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当前我国政府形象的塑造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政府形象的科学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及社会作用,提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政治、政府以及政策的关心度也随之提高,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种种现实状况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政府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政府公职人员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竞争,需要政府以全新的形象去应对挑战。因此,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在这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政府对内塑造良好形象的内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积极措施。

[关键字]:危机处理政府公关制度建设政府形象

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入WTO势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必然包括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国内外的公众将依据变化的环境对政府形象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评价。近几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性官僚体制的惯性使然,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变化和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恶劣影响,使得政府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形成政府工作人员尸位素餐,政府机构构成臃肿,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世,趋利行为严重的不良政府形象,这就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使我国政府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有些具体地方性的政策得不到群众的认同、理解与支持;有的政府部门只对上负责,而忽略了对地方群众的负责。同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使得政府在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一种宏观和微观的严峻环境下,需要政府以一种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公务员以崭新的姿态参与竞

争,需要政府以全新的形象去应对挑战。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缺乏效率等不良行政,以及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这将严重损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幸好,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并正在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及采取其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并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善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过程,是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过程。论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形象建设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建议。

在这样一种宏观和微观的严峻环境下,需要政府以一种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公务员以崭新的姿态参与竞争,需要政府以全新的形象去应对挑战。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缺乏效率等不良行政,以及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这将严重损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幸好,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并正在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及采取其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并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善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过程,是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过程。

政府公关,是为了更有效地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巩固政府的地位,也即巩固现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关系。我国当前的政府公关,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对公民进行双向沟通,使政府在广大公民心目中树立起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以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政府形象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只有找到这些因素,并明确了它们的影响力,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改造,消除负面影响,更好的发挥正面的影响作用。

一、政府形象概述

1、政府形象的含义

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世界上诸多国家向人们展现着同样一番景象,政府实际拥有的权利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机关。正因如此,政府倍受公众的关注与重视。因为拥有一个民主的、法制的、廉洁的、高效的政府,实是国家以及众生之幸事,而非民主

的、非法制的、非廉洁的、效率低的政府,则是国家和广大群众之大不幸。正因如此,政治家也好,布衣百姓也好,无不关注和重视政府问题,无不期望政府是一个“好政府”,即政府要无条件地为本国的公众服务,在国际舞台上要无条件地捍卫本国尊严与民族独立。

所谓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不仅是政府客观表现的总体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对政府所形成的主观评价。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对社会的管理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体现着社会民众与政府机构之间一种双向的沟通、互动的心理关系,同时又是政府政府意图、目标、倾向是否能够被社会民众所接受,又或者社会公众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社会凝聚能力的强弱和整合功能的优劣,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政府形象实际上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经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和颇具实践意义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成熟的政府,它的形象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政府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前提。只有公平正义的政府形象才能使政府令行禁止。此外,政府形象的内在要求需要政府具有权威性,所有与政府相关的内容都关乎社会民生,关乎社会公平。当前我国政府已逐步向服务性转变,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是政府行政最根本、最大的价值体现和根本性目的,除开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并不应该存在有自身的私利。社会公众对政府最基本的期望就是存在一个克己奉公、清正廉洁、驱邪扶正的充满正满能量的政府。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个不同方面、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公众内部矛盾和其他存在的社会性矛盾得到公平的对待和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和实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切实保护成员的基本权利即充分保证权利的规则;第二,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公众享有大概一致的自身发展机会即保证机会平等的规则;第三,根据不同社会民众的具体贡献对社会各项资源进行有区别的分配,即保障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第四,着眼全局,立足

于社会的整体性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适度的调整,即实现社会调剂的规则,使社会上的人民大众长期不断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与利益,继而人民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得到有效的、切实的提高。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说,社会阶层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应该得到有所差别的回报,并且这种回报必须是恰如其分的,这些皆包含于公正的规则,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这种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以维护这回的稳定与和谐。

(2)高效透明。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之一,政府如同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如何改进效率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情况下,作为社会、市场、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必须履行扶植中介组织、培育市场优良竞争体制、打击违法行为、维护正当竞争等等一系列职责,而这些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为代价的,因此政府必须讲求效率, 即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 保障人民的最终利益, 体现中国政府的为民本质。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高智能型的机构、精干高效的执行机构、灵敏的信息反馈机构

以及严格执法的监督机构, 同时牢固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 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对信息的公开透明不但可以减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可以减少政府行政人员滥用权力的可能性。透明是公正的前提,是寻求百姓信心获取公众满意的前提。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化解危机的速度,控制受危害人群的数量、范围等指标是衡量政府效率的重要指标。而高效的政府对政府形象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升民众应对危机的信心。

(3)民主法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与法治是公民享有权利的保障。只有政府真正做到了民主法治,各种危机才能够在不伤害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得到解决。这是政府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人类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 亚里士多德就主张把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作为达到美好生活的唯一可靠可行的手段。到了当代, 无论政府的性质如何, 法治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已被人们广泛的认同。法治已成为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判定政治发展的基准之一。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法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 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与法治的发展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确认市场主体的资格, 明晰产权关系, 尊重并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和自由

权, 保障商品交换过程的有序、安全、公正, 化解多元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些都有赖于法制的完备。因此, 法治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没有法治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和政府政策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在推行政务过程中,要以法律为行政依据,以法律手段为行政保障,改变过去“法随言出”,“以权代法”的人治形象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行政方式。从法律的基本精神出发,在行政过程中努力做到公正、平等。

(4)民主开放。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则是这一理念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在国家生活中,民主应该体现在更加具体的生活与行动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政府应当真正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民意,使群众的意见与想法上通下达,为民意的传达构建一个畅通渠道。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政府民主的形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能更加深入人心。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能做到与人民大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能够为公众充分伸张正义,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进而也就使得公众对政府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政府也就得到了公众真心实意的认同与支持。所以说民主是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所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决策通常是由少数领导人沟通通过的,是少数领导者的任务。这种单一的决策方式由于少数领导人生活的局限性,认识上的不成熟性,难免会出现主观主义、盲目主义和形式主义上的失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之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决策能够更加民主,更加关注群众的意见,政府应善于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与呼声,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敏才智,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同时,政府工作应相对的透明化,对社会公众开放,政务公开化,这也便于社会群众府的监督。

(5)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政府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都是全新的事业。如果没有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不图发展的政府是没有前途的政府,没有作为的政府,是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戴的,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也会分崩离析,发生历史的倒退。

(6)权威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一个平等竞争的环

境,同时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样一个平等竞争环境进行保护,保护经济活动有着充分而合理的自由度。政府在这之中担负着保护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破除垄断,保障公平竞争,打击违法犯罪的重大责任。无论是在经济活动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公正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否则市场经济秩序就会趋于混乱,失去控制,而引起社会的动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类似于裁判,担负着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责任,如果政府失去了公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树立政府公平正义的美好形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与市场秩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齐备。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提高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效能,因此,政府必须具有权威。

