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3年国内10大天气气候事件
2.沙尘天气的分类及尘暴天气过程;沙尘暴的形成的条件
(1)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1)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2)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2)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后两种是三个基准站,前两个是5个及以上基准站)
(3)必须具备4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3.灾害两个基本属性;气象灾害的分类情况;度量农业灾情的指标;灾害链现象
(1)灾害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分类情况:按照灾害发生的因果关系可将某些灾害区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按形成过程分类:突发型气象灾害、缓发型或累积型气象灾害
根据灾情轻重可将气象灾害划分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和微灾
按对受灾对象的影响来分类: 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寒潮、低温冷害、冰雹、龙卷风、暴雨、干旱、热带风暴等等
(3)度量农业灾情的指标:灾情指一个地区受灾后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及其社会影响和生态破坏。
主要有以下几类: 1)空间指标。
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
2)时间指标:包括灾害持续时间、成灾时间及连续成灾时间。
3)损失指标:包括人口伤亡数、财产损失、生产损失及灾后损失等。
4)综合指标:包括灾害强度和灾害等级。
(4)灾害链现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叫做灾害链。
4.气象灾害严重性表现;我国气象灾害的严重情况;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我国气象灾害
的区域性特点
(1)气象灾害严重性表现:一是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二是气象灾害分布的广泛性和经常性,即全球各大洲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气象灾害,而且几乎一年四季都会有气象灾害的发生
(2)我国气象灾害的严重情况: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各种气象灾害出现。
暴雨14次;干旱10次;台风8次;暴雪雪灾7次;洪水7次;高温5次;低温2次;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4次;雾霾、沙尘暴2次;强对流天气2次;风灾1次。
一般年份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损失达3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亿元以上。
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5%以上。
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0万公顷,受影响人口达4亿多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3)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1、气象灾害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 2、气象灾害的出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3、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多 4、气象灾害的出现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
(4)我国气象灾害的出现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
1、东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为暴雨引发的洪涝以及低温冷害,此外还有局部的干旱和冰雹等灾害;
2、华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和洪涝,其中干旱灾害为其主要特色,群众有“十年九旱”之说,尤以冬春季雨水稀少,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黄淮海平原是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和灾情最重的干旱中心,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6.5%,受灾面积则占50.5%,因干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全国干旱粮食损失的32.1%左右;西北黄土高原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和暴雨等。
这一地区同样存在“十年九旱”;
3、长江中下游江湖平原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引发的洪涝及干旱,另外还受热带风暴侵袭,以及风暴潮、海啸等;
4、华南地区同样会出现暴雨、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气象灾害,而其中以经常遭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为其主要特点;
5、西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并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以及干旱、冰雹等灾害;
6、青藏高原上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风雪以及冰雹、暴雨引起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7、新疆地区由于纬度偏高,再受青藏高原阻挡,夏季风难以直接影响,但来自极地、高纬区的冷空气则较容易入侵和影响,主要气象灾害有雪灾、洪涝、冰雹及大风沙等灾害。
5.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霜冻的预防;冻害、寒害、冷害区别;日灼及其防止与减轻
方法;黑灾与白灾;白霜和黑霜;冷害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冷害的发生范围及分布情况;
冷害的分类情况
(1)农气灾害:热害、日灼、冻害、霜冻、热作寒害、土壤掀耸、低温冷害(倒春寒、秋季低温、夏季低温)、涝害、洪水、湿害、旱灾、黑灾、雹灾、冷雨、风害、干热风、连阴雨等。
(2)霜冻预防方法:灌水法、遮盖法、熏烟法、施肥法
霜冻防范工作:1、把防霜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抓;2、广泛发动群众迅速开展防霜冻工作3、把防霜冻的关键措施落到实处4、加强对防霜冻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霜冻的预防建议:1、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根据霜冻来的早晚,无霜期的长短,选取早熟品种,避开霜冻时间。
2、在播种方面,可采取适当深播,合理密植,多施磷钾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等方法。
3、采用常规方法,如喷灌、放烟雾等。
4、科学种田,扩大地膜种植面积,它不但保温保湿,还能提高地温。
5、喷洒促早熟农药,使作物早熟。
(3)冻害、寒害、冷害区别:1、从三者最基本区别的温度条件看,冻害发生时温度必须在0℃以下,作物遭受伤害;寒害发生时温度在0℃以上低温,作物遭受伤害;冷害是在温暖期间作物遭受10℃以上的低温影响。
2、从发生季节看,冻害发生在冬季严寒期;寒害发生在温暖气候条件的冷时期;冷害发生在温暖季节。
3、从发生的地区看,冻害以北方温带为主,南方亚热带有些年份也出现冻害;寒害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年份;冷害发生在全国各地,但主要是在东北地区和南方初秋季节。
4、从危害的作物看,冻害主要危害越冬作物如冬小麦、果树和部分亚热带作物如柑桔等;寒害主要危害热带亚热带作物如橡胶、龙眼、荔枝等;冷害主要危害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
5、从危害作物生育时期看,冻害发生在作物越冬休眠期;寒害发生在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期;冷害发生在作物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期。
6、从作物受害机理看,冻害是植物组织脱水而结冰,造成植株组织伤害;寒害是造成植物生理的机能障碍,严重的可导致植株死亡;冷害造成作物生长发育的机能障碍,导致作物减产。
7、从受害的时间过程看,冻害可以是长寒死亡,也可以是短期0℃以下受害;寒害受害过程时间较长,一般需有2d 以上的低温天气过程,如
橡胶树辐射型寒害在2天以上< 10℃的低温受害,平流型寒害在5~ 10天的低温条件受害;冷害受害过程的时间长,一般在3天以上的低温天气,如水稻冷害指标是气温< 20℃,或<18℃连续3天以上为冷害条件。
(4)日灼及其防止与减轻方法:日灼: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强烈太阳辐射引起的树木枝干和果实伤害。
亦称灼伤。
有夏季日灼和冬季日灼两种类型。
为防止日灼,夏季可通过灌溉和果园保墒等措施增加叶量和水分供应,还可在果面喷洒波尔多液或石灰水等;冬季可在树干涂白以缓和树皮温度骤变。
修剪时在树体的向西南方向多留枝条也可减轻为害。
