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
缪朴(原文载于《建筑师》36和40期)(刘良勇整理)
传统的本质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概要
一、本文的目的
二、本文所确定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
四、十三个特点作为一个整体
五、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1.分隔
2.按人分区为主
3.微型宇宙
4.室内外合作
5.主从单元的串联
6.线型公共空间
7.接合而非转化
8.正格与多格并存
9.人工与自然分离
10.室内的两套尺度
11.简单的背境
12.二维线条构图
13.带故事的形式
六、结束语
一、本文的目的
什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这是本文所要尝试探讨的问题。有人会问:“这样的题目今天还值得讨论吗?”我的回答是:“这个题目不但值得讨论,而且还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国建筑界一直在争论是否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继承传统。要不要继承传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仔细观察一下这场争论,人们会发现被争论的“传统建筑”在讨论中经常是一个面目不清,有时甚至被曲解的角色。
比方说,一个建筑从平面上看上去似乎确实有许多由房子围成的内院,但从这些房子里人无法直接走到院子中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得到的感受自然与真正的四合院中大相径庭。这难道能被称作继承了四合院的传统吗?反过来说,传统建筑怎么能又因为这样的“继承”来代人受过呢?这说明我们需要对传统建筑有一个比只看见“大屋顶”,“四合院”这些表面形式更深刻的理解。
又比方说,在讨论中有些人经常把传统建筑形式与传统社会的文化政冶背景搭配在一起,既然今天的社会结构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社会,我们自然再没有过问那些陈旧形式的必要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则提出广大群众对传统形式“喜闻乐见”,说明它们还是有生命力的。由于两种说法都有笼统之嫌,很难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对传统建筑形式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它将会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出与某个形式相对应的生活习惯和其它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这种生活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在今天是否已经彻底消亡?如果不是的话,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哪些部分我们还保持着类似的生活习惯?如再以四合院为例,虽然四合院特有的空间体验由于社会的变化已不可能再被用干今天的大量性住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一个图书馆或疗养院里再现那样的意境。
再比方说,在关于有没有可能“神似”传统的争论中,赞成的一方做了许多理论上的阐述来证明这一可能的存在,但要使这一理论能被用来指导建筑实践,我们需要知道所谓“神似”中的神究竟反映在什么物质形式上?因为任何“意境”或“性格”最终是要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神似”与“形似”之不同,只可能不同在所采用的形式不是模仿某个特定的传统形式细节,而是表现传统建筑中对形式的一般处理手法,从而在需要时能在新建筑中再现传统建筑给人所特有的体验。只有一个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认识才能帮助我们确定那些传“神”的基本形式究竟为何物。
总之,只有我们认清了这些讨论中的对象——传统建筑的真面目,我们才有可能将要不要继承传统的讨论放在一个比较踏实的基础上。
虽然传统建筑的特点有讨论的必要,有人还会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多少余地可以探讨呢?”不错,确实已经有不少人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做了总结性的研究。这可以以梁思成所概括的九个特点为代表。它们是:框架结构、斗拱、模数、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色彩、庭院式的组群、有规划的城市,以及山水画式的园林①。这些研究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探讨提供了可贵的基石(特别是有关庭院的论述)。但我们会发现用这种方法所概括的特征有下列几个不足之处。
(1)这些特征有许多仅停留在对表面上的形式细节(如斗拱、坡屋顶、色形等)的纪录,很少深入挖掘产生这种形式细节的设计思想,很少由表及里地追踪传统中国人对建筑形式的一般概念。
(2)这些特征侧重建筑中的实体以及如何构成这个实体的技术这两方面,对于人在传统环境中的空间感受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建筑形式显得论述不足。
(3)这些研究倾向于通过一种已经预先确定的理论或价值观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论多半是采用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有色眼镜,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被比附于“框架结构”并得到肯定的评价。标准化设计与施工——另一个西方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变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
今天,我们的任务既不是把传统建筑当作博物馆中的雕塑那样来评析其表面形式,也不是去比较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理代建筑之间的异同优劣之处。我们的任务是从确定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给其中活动的人什么样的感受出发,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一般形式与设计思想,从而使我们能在需要时运用今天的技术再现那样的感受。我们的认识应当仅仅立足于我们在传统环境中的直接感受,而不是立足于任何其它“理论”或“体系”,无论那些“理论”、“体系”被证明是多么“进步”。显然,从我们面临的任务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建筑传统,从而使我们所有的争论、模仿、评价都有一个较为真实,较少曲介的对象。
二、本文要确定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初步讨论,我们可以把本文所要确定的特点进一步界定如下。
(l)本文将以传统空间给人的整体感受(包括精神上和功能上两方面)为出发点,总结传统建筑中那些对产生这种感受起主要作用的基本结构。什么是一个事物的基本结构呢?比方说,爱情喜剧虽然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情节和人物,但它们都具有一个“有情人”经受挫折后“终成眷属”的基本结构。如果一出戏全部或部分少了这个结构,这出戏就不再是爱情喜剧了。本文希望也能找出这样一组特点来规定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庞杂的现象中找出最本质的东西,而这类本质的东西通常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在最近发表的不少论著中,许多作者倾向于强调一些直接引起观赏兴趣或其它视觉效果的处理手法(如所谓的“通透”),而对使这些效果得以能产生的基本结构(如象大量的墙)却视而不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人倾向于注意图像中对比强烈的部分,但更深一层原因则正是因为这些基本结构每时每刻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用,以至我们熟视无睹。这很象MERLE-AU-PONTY所描述的瞎子手中的拐杖,当他在用拐杖探路时,拐杖在他的意识中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所探到的路②。
(2)由于本文所研究的特点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在与其它建筑休系相比之下表现出的基本结构,这些特点就必须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具体实例所共有,而在其它建筑体系中又不多见的。因此,这些特点必然是定性而非定量的描述。它们更偏重于各个部件之间的组合关系而非各个部件本身的性质。它们更偏重于拓扑学而非几何学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特点将主要分析内与外,上与下,边界,方向,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