(7)精干高效。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国家,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为了以最小的政府投资产生最大最佳的社会效益,就要求政府建立理性的决策机构、精简高效的执行机构、灵敏的信息反馈机构以及法制化的监督机构和市场服务意识,各职能部门应该职责明确,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效率的服务。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同企业一样也存在着效率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必须履行培育市场、扶植中介组织、维护正当竞争和打击违法行为等职责,而这些都是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耗费为代价的, 因此政府必须讲求效率, 即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 保障人民的最终利益, 体现中国政府的为民本质。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高智能型的机构、精干高效的执行机构、灵敏的信息反馈机构以及严格执法的监督机构, 同时牢固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 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政府形象的特征

政府组织不同于一半的社会组织,其价值取向的公益性、行为实施的强制性、视觉形象的非奢华性决定了政府形象的有其独特的性质。笔者认为,在塑造政府形象时,必须以政府形象的特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公关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良好的政府形象才能真正的竖立起来。

首先,政府形象具有主观性。人们对任何一件事物的评价、印象都是以自己特殊的知识背景和感情偏好为前提的。公众总是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决定自己对政府的态度。那么政府的方针

政策若能让更多的人成为受益者,它就能得到更多民众的拥护与支持,政府的形象自然可以优化。为政目的所容纳的个体人生目的越多,这种政治就会越稳定,反之则会动荡不安。这就要求政府做出决策之前,一定要先搞好调研,以便更加充分的了解民意,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真正反应多数民众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在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可能会有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我们在力图将这部分人数降到最低限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的意见与态度。为此,在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民主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加强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增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公众对政府的意图,政府决策过程有更加真切的了解。这样公众对解决问题的困难以及办法就会有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思想准备,其承受能力就会提高。如此即使有了损失,他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政府,不满情绪自然减弱。综上所述,针对政府形象的主观性特点而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公众知情,是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基础。

其次,政府形象具有客观性。公众、舆论对政府形象的形成皆是由于与政府有关的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等因素产生并积累形成的。这些就为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客观基础。有鉴于此,政府机关应打破传统的单纯处理文件、组织会议为主要工作方式造成的自我封闭状态,经常开展社会性交往活动,直接同群众接触,多给群众一些了解、知悉政府情况的途径,潜移默化的在公众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就实施了这样一次极为成功的公关活动。温总理频频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现场,深入到受灾群众当中去,民心无不受到鼓舞,群情无不为之振奋。群众正是通过与政府官员的直接接触而深刻感受到政府官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从而形成对政府形象的良好印象。

此外,政府形象的客观性表明它不是通过喊口号或贴标语所恩那个形成的,它有赖于政府切实的行动。若给群众的是一套不切实际的承诺,而公众实绩接触的却与之相去甚远,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反而会令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政府形象非但不会得到改善,反而被破坏了。因此,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从政府行为的一点一滴做起,以雷厉风行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公众中播下信誉的种子。这是政府形象塑造的核心所在。

再次,政府形象具有动态性。公众的知觉受“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的影响,政府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近期的或重大的行为极易左右公众对政府的看法。因此,政府应当善于抓住

重大事件,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我们新一届政府所拥有的崇高威望,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领导者成功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来树立政府形象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政府形象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公众对政府形象的感知和形成,并非基于一时、一事、一人、一物而产生,它是由于对与政府有关的人、事、物得长期感知和综合体会才会形成的。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府政策、行政行为、政府公务员、国家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可能一朝一夕而蹴就。短期行为即使是有了良好的效果,若不能持之以恒,政府的良好形象也会被接踵而至的腐败行为所毁坏。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保证政府的良好形象的稳固与持久。

3、政府形象的社会作用

(1)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导向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政府形象作为公共意识的产物,一经形成,就会对公众发生反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集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对公众的思想、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诱导大多数公民充分理解并自觉执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促使少数暂时还不太理解的公民自觉服从政府管理,把自己的局部利益融合到社会整体利益中。

(2)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凝聚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意味着广大公众对政府及其行为的充分认同和支持,因此,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使公众与政府情感容易沟通,关系容易协调,矛盾容易得到缓和,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激励作用。一方面,政府形象好,不仅能大大激发公众支持和监督政府的主动性,而且能大大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性,产生强大的自我监督能力,从而有利于创造一个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机关。另一方面,政府形象好,能充分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之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

4、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

(1)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又被称为政府的功能,是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具备的功能与职责的总和。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两大方面。首先,就社会管理方面

来看,政府在对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政府所制定执行的政策、法律或法规是否具备高度的透明性,稳定性,可靠性;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进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与期望等,都决定了社会事务能否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与处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其次,在经济管理方面来看,政府要想呈现给公众有限、高效、透明的政府形象,政府就应该能够在宏观上有效的调节经济,调控市场,使得经济得以有效、高速的运转。另外,政府能否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失灵,使市场能够保持良性的运转也影响着公众对政府形象的判断,进而影响着政府形象的塑造。

政府职能是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政府职能的性质、实现程度及变迁等影响着政府形象的优劣。政府职能的变迁影响着政府形象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同的,影响政府形象变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政府职能的变迁。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阶段,政府扮演着社会的守夜人,很少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进行干预,社会上自由、放任之风盛行,那时的人们皆以为一个好的政府,就是给予社会最少管理的政府。这种时候的公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形象。但是,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到垄断时期,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之下,政府职能从最初的放任、自由转变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干预。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社会上出现的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进行有效干预,逼迫政府政策做出重大的调整。直至现在,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还在进行着职能调整,以求不断满足公众的生活需要。随之而来的,政府形象也在不断变化着,经历了不断调整的时期,从高效、低限到低效,甚至失效,再到服务,限度等的不断变化。

就中国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由于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经济活动,越过市场的功用,使得企业几乎失去了自主权;在政府行政方面,行政权力的运作绝对以服从组织为主,政府官员行政都带有极其严重的自身态度,人治色彩浓厚,政府已完全凌驾于社会之上,政府完全控制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层面,使得政府职能带有“全能主义”的色彩。那个时期群众眼中的政府就是人治,全能,低效,失去公正的政府形象。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新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步代替旧的经济体制,政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全能的政府逐渐向有限的政府转变,政府对市场经济直观而又细微的管理逐

步转变成宏观的调控,同时政府在管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缩小操控范围,并且在社会管理方面逐步改变管理策略,以服务代替管制,民主,负责,高效逐步代替人治,低效,全能,加快政府形象的转变。良好的政府形象又能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与进步,从而促进政府工夫的开展,达到良性循环。

(2)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行为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政府职能是关于政府做什么的问题,而政府行为则涉及到政府怎么做的问题。政府行为是政府实际而具体的行动,它直接而明了的向公众展示政府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政府的能力又怎么样,态度又怎么样,是积极还是消极被动,政府内的公务员廉洁与否等一系列的问题,给了公众最形象直接的展示,使公众形成具体而直观的印象,从而使公众有了自己对政府形象独到的见解,形成一种评价。

