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生 毕 业 论 文
(2009届)
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诚 信 声 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于欧洲,大规模重整军备,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大战危险与日俱进。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力图避免战争。笔者认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和平主义思潮泛滥;英国自身实力的削弱;英苏互相猜忌;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一;张伯伦低估纳粹野心及一心追求和平;重整军备不力,过分依赖外交。
关键词:绥靖政策;和平主义思潮;张伯伦;重整军备
Abstract: In 1930s Nazi Germany rose in Europe and revived arms massively.Face this circumstance,Britain carried out appeasement policy to prevent the war. I think that Britain the reason why they carried out this policy:The pour thouht of pacifism;the weaken of Britain's strength;the suspicion between Britain and Soviet Union;the difference of government and interior politics;Chamberlain underestimated Nazi Germany’s ambition and was wholehearted to pursue peace;the unplenitude of rectified armanent and depend on diplomacy excessively.
Key words: policy of appeasement ;the thought of pacifism;Chamberlain ;neaten armament
目录
1. 绥靖政策 (1)
2.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
2.1 英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泛滥 (2)
2.2 英国自身实力的削弱 (3)
2.3 英苏互相猜忌 (3)
2.4 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一 (4)
2.5 张伯伦低估纳粹野心及一心追求和平 (5)
2.6 重整军备不力、过分依赖外交 (6)
3. 小结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绥靖政策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一种外交妥协政策。英国是推行绥靖政策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绥靖政策从一方面反映出英国在一战后走向衰落和其国际地位趋于下降。但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英帝国即使在其实力不断衰落的情况下,仍然改变不了谋求世界霸权的本性,总是想法设法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继续保持其霸权地位,不丧失其既得利益。英国外交部在一份备忘录中说“我们的唯一的目的便是保持我们所有的东西”。 所以英国
在权衡利弊,
在没有绝对武力战胜法西斯的情况下,采用了绥靖政策这样的非武力外交手段,来保全大英帝国的领土,贸易,和其他利益。但是英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却助长欧洲法西斯势力扩张的势头,同时也削弱和遏制了欧洲大陆上可防御和阻挡法西斯扩张的力量。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史学家认为,“一个继承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伟大的西方人民,怎么会被希特勒及其同犯所迷惑,从而成为他们罪恶企图的工具。这个问题不仅很难解释,而且也是不可思议的。” 为解开这个谜团,国内外学者都深入研究,普遍认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为了引祸水东流,以出卖弱小国家来维护本国利益。而笔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从六方面来探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1、和平主义思潮泛滥;2、英国自身实力削弱;3、英苏互相猜忌;4、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一;5、英国首相张伯伦低估纳粹野心及一心追求和平;6、重整军备不力,过分依赖外交。
1. 绥靖政策
“绥靖”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开始是把它当作一个正面的字眼读的,当时英国统治者出于扶德抑法和扶德反苏的动机,认为德国有理由对现状表示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等等。因此他们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是为“绥靖”一词的由来及其最初含义。但是,数年以后,当英国首相张伯伦先生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后果看的越来越明显时,人们才更肯定其另一含义“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的顶点,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罪行实在难以洗刷,以致在今天人们更注重它的政治含义“试图用让步的办法安抚或收买潜在的敌人,通常含有牺牲原则的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著名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企图旧案重翻,不仅要为慕尼黑叛卖洗刷罪行,而且还要找出绥靖政策的积极意义。梅德利科特说:绥靖主义“绝非面对威胁而举手投降或讨好安抚侵略者的概念”。他甚至说:“从这个角度讲,‘绥靖主义者’的对立面是‘战争贩子’。而不是‘抵抗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侵略的政策,是贬义上使用的词语。 在广大的读者中,有更多的人赞同这种观点。那么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2.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1 英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泛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空前浩劫,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遍布欧、亚、非三大洲,死亡人数达3000万,损失高达3300亿美元,它极大削弱
