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9434dd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c.png)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cee95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文学名篇。
其中,"史家之绝唱" 指的是《史记》,而"无韵之离骚" 指的是《离骚》。
这两篇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分别是史书和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对《史记》和《离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由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共分为十二篇,包含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结合了编年体、演义体和论说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史记》不仅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记载,还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史记》的文风庄重严谨,语言简练明晰,融汇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中,司马迁力图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通过对先人的颂扬和警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离骚》:无韵之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之作,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为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离骚》是屈原流亡途中创作的一篇长诗,共十九章,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离骚》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祖国沦陷和人民苦难的忧虑和愤慨,展现了他对国家复兴和民众幸福的美好愿景。
诗中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屈原坚定的爱国热忱和不屈的精神气概。
他借用丰富的寓言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acf342a0b4e767f5acfcebb.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西汉时代出现的一部伟大的巨作,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
一、史家绝唱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史记》一百三十篇,除去书、表外,本纪、世家、列传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这些篇章无疑是《史记》中最主要的部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创立不同于前人的史书编纂形式,也为后世传记文学以及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重点在于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
在某个人物的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传记恰恰是“以人取事”,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
《史记》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不仅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的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思想家深邃的眼光。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或编年记事,或分以国别,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照顾到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人物经历的完整性。
《史记》开创纪传一体,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描写人物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经历,为充分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创造了条件。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
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
另外,像《晏子春秋》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
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
《史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30930756fab069dc512201ac.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关鲁迅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夸司马迁吗?其实我们都错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花费14年时间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我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着从上古传说的黄帝部落时代,到汉武帝朝的封建帝王时代,共3000多年历史。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续写后世史书有很大的影响,其写作手法被历代当作正统历史写作法。
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都知道,那就是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老先生写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先说“史家之绝唱”,讲的是在司马迁之前,并没有一部科学性的且综合完整的“中国史”,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专属,贩夫走卒、刺客商贾、奇人异士都能写入史书立传了。
“无韵之离骚”,《离骚》是战国屈原所作的奇异瑰丽的抒情诗,独创“骚体”诗歌,而《史记》亦是如此,不过无韵律之美而已。
这里说的是《史记》文学价值极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文学成就极高。
刘向等许多文学家史学家都认为《史记》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夸赞《史记》的人从古至今有很多,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过只有鲁迅最为出名,一是因为鲁迅评价得好,二是因为鲁迅说出了个不同的观点。
这观点在哪呢?“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前面还有两句,被人为地抹去了,很少人知道,这才是鲁迅先生想表达的真正观点。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鲁迅何谓“背春秋之意”?春秋讲史讲事,讲究微言大义,用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褒贬立足于大义,记事录务秉笔直书,立足于信义。
不用什么美妙绝伦的叙事手法,就是简简单单地直述,不加修辞和自己主观上的东西。
鲁迅说“背春秋之义”,也就是写的不真,不够真实确却,带有主观上的判断(喜好)在里面。
司马迁是怎样的人?其父司马谈是汉初五大夫,建元年间和元封年间任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因言获罪,因无钱赎罪,就只能受屈辱的宫刑,变成太监。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7c17436b1a37f111f0855b48.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意思是“赞叹它是史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绝学文章,好比没有设韵脚的《离骚》“。
(1)司马迁代表作《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2)屈原代表作《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韵律铿锵的骚体诗。
史家之绝唱”,赞《史记》的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嘻嘻醒醒,我们到了,只要爬上山顶就能看到日出了!”透过后视镜我看到了你略有疲惫的眉眼间洋溢着光彩,裂开嘴向我笑了。