政府行为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政府形象在公众心中的优劣,如果政府在重大决策方面失误,管理出现问题,贪污腐败严重,都会使政府,社会及人民蒙受巨大的损失,会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推行,以及政府政治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政府行为出现问题尤其会带坏社会风气,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政府行为可以具体的分为政府的决策行为、政府的计划行为、政府的沟通行为、政府的协调行为以及政府的监督行为。政府的这些行为不仅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政府的决策行为、计划行为、沟通行为、协调行为及监督行为都对公众如何看待政府有着重要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是政府行为的核心, 政府的决策是政府具体行为的目标, 公众从政府的决策中可以寻找自己的利益所在, 从而对政府形成初步印象。政府的计划行为把决策目标具体化, 之后政府行为就进入沟通、协调阶段, 这两个阶段是政府行为的重要阶段。通过政府的沟通行为,使得处于不同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工作人员加强了联系,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强化了政府沟通后,政府也就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公众的想法与意见,进而从最大程度上的完成政府制定的行政目标与经济目标等多个政治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通过政府的协调工作,工作人员间的关系利益得到平衡,各种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得到协调,从而政府的行为达到了最优。因此,政府的行为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与赞同,有利于良好政府形象的形成。同时,政府自身还

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长期而有效的监督,监督是政府运行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通过长效的自我监督,政府能够不断改正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促进政府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去,加强了优秀政府形象的塑造工作。

(3)政府机构的设置。机构如同人体一样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人的外形是他的形象的第一直观因素,臃肿、肥胖的人总给人一种行动缓慢,气喘吁吁的感觉。臃肿带来的低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人们通常认为,机构的臃肿,带来效率的低下,但同时效率的低下同样会带来机构的臃肿,两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而且,机构的臃肿,必然带来行政支出的庞大。

我国自从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机构改革和调整,但始终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少花钱,多办事,一直是我党和我国人民勤俭治国、治家的传统法宝。但是,由于机构的臃肿使我国每年的行政支出有增无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国目前有三千多万靠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人员,其中800万人是各级党和政府的机关干部。知情人都知道,中国有限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机关干部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吃饭钱”。有的机关单位为了解决机关干部的工资,甚至铤而走险,卖掉国家的山林、矿产,分吃农民的扶贫款,肆意加大企业税金,增加农民负担,根本谈不上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果再不改革将会失去民心,可见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影响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好在我国在十余年的机构改革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央反膨胀的能力和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新一轮政府机构的精简与往日截然不同,以温家宝主席为首的这一任政府大刀阔斧,不仅裁减冗员,节省开支,同时重点强调了提高效率,并且从上到下的机构改革在三年内完成,给出了时间底限,本身就体现出高效率,并已获得了巨大成功。

(4)公众的政府观。公众对政府的观点与看法,被称作是公众的政府观。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社会生活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形象优秀与否,说到底还是得由公众来进行评价。公众的政府观在其对政府评价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潜在作用。公众的政府观有以下特点:主观性。在形成对政府印象的过程中,公众不可能深入到政府内部进行调查研究,他们都是通过政府的具体表现,以及实施的具体行动,潜移默化的形成对政府形象的看法,进而认识政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群众不可能充分的了解或参与政府的所有决策的制定及具体的行动,他们对政府的理解与认识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生活于不同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下的公众,由于政治敏感度,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道德思想境界等方方面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对同一政府行为的认识也会有十分不一样的认识与评价,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政府观。不同的政府观决定了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不同,进而影响着政府形象的塑造。

从众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随大流”的心理倾向,也就是从众心理倾向,即总是趋于跟随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想法与态度。公众的政府观也会受此影响。由于大多数公众不可能与政府官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也不可能参与到政府工作中去,他们对政府的了解不仅仅带有主观性,还带有从众性。当涉及对政府的认识时,他们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态度与看法,自身的态度反而被忽视了,这就使得公众的政府观带有从众性的特点。

自私性。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策的评价永远都是从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出发的,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评价事务的态度更加带有物质性,功利性,利益化的色彩。人们很希望通过改革为自身带来利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于存在高收入和一夜暴富的心理。在改革的早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给社会上很多人提供了改善生活条件和发财致富的好机会,因此得到了这些多数人的支持与认可,给塑造优秀政府形象增添了很重的砝码。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益的重新分配与整合,资源的再分配都是无可避免的,政府能够直接给予人们的实际改革资源越来越少,利益也就逐渐减少。很多改革措施无可避免的触及甚至损害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或者无法满足部分公众的利益诉求。这就影响了部分人的政府观,如长期存在的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影响了农民对政府的支持与认同,必然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从以上公众政府观的种种特点,不难发现公众的政府观与政府形象密不可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众的政府观在潜在的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塑造,政府的形象又会影响公众政府观的形成。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政府形象的理解与评价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公众对自身利益的满足程度,对政府的理解程度也会出现偏差,不尽相同。因而对政府形象的认识、评价也会不同,政府形象也就受到了影响;同时,由于政府形象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在一定时期

内,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与看法会内化于心中,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这种内化于心的对政府形象的认识与看法又会影响着公众的生活与思想等,转而又会影响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与看法,也就是影响着公众的政府观。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政府行为等的不断变化,公众的政府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着政府形象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政府形象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着政府能否有效地领导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与效果。我们要重视公众的政府观,从各个方面加以努力,成功塑造全新的政府形象。

(5)政府的承诺。影响政府形象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政府的承诺。一个政府的美誉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形象的具体评价,而政府的信誉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的承诺上。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在竞选中进行奔走游说,还是按程序进行选举或总统任命等,他们在就职后都要进行政府行政计划的设计,同时向公民有所交待,增加透明度,让公民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并向公民承诺一定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并且通过实间检验干的到底怎么样,从而让公民及时了解现状,并作出支持还是反对的评价。如某个时期俄罗斯政局的不稳,总理在短短一年之内,一换再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就任的总理没有兑现他们的就职宣言,因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国政府对人民最大的承诺,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这为本世纪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有了科学的战略,还同时要有可操作性和能操作性,也就是在“言出可行”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言出必行”。这样通过实践的检验,目标与现实是相符的,从而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也就的到了民众实际行动上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形象。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论述什么是政府形象,政府形象的内容发掘出政府形象的特征、政府形象的积极作用以及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的各种影响因素,全面概述了政府形象。

二、我国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

二、我国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进入2012年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开始复苏,这将带来一系列全新的问题,政府形象塑造所面临的问题也将进入全新的阶段,这必将引起普通公众以及政府公职人员对政府形象塑造的重新思考与探索。目前的政府管理活动过程中,权利越位,职权错位,公共服务空位等问题依然严重,亟待解决,因此,政府应当认清现实,及时转换角色,不再无序的充当裁判者和行动者,而是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好市场秩序的重要责任。政企不分、直接干预的“逾越权利”的行为要放手权利;职能交叉、机构重叠的“职权错位”现象要订正、要改善;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的空位要及时的完善,无处不在,无事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形象应该向着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限性政府转变。

1、政府职能需要转变

1、政府职能过于全能

(1)全能型政府的消极表现

第一,公众过于被动。全能型的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形象必然也应该是全能的政府形象。政府在现实而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方面,不分重点,全权包揽,社会民众的一切要求与需要都被政府所满足与解决。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独立的思想与独立的行动性,简单的说,就是缺乏自主独立性,一切皆有政府组织行动,进行调配,都是政府包揽一切,政府说了算,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形象也必然是一个全能型的政府形象。

