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大隐隐于市三坊七巷内的严复文化之旅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简介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简介
门票:
暂无
严复故居简介:
严复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
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
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摆布边间为前后厢房。
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
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
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
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
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
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
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观后感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观后感
今天啊,老师带我们去三坊七巷玩儿,我最开心啦!哎呀,这地方可真热闹,小巷子弯弯曲曲的,好像在玩儿迷宫一样。
走着走着,咱们就来到了严复的故居。
听老师说,严复是个很厉害的大人物,他翻译了好多外国书,还写了好多让人明白事理的话呢!
哇,故居里头可真有意思!一进门,我就看见老旧的木门,嘎吱嘎吱的响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小朋友呀!”房子里有好多书,老师说,那些书啊,都是严复以前用心读的。
我看见墙上挂着他的画像,胡子长长的,眼睛瞪得圆溜溜,好像在认真思考呢!
咱们一边听老师讲,一边走来走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院子里的那棵大树,树影儿洒下来,地上花花绿绿的,好像一张画儿。
老师说,严复小时候也是在这种地方读书的,真羡慕他呀!
回来的路上,我想啊,严复这么聪明,肯定是因为他小时候特爱学习。
我要向他学,做个爱读书的小朋友!嗯!
今天的三坊七巷之旅,真是太有趣啦!
—— 1。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观后感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观后感
走进三坊七巷,就像走进了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而严复故居就像是书中特别厚重又精彩的一章。
刚到严复故居门口,就感觉有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大门就像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仿佛只要一迈进去,就能穿越到严复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
一进屋,我就被那种古朴的氛围给包围了。
看着屋里的那些老物件,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是感觉每一件都在给我讲严复先生的故事呢。
想象着严复先生在这儿读书写字,思考着那些能改变国家命运的大道理,我就觉得特别神奇。
这屋子不大,但是感觉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再看看故居里的布局,简单而又充满韵味。
我就琢磨着,是不是这种简单的环境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呢?就像严复先生一样,能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小天地里,琢磨出那些振聋发聩的思想。
而且这三坊七巷里,严复故居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周围是福州城的烟火气,但这里面却有着深邃的思想沉淀。
我在故居里走来走去,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寻宝者,在寻找严复先生留下的智慧宝藏。
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每一步都像是走在他曾经走过的路上,这种感觉很奇妙。
出了严复故居,我还沉浸在那种敬佩的情绪里。
三坊七巷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享受着这里的美景和文化氛围。
而我知道,在这一片热闹背后,像严复故居这样的地方承载着的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和精神。
它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像是一座灯塔,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告诉我们要有探索精神,要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哪怕你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也能像严复先生一样,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趟严复故居之旅,真的是超值,感觉像是给自己的思想来了一次超级充电。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一、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
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其文化底蕴深厚,更是拥有众多文化名人。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居就坐落在其中。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意义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福州市传统的居民区,也是福州市政府的重点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明清街区特点的城市传承文化遗产区,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江南地区的“窗棂之一、三坊之盛、福州之大观”。
三、名人故居介绍1. 严复故居严复,清代文化名人,散文家、诗人等。
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严复故居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五凤派巷,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故居建筑狭长、深邃,布局紧凑,是中国古文化传承的典范。
2. 郑成功故居郑成功,明朝时期的名将,著名的海上抗清英雄。
他被尊为“海上之神”,是台湾民族英雄之一。
郑成功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泉秀巷,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
郑成功故居的建筑格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
3. 黄宗羲故居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理论为“天心说”、“人心说”和“性命守道”等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故居坐落在三坊七巷的郑家大巷中,是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4. 冯雪峰故居冯雪峰,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家,影响了一代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诗人王子”。
冯雪峰故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布局精致,保存完好,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四、结语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的文化名片之一,更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中的多位文化名人故居,见证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
三坊七巷