仿佛启明星的光让我清醒了起来,对目标有了期盼,坚定地踏上了寻找光明的征程。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77daaab74afe04a1b071def7.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曾以《史记》赞誉司马迁的名著《史记》,称其为“史家之歌,无韵的离骚”。
这件作品从文化始祖黄帝到汉武帝刘鹤,从太伯退位到武帝儿子授王,从伯夷舒奇吃周苏的羞耻到卖布衣增加商品价值。
这三千年的中国风云变幻,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在一世。
全书40万余字,是中国二十四史之首。
那么,如此惊人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它背后的使命是什么?1、出于孝道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
他的父亲司马谭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他的祖先,早在余夏,就主管天文和地理。
在周代,他世世代代掌管着周代的历史。
然而,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司马家族逐渐衰落。
直到司马谭成为大史学家,司马谭才再次掌管皇家天文学。
在这个时候,朝廷更容易经历几次,甚至到了汉朝。
最后,司马谭很珍惜自己的祖先。
他不仅教导司马迁要继承祖传,光宗耀祖,而且雄心勃勃地要写下继《春秋》之后的又一部历史著作。
然而,上天总是喜欢捉弄人。
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仪式。
司马丹作为礼仪制定的负责人,因病留在田里,不能参加。
他对此既感到遗憾又愤慨,最终病情恶化,生命垂危。
临死时,他握着司马迁的手痛哭:“禹仙周的太史也在今天,我的儿子接过了一千多年,授予了泰山,但我不能走下去。
这是我的命运,我的命运!我死后,你一定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如果你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你永远不会忘记我想写什么。
”在父亲的再三嘱咐下,司马迁苦口婆心地说:“虽然我儿子很笨,但我会尽我所能,把先人编撰的历史和古老的新闻加以阐述,绝不会有任何遗漏。
”从此,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来到了皇室,毕生致力于收集国家收藏的历史书籍和档案。
2、情怀之外——书写人物与继承《春秋》伟大事业其实,对司马迁来说,写史料不仅源于父亲的意愿,更源于他继承孔子事业的自觉行动。
同时,他还肩负着宣传英明君主、尚武大臣和非凡布衣的使命。
这种人文情怀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他出生在龙门,自幼种畜。
弱冠之年,他走遍全国,南到江淮,爬山探洞,北过文思河,东至齐鲁考察孔子遗存,后又担任阆中、西征巴蜀。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a3808a732e3f5727a5e962f0.png)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时间上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演变。
除了记述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起义者、学者、游侠、刺客、医生、商人、妇女等,覆盖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从内容上讲,《史记》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学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
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纪录/总结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以垂戒后世君臣。
司马迁作为史官,接过父亲的衣钵,继承史官家族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对君主的功过给予客观评价,体现了他作为史官的使命感与忠君思想。
这种精神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成为撰著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影响了后世史书的创作。
“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的方面对《史记》的评价: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他在《报任安书》中的表白,告诉我们,效法左丘明、孔子著述,这伟大的事业本身就使司马迁处于一种激情中。
李陵之祸的打击,不但没有熄灭他的激情,反使他在屈辱中得到激励,在悲愤中奋起。
司马迁发愤著史,著史以寄情,无疑注定了《史记》将成为一部充满作者感情的文学巨著。
这种感情在书中诸多历史人物身上产生了共鸣。
如:屈原,项羽、李广等等。
文中充满了对奸佞、酷吏的尖刻讽刺,对刺客、游侠的倾心赞颂。
这些都明显带有司马迁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使整部《史记》成为一首与离骚相似,用生命谱写的饱含血泪的悲愤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139ace4681c758f5f61f67f9.png)
这是鲁迅评价《史记》的话,“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点评
![《史记》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ddef32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7.png)
《史记》点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部作品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史记》的价值无可估量。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史识和卓越的文笔,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揭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线索。
其次,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司马迁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生动的文笔,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此外,《史记》中还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这部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再者,《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司马迁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司马迁还通过对人物的褒贬评价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史学和文学作品。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线索,还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史记》中汲取智慧、感悟历史、领悟人生。
因此,我强烈推荐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都应该认真阅读这部作品,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20576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1.png)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一、“史家之绝唱”1.对于《史记》,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
谓之“极则”,可能包含体例和书法;谓之“绝唱”,则可能概指其中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2.《史记》的实录精神,素为后人称道。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实录,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据《汉书.司马迁传》所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司马迁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如《曹相国世家》之战功报捷,《樊哙列传》之斩首,俘虏人数,皆得之于皇室档案。
《史记》的材料,还有得之于调查受访者,如“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游侠列传》)。
司马迁的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如“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春申君列传》)。
在文献不足,信息不通的古代社会,司马迁能如此勉励而为,殊非易事。
而且司马迁对由上述渠道获取的材料,态度更是审慎的。
如,司马迁对传说中的黄帝,尤其慎重。
他参酌诸书,实地调查,采访长老,撰成《皇帝纪》,措辞犹留有余地。