第二,造成政府形象低效的影响。在关注全能型政府形象下的社会公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政府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行政决策与政策执行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而有效的实施,民主而公正的处理好所有社会问题,并且满足多方的利益需要。因此,全能型的政府职能在塑造全能型政府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低效率、不负责的负面影响。

(2)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政府职能的性质决定着政府形象的性质。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影响着政府形象的优劣。在明确了政府职能之后,其政府职能在现实中的具体执行与实现。与政府最初的行政愿望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是政府已经明确了自身只负责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与管理,对关乎群众重大利益的事务事必躬亲,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种想法是美好的,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政府的有关部门能否真正做到,能否完美的达成目标,是有待考量的。

这就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与否,也就影响着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劣,政府愿望中的高效,透明,服务型的政府形象能否有效树立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明了,若是有限的政府职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认真执行其有限的能力,把握好行政重点,分清楚工作主次,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宏观方向进行指导,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关乎人民群众重大利益的事件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解决,同时放松那些政府可作为、可不作为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交由社会组织,企业单位自行解决,政府部门只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必要的服务,这样政府有能力掌控全局的形象就建立了起来,同时,这样一个有能力的政府又是稳定,积极而又可靠的,是高效,透明,服务型的。政府形象得到了管理,良好的政府形象也会得到树立。

转变政府职能,以公民参与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政府职能转变是建立良好政府形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治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政府职能也要随之转变。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制型政府而言,服务型政府是指运用法定权力组织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为人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公共服务的政府管理形式,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服务型政府寻求建立公私伙伴关系,推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是直接的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应当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这样一种政治治理模式下,不仅可以看到政府下放权利的过程更加可以看到政府归还权利的过程,也就是把本应该由社会进行承担的那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实际而真实的交还于社会来行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服务型的政府是授权型的政府,强调将已有的权利进行调节与分散,向社会归还权利。

政府通过采取社会公众参与到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当中去的方式,把权利授给处于社会当中的与群众又密切接触的社会非政府组织,同时利用相应的政策鼓励非政府组织承担一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主体日趋多元化的趋势,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重新分配与组织、管理和利用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充分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而绝非“划桨者”的角色。处在新时期,政府也应在政府职能方面发生一些适应与新时期、新要求的变化,政府只有更多的关注社会

生活,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公众、企业等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赞同,才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真正树立起认真负责,心系群众的政府形象。因此,必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交还于存在于会中的个体,如市场、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切实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加强社会自身的管理。

2、政府理念过于陈旧

政府理念的系统主要包括政府的精神追求、管理哲学、法律意识、发展定位、道德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认同等等,这是政府形象的灵魂所在。它不仅决定了政府组织的特征与其他非政府的特征间的重要区别,同时也决定着具体的地方政府与其他同水平的地方政府见的形象、风格与个性的重要区别。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抽象,因为它决定着政府形象的具体风格与层次。

(1)政府理念陈旧的消极表现

在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理念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政府形象建设的问题。

第一,不利于政府部门塑造品牌形象。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形象树立和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舆论监督,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无法正面接受媒体对其形象、行为的评论,无法正确利用媒体对加强政府品牌塑造的正面力量,甚至是们没有意识到一个行政单位品牌力量对于行政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不利于行政行为遵守规范。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尤其是在如何约束行政权力方面。在一些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工作人员可以依据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管理。在缺乏相应法律监督的情况下,这些行政行为有时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第三,不利于政府自身定位的准确性。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与社会的分工还不是很明确,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没有国家法律支持或者行政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介入与自身无关的事务中去,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非法干预,妨碍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行使自主权。此外,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细,办事程序过于繁琐,政府行为存在大量的错位、越位现象,所有的这些弊病都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2)更新政府理念的重要性

政府理念直接影响着政府的行为方式,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下,政府的行政、执政理念亟待更新,确保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更加合情、合理、合法,促使他们认清自身行为对政府形象塑造所可能带来的或有利,或恶劣的影响,从政府内部形成政府形象塑造的有利条件,促进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

我国各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他们代表人民的意志实行对社会的行政管理,政府必须使自己的工作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地方政府官员行为严重失范,以权经商,官办实体久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腐败泛滥,严重损害社会公平,影响社会稳定,民众意见极大。中央三令五申要严惩官僚主义,严惩腐败,但到了地方,由于各方面原因,就变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光喊不打”的局面。怎么打?谁来打?不敢碰硬,不敢深究,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就会先腐后败,丧失民心。对于各种消极现象认真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种情况,所有存在这些消极问题的政府公务人员几乎都有条件可以勿须考虑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看法,更勿须考虑自己在公众心中的不良形象会对党和政府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种情况,显然是十分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同样体现在是否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行动中。在新一轮政府职能调整和机构改革中,大量的法律性文件将面临执法主体的丧失或转移,对此,我们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先立制,后立法,以政策合理性冲击行为合法性,往往出现国家违法或政府违法的局面,这与法治国家要求国家、政府首先守法的原则是相符的。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一律平等。然而一旦这个主体的一方是政府政府的官办企业或是政府,另一方是个人,那么他们之间就时常有不平等的行为和现象发生,这些都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严重打扰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市场发展的行为,对政府形象必然造成负面影响。

3、政府运作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落后,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运作方式不科学的消极表现

第一,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机制不佳。由于我国政府运作方式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对舆情引导、突发事件处理重视不够,没

有形成健全的舆情应对与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效果也就不佳。

第二,导致个别行政人员对外沟通能力不强。在一些政府机关单位,由于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一些个别的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不强,他们的能力水平有限,不善于在新形势下做舆论引导的工作,也不适应、不会做与媒体打交道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与传播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强。缺乏对社会舆论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身行政素质的全面认识,同时也存在着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不高的现实问题。

第三,不利于政府与群众间信息的沟通畅。社会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是不对等的,沟通渠道存在着缺陷导致沟通不畅。政府在应对很多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缺乏与公众的交流,不善于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建议,没有及时的回应公众的种种要求,这就容易使得公众对政府形象留下不良印象,有可能就造成了政府与群众之间关系紧张,群众对政府极度的不信任,政府公信力严重下滑。同时,更糟糕的是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发布信息部及时、不准确,各个不同部门间的数据、结论、建议等不一致,相互推卸责任,这极大的恶化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根据某项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在这些政府工作人员看来,认为公众十分了解政府政策的占6%,认为公众比较了解政府政策的占44%,然而,在对公众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公众自身认为对政府政策十分了解的仅有2%,比较了解政府政策的占15%,了解较少的却有63%。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信息量大爆炸,信息沟通渠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政府与公众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流通不对等的现象。这种情况就会影响政府形象的塑造,使得政府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极易造成偏差。

