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青花瓷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双圈足图例:

青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青花物品图例: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堂名款小杯。

康熙五彩

康熙时,由明代的青花五彩进化形成了真正的五彩。青花五彩使用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1: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矾红绘制。制作时用牛皮胶浸泡,常以浸泡3——10年的矾红为好用。上彩的时候还要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后用笔描绘。烧成的红色鲜艳沉着。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填油平调,红中泛橙色,再无鲜艳厚重之感。

2:篮彩。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就是用篮彩代替了釉下青花。

3:黑彩。主要用于勾轮廓线。

4:黄彩。康熙时候的黄彩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呈现鹅黄,色泽透明鲜亮。康熙之后多用氧化锑,这种物品形成的黄色带粉质,不透明。

5:绿彩。绿彩一般分为两种较常见,一种是浓绿,一种是葱心绿。

6:金彩。金彩是将金子碾碎,然后经过加工绘于瓷器上,不易褪色。

7:紫彩。康熙时候,紫色彩烧成不稳定,常常呈现乌灰色。

8:赭彩:因调彩用料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呈色浓淡多样化。赭彩主要流行于康熙朝,之后不多见。

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料,皆为天然矿物成分,是二次入炉低温烧制,故彩料中添加了适量的助熔剂铅,由于没有高温地釉(白釉或其它单色釉)的保护,加之年代距今较久远,矿物成分中的一些稳定性差的微量元素与空气中的氧产生理化反应,形成彩料表面绚丽多姿的蛤蜊光虹彩。需要注意的是严格区别真假蛤蜊光:真品蛤蜊光如同海蛤蜊的自然光晕光栅,随微小光照角度的变换而变化无穷;现代人造假蛤蜊光没有真迹的光晕光栅之自然特性,状如油漆般呆板。

还应指出的是:一些在高温白釉(地釉)上,彩料周边的白地也显现蛤蜊光彩,这是光散折光光学效应,不是高温地釉自身产生的蛤蜊光;单色釉作为地釉的五彩(如墨地五彩和孔雀绿五彩),地釉上不产生蛤蜊光光学效应。简言之:所有年代的釉上彩,年代越久的,蛤蜊光越浓重;没有真蛤蜊光的彩瓷,年代不会超过百年;有蛤蜊光的,还必须要鉴别出真假蛤蜊光。了解蛤蜊光的成因、表象和真假鉴别,对于彩瓷断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熙五彩瓷器的胎体与形制特征

康熙早中期五彩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或高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早期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黄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的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大瓶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玉璧底也是康熙朝流行的底足风格,多见于笔筒和罐类底足。中期五彩胎体洁白细腻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的居多,但也有一些承袭康熙早期厚重胎的,但均注重修胎修足。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五彩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

康熙五彩瓷器的地釉

康熙朝五彩瓷器的地釉分为白釉和色釉两大类,白釉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为数不多)。色釉主要有墨地、茄皮紫和孔雀绿。墨地先施一层绿釉,复施黑釉。孔雀绿釉亦称“法翠釉”、“吉翠釉” 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孔雀绿釉烧制方法有二:1、早期是在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2、康熙朝及以后是在高温白釉器上覆罩孔雀绿釉釉与五彩二次入炉低温烧成,釉面基本不脱落剥落。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之分:深者色葱绿或偏蓝,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似松石绿,含蓄润泽。

康熙五彩绘画

康熙五彩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纯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的民间绘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官窑五彩一丝不苟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可谓康熙朝官窑民窑五彩瓷是景德镇三百多年来的一枝瓷艺奇葩。

康熙五彩在绘画技法上,受当时文人画影响,构图绘画形式较强,讲究虚实均衡,按照画意主题需要,纹饰或者铺天盖地,密不透风,或者疏旷开朗可跑马。在传承明代五彩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构图技法上,也创新单线平涂,在笔法用墨上,少受拘束,画法大胆泼辣,这显然是吸收了当时文人画笔法之风格。

绘画题材面很宽泛:山水、花鸟、虫蝶、动物、植物、蔬果、人物戏曲故事、渔樵农耕、神话故事等,充分展示了康熙盛世浓浓的文化艺术在瓷业发展上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