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
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
中国再次陷入内战。
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战。
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政策,阶级矛盾再次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再次爆发内战。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1927—1936年间,曲线呈上升趋势;后因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曲线大幅下降;抗战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反动政策,官僚资本压制,内战破坏等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曲线应该继续下降。
2.(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井冈山区,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农村”的新局面。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长征胜利。
使西北长期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出发点是以民族利益为重。
(4)实事求是3.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丧失。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
因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坚持独裁内战政策,使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的机遇又一次丧失。
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反动本质不会改变。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
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D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C
A.中共诞生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 D.抗战胜利
3.下列长征途中红军留下的标语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的变化是 D
A.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开展土地革命 B.反对“左”倾错误,实行战略转移C.继续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继续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同时承担起抗日任务
4.对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A.中国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典范 B.该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
C.表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D.缅甸战场上中国面临的主要敌人是英日联军
5.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C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A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下图体现出的重大历史意义,不符合史实的是C
A.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8.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
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B
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会场人民解放军占
领总统府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C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毛泽东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
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11.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A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12.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影响13.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D
项目
1920年产值
(亿元)
1936年产值
(亿元)
1920—1936年均增长
(%)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资本 2.51 16.32 12.41
合计 4.35 18.54
上表说明1920—1936年间
A.民族企业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B.官僚资本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D.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14.下面表格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 C 品种生产量(单位:千吨)百分比
关内东北关内东北煤25935 25398 50.5 49.5
生铁239 1702 12.3 87.7
钢材39 519 7 93
水泥774 1503 34 66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D.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15.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D
A.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1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经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亮点”,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 B
①封建势力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②反动政府顺应了世界工业化浪潮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统治的反动性④使中国国际地位得以迅速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17.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D
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
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
洋。
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
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
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18.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
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
”此处的“开始”是指 A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
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
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基
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
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
”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
布局等。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二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外商每天平均纱绽数51664;华商每
天平均纱锭数23686。
材料三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材料四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
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
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
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
(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参考答案:(1)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2)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4)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2010年9月3日是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国共两党都为此进行过努力。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
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惟是各军无论据守一点抑或转战匝月,其伤亡之重均感痛苦。
苟为情况所许则抽调整理补充早在计划中,然为顽敌所迫,势为难能,当此时若非以最后五分钟坚忍之精神难保已得之胜利。
试观前此残寇负隅峄枣,虽极小部之敌,在我包围攻击之下亦保持攻击精神堪资借镜。
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弛缓贻误战局。
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放弃任务,致于罪戾。
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
民族复兴之目的。
望各勉力。
——蒋介石(1938年4月27日)
材料二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这三者同时结合在一块。
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不但已经存在,并在日益发展之中。
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同样是瞎子,他们一点也看不见,而只看见我们是弱国,是劣势,是半殖民地这一点,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其中许多坏蛋就根据这种胡说暗地进行其投降妥协的阴谋,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指出长处与有利条件在全面战争中占据着优势,号召全国势力奋斗,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自己的有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最后胜利将是谁的呢?我们确定地答复:中国的。
——毛泽东(1938年10月1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毛泽东提出的哪些思想?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领袖思想的共同之处,简要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1)思想:认识到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地坚忍不拔,绝不气馁精神的重要性;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坚信抗战必将胜利。
(2)思想:驳斥“亡国论”“抗战必胜”“再战必亡”等谬论;认为战争正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只要坚持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共同之处:都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都认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地位与作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合作,共同抗战;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