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手册笔记1-普遍语法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L2学习者内化了心理语法,一个自然的语言系统可以用语言规则来描述。

目前的生成语言学关注中介语的表征,这一焦点可以视为原始的中介语假说的衍生。中介语能力的本质,中介语语法多大程度上类似于其他语法以及UG的作用,都有一些明确的论述。

一直在争论的问题:UG是否对L2有调节作用,程度多大。这个问题源于1.语言的普遍性的个别观点和2.关于语言能力本质的个别假说。生成语法的传统观点,语法是心理表征,普遍规限制这些表征。语言的普遍性的存在源于人类思想的属性,语法的存在源于他们的普遍规则。

UG在L2习得中的作用,前十年,主要关注“Access”:探索UG在非一语习得中是否仍然有效,这一问题关系到一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自然的语言语法?语言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又是如何习得?UG的解释是一个局部的答案,至少在一语语法习得中是这样。没有具体的天生的语言规则来限制语法,不可能习得语言?

在L2习得研究中,问题是:中介语表征是否受UG的限制。

2. UG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逻辑问题的由来:柏拉图本人认为,人类就是凭借天赋神授的理性,才得以获得广博无限的知识。“柏拉图问题”同样表现在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上。对这一问题研究数十年的乔姆斯基,到最近还发出这样的惊叹: “儿童知道的远比经验提供的多……在语言生长的高峰时间,虽然儿童的语言接触非常有限,语言环境又模棱两可,但儿童大约每小时就可以学会一个词。儿童理解词汇方式之精巧奇妙,非任何词典能及……语言习得更像是一般器官的生长;它是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事,并非儿童所做的事。”(Chomsky , 2000 :6 - 7)

语言学家们把这一表现在儿童语言知识获得过程中的“柏拉图问题”称之为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简单地说, 逻辑问题基于所谓的“刺激贫乏说”,旨在解决儿童语言有限、残缺、不足的语料输入及最终能在短短几年里迅速而一致地获得丰富的语言系统这一貌似不合逻辑的问题。无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感觉经验,还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重复模仿的“逻辑”都无法给予圆满的解释。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是由天赋的语言知识UG的引导而完成的。

乔姆斯基把描写和解释儿童语言知识的初始状态作为语言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他认为,人的大脑具有模块性,是由许多既相互独立又以接口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模块组成,如感知模块,认知模块等。儿童语言知识也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模块,其特点无法从别的认知结构中推导或衍生,而是受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的制约( Chomsky ,1986) 。这些原则是构成人的内化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遗传天赋的一部分,所以不需要后天学习,只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激活、生长。儿童的语法学习任务仅限于在语言环境中为普遍语法参数赋值即可。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可以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学会母语的原因,也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对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的回答。

UG是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UG包括不变的规则,也包括允许变化的参数。乔姆斯基提出的三种理论(GB管辖约束理论, Minimalism最简方案, optimality最优理论)的共同点是:语言的某些属性都是抽象微妙的,且很复杂,如果没有天生的语言规则来限制语法,是很难习得语言的。

UG就能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知道远比输入要多的语法属性,他们如何了解某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语法是这样而非那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属性都不需要学习。比如L1学习中,儿童接受到的句子和他们习得的抽象微妙复杂的知识之间就不匹配。也就是说,起始输入不足以证明输出。这一问题就是“刺激贫乏说”或者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一下就举例一个实验的例子,也就是OPC,证明这一规则,微妙而不可能从输入中习得。

3. UG和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人们就会存在疑问:L2习得是否和L1习得一样存在逻辑问题呢?首先在这里要区分两个东西:1. 逻辑问题(L2学习者是习得了超出输入的无意识知识,即心理表征)

和2. UG的有效性(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否是因为UG的有效性)

通过反证法可以说,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存在是可能的。有很多的研究,the access to UG 问题仍然存在:中介语表征是否证明UG规则限制的存在,中介语语法是否和本族语者一样瘦UG的限制。

举例说明Kanno的调查OPC,设计实验的假设是:UG限制每个人的语法,而小组结果解释个人的差异。

二语习得的环境和输入变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学习者最后所获得的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中同样

存在逻辑问题。

4.比较谬论

在研究普遍语法是否在二语习得中可及的问题时 ,通行的做法是把学习者语言与目的语形式直接进行比较。如果研究中的受试就某一参数或原则与说母语的本族语人士一致 , 就认为这一原则或参数是可及的 ,否则就是不可及的。这样就形成了方法论上的“比较悖谬”,。这种研究模式实际上是把学习者语言作为目的语的一种不完备变体 ,而没有将学习者语言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然语言 ,所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说明普遍语法是否对中间语起限制作用 ,只能说明中间语与目的语是否等同。

此外 , 普遍语法研究二语习得所倚重的主要方法为语法性判断和诱导模仿。但这些方法的效度和信度都受到了的质疑。

语法性判断是形式语言学家使用的一种演绎性的研究方法 ,旨在反映本族语人士语言直觉和内化语言能力。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理想化、虚拟化的本族语人士(往往为语言学家本人) 。但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里 ,这种方法

要求受试就一组句子的语法性做出判断 ,这时 ,他们的语言能力系统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 ,我们根据他们对句

子的实时处理 ,来推断出他们的语言能力水平 ,即根据语言行为来推知他们的语言能力。这与 Chomsky等人所倡

导的用语言“直觉”来推断语言能力的初衷相去甚远 ,因为我们要求学习者回答的往往超过他们目前的语言能力。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 , “与其说反映了学习者目前的知识系统 ,不如说更代表了他们的猜测” ,很容易

产生“把受试的元语言行为直接归因于语言知识的危险”( Gass , 1994 :306) 。这种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

间的错位也使得语法性判断的效度打了折扣。Birdsong (1994) 发现 ,受试在做语法性判断题时 ,存在着一种系

统性的“反应偏向” ,即更容易倾向于把句子判断为不合语法的 ,这种对称倾向也会影响研究的信度。同时 ,

对该方法信度的接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 ,无法让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可信研究方法(如 Ellis ,1990 ;Gass ,1994) 。

Kanno的实验结果表明:源于UG的L2属性表现在中介语的语法中,中介语的语法和L2语法在这个方面集中于一点。——。1980年代许多研究者都清晰或含糊的解释到:如果中介语表征不能证明这些L2属性呢,如果中介语和L2互相偏离?这是

否就意味着UG不存在呢?

有些很清晰的论述: -比较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某一UG属性的判断是否一样?比如Schachter调查对于wh-移动的

限制,认为UG的不存在。但这一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它预设了中介语表征必须集中于L2本族语者的语法,即二语学习者

必须到达和本族语者一样的最终于发,但这个错误的。中介语语法是从L2语法的一个分支,、

5.UG的access可及性和术语的混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