永和鱼丸是福建一带的汉族风味名 菜,属于闽菜系。永和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是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 ”之一。光禄坊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
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 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 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 ,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 的。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
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 郎官
巷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 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 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 落在巷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达八一七北路闹市区 ,西通南后街. 塔巷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 口。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
(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
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
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瓶泉居士, 栎社散人 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 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 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 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 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三坊 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严复故居游记

严复故居游记前段时间我和同伴共同前往东街口的三坊七巷观光。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北而南的三坊的排列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排列是杨桥巷、郎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走进三坊七巷的石雕牌坊,向你迎来的是道路两旁整齐的农家店铺,以及石板道路上人来人往的游客。
修葺一新的南后街仍尽力地保持着历史的风貌,原木本色的古民居毫不张扬,临街的店铺也透着家常的气息。
里面呈放的都是老福州历史沉淀下来的精致的工艺品。
如果你回眸历史,你会觉得:这古朴的窗棂,这一件件手工制作品,仿佛带你回到历史,带你慢慢体会历史,感受历史的美。
老福州的韵致,就在沿街的一方石头,一口小天井,一扇小窗中渗出来,温和醇厚,毫不张扬。
逛过这些别具一格的具有古朴气息的福州小店后,随着人流我们走进了小巷中的名人故居里。
狭窄的石道,高高的白色城墙,让人身历其境属于那些人的那个时代。
这是路上的游人仿佛是林觉民,冰心,严复……在悠然走过。
白围墙上的牌子带着我走进了严复故居。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而充满屈辱的时代,一生致力新学,沟通中西,开启民智,变革图强。
我们朝小巷深处走去,看到新翻修的高墙、屋檐,蜿蜒前伸的青石板小路,巷间通道的晒衣竿上挂着一竿子五颜六色的衣物在你头顶高高飘扬,墙上的电线盘根错节,杂草随风摇曳着,空气中弥漫着炸芋头糕的香气,一间临街的老屋里放着一台老掉牙的缝纫机,裁缝师傅不紧不慢地熨着时髦的女性衬衣。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令人愉快。
踏过门槛,走进严复故居的小院,干净整洁,小院里布置着一套让游客休息的小石座。
旁边是一口小活井,不禁让我想起了童年在井边嬉戏的日子。
站在院子里,迎面的是摆放有致,左右对称的客厅。
大厅大方古朴有不失雅气是左右对称、前后推进的格局,显出一种别样的整齐谨严,处处透着无声的端庄,庄重而不失精巧。
郎官巷严复故居内的楹联

郎官巷严复故居内的楹联摘要:一、介绍郎官巷严复故居的背景二、阐述楹联的意义和特点三、分析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四、展示严复故居楹联的具体内容五、总结楹联的价值和影响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福州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保存着一批珍贵的楹联,它们不仅体现了严复的人生哲学,还传递了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
首先,我们要了解郎官巷严复故居的背景。
严复,原名严宗光,字又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主张变法图强,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故居内的楹联,就是他思想的具体体现。
接下来,我们来阐述楹联的意义和特点。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它要求字数对等、意境相谐、韵律统一。
在严复故居的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些楹联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倡导社会进步的警句。
在文化传承方面,楹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把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现代汉语的简洁明快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楹联在严复故居的传承,使我们能够一窥这位思想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严复故居楹联的具体内容。
在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可以挑选几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
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句话道出了严复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
又如:“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句楹联抒发了严复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楹联的价值和影响。
郎官巷严复故居的楹联,是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
它们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楹联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郎官巷严复故居内的楹联,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展现了严复的人生哲学,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而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
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
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
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
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兄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府,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二人相会故乡,命名居地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才正式命名为衣锦坊。
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1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
南宋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
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
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
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
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
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关于三坊七巷历史的介绍

