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与分子影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线:健侧脑组织的造影剂灌注状况,见曲线在17秒左右迅速下降,在 23秒左右达低谷峰值,然后又迅速回升; 蓝线:梗死脑区的造影剂灌注状况,由于血液供应障碍,造影剂需要很长 时间才能进入局部脑组织(通过一些侧枝循环),造成了该曲线下降缓 慢,大约在20秒左右开始下降,在30多秒处才达低谷峰值,且这个峰值 也没有降到健侧曲线峰值的低谷。曲线然后又开始缓慢恢复。
动物模型
阻一
塞般
血用
管老
或鼠
者做
MCA
使实
血验
管,
PCA
破人
裂为
。的
ECA
ICA
临床研究
本实验室参与的脑出血研究
患者来源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随机选择病例12例, 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78岁,平均43岁。其 中,出血原因各有不同,年轻人多为脑血管畸形,年长 者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
C(t)=Cm(t) ⊗−1 AIF(t)
Cm(t)测得的组织曲线;⊗−1 为去卷积;AIF(t)测得 的AIF曲线。
图像数据分析——静脉内团注示踪法
CBV可以由下式计算:
CBV = k ⋅ ∫ Cm(t)dt p ∫ AIF(t)dt
校正因子K=(1-HCTLV)/(1-HCTSV), 其中, 大血管红细胞压积HCTLV为0.45;小血管红细胞 压积HCTSV为0.25。P 脑组织密度,1.04g/ml。 CBF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获得:
团注第一时相的信号强度变化
造影剂钆——二乙 烯五胺乙酸(GdDTPA)的顺磁性 特性减低了血管床 和邻近组织的T2驰 豫率。团注第一时 相时,可见到T2驰 豫率信号衰减,灰 质比白质信号下降 幅度更大,这是由 于灰质血容积要多 于白质的缘故。
实验患者选择同弥散成像研究。病例共90例。其中,男65 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55岁。90例患者中,3 小时内就诊病例为6例,3-6小时10例,其余49例为6小时 外就诊患者,还有25例最后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示例
脑中风患者,女性,55岁,首诊6小时
DWI
ADC
MTT
MRA
示例
脑中风患者,女性,55岁,首诊6小时
DWI
MTT
penumbra
MRA
示例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天就诊
CBV图像
CBF图像
MTT图像
示例
男性,46岁,半暗带图像
发病1.5小时
治疗后第三日
治疗后第七日
5
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调节机制
脑血流的自动调节机制: 脑灌注压降低,脑血管扩张,CBF维持稳定,CBV增加, CBV/CBF的比值即MTT增大;脑灌注压进一步降低,自动调节机 制失代偿,出现CBV和CBF的降低,MTT减小。
温度是水分子弥散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节因素。绝对 零度时分子的热运动才会停止。37度时自由水分子的弥散 系数大约为3.0×10-3mm2/s。
弥散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也是影响弥散系数的因素,溶解的 分子越大,其移动速度就越慢。
介质的粘滞性也是影响因素,低粘滞性的介质如水,其弥 散系数就高。
6
扫描:所有病人均同时进行MR平扫和DWI扫描。 扫描设备为GE Signa Horizon和Siemens Vision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
本实验室参与的脑缺血研究
扫描参数(GE)为:T1WI:SE序列,TR440ms, TE11ms,T2WI:FSE序列,TR4000ms, TE110ms,矩阵256x256。DWI:EPI序列反转角 90°,TR10000 ms,TE 126 ms,TI 200 ms, FOV 22cm,层厚6mm,层间距2mm,矩阵 128x128,b值取0,500和1000s/mm2。
D = b1 − b2 ln S2 − ln S1
ADC定量分析 ——计算指数ADC值
指数ADC即eADC则为,
eADC = exp(−b ⋅ ADCav )
这里ADCav为三个方向弥散系数的平均值,
ADCav
=
1 3
( ADCx
+
ADCy
+
ADCz )
2
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组情况
发病时 间(小 时)
图像数据分析——静脉内团注示踪法
指示剂稀释理论可以用于MRI团注追踪图像以定 量CBV、CBF和MTT。当理想的瞬间动脉团注Gd 进入组织区域,参数间存在以下关系:
MTT = CBV = ∫ C(t)dt
CBF
Cmax
C(t)为组织区域的Gd浓度,Cmax为该曲线的最大 值。但实际上动脉团注不可能瞬间完成,因而组 织C(t)对瞬间动脉团注的反应可以通过下述关系 计算:
医学影像与分子影像学
田捷
中科院自动化所医学影像研究室
Email:tian@
2004年9月
第十四讲:脑中风研究
概述
中风主要为以下两类: 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或者脑
溢血),这种中风很容易用CT 诊断出来,在中风中占的比例 也较小。 脑缺血性中风(脑缺血或者脑 梗塞),占了中风的一大半, 目前是国际研究的热点。
MTT = CBV CBF
CBF = CBV MTT
4
再循环效应,还需要对动脉 输入函数(AIF)进行γ拟合,以提高图像质量。
PWI的时间-磁敏感性变化(ΔR2)曲线
蓝色实线为原始数据,绿色带-o-为浓度时间曲 线,而红色带-*-的曲线为γ拟合曲线。
