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线条状痕迹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线条状痕迹检验
作者:谢坤莫师师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8期
[摘 ;要]线条状痕迹检验是公安基层痕迹检验鉴定工作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本文对线条检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便于检验鉴定人员参考,更好发挥线条检验在痕迹检验鉴定中的作用,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痕迹人员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安 ;线条痕迹 ;痕迹检验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310-01
1 前言
线条状痕迹检验是根据痕迹检验的原理和程序,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利用痕迹中反映出的线条,在对接比较显微镜下,依据线条痕迹接合是否吻合,确定痕迹特征的异同进而作出认定或否定结论的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在痕迹检验中较多地被用于工具痕迹和枪弹痕迹检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痕迹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仪器操作、对线条痕迹特征的掌握等因素影响了检验鉴定的效率和质量,要掌握和运用好这种方法,有必要对线条状痕迹检验的科学基础、线条痕迹的形成和特征以及对接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加强认识。
2 线条状痕迹的形成
线条状痕迹出现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单独出现。例如工具痕迹中的擦划线条痕迹、枪弹痕迹中弹底窝与弹壳底面摩擦形成的线条痕迹、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和膛线痕迹等。二是伴随其他痕迹同时出现。例如工具痕迹中钳剪断头斜面上的线条痕迹、锯挫钻等工具割削时形成的痕迹;枪弹痕迹中进弹时弹壳与弹膛后切口碰撞在壳体上形成的擦点状痕迹、抛壳口痕迹中的线条等。从形成线条状痕迹时造痕体与承痕体的接触状态分,又有切划接触和印压接触两种类型。其中以切划接触形成的线条痕迹为主。切划接触是指造痕体与承痕体在接触时产生相对运动,接触点处于连续改变,承痕体以凸凹线条的起伏形态反映造痕体接触部位的形态结构,线条痕迹与造痕体凸凹象相反。印压接触是指造痕体与承痕体的接触点不改变,线条痕迹与造痕体接触面呈一一对应、凸凹象相反。较为典型的是枪弹痕迹中,在火药气体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弹底窝加工痕迹。总之无论线条状痕迹是以何种方式形成的,均反映着造痕体接触部位的形态结构。
3 线条状痕迹检验的理论基础
痕迹物证在实际案件发生现场是客观存在的。能否发现和运用痕迹物证,取决于痕迹人员的自身素质、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提取手段,以及设备仪器水平的高低。线条状痕迹检验法是利用痕迹中线条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对接比较检验的。事物的相对稳定是进行科学分析事物的基
本前提。同样作为线条状痕迹无论是印压接触或是切划接触形成,在一定的时间内其所反映的质是保持不变的,这为对接检验提供了前提条件。
4 线条状痕迹的特征
特征是对事物特殊性的反映。任何特征都是具有一定质的特征,即每个特征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是有别于其他特征的特征,没有质的特征是不存在的。特征形成时如果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偶然性,其价值就较高;如果特征形成时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其价值就越低。例如同一正规厂家生产的同一样规格的断线钳,加工工艺相同,刮擦切割形成的线条特征价值就较低。如工具经使用后形成缺口、缺角,其刮擦形成的线条特征价值就较高。总之特征反映出的特殊性越强,其价值就越高。线条的性质是以凸凹线条的起伏形态反映的,其种类特征是线痕的基本轮廓与形态。
5 结语
线条状痕迹对接检验时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是明确承痕体的材料质地、机械性能、结构特点、生产或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寻找和确定出承痕体上所有的痕迹,明确其名称、位置、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深刻认识每一处痕迹的形态、形成方式,形成时作用力的大小、方向、角度等情况。在对痕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现场痕迹形成方式制作检验样本,并且根据痕迹的反映情况和检验需要在数量上予以保证。在可能的条件下,力求使检验样本的材料与现场承痕体相一致,可以减少特征差异的产生,使检验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在确定出造痕体及其部位后,在不破坏造痕体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样本再对接检验,直至形成正式的检验鉴定书。最后配光是关键:痕迹检验鉴定需要制作检验样本。检验样本制作质量的高低,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客体、痕迹的本来面目,直接影响到最后检验结论的正确与否。制作检验样本就是对造痕体的再现。线条对接检验时,对现场痕迹和检验样本配光的目的,是要通过调整光源的亮度、强弱、光照的方向和角度,清晰、准确、客观地反映线条痕迹的形态结构,确保对接检验的进行和结论的正确。配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具体线条的凸凹形态、有无、宽窄、长短以及线条中的细小线条约有无等方面的变化,所以配光很关键。在配光时常常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就能将线条痕迹反映至最好。因此痕迹检验鉴定人员需要耐心、认真细致、反复配光,才能客观反映线条痕迹形态结构,保证检验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王纬东,工具痕迹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002,(1)
[2] 沈斌,犯罪工具及痕迹检验图谱,人民公安出版社,2004.4.1
[3] 李坚,姜平.论线状痕迹在刑事侦查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
[4] 顾正波.刑事侦查手段在行政执法中运用的思考[J].城市质量监督,2000(10).
作者简介:
谢坤(1977-)男,云南罗平人,云南省曲靖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工程师,主要从事痕迹检验工作。
莫师师(1980-)女,广西玉林人,广西梧州市公安局龙圩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痕迹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