关于三坊七巷历史的介绍三坊七巷啊,那可是福州的一块宝呢。
一、三坊七巷的位置和布局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这地儿啊,坊巷纵横,石板铺地。
三坊呢,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就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这些坊巷就像一个个小方格,组成了一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区域。
走进那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的迷宫,每一条巷子都藏着故事。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起源这得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啦。
早在晋代的时候呢,就开始初步形成了这种坊巷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候啊,福州可是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城市,很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聚居在这里。
所以这三坊七巷就成了他们的住所首选。
像衣锦坊,据说名字就是因为坊里有人在外面做了大官,衣锦还乡,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
多有趣呀。
三、三坊七巷里的名人故居这里可是名人辈出的地方。
比如说严复的故居就在郎官巷。
严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他翻译了天演论,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有着巨大的贡献。
走进他的故居,你能想象到当年他在这里读书、思考,写出那些影响深远的文字的情景。
还有冰心奶奶,她也和三坊七巷有着深厚的渊源。
冰心奶奶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爱与温暖,她的故居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必去的打卡点。
四、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三坊七巷的建筑那是相当有特色。
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古建筑。
白墙黑瓦,木质的门窗,还有那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
每一个雕刻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些建筑的布局啊,讲究对称,有庭院,有回廊。
站在庭院里,抬头看天空,你会有一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
而且啊,这些建筑的色彩搭配特别和谐,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五、三坊七巷的文化传承到了现代呢,三坊七巷依然保留着它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人,他们传承着福州的传统工艺,像脱胎漆器、油纸伞制作等。
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在巷子里表演闽剧等传统艺术。
同时,三坊七巷也吸引了很多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
现在这里还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游记三坊七巷的作文

游记三坊七巷的作文
福州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其中最出名的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东街口附近,北起南柳巷,南到金马巷,东临朱紫坊,西至吉庇巷,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
是我国最
大的历史文化街区。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其中最
著名的有林觉民故居和严复故居等。
林觉民故居位于福州市东街口,占地面积348平方米。
它是由林觉民的弟弟林民松于清光绪
十八年(1892年)集资建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
命家林觉民同志(1848—1898年)的故居。
严复故居位于福州
市鼓楼区乌山南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该故居为中国
近代史上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旧居。
严复(1854—1921)是我
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了法国经济学家维塞尔的《法意》一书,出版于1878年;翻译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和英
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
—— 1 —1 —。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介绍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之一,也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福州三坊七巷是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是闽都文化象征、福州城市文脉所在。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不过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
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中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且各有吉祥寓意。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
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2009年6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州市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全面启动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现已基本完成全部文保建筑保护修复。
三坊七巷的作文移步换景

三坊七巷的作文移步换景《三坊七巷》篇一三坊七巷,那可是咱福州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今天,我就带您去逛逛这充满魅力的地方。
一走进三坊七巷的大门,就像闯进了一个历史的大杂烩。
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那些青石板路,被无数双脚打磨得光溜溜的,我走在上面,都觉得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也许,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穿着长衫马褂,在这里跑来跑去呢。
先来说说这坊吧。
坊与坊之间的小巷子,窄窄的,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
我走进文儒坊,两边的房子可讲究了。
木质的门窗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什么花鸟鱼虫啦,人物故事啦,那手艺简直绝了。
我忍不住想,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刻出来啊,这古代的工匠也太牛了吧。
这里的房子有的还保留着以前的格局,我看到一个小院子里有一口古井,井口被绳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这井里的水,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代人呢。
再走到七巷,巷子里的店铺那叫一个多。
有卖福州传统小吃的,像肉燕啊,鱼丸啊,那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
我这肚子里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赶紧买了一碗肉燕。
那肉燕的皮啊,薄得像纸一样,咬一口,肉馅的汁水就在嘴里爆开了,“嗯,这味道,绝绝子啊!”我一边吃一边嘟囔着。
还有卖各种手工艺品的,那些小玩意儿精致得很。
我看到一个用贝壳做的小帆船,做得栩栩如生,好像马上就要扬帆起航了。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把它带回家就好了,可一看价格,我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哎,谁让我是个穷学生呢,只能过过眼瘾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有个小广场上有人在表演闽剧。
那些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化着浓妆,咿咿呀呀地唱着。
说实话,我听不太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那曲调听起来还挺有韵味的。
周围围了不少游客,有的看得津津有味,还跟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的就像我一样,一脸茫然,但也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了。
我就在想,这闽剧也算是咱福州的文化瑰宝了,可怎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不多呢?是因为它太古老了,还是我们没有好好去推广呢?三坊七巷啊,你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 1866…協康會海富家長資源中心培育子女成長,爸爸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若子女有發展障礙,爸爸的育兒壓力便更沉重了。
「SMART爸爸俱樂部」,鼓勵父親們互相分享感想及交流育兒心得,發揮自強、助人助己的精神,而使命方面包括;Support (支持):爸爸在…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我们一…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高二理科班9月份月考试卷学生版