了英帝国,在战争中,英帝国死亡人数达74.7万人,受伤169万人,那些经历过一战的人对大战的残酷性记忆犹新,“可怕的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 和平主义思潮弥漫全国,从上到下,从军到民,都存在这种思想,“不仅如此,大战期间轰炸机、潜水艇等新式武器的发明与使用,而且对英国人传统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巨大冲击。” 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使英国民众对战争深恶痛绝,普遍存在厌战和惧战情绪,渴望和平,他们反对政府采取任何可能引起战争的对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国内的和平主义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各种和平社团都认为,英国应“为争取和平而冒险”,“大不列颠不应忽视任何一个促进和平的机会”。 即使在英国海军丧失了海上霸权后,国内的舆论还一致要求进一步缩减其已经缩减过的武装力量。他们希望通过国际仲裁办法的推广,通过国际联盟的活动来实现世界和平。当时“没有一个人否认英国人不惜以裁减军备以至危及国防的程度来树立一个好榜样”。 和平主义运动的初步兴起就为绥靖政策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和社会环境。这种思想又演变成为社会政治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在两次大战期间,英国先后涌现出26位反战和平主义人士以及“和平誓约协会”,等颇具影响的和平主义组织及大批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平主义思潮已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特征。30年代,纳粹德国迅速崛起、扩军备战、整军治武,但英国人对此麻木不仁、视而不见、英国著名和平主义作家尼利尔斯说:“让我们推动我们的帝国吧,如果这是一种必然,就让德国人来统治我们吧。如果德国人想要如此。” 而且,和平主义者还鼓动全民投票,要求全面裁军和非军事性经济制裁办法来用阻止战争爆发,结果是1150万人投票,绝大多数人投了赞成票。法国外交部长庞纳也说:“我们要不惜代价谋求和平,”“因为人们的真实感情已被战争恐怖所控制。” 在这种形势之下,英国政治决策者自是左右为难,战则违背民意,不仅行不通,而且决策者也极有可能被轰下台,“敢于采取不同路线的政党和政治家似乎具有很大的压力,在政治上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 丘吉尔也曾指出“如果忘了这一点,那就不能对英国当时的政策作出正确的评论。” 和则自欺欺人,最后必将引火烧身,可见英国当时决策者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和平主义思想成为绥靖政策的肥沃土壤,为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出口提供强大的社会民意基础,是张伦推行绥靖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英国
自身
实力的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
使得胜利者英法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物质与心理创伤,并促成了欧洲的衰弱与欧洲以外世界的崛起,因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整个霸权地位走向衰弱的起点。一战后,英法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便不断下降,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断动摇,更由原来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更可怕的是英国在一战中赢的了胜利,但它却失去了一个帝国,那些力量不断增强的殖民地开始要求取得与英国平等的独立地位。在本土内也伤亡惨重,大战期间国民伤亡人数就达到250万人,军费开支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1/4,商船损失70%。1919年出口贸易减少一半,战时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战后,英国经济开始由于要满足被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所以不断的加工加点生产,但是从1920年起经济萧条就开始出现,工业增长十分缓慢,到1929年却也只占工业产值的13.6%,作为英国工业基础的传统工业部门如煤矿、纺织、冶铁、造船等工业部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及时的进行产业改革,从而日益走向衰落,“如煤产量从1913年的2.91亿吨下降到1929年的2.61亿吨,生铁产量从0.1亿吨下降0.077亿吨,1920—1929年,整个工业生产只增长15。6%,大大低于美、法、德等国。”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劲袭英伦三岛,英国工业生产也后退到1897年的水平。
张伯伦在1934年时曾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1938年,英国再次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比1929年经济危机来得更猛烈。与1937年相比,1938年煤产量减少了5.4%、生铁产量减少20.3%、钢产量减少19.9%,棉花消费量缩减20.2%、造船业减少16.2%。危机还触及英国对外贸易,其出口下降了9.9%,进口额下降9.8%。可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14.8%下降为1938的11.3%,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13%下降为1938年的101%。