(2)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重要性分析

政府运作方式是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WTO规定的非歧视、市场开放、公平竞争、透明等基本原则是现代政府行为的基本规范。只有转变政府的运作方式才能更好的跟上时代的脚步,从政府内部到社会生活都真正的科学化、合理化,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自由言论的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公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保障行政队伍的先进性与专业性,有利于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

4、政府政策制定方式存在缺陷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展的契约经济,而政府政策是人们对未来

预期的一个重要变量,要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和预见性。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和公开,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意愿的决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与民众利益相背离。公共政策责任机制不完善,缺乏稳定性,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以上的这些因素都是损害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同时,政府在传播政府形象,宣传政政策方面存在欠缺。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政府的采取的政策公众认为非常积极7%,比较积极36%,无政策39%,比较消极15%,非常消极1%。群众有43%的认为政府体现出积极,可以看出政府表现的确在应对危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仍有39%的人认为无政策,这原因主要是政府对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形象的传播方式、传播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5、有些公务员的素质不高

政府形象的核心内容是公务员的整体形象。从现实状况看,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谋取个人政绩,不惜损害人民利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数据造假、形象工程屡禁不止。原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书记王怀忠就自编自导了这样一部政绩神话。为塑造阜阳的国际形象,王怀忠从当地财政中拿出3个亿,建造了一个阜阳根本不需要的国际机场。机场建完后,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每年航线的财政补贴高达400万元。这种急功近利、不顾现实条件和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政绩工程,不仅劳民伤财,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之所以会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当前我国公务员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用传统思维、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创新精神。这些公务员对待公众的态度,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有待改善,他们看待政治的眼光存在缺陷,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需要提高,也就是说,国家给予他们优渥的条件,他们就需要做好人民的公仆,不要浪费百姓的税款,不要辜负自己的责任。

6、危机处理的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为应对危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仍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对于政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政策应对危机这一问题,为应该加强义务教育服务的占20%,认为应该提升医疗保健服务的占25%,认为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的占35%,认为应该加强交通及通信服务的占15%,认为应该加强社会治安及社会环境改善的占5%。这就表明群众对于各类公共服务的需求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政府要建立真正有权威性的服务型政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危机处理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国内对危机处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可运用的案例也不是不胜枚举的。因此,政府要想塑造好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克服危机处理中的种种困难,切实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握全局动态脉络,不能对一些问题置之不理,那样这些问题只会引起更多的问题,比如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大。

此外,公众教育需要加强,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政府形象认识的更加具象,更加深刻,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公民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法制意识有待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城市建设与国家发展都需要一个内部和谐而稳定的社会,政府形象的建设自然也离不开一个法制意识浓厚的社会环境。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实情决定舆情,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否足够畅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否足够及时有效。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性紧迫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树立政府形象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准确把握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规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论述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对这些问题急需解决说明了重要性。

三、加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的措施

1、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考虑

(1)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培育市场主体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生产、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生产或经营主体与国家政治权力的适当分离,最大限度地割断金钱与政治的联系,铲除腐败的经济基础。

(2)加强行政体制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母子”关系。克服政企不分、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的弊端,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排除腐败产生的政治前提。

(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威力,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腐败分子坚决正法,决不姑息养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收稿日期:2007 01 08作者简介:徐宁(1966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挺(1971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新闻处。 2007年第1期总第143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 l o f N an ji ng U niversity of F i nance and E conom i cs N o .1,2007Seria lN o .143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徐 宁,李 挺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政府角色由过去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者向提供服务者转变。由于现实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严重,部分政府官员观念依然陈旧,新闻传播及政府形象塑造的观念和知识 较为贫乏。由此带来媒体运用理念滞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互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与新闻媒体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借助媒体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南京市政府为例,详细分析地区新闻媒体变化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议程设置与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策略,并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49(2007)01 0008 04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具体体现为政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尤其美誉度是衡量政府施政质量和评价政府形象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赞誉的程度以及政府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美丑好坏。 [1]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权威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不但有利于推动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政府形象塑造提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强调应为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正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主导趋势。地方政府的形象是其可信度强弱或公信力高低的标志,也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政府治理一个地区的根本条件。 (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良好的政府形象就是通过合法的、科学的、民主的行政措施和行为向社会表明自己的发展理念,为地方经济指明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地方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它的职能范围不仅涉及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等职能,还包括培育、完善和维护有效的、法制的市场环境。政府廉洁、高效的行政作风、效能充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氛围。政府形象也是一个区域投资价值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展现地区对外开放的姿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增强地区对外吸引力。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群众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已成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利益格局出现调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社会成员内部的矛盾进而转化为政府与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安置下岗职工、为就业困难者提供创业支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使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使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的制定能够赢得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3.有利于政府部门绩效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使公众自觉对政府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自觉服从和支持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对政府发布的指令能迅速执行。公众将政府目标当作自身目标,法

现代领导形象

第五章现代领导形象 第一节现代领导形象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现代领导形象的内涵 领导者作为社会的精英人物,不仅是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党政机关的代表和核心,因而领导者的形象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到领导者自身和领导者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党政机关的整体形象和工作全局,甚至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 所谓领导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领导形象的载体是领导者。领导者是领导形象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他通过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来塑造和展示自身形象。一般地,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领导形象。一个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者就会产生良好的领导形象。反之,一个守旧、虚假、腐败、低能的领导者就会产生恶劣的领导形象。另一方面,他通过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沟通途径,使公众在了解领导目标、过程、体制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形象。 第二,领导形象的内容是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这种印象和评价淀积于公众的社会心理之中,这种社会心理实际上是领导者内在素质与外在能力的一种有机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心理是对领导形象在思想感情变化上的一种互动,它往往通过印象和评价表达出来。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形成对领导者的初步印象,印象一经形成,公众便会从各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分析得失、优劣,最后总结出对领导者的综合评价。

第三,领导形象的评价者是领导者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领导形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整体是产生、监督和罢免领导者的权力主体,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公众评判的依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中的个体,在与领导者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判断,虽然这些感知和判断是公众个体意识的产物,但正是这些个体意识的总和才构成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整体意识,并最终对领导形象产生影响。 二、现代领导形象的特征 首先,领导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过程、体制和方式等这类客观的东西在公众头脑中的主观印象和主观评价。领导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领导形象。领导者的形象塑造和公众的形象感受都是主观行为。因而,领导形象具有主观性。同时,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领导形象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客观行为、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领导形象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必须将其置于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中,从其是否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上予以检验。因此,领导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其次,领导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对于个体公众来说,他对领导者的印象是在与政府大量的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产生出来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领导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公众个体的印象、公众群体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的结果则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公众的集体印象。因此,只有代表人民普遍意志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公众个体意识的总和才能构成公众的整体意识,也才能形成领导形象。 再次,领导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公众心目中的领导形象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一旦在公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 1 引言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个人形象塑造