其撰写《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态度亦大抵如此。
《史记》的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但史识而外,倘无史胆,也是不能做到“善恶必书”的。
司马迁著史,意在以古鉴今。
他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因此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记》中并存。
3.《史记》的批判锋芒,首先在于并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
《高祖本纪》既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写他好酒贪色,奸诈圆滑的市井无赖嘴脸,更写他背信弃义,冷酷自私的本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9e3cfa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2.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也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在我国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享有盛名,对后世的史学家记录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今天在这里并不对《史记》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做太多概述,只讨论一个问题。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则评价一直被后人广为引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史记》的高度赞誉,至此《史记》又获得了一个殊荣。
只不过现在仔细想来,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也是很有意思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一部史书,而《离骚》则是文学作品。
史书要求的是绝对的客观公正,因为历史注重的就是过去的再现。
而文学则注重情感的表述,难免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更不用说这《离骚》是在屈原悲愤哀怮下的情感爆发之作。
所以仔细考虑这句评价,真的是有很多可以琢磨之处。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历史的代表与文学的代表放在一起呢?换句话说,史家绝唱与无韵离骚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归这两本作品本身。
先从这两部作品的结构来看:因为《史记》的篇幅过长所以我们列出几篇作为代表即可。
(1)先说开篇。
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开篇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率先点明了黄帝的名字和身世,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他的称呼。
而在《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经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还是开篇的最后一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给我起名叫“正则”,我的字是“灵均”。
与《史记》一样,《离骚》在开篇也是率先点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谁。
因为《史记》篇幅过长,为了提高说服力,避免偶然性,我这里在列几个《史记》中的记录:(1)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2)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36d33b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9.png)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打破了史学记录的传统规范。
关于鲁迅的这个评价,很多人将其认定为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认可。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后各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完整地来看。
“史家之绝唱”出自《汉文学史纲要》,原文是这么说的: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这里很明显能看出,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并不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而是说《史记》在记录史事的时候有所创新,前人所未有,后世也罕见。
司马迁早年有过游学天下的经历,搜集到了很多风俗、传闻以及一些较为隐秘的史事。
比如“荆轲刺秦”的真实场景,就是他根据当事人侍医夏无且对别人的口述来描绘的。
而这些经历是他为之后“子承父业”做的准备,其生活的年代里汉承秦制的现象依旧严重,受此影响一般史官是家族传承的官职,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所以司马迁以后的仕途注定也会是“太史令”。
史官记录史事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春秋》就是典型的史书,各国的《春秋》样貌应该都差不多,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发生的重大事情,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史官不能表露明显的态度。
在这样的规范影响下,孔子也只是以“春秋笔法”来表明自身的喜恶,比如“克”、“弑”等带有贬义性词语的应用。
司马迁写《史记》不一样,它打破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所以鲁迅才说它“背《春秋》之义”。
他认为《史记》记录历史的方式无视了之前的规范,也没有在字句上进行过多的雕琢,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
而在《史记》之后的大多数正史里,因为“官修”的性质,在体例、文辞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史记》更为谨慎,也陷入了另一种统一的规范当中,就没有《史记》这样打破传统史学的震撼力。
也就是说,之前传统史学的规范被《史记》打破了,而《史记》又成为了新的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优质的作品能打破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所以鲁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评语。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bce92863a1c7aa00b42acb46.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武帝天汉二年,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步卒孤军深入匈奴单于后方,与匈奴单于部队大战,歼灭匈奴部队一万多人,最终寡不敌众,在匈奴大军的团团包围下,孤军奋战的李陵已是十分疲惫,看着自己五千步兵基本全军覆没,汉朝廷的援军迟迟未到,在一念之间,选择了投降。
李陵的投降,不仅激怒了汉武帝,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渐渐地,改变了中华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这个被李陵改变一生的人,正是太史公,司马迁。
提及司马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最著名的,便是凝结了他一生心血的作品,《史记》。
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也许上述司马迁的成就,是作为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那么这些成就就已经足够伟大了。
《史记》记录了这三千年的历史,成为一部通史著作,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之中,也是第一次——然而,它不仅仅是一部通史,还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整部史书由一个个人物的传记写出,由不同的人物列传相互对比,相互印证,便是整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上下三千年。
由此可见,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已经足够伟大了。