任何强有力的对外政策都必须以国内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和国内公众的支持力为后盾。英国经济的持续不景气使它不得不集中主要注意力于本国事务,处于战略的守势地位。总之,英法的经济颓势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2.3 英苏互相猜忌
从意识形态上来讲,英国统治阶级仇视共产主义甚至仇视法西斯主义。表现在对苏联存有相当深的疑虑和敌视,因此双方相互猜忌和不信任。
苏联的前身是沙皇俄国,沙俄地跨亚欧两大洲,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样一个国家,无论是当时世界上的哪一个强国自然都不敢轻视,自拿破
仑战
争以来,俄国就成为欧陆不可或缺的国家,在欧陆势力均衡的天平上,
俄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砝码,少了俄国,势力均衡便无法维持。一战期间,若不是俄国在前线牵制大量德军,仅凭英法两国根本就不可能打败德国。但自1917年沙皇俄国在十月革命中被摧翻,被苏联取代,苏联与西方关系就逐渐疏远,彼此变得陌生起来,甚至在十月革命中英国还联合法国在苏联周围建立起一道“防疫圈”,想方设法来阻止共产主义向欧洲蔓延。虽然英国厌恨法西斯主义,但他们觉得纳粹不会给现存的西方社会制度造成重大的危害,而共产主义则要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英国在国际舞台上极力的排挤苏联,斯大林对此早已心存怨怼。况且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在1938年给与苏联人的冷遇,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尤其是当希特勒进军布拉格之后,他们对于联防同盟所作的新建议又不为英国所重视,而当此之时,英国政府却和波兰达成单独协议。再没有比这种方式更能加深苏联人的疑虑和猜忌了。
另一方面令英国头痛的是 苏联与纳粹协商的试探已于4月间开始,并于8月中旬苏德两国秘密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公约》,英国紧张的是苏德两国的关系会如莫洛托夫所言:“条约能给两国的政治关系带来一个决定性的好转。两国的人民需要相互之间的和平,能够消除我们两国之间的政治上的紧张局势。” 英国对此不无担心,他们害怕德国和东方缔结和平条约,纳粹的进攻矛头则会由东方转向西方,所以认为这是“苏维埃政府方面的背信行为”。因此英国希望知道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内容,亨德森25日写信给哈利克斯的话就表明了英国的心态“我真的想知道德国同斯大林做成的真正交易是什么。我不能相信,后者真会只接受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不附有一些交换条件”。 如此两者间则完全处于一个相互猜忌的状态中。所以斯大林对西方国家的举动更加的明了,他认为西方一向都在鼓励希特勒向东扩张--是朝着苏联的方向。他希望苏德条约能够把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引向相反方向的方便的工具。换言之,采取这样微妙的一着,他可以引诱他远近的敌人互相冲突。至少还应该能够减轻对苏联的威胁,而且甚至可以使他们两败俱伤,好让苏联坐享渔人之利。
双方各怀鬼胎,相互猜忌,可以说英国不得不实行绥靖政策,把祸水向东引去。
2.4 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一
当希特勒的势力开始威胁欧洲和平的时候,英国的注意力仍然因国内经济困难而被分散了,而长期的联合政府又倾向于掩盖国际形势的严重
性。
党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左翼用‘集体安全’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而不是用它作为严重促进因素在爱好
和平的国家中推动建立一个真正的集体力量。右翼的声音在本质上更倾向于正统的箴言‘如果你想要和平,你就备战’,可是由于顺应当时社会情绪的需要而变得软弱无力了。
当时张伯伦得到了广大的“和平主义者”的支持,在议会中占了多数,成为多数党,影响也最大。还有一派则是大部分工党和自由党,他们既反对张伯伦绥靖希特勒,然而又极力反对大规模重整军备,结果使得30年代英国重整军备的努力受到极大的阻力,这种政策显得自相矛盾不切实际。张伯伦在位时,三派一直都处于分裂状态,没能团结起来,工党和自由党不肯加入张伯伦联合内阁,丘吉尔的右派又与张伯伦存在严重的政见之分。这就是说,张伯伦执政的英国政府是无法集中全国的力量来同德国周旋的。当1939年4 月份英国政府宣布实行征兵制时,工党和自由党反对征兵,工党领袖提出这些理由:“在我们准备采取一切必要步骤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的时候,本院对于政府违背诺言废弃志愿入伍的原则深表遗憾。” 部不团结使张伯伦政府难以动员全国力量,严重削弱了张伯伦政府,造成张伯伦政府内外交困,难以有所作为。
另外,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是由英国本土及其统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所组成。英国不仅要承担保卫本土的责任,而且也要承担保护其世界帝国安全的重任。”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院讲话中就明确的指出“我们的情况与许多大陆国家不同。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不论合适都要保持海外的海军基地和世界各地战略据点上的驻军。” 但是一战后,英帝国逐步解体,各个自治领区独立性不断加强,它们为了赢得民族独立,摆脱英国的控制,也极力支持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这样就给本来就是依靠殖民地而生存的英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在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签订《慕尼黑协定》后,英联邦各邦国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恭贺,并深致全国上下一致的热忱。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澳洲总理也不逞多让:“我与僚属对慕尼黑会谈的结果致以热诚的贺意,全体澳洲人民与大英帝国所有其他人民对您不遗余力地维护和平深表感激。” 所以, 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一成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2.5 张伯伦低估纳粹野心及一心追求和平
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后野心勃勃,他早在《我的奋斗》中就表
达出这
