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一)
高二地理集体备课教学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目标定位1.了解森林的价值、分布及破坏后的环境问题。
2.分析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通过学习森林的环境效应,树立爱护森林、自觉保护森林的意识。
核心点一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
光合作用的简单化学反应式:6CO 2+6H 2O ――→光能叶绿素C 6H 12O 6+6O 2↑新-课 -标 -第- 一-网 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吐旧纳新的作用,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若雨林遭到破坏后,雨林中所积累的大量碳元素就会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其后果可想而知。
2.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森林在自然界中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回大气中,形成云雨。
热带雨林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亚马孙流域降水量的大约50%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所产生的。
整个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足见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
可把雨林的这种作用简单的用如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林蒸腾蒸发产生的水汽不仅是雨林地区成云致雨的水汽源地,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大气的水汽含量,可谓是“云雨的故乡”。
若雨林被毁势必造成全球降水的变化。
3.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1)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2)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使得雨林不断消减。
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许多将来对人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的物种,在还没有被人类充分研究之前就已灭绝,有些物种甚至还未被发现就已永远消失了。
这对人类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现代自然保护的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这种尊重是一种道义承诺。
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
自学过程一、概论。
【导读】读课文P16前2段,探究完成。
1.概念:指土地。
2.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及一些地区。
3.产生原因: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
4.表现类型;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化,石质化,次生盐渍化。
5.全球现状: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导读】阅读教材P16-17探究完成。
1.我国西北地区范围。
【导读】读图2.1 从中找出西北的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昆一阿一古长城一线;行政区范围:新、、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气候范围:区年降水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贺兰山以东是辽阔坦荡的高原,以西是与相间分布,如“三山夹两盆”中的山指、、盆地有、盆地。
(2)气候:是西北最显著特征。
a.本区降水少原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山岭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b.降水分布规律及原因:自东向西随距海里程增加而降水 ,原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3)该区自然景观从东向西依次是 荒漠 草原 。
原因是; 。
体现了 从 的地域分布规律。
(4)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东部降水在200mm 以上,牧草可生长,农业生产以 为主。
西部以下,形成大片沙漠戈壁,在山地形成 畜牧业,在山麓靠山地降水和形成绿洲农牧业。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 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
(2)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表植被受损,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2. 荒漠化人为因素的区域差异【强化训练】基础知识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件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
调节过程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学习导航
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重点) 2.兴奋的传导过程。(重难点)
3.人脑的高级功能。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要点突破讲练互动
要点突破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组成特点及功能研究: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兴奋传导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反射 弧结 结构特点 构 神经组织 感受 末梢的特 器 殊结构
功能
结构破坏 对功能的 影响
将内外界刺 激的信息转 既无感觉, 变为神经的 又无效应 兴奋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脑的组成 (1)小脑:重要的运动调节的中枢。 (2)脑干: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 (3)大脑: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
基础。
(4)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1)功能: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2)言语区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控制说话和思想表达,
受刺激部位膜外Na+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
位差急剧减小,直到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
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从而产生外负 内正的所谓动作电位。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3)局部电流的形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生态作用及减少的趋势、影响。
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3.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热带雨林遭破坏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1.森林的重要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2)生态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效: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2.森林资源现状及影响(1)现状: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影响: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1)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
(2)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环境效应(1)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势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表现(1)土壤贫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一般很贫瘠。
(2)生态难以恢复: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破坏(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要。
(3)主要活动: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4)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矛盾冲突雨林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2.理性选择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3.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共36张PPT)
图2.19 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全球定位系统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逊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
开发
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公路的开通:大 规模的农场和牧 牛场随之出现, 伐木公司的运输 更为方便
触目惊心的破坏
修建雨林公路
发
展 弊:
的
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
眼
光
开发公司的蜂拥而至,相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
辩
雨林的受损程度日益加大,甚至加速其毁灭
全球定位系统
增加空气湿度, 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储存降水
神奇的亚马孙
(3)雨林的物种资源丰富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森林储量占世界总 储量的30%。
植物种类、鸟类占 世界50%。
亚马孙河淡水鱼达 2000多种。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 衡
森林--“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森林急剧减少的现状及危害
(1)现状
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 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 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 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 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必修三第二章二三节
第2单元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阅读课本23页“资料分析”) 1、沃泰默的实验,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过程:(1)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注入(2)稀盐酸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注入(3)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通往小肠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注入实验分析:(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在实验一中稀盐酸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问题○1实验一、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实验一、三对照,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3沃泰默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4)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静脉胰腺分泌胰液问题④通过分析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能够排除胰腺分泌胰液是由于稀盐酸在起作用吗?补充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实验结论: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点拨提升一〗: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_________;作用部位:;运输途径: _ ;功能: _____________。
(二)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回顾:外分泌腺是一类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出,不进入血液。
如:唾液腺、肠腺、胃腺、肝脏、皮脂腺、汗腺等。
内分泌腺是一类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先分泌到组织液然后弥散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达全身。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 第1课时 烯烃
B.CH2===CHCH===CH2
D.CH3CH3
(4) 聚 乙 烯 安 全 无 毒 , 可 用 于 制 食 品 包 装 袋 。 聚 乙 烯 的 结 构 简 式 为
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乙烯为共价化合物,C 原子最外层可达到 8 个电子,H 原子最外层可
达到 2 个电子,电子式为
构现象
反异构现象
顺反异构的情
顺式结构: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同一侧 况如双键碳原 结构
反式结构: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两侧 子上连有相同