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高二理科班9月份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_时间:_______成绩: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分)1.(明哲老师原创)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
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A.老庄之学B.孔孟之道C.墨家学说D.耕作技术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24题)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3.(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28题)近代被顽固派指责为“其貌则孔也,其新则夷也”的历史人物是()A.洪秀全B.康有为C.张謇D.陈独秀4.(2012年1月济宁质检3题)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6.(2010年山西会考19题)明朝李蛰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蛰的主张是针对()A.八股取士B.存天理,灭人欲C.格物致知D.农本观念7.(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5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8.(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2题)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2010年江苏会考5题)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赞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0.(2010年11月同安一中高二期中28题)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他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 B.《文学改良刍议》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1.(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右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四十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九十年代1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13.(2011年12月襄阳调研34题)下图为王羲之书《丧乱帖》。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作文

三坊七巷严复故居作文
作文一
《游严复故居》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三坊七巷吗?那里可好玩啦!我最喜欢的就是严复故居。
一走进严复故居的大门,就好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那里的房子古色古香,有着红红的木头柱子,还有青青的砖头。
严复爷爷可了不起啦!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听爸爸妈妈说,他为了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努力学习,还把很多有用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在故居里,我看到了严复爷爷用过的桌子、椅子,好像能感觉到他在这里认真读书、思考的样子。
有一个房间里还挂着他的画像,严复爷爷看起来很严肃,但是又让人觉得很亲切。
我在严复故居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更加佩服严复爷爷啦!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看看吧!
作文二
《严复故居的奇妙之旅》
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三坊七巷严复故居的有趣经历。
一到那儿,哇,好多老房子呀!严复爷爷的家就在其中。
走进他家,我就像穿越了一样。
房子里摆着好多旧东西,有旧书、旧笔,感觉严复爷爷随时会回来接着用。
我听说严复爷爷为了让我们国家变好,付出了好多努力。
他努力读书,然后把知道的都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进步。
比如说,他告诉大家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变得更聪明,这样我们国家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我在那里逛了好久,心里一直在想,严复爷爷真厉害,我也要像他一样,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
小伙伴们,你们也一定要去严复故居看看哟!。
三坊七巷——名人

三坊七巷——名人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林则徐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林旭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
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
汉族。
福建福州人。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
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
福州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参观景点路线:杨桥路(双抛桥、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郎官巷(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塔巷——南后街(刻印印书雕塑、同利肉燕)——衣锦坊(水榭戏台)——黄巷(小黄楼)——南后街(花灯雕塑、马鞍墙、叶氏民居)——安民巷——文儒坊(乡约碑)——宫巷(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南后街(甘液境、蓝建枢故居)——吉庇巷、光禄坊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
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
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
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
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
三坊七巷 寻访名人故居