样一种精神:不仅要使战败的混乱不堪的德国在太阳底下占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伟大的地位,而且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并初步拟定了一个全球征服
的计划:“第一步废除《凡尔赛和约》,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聚居区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第二步争取意大利结盟,同法国‘算账’,打败它或把它降到小伙子的地位,以及‘向东方挺进’,征服苏联解决‘生存空间’问题,建立欧洲大陆帝国。第三步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德国变成‘世界大国’和‘舰队大国’,到公海上同美国‘对抗’”。 同时鼓吹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宣扬日耳曼人是一切高级人类的创始者,是文明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英国帝国国防委员会就报告德国是最大的敌人,我们的长远防御政策应该针对这个敌人。” 英国首相鲍尔温说:“我国在欧洲有两个不受约束的疯子。”但张伯伦相信“希特勒是愿意同我们保持友好的。”“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武力。” 事实上,不仅张伯伦这么想,而且当时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1933年希特勒发表了所谓“和平演说”,结果在英国引起热烈反应。英国政府认为,希特勒目标有限,他是想修改《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获得名符其实的大国地位,一旦德国“合理”要求得到满足,那么即可换得欧洲的和平。在许多英国人眼里,《凡尔赛和约》早就应该修改了,基辛格曾说:“一次大战的胜利因认定《凡尔赛和约》不当,在心理上便失去维护和约的志愿。” 当时确有不少人为希特勒所蒙敝,他打着“反对凡尔赛”旗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进军莱茵非武装区,又打着“民族自决”口号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区。理由都冠冕堂皇,许多人都认为希特勒不过是修改不合理的《凡尔赛和约》,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既然如此,那么张伯伦也认为只要去尽力安抚希特勒,那么双方完全可以友好。1939年3月15日他在下院的发言就更加的显露张伯伦一心追求和平的愿望,“他在伯明翰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英国表明自己的目标和态度,即我们决心为寻求和平而斗争,我还说,我们感到现在正是其他国家应该做出贡献的时候,其结果不仅会给那些直接有关的国家,也会给其他许多国家带来益处。因此很自然,我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偏离我们的方针。让我们记住,全世界人民的要求仍然是希望和平,希望恢复相互谅解与友好的气氛,而这经常受到干扰。本政府现在的目标是:一如既往地促进这种要求;在解决分歧时,以讨论的方法代替武力手段。虽然我们
经常会受
到挫折,感到失望,但是,我们决不轻易放弃或忽略我们心目中对于人类幸福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目标。”
所以慕尼黑会议后,英国举国欢腾,认为时代的和平已经到来。张伯伦声望也达到
顶峰,这就说明许多英国人包括张伯伦在内都认为苏台德是希特勒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一代人的和平已经实现。可见和平是多么深入人心,同时也证实了人们确实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
2.6 重整军备不力、过分依赖外交
三十年代初英国开始重整军事,但因为受到决策者“防务需要服从财政需要”的思想影响,初始阶段进程极为缓慢。财政的投入也极为不足:1933年英国军费 实际开支为107 684 767英镑,占政府总支出的14%。1934、1935两年军费略有增加。1936年实际开支为185 987 216 英镑,占政府总开支的21%,自1930年以来第一次超过20%的比例。此后英国军费预算不断修改,实际支出逐年增加。1937年增为256 367 177英镑 ,1938年再增加到397 479 977英镑,从1933到1938年,英国军费累计约12亿英镑(约合 1741 000多万帝国马克),这个数目当然不少。但同期德国军费则高达517亿帝国马克,相形之下英国未免见拙。如果以各自军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1938年英国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德国占17%;1939年英国军费猛增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8%,但仍低于德国的23%。
从三军的情况来看,1939年9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陆军共有105个师,而英国只有32个师(正规军6个师,地方自卫队26个师),其中能够立即派往法国参战的不过4个师。空军方面,德国有第一线飞机4320架,英国只有1660架。只是在海军方面,英国由于基础雄厚,才占优势。英国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15艘,潜水艇57艘。总之,英国的重整军备严重地落后在了德国的后面。
在重整军备上英国还受到消极防御战略的影响,英国政府自觉软弱,又不肯大规模地扩军,便企图通过绥靖外交,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1935年11月21日,国防需要委员会在它的第三个报告中提出:“我们认为我国和帝国安全的主要需要是:我们的外交政策应当运用得可以避免这样一种形势的可能发展,即我们可能同时面对东方的日本、西方的德国和介于东西方之间交通要道的任何国家的公开的或隐藏的敌意。”1936年11月14日,张伯伦在一封信中表示:“我不认为(战争)已迫在眉睫。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也许可以无限期地防止。” 在重整军备不力的情况下,英国把眼光放在了外交上,寄托于外交谋求和平。
但是希特勒上台之
后,并不
让英国“和平梦想”成真,而是蓄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称霸世界。他在外交上采用 “声东击西”的方法,他一方面扬言:要向东方突进,把俄国从欧洲国家名单中划掉;另一方面他有暗中决定,在数年之内首先对付“两个可恨的敌人