互为顺反异构体,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而 的原子或原子
性质
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团,则不能形成
续表
实例
结构
物理性质
顺-2-丁烯
反-2-丁烯
熔点、沸点、密度均不相同
,它的名称是( )
A.丁烯 B.2-丁烯 C.2-戊烯 D.1-戊烯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2H4与C4H8一定互为同系物 B.乙烯和乙烷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1-丁烯与2-丁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D.新戊烷和2,2-二甲基丙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C4H8可以是烯烃也可以是环烷烃,A项错误;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 液褪色,而乙烷不能,B项错误;新戊烷和2,2-二甲基丙烷是同一种物质,D 项错误。
顺反异构。
(三)二烯烃 定义
是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烯烃
实例(以 1,3-丁二 烯为例)
CH2===CH—CH===CH2+ 1,2-加成
Cl2―→
CH2===CH—CH===CH2+ 1,4-加成
Cl2―→
[微点拨] 1,3-丁二烯的 1,2加成和 1,4-加成 是竞争反应,到 底哪一种加成产 物占优势取决于 反应条件。
高二地理湘教版 必修三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第1课时 湿地及其重要价值[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一、湿地概述 自主预习1.定义:水位经常①接近地表或为②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天然湿地:③沼泽、滩涂、④河流、湖泊、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⑤6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水库、⑥稻田等3.特点:地表⑦常年或⑧经常有水||,属于⑨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从⑩寒温带到热带、从⑪沿海到内陆、从⑫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5.思考教材P 42活动提出的问题||。
合作探究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B .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C .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D .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2)关于我国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湿地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B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没有湿地C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降水少而没有湿地D .华北平原因蒸发旺盛而没有湿地答案 (1)A (2)A反思归纳 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特 点 表 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的分布分布不均:东多西少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沼泽地广布||,是许多候鸟、珍禽的栖息之地海南岛红树林湿地胎生的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浅海中耐海水腐蚀的特有树种||,具有防止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的作用||,是天然的海防林鄱阳湖湿地典型的湖泊湿地||,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下游人工湿地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工湿地||。
稻田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产出粮食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耕地之一拓展延伸如何分析某一湿地的成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量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整学问点一素调整的发觉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试验(1)试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整。
(2)试验方法:单变量比照法。
(3)试验步骤及现象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干脆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试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试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明验(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试验现象的分析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试验①试验方法:单变量比照法。
②试验步骤及现象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试验是和沃泰默的试验②作比照)。
③试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
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觉的意义促胰液素是人们发觉的第一种激素。
这一重要发觉使人们相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整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整。
学问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1.激素调整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整,这就是激素调整。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激素名称产生激素的内分泌腺名称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制蛋白质的合成,并促使蛋白质、脂肪在肝脏内转变成糖原和葡萄糖;还能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抗力学问点三激素调整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整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1)“三来”——食物的消化汲取(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整血糖浓度的激素(1)胰高血糖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平行班)庞婷【课标要求及分析】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
1.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明确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2.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3.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课。
本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的延续。
生物体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除了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外,激素调节也是很重要的调节方式。
如何通过激素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一问题就在本节中解决。
同时学生可以认识到,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建立稳态调节网络必不可少的一步。
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以及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四部分内容,大约需要二课时。
【学情分析】关于激素调节,学生已经在初中生物课上有了印象,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知识。
同时,在学习稳态的调节机制时老师已经给学生浅要的介绍了几种调节方法,并且在上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在学生认识了神经的调节机制之后,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符合人们对生命活动调节的认识发展史,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掌握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内分泌腺及其产生的各类激素(2)描述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3.情感目标(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激素类药物的应用的利与弊的学习,建立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关爱身边有相关疾病的人【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动物和人体的主要的腺体及其分泌的激素和功能3.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启发式,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学习目标】
1.掌握湿地的概念,明确湿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重要价值。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会分析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
措施。
3.激情投入,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教案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案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自主学习】
1.湿地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了解)
2.湿地有哪些重要的生态价值?(理解、记忆)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5点,记忆)
4.我国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原因、表现、危害、萎缩的洞庭湖)
5.列举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不合理)?
6.湿地破坏的危害及保护湿地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吗?
探究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湿地的分布?
探究三:湿地是如何调蓄洪水的?
探究四: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探究五:
1.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最大的淡水湖是___。
(2)A平原的名称是___,B平原的名称是___。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原因: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当堂检测】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A.海南岛红树林
B.鄱阳湖
C.长江下游稻田
D.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全属于湿地的是()
A.洞庭湖
B.黄河
C.江南水稻田
D.黄海
3.201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③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⑤调节气候⑥提供大量木材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
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①青海湖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
⑤
5.湿地的功能和用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6.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的是
()
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完成7~9题。
7.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森林面积减少②环境污染③城镇建设④兴修水利
A.①②
B.①③
C.
①④ D.②③
8.湿地水污染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增加酸雨的频率④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A.②③
B.②④
C.
①② D.①④
9.湿地的正确发展方向,应是
()
①通过湿地改造,发展谷物种植业②利用湿地自然条件,建立蔬菜、瓜果基地③利用湿地水域,合理发展水产业④利用湿地风貌和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A.②④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10.下列属于对湿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是()
A.退耕还湖
B.排干沼泽,开垦耕地
C.捕杀珍禽异兽
D.砍伐红树林,兴建旅游地
【新视野】
世界湿地日
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 Day),这是国际湿地组织于1996年3月确定的,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1971年2月2日,历史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
为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委委员会议
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年湿地日主题:
1997年: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