女性主义文学观的产生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密切相连的。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产生,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迅速在全社会扩展开来。
l9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妇女向本阶级男性统治者要求参政、就业、受教育等具体的平等权利,是仅停留于表面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实际上并未触及父权文化自身。
少有的女作家的创作还不能受到社会正视,女性文学批评当然没有形成气候。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广大女性真正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才有了理论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应地出现大量女权主义的论著,为妇女言论提供了阵地。
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陛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形成。
尤其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肖沃尔特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她主张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撰写的第一部英国女性小说史《她们自己的文学》于1977年问世,她明确提出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发掘出大量被父权制文学史湮埋的女作家,对一些有影响的女作家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一、本文概述《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西方,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偏见,推动女性作家和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逐渐进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梳理,文章展示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如何在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揭示出中国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批评家开始从女性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也对中国文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文学教育中对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演变和影响,以及它如何在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便对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被压迫地位,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视角,以及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读。
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弱小、被动、依赖的角色,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则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揭示女性形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摘要]20世纪8O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
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Zhang yiying [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the western feminist critical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It has been introduced,translated,gradually practiced and further studied in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during its 20一years—developmentafter its first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The feminist critical theory has been quoted,assimilated and innovated by Chines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s,finally transplanted into the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system successfully.Atpresent,it is on the shaping into a unique academic domain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plays animportant role in giving a great impetus to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feminine literature.[Key words]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Chinese—Western comparison;assimilating;innovatin。
简析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简析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论文摘要:在当今的女性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了我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因其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女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具体实际情况,显现出了一些局限和问题;因僵化的生搬硬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也遭到了社会的误解与非议。
女性主义批评日趋保守的状态使女性文学研究陷入了误区与困境。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
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
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
”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
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
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
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
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资料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生
• 与女性文学的早期实践紧密联系。五四时期,女作 家以觉醒的“人”的姿态登上文坛,创作产生了相 当广泛的社会影响。20年代,报刊杂志上已经有有 关女性创作的评论文章。总体说来,这一时期有关 女性创作的评论比较稚嫩、粗浅,基本为零篇断章 式。但其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文学批评在建设之初, 已将女性创作作为“人”的文学的一部分纳入了批 评的视野;评论者大都在肯定妇女“人”的存在、 承认女性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着眼点上, 对她们加以评论。为中国女性创作进入“主流”文 学批评提供了历史契机。
• 此时期对“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评论大都采 取忽略性别的方式,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普遍 淡薄,多数创作没有体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 在文学关于社会、时代和阶级群体的表现中, 很难辨别出女性的声音。与之相应,女性创 作评论延续了注重社会生活内涵和作品思想 教育意义的批评尺度,缺乏自觉的性别意识 和个性视角。
•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文坛笼罩在阶级斗争、民族 斗争的气氛之下。以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人性解放为 主要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其主潮在新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发展为以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为旗帜 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 文以载道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作家大都难以保持静观 的审美心态,而怀着沸腾的情感、深切的忧患,关注、 参与着阶级搏杀和救亡图存的斗争,文学格局由五四 时期的开放态势趋于比较单一,政治意识大量输入文 学本体,反映革命生活、阶级斗争、民族抗战的文学 创作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 机会逐渐增多和知识女性社会参与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涉足文坛的女性较前一时期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
建国后“十七年”的研究实践
• 首先《历代妇女著作考》 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批评学界的学者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翻译和引进到中国。
针对我国当时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作品的批评文章数量多却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支撑而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引进传播阶段和深化理解阶段。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传播阶段引进传播阶段主要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通过我国的国外文学研究学者的翻译进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
可以说,1981年朱虹在其文章《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中,首先将美国妇女文学引进中国。
并于1983年出版《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书中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和理论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
中国由此真正意义上的感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理论。
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和书籍也随着理论的引进传入中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玛丽伊格尔顿编辑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该文章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读者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了解和学习,纠正了当时因为社会思想层面误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
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翻译出版之后,中国批评学界通过这部极具原创性、体系性的书籍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研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后的一个标志性转折。
