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命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随着生命教育的逐渐形成、展开与不断深入,人们对生命教育意涵的理解有着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什么是生命教育呢?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健康、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必须领域,更是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一种责任教育,是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挫折教育。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范式,是社会转型期教育转型的一个主要体现,是一种整体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感受生命的美好,唤起生命的热情,认识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实践,建设了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为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生存质量和精神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生命的和谐是我们所有活动的根本和最后指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生命教育与和谐社会之间关系,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生命本身蕴涵着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命的和谐存在与发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实施。
中国古代的对于生命认识就十分的深刻。以大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生命观,通过天人关系的阐述,暗示人们只有遵从天道、天命才能趋吉避凶,实现人与万物和谐。儒家重视生命的人文精神,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从天地感应中省悟出的人性与人道意识,通过“仁”与“爱”的实践,再重新回归到社会关系的架构中。儒家生命观主要表现为重生轻死,提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朴素直观的唯物主义正确认识,提出重生、贵生、珍生思想,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孔子主张“知天尽性”,追求人格的完美无缺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的精神境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远大政治抱负。作为中国文化的另一大流派道家对于生命也有独到认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道”是根本,道是万物,生命之“道”即是指生命所具有的规律。对人而言,个体生命成长之道体现在生命的特性、人的生命特性、自身的独特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三者结为一体所形成的规律。这样,关爱生命就要顺生命之“道”而行,适生命之“道”
而动。遵循生命之道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考量了生命教育是否是真正地“关爱生命”的教育,或者考量了生命教育中关爱生命的“含金量”。当我们所实施的生命教育在基本面上体现为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生命自身的特性,顺应个体生命成长规律,为个体生命提供帮助时,就可以评价它是真正的关爱生命的教育。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生命观,恶死乐生,追求长生不死。这种乐生思想,是根植于华夏民旗对人生及人世亲情之问的挚城的爱,表现出对人生的肯定与对世俗生活的贪恋。这实际上也表达了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道教追求长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人世,活的更潇洒自在,犹如活神仙,是乐生的表现,人只有活着才能活得好,活得好才能和谐。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人的和谐。没有人的和谐,也就谈不上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本主义的基础是生命意识。也可以说,离开了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也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因此,关注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凸显重要性。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使得人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渐趋不和谐起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如生存危机、生命价值的失落等长期以来,教育被功利主义、升学所左右,自身的功能被窄化为传授知识,把学生的学习窄化为知识的接受,学生的生命本身被当成了考试的工具。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成才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很难有一种人文的感觉,很难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现实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强行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性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只谋求“何以为生”的本领,却放弃了“何以为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缺失了对青少年进行尊敬生命的教育,缺失了引导青少年对人生负责的教育。过分地强调智育、轻视德育,功利主义的升学至上的教育方式盛行,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残酷的竞争战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方面面对的是无情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缺少对生命的欣赏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正因为如此,教育就应从尊重生命开始,教人向善,使人胸襟开阔,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现教育民主。但教育体制的制约,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成为构建和谐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有自我保护能力,把这些当成生命教育的核心,在全社会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分期分批在各地成立生命教育指导中心。重视生命教育,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理性教育,却忽略人文教育之不足。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解决暴力问题和不良倾向,它可以防患未然。生命教育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
家庭社会的互爱互助生命教育,人伦教育,生态教育,生活实践生命教育等课题的科学认识。在理解和认识生、老、病、死之过程中,建立应有的长远目标与价值观,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培养尊重,爱惜生命的情怀,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体系,和谐的社会人文素养,最终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中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及其实践起步比较晚,1997年,叶澜教授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2003年9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4年,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滞后所带来的伤害是可怕的,生命教育意识的落后是可悲的,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开展生命教育最基础的前提是要承认并极力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的尊严,树立生命教育观念必须使人人懂得珍惜生命的独特价值,以实际行动尊重个体的生命,为和谐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办学理念之一,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具体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之间共同行动,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