个人形象塑造计划 无论是宗教还是民间的传说,天使都给人以真、善、美的圣洁形象。人们称护士是“白衣天使”,既赋予护士美丽、温柔、善良的专业形象,也是社会对护理专业形象的赞美和崇高的期望。因此,在此基础上,我想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 那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又该如何塑造呢? 一、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美作为护理美的核心。 人的生命健康美既是在正常状态下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等全方位的合乎目的的协调与和谐统一,也是人的全面本质的集中体现。美与健康是不可分割的,健康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是健康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对护理美不仅局限于追求外在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展现护理的真谛,使护理活动有利于促进和维护人的生命健康。 二、注重培养形体美。 护士形体美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形体训练,以健美为基本内容。要使自己的形体健美,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参加形体训练;二是合理用膳,讲究饮食营养,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给予关注,重视并定期观测个人体形与体重的发展状况; 2.坚持进行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如参加定期的健美培训班并持之以恒,是维护良好体形的关键; 3.注意均衡膳食,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但又不造成营养物质的过剩,不偏嗜油炸食品、甜食等,少吃零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4.注意体型改变的几个关键时期,如女性青春期、妊娠与产后、更年期等。 三、注重塑造形象美,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 1.提高对美的感受和审美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塑造护士职业美的形象。 2.实现对生命关怀和人的价值尊重。尊重病人的人格、生命、权利和尊严,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人道主义职业情操和品格的树立。要想达到较高的职业品德美的境界,首先要加强“慎独”修养,其次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最后要善于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创造护理人际美。 1.护患交往中的礼仪美。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在不同场合应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礼仪美。 2.护患沟通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美好的语言是良好护患关系的纽带。因此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使用热情、诚恳、亲切、友善的语言,遵循保护性医疗原则的语言美。 3.护理实施中的技能美。操作程序要求规范严谨,符合科学性;操作动作要细致熟练,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要给人以美感。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学生:刘梦雅 指导老师:李春燕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技术师范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之前改革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制度法律建设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引起了较多的群众性事件,政府形象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大部分群众性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公务员执行任务时中语言或行为失当造成的。公务员的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公务员形象是政府形象最生动的载体,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必然要求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存在行为失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近一段时间我国出现的一些群众性事件中总结出我国公务员队伍形象方面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形象建设策略。 关键词:政府形象;公关意识;行政职能;和谐社会;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政府形象塑造的背景 在行政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谈起公务员的形象,正面形象相对模糊,而一些无为、低效、腐败的负面形象却广泛为老百所流传,如:“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茶水看看报,十一点钟回家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公务员的正面形象,提高政府公务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公务员的形象是政府工作形象的代表,也是公务员自身素质及政府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政府工作人员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处理日常的行政活动,塑造好哪些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政府形象塑造的意义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7406162.html,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作者:查春燕崔松虎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的标志,政府形象的塑造对于政府职能转型至关重要。如何塑造政府形象,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企业的CIS理论导入政府的形象设计之中,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其有成功的范侧。但就我国目前经济处在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和形象树立如何与ClS理论结合,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国情实践,展开一些有益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CIS理论;政府形象设计;政府形象品牌;行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2-087-03 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资源和宝贵的无形资产,政府形象的塑造日益被提上日程。何谓政府形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同小异,普遍落脚点都在于国内外公众对政府素质、能力、业绩等最具广泛性的认知与评价,是在承认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实在的主观印象,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政府形象的认识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政府形象设计时要依据一定标准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或人群,分析他们对政府形象的关注角度与关注程度,进而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策略。 一、塑造政府形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质的提高,政治觉悟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方面是在国际上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且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势在必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塑造(1)

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塑造(1) 简介:现代商务礼仪体现个人职业素养,对现代职业人士而言,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以及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交际技巧,往往会令事业如鱼得水。但交际场合中事 事合乎礼仪,处处表现得体着实不易。本课程将通过交往礼仪导论、服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国际礼仪等内容,全面展示现代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的精华所在, 从而为职业人士打造个人交际魅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能通过本课程学到什么?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 1、全面掌握商务礼仪知识,塑造职业人士形象; 2、熟悉专业商务礼仪知识的具体运用,推动事业成功; 3、了解商务礼仪中的诸多忌讳,规避人际交往中的尴尬; 4、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 5、掌握的文件资料管理、处理、档案管理能力。 参加对象:经常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管理者、活动社交场合的公关人员、希望提升个 人修养与交际水平的各界人士 时间:2020年3月18-19日 地点:北京 精彩授教:丁欣: 企业网景特聘高级培训师、北京大学现代工商管理高级总裁研修班特聘培训师。8年 知名外企培训经验,中国第一代企业培训讲师。历任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培 训讲师,北京九州同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讲师、北京伟利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 力资源部经理。任职期间,多次与同行参与国内最新培训项目的课件制作,并亲自授课, 在培训领域有极深的见地。曾参与设计的课程有《员工职业化培训》、《商务礼仪与职业 化形象塑造》《绩效管理》、《变化管理》、《员工激励》等。在几年的培训经历中,丁 老师总结了很多现代成功理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快乐来源于智慧”、“没有第一, 只有动态第一”、“有高山的地方必有低谷”、“一切问题皆因沟通不利”等等。丁老师 授课风格灵活幽默,鼓励学员参与,注重实用性。自97年至今,培训人数近万人,并获 得学员好评。服务过的客户有:诺基亚、京华时报、中房集团、华洋海事、中科信、柏丽 橱俱、山西老万炉业、工化国际物业、卓轮(天津)机械公司、泰士特…… 课程内容:第一天:商务礼仪