接下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贝蒂费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肖沃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和米利特的《性》等文章,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对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的文学界逐渐加快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和借鉴,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文章大批量地引进至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等文章,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批评范式,引进到中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奠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 btat I eer 9 0 , h etr f nsc t a ter a enitd cdit C i . t a enit - A s c]nt a y18 s tew s n e i ri lh o hs e r ue o hn I hs e r r h l e mi t i c y b no n a b no
刘 红卫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4
[ 摘 要 ]o 2 世纪 8 年代初, O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在历经 2 多年的理论研究中, o 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在 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介引进” “ 评实践勃 兴” 研 究深化 ” 译 、批 及“ 三个 阶段 。在 此期间 , 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 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 、 借用 、 改造 , 最终被有效地植人 中国当代文学批 评话语体
b h n s e ns i r r r c ,f al rn p a td i t h h n s i rr r iim y tm u c sf l . At y C ie e f mi i l e ay c t s i l ta s l e no t e C i e e l e ay c t s s se s c e sul t t i i n y n t i c y p e e t ti o e s a i g i t n q e a a e c d man w t i n t e C i e e c a ce i c ,whc ly n rs n ,i s n t h p n o a u iu c d mi o i ih d s ci h n s h r tr t s h n i t v a s i i h pasa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进程
由于根深 蒂 固的封 建传统 观念 的作 用 , 男权 意识长期 支配 着人们 的文化 意识 , 女性创造 人 类 历史 和文化 的作用被 忽略 了。男人无 端地成 为历 史 的唯 一 主宰 , 且 自我 编 撰着 第一 创 造 并
者 的神话 。进入 现代社会后 , 男女平 等 的观念虽 然被提 出 , 由于女性 的社会 实践历 史的有 限 但 性, 女性 自我 话语形成 的艰难 性 , 女性 的作用 仍然处 在被遮 蔽状态 。直 到西方 女权 主 义运动 的
本 而言 不在 于物 质发 达 的程度 ,而在 于 社会 对人 的本 质 实现 所 允许 的 限度 和所 提 供 的条 件 , 因此 , 女性 这 占了世 界人 口一 半 的“ 一种 人类 ” 体意 识 的觉 醒及 其 为赢 得 真正 作 为人 的权 利 主 而进行 的努 力 , 志 着人类 文 明 的重大 飞跃 时期 的开 始 。 标 从 侧重 点和 方法 的 区别上 看 , 方女 性 主 义批 评 流派 可 分 为英 、 、 三大 流 派 。美 国著 西 法 美
现象 , 对根 深蒂 固的男权 中心文化 传统进行 声讨 和批判 , 并提倡 一种女权 主义 的写作 方式 。8 0 年代 初期 , 性 主义 文学批评 传人 中国 , 女 马上引起 了改革 开放 后 的 中 国文 化界 , 别 是女 作家 特
和 女性文学批 评者 的极大关 注 , 并且很 快就对 中 国女性文学 的发展 、 女性 文化 的建设特别 是 当 代女 性文学 的批评产 生 了重大 影响 , 同时逐 步形成 了中 国女 性主 义批 评 的理 论 话语 。研究 和 探讨 西方女性 主义批 评的 中国化进程 , 考察女 性主 义批 评对 中国文 学观 念 和文 化 意识 形 态的 影响 , 不仅对 中国 当代 文学批评 理论 的建设是 十分有 意义 的 , 而且对 中 国当代文化 意识形 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
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
相对其他西方批评流
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的时间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国人对“Feiminsm”一词的中译文“女权主义”的普遍误读。
“当时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一字眼有着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
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
如果说,许多词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的女人。
”因此,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关涉到的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的过程。
在中国
20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它不断地被中国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近20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一、“译介引进\”阶段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
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3年,她选编并附有序言及作者简介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由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进行了译介。
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较大的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处境的一个转折点。
l980年至1987年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外国文学动态》,1986年第3期)、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6期)以及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外国文学动态》,1987年第7期)等文。
2.第二时期:1988年前后进人到第二个引介活跃和深化阶段。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引介更系统化和专业化,更
注重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
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的介绍和评述的文章,如《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引介的步伐。
一些学者编译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集、汇编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论文集以及出版的一些相关学术论著,如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罗婷等编写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等等,都曾通过积极地译介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引介者还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研究对自身缺陷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对该批评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批评实践勃兴”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学界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而是积极地将相关的批评理论运用于对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解读,进入到一个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的批评实践的勃兴期。
其批评视角主要来源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提供的性别视角和重读策略,这一批评实践使得中国的女性文学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考察对象。
同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拓宽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研究视野,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如1989年出版的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刘思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
小说个案批评》(徐岱,学林出版社,2002)、《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王立、刘卫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空前之迹l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王绯,商务印书馆,2004)、《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王艳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火凤冰栖一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王纯菲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学术论著均对中国女性文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三、“研究深化\”阶段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到研究的深化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脉,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
这些学者大多供职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启发和带动了一批批年轻学者。
再者,一些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也
在许多高校成立,如1987年由李小江发起在郑州大学成立的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妇女研究中心。
目前,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大、首都师大等10多所高校均成立了妇女研究或性别研究文化性质的机构,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立项研究等等。
这些均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研究提供了保障。
至此,在“拿来”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研究实践,来自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扎下根,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完成了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畴的转变。
但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甚至仍然面临着被再度边缘化的境遇。
杨莉馨认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过度偏执于性别文本与性
别价值,以至因批评的格式化与概念化而陷入自说白话的境地,忽视对女性美学的总结,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本土性别研究资源的整理等”…;陈顺馨也在其《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论著中指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研究环境下的三重困难问题:(1)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的问题;(2)一些男性批评的曲解或抗拒的问题;(3)来自女作家或女批评家对其的不能理解而导致的理论、方法和评论对象相疏离的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一些学者积极面对,提出许多应对办法和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学科范畴、概念、术语等日益规范化、科学化。
如学者乔以纲、贺桂梅等都曾撰文,就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研究对象的确立、理论资源的清理、研究方法的多样与互补及研究主体的学术素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和“研究深化”阶段,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