(5)黑灾与白灾:白灾实际上就是雪灾,是牧业上的一大灾害,由于降雪量大,积雪过深,大部分草场被积雪复盖,牲畜吃不上草,受到死亡威胁。
由于雪量过大牲畜放牧和卧盘发生困难,还能压损棚舍等等。
黑灾,与白灾相反,指入冬后进入河流封冻期,为较长时间内无雪,牲畜饮不上水。
有水井的地方牧草不好,牧草好的地方又缺水,水草发生矛盾。
这种情况下,牲畜因干渴造成血液变浓,引起消化不良,掉膘、流产、疾病,以致死亡。
(6)白霜和黑霜:白霜: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的物体上凝华,形成一层白色的冰晶现象。
黑霜:有的时候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但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这种现象称为黑霜。
(7)冷害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冷害的发生范围及分布情况:
同一种冷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如水稻抽穗开花期的冷害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称秋季低温害,俗称“翘穗头”;发生在广东、广西地区时因值寒露节气,故称寒露风。
冷害的发生范围在世界上分布很广,纬度和海拔越高,越易发生。
日本北部有较高的发生机率,70年代有严重冷害的共达6年,1980年的冷害使288.6万公顷的农田面积受害。
此外,在澳大利亚、朝鲜、美国、加拿大、尼泊尔、印度和秘鲁等国,冷害也常有发生。
中国的冷害以东北地区较为严重,长江流域主要发生在春秋季,云贵高原主要发生在8、9月份。
(8)冷害的分类情况:1、按发生时的天气特点①湿冷型。
低温伴随阴雨,日照少,相对湿度大而气温日较差小。
②干冷型。
冷空气入侵后,天气晴朗,相对湿度小而气温日较差大。
③霜冷型。
前期低温与来得特早的秋霜冻相结合所致。
2、按对作物危害的特点①延迟型冷害。
较长时期的低温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引起作物生育期显著延迟,在生长季节内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减产。
②障碍型冷害。
作物在生殖生长阶段,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遇短时间低温,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被破坏,影响孕穗和受粉,造成空壳减产。
③混合型冷害由上述两类冷害相结合而成,比单一型为害更严重。
3、按成因一般可分为辐射冷害、平流冷害和蒸发冷害三种。
辐射冷害在我国北方的晚春和初秋比较常见,往往在无风晴朗的夜晚出现。
平流冷害由于起因于两极地区冷气团的入侵,所以常在春秋两季发生,并且有时可以连续几昼夜。
蒸发冷害则多发生在雨后,每当受到干冷空气侵袭时,植物表面水分会很快蒸发,致使因失热而受害
(3)雾的种类及其各自形成原因?霾定义及发生气象条件;雾和霾的区别;PM10 、PM100、PM2.5,哪个对健康损害更大及原因;API、AQI区别;
(1)雾的种类:1、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叫平流雾。
3、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
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
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
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
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因为锋面附近的雾常跟随着锋面一道移动,军事上就常常利用这种锋面雾来掩护部队,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6、混合雾:兼以上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7、烟雾:城市中的烟雾是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
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2)霾定义及发生气象条件: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的浮游在空中。
使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霾发生时的天气条件特点是气团稳定、较干燥。
霾是在静稳型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当大气处在气流不畅,扩散条件不好,风速不大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污染物之间就容易累积,并有可能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
(3)雾和霾的区别: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气象名词。
两者在物质构成,水汽含量,外观等方面有具明显差异。
1.雾是由水汽凝结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水滴或冰晶;而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微烟、尘或者盐粒等构成,主要由气溶胶组成。
2.雾和霾中的水分含量也不一样,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并接近饱和时出现的一般是“雾”,而“霾”的相对湿度一般低于70%。
介于之间是2者混合物,但是主要以霾为主。
3.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
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4.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5.雾有明显日变化特征,而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
6.尽管雾天常常出现空气质量下降,但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4)PM10 、PM100、PM2.5,哪个对健康损害更大及原因: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5)API、 AQI区别:API(AIR POLLUTION INDEX),AQI(Air Quality Index)。
AQ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PM2.5、O3、CO等六项,每小时发布一次;而AP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老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的污染物仅为SO2、NO2和PM10等三项,每天发布一次。
因此,AQI采用的标准更严、污染物指标更多、发布频次更高,其评价结果也将更加接近公众的真实感受。
均为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4)干旱分类、指标?
干旱分类:
按发生原因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生理干旱
按发生季节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季节连旱
干旱指标:1.降水指标类----降水量、降水距平值、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标准差、降水变率、连续无降水日数。
2.水分平衡类----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差值、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即湿润系数)、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即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的比值(称为环境干湿指数)。
3.土壤水分类----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
4.社会经济干旱类——供水和人类需水指标
(5)整个防灾减灾过程6个子系统;大风、暴雪、台风预警信号分级
(1)整个防灾减灾过程可分为灾前的监测、预报和防御,灾中的抗灾,灾后的救灾和援建等环节,建立监测、预报、防御、抗灾、救灾、援灾等6个子系统
(2)大风(除台风、雷雨大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三)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四)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6小时内可能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或者已经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并可能持续。
(2)暴雪:蓝色: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黄色: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橙色: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红色: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3)台风:蓝色: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黄色: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橙色: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红色: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