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肝损伤模型的发病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形,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发病过程:病毒侵入机体后,进入肝细胞复制,继而释放入血,并在肝细胞表面留下特异性病毒抗原,此抗原与肝细胞膜结合,使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改变。
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
2、嗜酸性变
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
2、溶解性坏死
3、炎细胞浸润
4、肝细胞再生
酒精性肝病
发病机制:
1、还原型辅酶I(NADH)/辅酶I(NAD)比值增高乙醇氧化脱氢过程使NAD转变为NADH,导致NADH/NAD比值增高,进而引起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降低,引进脂肪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2、乙醛和自由基的损害作用乙醛是乙醇的中间代谢产
物,具有强烈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毒性作用。乙醇在肝细胞内受微粒体氧化系统作用产生自由基损伤肝细胞的膜系统,影响肝细胞功能。
3、刺激储脂细胞产生胶原此为酒精性肝硬化的重要机制
4、乙醇的肝损伤作用乙醇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内微管、线粒体的功能和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蛋白质输出和脂肪代谢等。
病理变化:慢性酒精中毒主要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药物及中毒性肝损伤
1、口服避孕药、甲睾酮等引起肝内淤胆,小胆管及毛细胆管形成,并无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
2、氯丙嗪、硫尿嘧啶、红酶毒、酚噻嗪和磺胺等引起胆汁淤积又引起肝细胞坏死。
3、氟烷、对乙酰胺基酚、异烟肼、四环素等引起明显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并伴有炎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最终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细胞变形、变硬形成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
常见因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毒物中毒(砷、四氯化碳等可损伤肝细胞)
肝硬化主要发病原因是:肝小叶由于各种因素网状支架塌陷后,使再生的肝细胞不能按原有的支架排列,形成不规则的再生肝细胞结节。
参考文献:
崔进张雅洁等主编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P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