政府形象塑造小论文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其内涵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是一种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1]。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第三,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二、中国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 中国的政府行为一般都受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影响,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出发,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人治,忽视法治,官员们没有责任感,不诚信,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等。 (二)政府公务人员的公关意识淡薄,缺乏专门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公关意识,最核心的就是塑造形象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政府公务人员不愿意或不适应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出来的是公关意识的淡薄。这种现象的发生诚然有历史原因和体制的限制,但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政府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公众和传媒,而且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和传媒,他们对政府提出的要求会更高。 (三)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指导致政府机关在制定政策和规定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结果制定出的政策伤害了民众的利益,一经实施便会引发矛盾,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也破坏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由此政府信任危机逐步加剧,公信力下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失范行为,是公众感知政府形象最直接的途径。 (四)政府应对危机公关的能力薄弱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 一、网络时代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的主观印象,是指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管理客体的公众头脑中的有机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从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学发展现状来看,社会管理主体与网络的联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二客体。 网络以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极大的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网络成为人们发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作用,能够预警社会危机,也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会化搜索博客、微博,SNS等交互式新兴领域,使网民得以全面体验虚拟信息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虚拟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政府形象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web2.0互联网优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政府塑造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网络社会中公民与政府定位平等,深刻的展示了公民监督者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但现实的我国传统的处理方式,随着网民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网民对社会的参与度逐步扩大,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而政府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则造成公共管理双方的敌视和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当前我国网络对政府形象产生的制约因素 当前在网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由于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复杂,而传送渠道面向社会大众,舆论方向难以控制等问题,无法以一言蔽之,其造成的后果难以控制。政府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拦截,公众的群体性的,盲从性等特点迅速影响到政府辛苦造就的形象,其破坏力根本无法拦截。 在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在政府形象控制力方面主要显示这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公开行政力度略显不足 从目前公众的发展过程看,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往往信息处于隐蔽状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处于相互不平等的状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正是对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的前提。信息不对称已成为我们的政府对网络舆情反映滞后的根本性原因。这将根本上导致我国政府丧失政府信息主导地位,随着网络公开程度的加大使得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了极大冲击。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已经成为中华红十字协会的诚信问题。从上所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制度对管理主体的根本性要求。政务不公开是导致我国政府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的根本原因,也给腐败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二)政府处置跟不上网络传播的进程 政府还没有从传统“父母官”的角色定位中跳脱出来,形成服务意识。作为社会管理主体没有主动超前的意识。首先是对社会管理中可能产生舆情的重大事件缺乏预判,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或者没有合理的带有前瞻性的分析汇总。缺乏应对紧急舆情的预案,对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危机性舆情时束手无策,一则束手无策,疲于应付,亦或者盲目应对,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三、网络传播及言论的极端化 当前,网民由于现实身份和对现实社会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观点不一致,导致网络舆论两级分化,为公众和政府作出正确判断增加了难度。由于统一的判断标准,公众和政府在接受此类信息时往往难以判断。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体制而言,许多社会缺陷还无法解决,网民对各类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往往容易引起“虚拟社会”的共鸣,而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可能在一时之间无法解决和根除,从而导致部分不理智网民产生对社会根本制度的动摇,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并导致网络监督的异化,网络的监督作用异化对隐私的窥探,无法显示网络监督的优势。 四、政府在处理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网络时代,我们的政府依然是闭门造车,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落后于公众的需要,无法适应潮流的发展,对网络传播和言论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传统的行政政治是与“人治”相结合的。然而随着现代政府的要求,官本位使我国政府与现代政府要求差距甚远,我国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政务不透明公开,甚至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拥权自大,损害公众的利益。 (二)网络对社会影响力的判断存在缺陷 尽管有关政府部门意识现代行政离不开信息对称。但从电子政府网站的应用上来看,它实际上只分享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行政理念实际意义上没有做到与网络时代同步,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社会科学的高度。网络时代对我们社会领域的改变是无法回避的,只有顺应时代才能立于有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沈龙云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鲜明的特点和独有规律已经对社会及政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事件的手段已造成了相当的社会负面效应。政府形象的定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利影响,继续积极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政府与各种形态媒体的良好沟通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关意识。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形象政府职能 144 --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钟谟智教授年级2015级专业文化研究班次3班学号2015167姓名郭云玲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 姓名:郭云玲(文化研究、2015167) 摘要: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飞快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随着一些“后台”行为的曝光,政府工作人员的言行,无论好坏,会迅速通过新媒体传播到民众当中,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利用新媒体优势,展现公平、正义、民主的执政作风,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以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形象;塑造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何为新媒体?新媒体就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在基于网络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等,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互动传播。在新媒体环境里,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网上论坛、QQ等多种传播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拥有了即时传播手段,这种交互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超越于传统媒体的强

大的舆论影响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2.新媒体信息传播效率更为快捷。目前,国内很多新闻网站都开设了即时新闻专栏,随采随传随编随发。手机用户可以随时拍摄现场视频,并迅速传输到互联网上“发表”。网络直播、QQ群、BBS论坛、微博,微信等,都以即时传播为突出特征。在这种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一条信息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并能够在瞬间传遍世界各地。 3.新媒体信息内容难以管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使其传播的信息、表达的意见真伪难辨,极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 4.新媒体群体的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从孙志刚事件促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到“我爸是李刚”,到有些官员被网络“人肉搜索”,其腐败事实被揭露被爆料,被网民跟踪质询直至绳之以法,无不显示了新媒体参与公共治理的强大力量。 二、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随着明星、草根网民在网络上掀起舆论热潮的同时,网络在公众中的信息传播交流和舆论监督效应日益明显,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许多领导和政府部门已经将新媒体看作政民互动、树立政府形象的一大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新媒体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机遇 当前,我们能看到各级政府都在完善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许多政府网站已兼有了新闻发布、形象展示、舆论引导等职能,逐渐成为展现政府形象和传播政府精神的主要载体,

浅谈企业领导形象塑造

浅谈企业领导形象塑造 有位著名企业管理专家曾经把企业比作是一匹马,马的四条腿分别由影响企业发展的四个核心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分别是:领导力,执行力,团结向上的组织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这些因素当中,领导力被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要实现强有力的领导力,领导者自身形象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领导者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领导者不断认识自我,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提高自己在员工乃至于整个企业中的形象。以下就是对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几个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塑造领导形象的重要性的一些相关研究。 一、学会尊重员工。在现代企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大背景下,尊重员工就成为了企业领导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反过来也会尊重领导,这种良性循环必然导致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并且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著名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也将尊重和被尊重看作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求,所以领导者要将尊重员工看作是提升自身形象,满足职工需求,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尊重员工方面,中国PC产业的巨头联想集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一点在“ 联想是我家”的企业文化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联想集团内部,每一位员工都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和上级领导对自己的尊重,都能体会到一种家的气息和氛围,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将自身的利益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随时随地都会从企业的长远角度出发去处理公司的每一件事物,也正是由于这一切才使得联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所以说,尊重员工是领导者塑造和提高自身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充分信任下属。如果把尊重员工看作是内涵的话,那么信任则是这一内涵的外延。信任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领导者自身形象的有效途径。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庆功宴上曾高度评价了自己非常信任的爱将张良、萧何、韩信的功绩。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积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是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是其所以失天下也!”这一点充分说明信任下属与否直接决定着领导的最终效果。 在现代企业的领导实务当中,领导者要想取得领导活动的成功,必须作到对下属员工的充分信任。只有以信任为基础,才能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展开,也只有对员工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在员工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 三、多建议,少命令。身为领导,在对待下属时,不要以为他们是下属,就随意的命令。实际上,人人皆有自尊心,所以不妨建议代替命令,这样不但能避免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能使其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自己的心目中对领导产生了一种好感,正是这种好感很可能成为其后来为组织贡献的强大动力。 建议和命令的最大区别就是被建议或命令者对对方的看法和心态截然不同。建议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的交流方式,而命令则是建立在明显的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如果领导者想在员工和下属的心里留下一个好的形象,就必须做到:多建议,少命令,使员工从内心里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当然,少命令绝不意味着领导者不可以采取命令的方式来实现起领导的权威,一般来讲,强制性的任务应多采用命令的方式,非强制性的任务则更多的采用建议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领导者绝对权威和相对权威的统一,也才能使领导者恩威并施的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塑造和积淀。 四、广开言路,倾听员工的不同意见。员工寄希望于领导的,不只是领导者对自己个人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首先阐述了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说明要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尽快适应政府职能和政府观念的转变最后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前言在行政改革和行政化的过程中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随着主义市场的和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政府机构调整、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搞活国有、整治腐败现象、打击法人走私、实施科教兴国、安置下岗职工、组建创新体系、抗御特大洪水等社会时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对形象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及行政人员形象意识的增强。1997年成立了政府形象战略项目将政府形象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了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一般而言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 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政府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政府的目标、意图、倾向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价值标准、战略目标、是否廉洁、政策是否民主、高效与否、领导者素质、公务员行为规范程度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因素印象的总和。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主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它是政府的理念、行为及效果的集中综合表现。 政府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政府为了发挥其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进行各种其他政府活动这些政府政策和政府活动必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环境中留下痕迹给公众留下某种印象公众会产生一定看法并做出相应评价。政府形象是发展变化的因为政府行为在不断变化公众的评判标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府形象随着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府面对的公众对象有国内国际的社会各阶层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各地区的对于广泛而复杂的公众对象而言政府形象也是有差异的。为政者在于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各届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任何政府都希望得到民众充分的信任和忠心的爱戴。因为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提高政府统治的合法性。良好的政府形象要求政府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声誉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正如企业非常重视商业信誉因为良好的商业信誉会给它带来宝贵的商机和滚滚的财源一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行为有效性的增强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同时不良的政府形象对政府造成的损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这不仅会败坏政府的声誉威胁到行政人员的前途而且会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损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危及到政府的生存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无法挽回、难以估量的。所以任何一届政府都努力树立并维护其良好的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形象。当前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行为与政府理念的普遍严重背离这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政府形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真实而大量的资料表明政府理念所描述的许多文明的行政行为正在被政府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所践踏。例如政府大力宣扬提高