T1WI
示例
前一患者MRI,三诊第7 日,异常已经消失
T2WI
T1WI
DWI
ADC
EADC
DWI
ADC
EADC
示例
男性,68岁,首诊发病12小时
T2WI
T1WI
DWI
前一患者,二诊第12日
示例
前一患者,三诊第4月
首诊和 二诊DWI
3
病灶变化与就诊、治疗时间的关系
基于联合应用弥散成像与灌注成像技术 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数据处理与分析
T2加权像
本实验室参与的脑缺血研究
患者:选择自1999年3月至2003年3月,分别在北 京 大 学 首 钢 医 院 、 北 京 天 坛 医 院 和 法 国 CHRU Roger Salengro 医院就诊的、被临床诊断为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病例,共350例。其中,男235例, 女115例,年龄28~80岁,平均64岁。350例患者 中,急性期病例为120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 者共230例。在急性期病例中,34例最后确诊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数据采集阶段,为了获得准确的原始数据,采取急 诊检查和治疗后复查的制度。
在数据处理阶段,我们采用基于ADC的大样本数据 分析(350例)。对病变区域及对侧镜像区进行分 割,比较病变区与非病变区的ADC值的变化情况, 将病变情况量化;治疗后再对数据分析,评估治疗 效果。
表观弥散系数
弥散成像中,某一个像素为多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1H) 的布朗运动所致。通过计算获得的对应某一个像素的水弥 散量,并不是代表一个水分子的弥散系数,而是多个水分 子 的 综 合 体 现 , 即 所 谓 的 表 观 弥 散 系 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ADC值具有方向敏感性。
所有病人均同时进行MR平扫和弥散、灌注成像扫描。扫 描设备为 1.5和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
扫描参数平扫与DWI同前,灌注成像(PWI)则为:采用 EPI序列,反转角 90°,TR2000,TE 30~60,FOV 24cm,层厚5~7mm,层间距0~0.5mm,矩阵128x128。 全程扫描共24~40次。所用造影剂为磁显葡胺(Gd— DTPA,德国Schering公司及北陆医药化工集团生产), 按0.1mmol/kg计算给药量。注射方式采用静脉团注,应用 磁共振兼容的强力注射装置以3-7 ml/s的速率注射。
图像数据分析——静脉内团注示踪法
根据指示剂稀释理论,将MRI信号转化为Gd浓度。
Cm(t) = −K ⋅ ln S (t) S0
这里,Cm(t)为所测Gd浓度,随时间变化。K比例 常数,与TE成反比,并与MRI设备有关。K值实 际很难估计,但由于各层TE相同,假定每个组织 类型(如大小血管)有相同的比例常数,因而K值 可以忽略不计。 S(t)为MRI信号强度;S0为应用 Gd前的基线信号强度。S0用第2~4张图像计算。 Cm(t)可以根据ROI或者逐个体素为基础的方法计 算。
脑平均血流量参考值*: 50ml/100g·min:正常平均值 20ml/100g·min:脑电图发生了改变; 15ml/100g·min:脑电图曲线变平,为神经元电生理功能衰竭阈值 10ml/100g·min时,离子泵和能量代谢衰竭,为膜功能衰竭阈值
脑梗死演变机制: 当CBF处于电生理功能衰竭阈值以下时,细胞膜电活动消失,谷 氨酸释放,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和钠离子一过性流入 细胞内,突触传递障碍,因而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此 时系可逆性的;当CBF处于膜功能衰竭阈值以下时,则出现细胞 代谢衰竭,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脑细胞出现不可逆性损害,最终 出现脑梗死。
示例
男性,74岁,脑出血
脱氧血红蛋白能 缩短T1、T2时 间,造成T2加权 像低信号和T1加 权像高信号; DWI和ADC图像 上均为低信号。 DWI中血肿周围 高信号为细胞毒 性水肿。
1
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
CT T1加权像
脱氧Hb-短T2 细胞内 正铁Hb-短T1 细胞外 正铁Hb-短T1
-长T2
脑梗死 病例数
TIA
病例数
急性期
<1.5
1.5~3
3~6
6~4 8
小计
2 8 11 65 86
3 7 10 14 34
亚急性 慢性期
>48
230
0
小计
5 15 21 79 120 230
示例
男性,46岁,首诊1.5小时
T2WI
T1WI
DWI
ADC
EADC
示例
前一患者MRI,二诊第3 日,异常减小
T2WI
所有病人均同时进行MR平扫和弥散成像扫描。扫描设 备为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
扫描参数为: T1WI:SE序列,TR440ms,TE11ms, T2WI:FSE序列,TR4000ms,TE110ms,矩阵 256x256。 DWI:EPI序列反转角 90°,TR10000 ms,TE 126 ms,TI 200 ms,FOV 22cm,层厚6mm,层 间距2mm,矩阵128x128,b值取0和1000s/mm2。
ADC定量分析 ——计算弥散系数值
D = - 1 ln S
b
S0
从该公式中可知,计算弥散系数至少需要2幅图像,一 幅为弥散加权像,b>0;另外一幅则为不含有弥散加权 的图像,b=0。由此计算所获得的图像成为弥散系数图 像(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 ADC map)。 弥散系数D也可由下述公式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