——英国喝法国,然后再对付东方。” 希特勒玩弄“声东击西”的把戏制造了“西方无战事”的假象骗过了英国,使得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就吞并了奥地利,然后把目光投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再次的在外交上弄把戏,希望能给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找一个“名正言顺”的 借口,但捷克斯洛伐克英勇不屈,坚决反抗,这种现象既吓坏了英国,也让德国暂时缩回了魔爪。由于英国害怕卷入战争,再次的在外交上表现出失败的一面,他联合法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要求他满足德国的要求,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苏台德区日耳曼副主席弗朗克高兴的喊叫:“我的天,他们给了我们一切。” 这充分表面了英国在外交上的不力,也就不得不推行绥靖政策。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绥靖政策是英国因为国内外形势而制定的外交政策,它试想借助此政策谋求与德国妥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欧洲问题,从而维持它的大国梦想,但它始终是为维护英国利益出发的,根据民意,从本国实力出发做考虑,力求避免战争,其初衷是好的。但它却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想法设法的把法西斯国家侵略的矛头引向东方,这种方式为后人所唾弃,最终引发的后果是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自食其果。这个责任不能归咎于某个人身上,它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产物,它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研究绥靖政策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析绥靖政策的深刻根源并做出正确的评论。
参考文献:
[1]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J].江海学刊,1996,05.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1929——193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350.
[3]王斯德.世界现代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65.
[4]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大战前夕(1939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819.
[5]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风云紧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85.
[6]钟先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顾与省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
[7]张新宇.简析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J].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06.
[8]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0.
[9]李巨廉、王斯德.第二次世界
大战起源历
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1985.127.
[10]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326
[11][英]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一>风云变幻 1919-1939年[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589.
[12]欧阳杰.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的多维
原因解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6.
[13]张西虎.1937-1941年英国对日绥靖政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6,02.
[14]刘波.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内在原因[J].江苏无锡市北高中学报,2002,04.
[15]张煜丽、单维艳.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16]陈玲玲.英国绥靖政策的探析[J].通华师范学院院报,2002,06.
[17]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84.
[18]张汉东、张定河.世界历史启示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94.
[19]余才干.希特勒[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525.540.
[20]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31.
致谢
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本次毕业论文设计终于接近尾声。本论文是在汪玲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汪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汪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文中所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弥补了我专业与学术理论上的不足,在此对各位作者及单位表示谢意。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打下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和我共同学习了四年的20051721班的全体同学。
最后感谢政法系和我的母校-韩山师范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蓝 达
2009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