3.林觉民、冰心故居
南后街与杨桥巷交叉口的林觉民、冰心(谢婉莹)故居,同样是文化人的居所。原本住着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其堂兄林长民,也就是林徽因的父亲),是座三进院的清代建筑,林觉民参加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为避祸搬迁,将房屋让卖给冰心的祖父,冰心在往后撰写的文章中也曾提及这座回忆里的宅院。
昭忠祠旁,有一阶梯顺着山路便可登上马限山。山上有英国人建造的梅园监狱、英国领事分馆等建筑。英国领事分馆原建于1870年,在修复时经多方考证,尽力恢复了当时的陈设布置。走廊两侧设有展板,介绍当年各国列强在福州设海关、洋行,办医院、学校的情况。
中国最早航海塔——罗星塔
罗星塔公园位于闽江下游马尾港罗星山,园中除了可以远眺马江海战古战场的位置、福建船政十三厂的遗址外,公园本身也是一座秀丽的江岸园林。屹立在山上的罗星塔,相传是宋代柳七娘所建,原为木塔,明代天启四年就地重建,改石砌,共有7层。罗星塔是中国古代最早受国际公认的航海塔,称之为“中国塔”。
多数人对林觉民的印象,多半来自他起义前写下的《与妻诀别书》,他的故居西南角有一小院,院中的一厅一房,面向小天井,花台植有腊梅,正如信中描写的:“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有三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此刻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林觉民在这里创作的心情。
4.二梅书屋
串连起郎官巷与塔巷的二梅书屋,因院前植有两株梅花而得名,建于明末,为清代道光进士林星章故居,他曾任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凤池书院校长(现福州一中的前身),后辈的中国科学院士林惠民也曾居于此,可谓书香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大隐隐于市三坊七巷内的严复
文化之旅
(原标题:大隐隐于市三坊七巷内的严复文化之旅)
严复文化之旅
继2016年与福州一中合作开展的“少年强,则国强”的主题社会实践后,严复翰墨馆迎来了2016年第一场与学校互动的爱国主义社会活动:这是由福州市教育局主办,福州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16年福州市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活动,第二站---严复文化之旅。
2016年3月26日上午9:00,严复翰墨馆迎来了全市中学优秀骨干班主任80余人,他们代表福州市最优秀的中学
师资队伍。
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带领全体员工热情接待教师团。
活动第一个环节参观严复生平馆,讲解员热情生动地介绍了馆内情况,详细、认真地讲解了严复生平馆,展示了严复经典著作及严复铜像、详细介绍了严复生平重要事迹。
“传承文化,不忘初心”
随后,参观严复翰墨馆,讲解员讲述了严复翰墨馆的由来,馆长郑志宇先生为了纪念、挖掘并继承严复思想文化遗产,花费十年时间,不顾家人朋友反对,倾其所有收集严复书法真迹,在三坊七巷街区内建立严复翰墨馆,将严复真迹和书籍集中收藏、保护、展示,大众可免费预约参观。
参观团来到正在筹备中的严复书院,馆长助理靳女士告诉大家,严复书院是闹中取静读书的好地方,计划在四月中旬试营业,严复书院作为公益机构,依托严复翰墨馆独特的人文载体,秉承“传承文化、不忘初心”的宗旨,推广读
书文化,让阅读更加愉悦,构筑城市人文精神的领地。
严复讲堂,薪火相传
活动第二个环节设立在严复讲堂,馆长郑志宇为教师们讲解严复生平事迹、严复思想文化精髓、严复爱国主义情怀。
馆长郑志宇从自己收藏的经历讲起,讲述了收藏严复翰墨及书籍的意义,从严复讲到八闽文化,他激情昂扬的说:“严复是从福州走出去的思想文化巨子。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数代以来,故乡人薪火相传,继承先贤之志,革故鼎新,奋发图强。
福州不应是文化沙漠,我们有责任与情怀推广闽文化,严复是领改革开放之先,引爱国富强之道。
严复无愧为闽人的学习榜样和闽文化的杰出代表,我们要继承乡贤遗志,为当今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馆长郑志宇的精彩演讲感染和点燃了在场的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教师们听完讲解后,对郑志宇馆长
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佩不已,纷纷表示:“希望馆长带团队进入校园进行严复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同时也希望能带学校的孩子们来参观严复翰墨馆,参与严复思想文化宣传”。
深情寄语“严校长”
演讲结束后,优秀教师们纷纷在“严校长的故事”明信片上留言,深情寄语“严校长”。
同时,馆长展示了“严校长的故事”主题文创商品-严复集字贴纸等文创商品,在欢乐诙谐的气氛中,大家纷纷交流感想,将幽默诙谐的贴字粘贴在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