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互动沟通机制研究

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互动沟通机制研究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优质的政治资源,对于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公共事务管理、外交合作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意义。在互联网语境下,各级政府在应对热点舆情事件当中的反应,成为考验执政能力水平和权威公信力的新“试金石”。纵观近年来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应对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基于一套行之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是政府与媒体、公众建立信任、增进共识、化解危机的科学路径。本研究从互联网时代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出发,以政府、媒体、公众三个责任主体范畴研究热点舆情中互动与沟通机制的科学构建。 标签:政府形象;热点舆情;互动沟通机制 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实际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优质的政治资源,在对内行使国家权力,对外进行合作交流中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形象的塑造来源于日常政务工作的积累和单个事件的应对。自十六大以来,“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关键环节。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为热点事件舆情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力量积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偶发的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都有可能迅速聚拢舆情,引发极大地社会关注。而每一次舆情应对都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智慧和水平的考验,也是政府形象积累或消耗的挑战。在此过程政府、媒体和公众身处一种 “非零和”博弈的场域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互动沟通,实现多方满意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政府形象的正面塑造,是当下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热点舆情事件对政府形象构建的挑战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代表着一定时期之内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态度、观点、看法的总和。舆情特指互联网语境下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形成的突发、迅速、广泛、集中的网络意见表达。与网络舆情力量崛起相伴随的是新时期政府形象建构的新挑战和新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执政理念的挑战 近些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种转变背后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标准是“民本”和“责任”。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强化了“自媒体”的传播形态,塑造了自下而上、交互渗透的传播格局,政府形象的传播策略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舆论反应”环节应该逐渐抛弃传统“中心性”应对思维,用对等沟通的理念回应民众的呼声和诉求。比如在一些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传统思维是“报喜不报忧”、

形象塑造课程标准

《形象塑造》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承担学院:航空服务学院 制定:张梦雪制定日期:审核: 审核日期: 批准:批准日期: 一、适用对象 三年高职高专空中乘务专业 二、适用专业 空中乘务专业 三、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空中乘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是从事空乘服务各岗位工作所要掌握的入门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空乘服务各个岗位应具备的形象塑造知识,使学生具备空乘服务各岗位所要求达到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要求。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乘人员良好职业形象的意义,并掌握空乘应备的职业礼形象素养,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授学生们掌握妆容、发型及服装的塑造标准,仪态和语言的基本要求,并能灵活运用到工作服务中,本课程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具有应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课程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形体训练》等课程,后续课程是顶岗实习。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化妆的基本程序,独立完成妆面修饰及发型修饰,服饰塑造仪态塑造语言塑造等基本常识,为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自身肤质正确使用各种化妆品和工具进行化妆。 (2)能按化妆地基本程序进行面部各部位的化妆修饰。 (3)能按空中乘务岗位要求,完成发型整理。 (4)能按要求独立完成自己的各种整体造型。 3、素质目标 (1)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2)身心素质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做学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的基本常识,能按岗位要求修饰自己的仪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当前我国政府形象的塑造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政府形象的科学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及社会作用,提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政治、政府以及政策的关心度也随之提高,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种种现实状况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政府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政府公职人员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竞争,需要政府以全新的形象去应对挑战。因此,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在这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政府对内塑造良好形象的内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积极措施。 [关键字]:危机处理政府公关制度建设政府形象 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入WTO势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必然包括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国内外的公众将依据变化的环境对政府形象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评价。近几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性官僚体制的惯性使然,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变化和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恶劣影响,使得政府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形成政府工作人员尸位素餐,政府机构构成臃肿,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世,趋利行为严重的不良政府形象,这就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使我国政府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有些具体地方性的政策得不到群众的认同、理解与支持;有的政府部门只对上负责,而忽略了对地方群众的负责。同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使得政府在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一种宏观和微观的严峻环境下,需要政府以一种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公务员以崭新的姿态参与竞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 一、名词解释 1.政府(广义)(第一章) 广义地讲,政府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构,它泛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2.政府形象(操作角度的定义)(第二章) 政府形象就是作为行为主体和政治传播者的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通过政策、行为和言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其所有活动而在相关社会行为者和受众心目中所形成的整体印象、认知和评价。 3.晕轮效应(第四章)P71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认识主体把对认识客体的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扩大成为该客体的整体印象的认识现象。 4. 政府形象传播(第五章)P80 政府形象传播是指各级政府机关,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沟通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和介绍自己,展示自身美好形象,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的传播行为。 5.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第六章)P101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好地体现国家管理职能,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支持、监督,以协调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 6. 专家评估法(第七章)P126 所谓专家评估,是指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而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专家评估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依靠专家对政府形象管理中相关问题作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7.政府形象识别系统GIS(第三章)P51 政府形象识别系统是指把政府的理念、行为与视觉统一起来,用识别导入的方式进行建设,建立政府形象的识别系统,使政府形象定性化、系统化。 8. 政府形象管理(第八章) 所谓政府形象管理,是指在政府总体形象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工作质量、政府政策形象、公务员形象、环境形象等实施全面管理,以提高政府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从而提高政府美誉度的现代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9.新闻发言人制度(第八章)P135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按照一定程序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制度。 10.政府形象危机(第八章)P140 政府形象危机就是指由于政府自身或公众的某种行为而导致政府生存环境恶化的突发性事件。 二、简答题 11.简述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第一章)P24-26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被认为是宪政体制下现代政府的第一原则。 (2).法治主义原则 法治是现代各国民众的普遍要求,也被认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准则。现代政府的法治主义原则指的就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和权威机关必须服从法律及法律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行使权力。 (3).有限政府原则 有限政府原则指的是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范围有所限制的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