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长久以来,被誉为“科学皇后”的数学,在科技领域的拓展上,一直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数学的应用更为广泛.但在数学课堂上,一般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解法,却忽视了从生活的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既可用数学方法去理解周围的事物,更可利用生活的素材去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使数学知识注入生活的气息.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创设情景,侧重感知.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已注意到在引进新知识时提供一两个实际背景,以便使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应用意识,也许抛开教师提供的实际背景,学生头脑中便难以找到其他的实际背景,依然会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无法感受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点给我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列举一例:2001年常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第36题:“现有18℃的水6升,现向该容器中注入8升水,使水温不低于30℃且不高于36℃.问:所注入的8升水温度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考下来学生普遍不适应,得分率不到0.3,但笔者曾将此题作如下改动:“现有18元/斤的糖果6斤,现向该容器中放入8斤另一种糖果,使混合后的糖果的价格不低于30元/斤且不高于36元/斤,问:所放入的8斤糖果的价格应该在什么范围内?“测试后得到分率高达0.78.由此可见,学生只有不囿于教师提供的案例,而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中的规律,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为知识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实际问题抽象化,侧重建模.

对新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这个意义下,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

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众所周知,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数学的应用地位日益上升,数学建模正成为数学和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所谓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的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解释:凡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各种数学公式、各种方程(代数方程、函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系统就可称之为数学模型.

数学的建模过程大致可用如下框图说明:

例如:换啤酒问题:小明的父亲从商店买回10瓶啤酒,商店规定3个空瓶可换回一瓶啤酒,若小明的父亲不再给钱,他一共可喝上多少瓶啤酒?

其解法是:10瓶喝完,可换回三瓶;再喝完,则剩余4个空瓶,又换回一瓶,喝后剩下2个空瓶,此时借进1空瓶,则又可换回1瓶,喝完后还所借1空瓶.总计可喝15瓶.此过程中“一借”可谓巧.

若我们采用代数法,设一共可喝x瓶,则空瓶又可换瓶,由题意得:10+=x 解得x=15.无需“借”,真是妙.其实这里仅采用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简单的数学模型,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学生看了无不称奇.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无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富有生活气息,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