但,司马迁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史学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司马迁写作《史记》,带有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甚至各个人物的传记之中,运用了非常多的文学手法,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贯通古今,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才不会被时间的长河所冲散,更确立了通史的纪传体的题材,影响了史学在整个中华历史的地位,司马迁已经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它才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而这本书,又带着司马迁自身强烈的感情色彩,同时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运用了非常多的文学手法,所以他写的传记里面,塑造了一个有一个经典而又富有个性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在《史记》之中定型,并延续千年,比如勇猛无比,豪情壮志的项羽,老谋深算,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李广等等,这些人物的传记的描写都是《史记》之中非常精彩的,所以,它才被称为“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https://img.taocdn.com/s3/m/e257376d0b4c2e3f572763a6.png)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
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
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
《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b0b49e87f524ccbff12184cb.png)
再读故事,读通文意,读透
关键句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
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 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研读故事,品读人物形象
其细柳劳军,天?请用原
文中的句子回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研读故事,品读人物形象
细读文本,圈画关键词。说说哪些语 句表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代名人评价周亚夫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ráng jū]曷 有加焉! ——司马迁
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汉] 司 马 迁
周 亚 夫 军 细 柳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是伟大的 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 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初读故事,读通句读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c41953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a.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史记》与《离骚》:历史的绝唱,诗性的无韵之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形象地揭示了这部历史巨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e7c6e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9.png)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重要史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山之作。
鲁迅在《自序》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理解,《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事体通史,它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在此之前,历史记载多为编年体,只注重事件的记录,没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而史记在内容上以纪事为主,但在大局观和思想观上做了拓展,将历史与人文相结合,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得历史记载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史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表达1. 独特的叙事结构史记采用分表、志、传、本纪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载,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分表、志、传分别用来记载人物、地理和事件,而本纪则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君主的时代顺序编写。
这种清晰有序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内容。
2. 精练的史书语言《史记》的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深远。
作者在编写时精心挑选词语,力求准确传达思想。
同时,史记中还穿插了诗词和典故,使得文字更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能吸引读者,又能更好地揭示历史真相。
三、《史记》对后世历史学研究的影响1. 开创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史记》创造性地采用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这对后来的史书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传体的独特叙事方式,注重个人形象的描述和品评,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层次和细节,也为后来的史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2. 塑造了中国历史观和历史人物形象《史记》中描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刘邦、项羽、孙子等,塑造了他们的形象和个性。
同时,作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品评和评价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的观点和态度。
这些观点和态度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和解读都具有指导意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词解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2679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5.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词解释
摘要:
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含义
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影响
正文: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个名词,它包含了两个部分:“史家之绝唱”和“无韵之离骚”。
其中,“史家之绝唱”是对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的评价,意为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的绝唱之作,无人能出其右;“无韵之离骚”则是对《史记》的文学价值的一种肯定,认为《史记》虽然不是诗歌,但其文学价值却可以与屈原的《离骚》相媲美。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出自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在历史方面,《史记》是中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历史学家影响深远;在文学方面,《史记》开创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汉书》、《后汉书》等,都受到了《史记》的影响;二是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史记》的出现,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许多历史学家,如班固、陈寿等,都受到了司马迁的影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7bf11ca1ba1aa8114431d9d4.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9]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