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功能
3
孙 静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分析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本文着重探讨论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指出翻译中词义的恰当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译文才能实现原文文化信息的传递,获得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
关键词:语境;文化语境;制约;翻译
一、语 境
近年来,语境问题成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语境的概念现在在整个现代人文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引起了世界语言学家的注意。
国内外语言学界关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论述。国外的如,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夫斯基(Malinowski )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 )对“语境”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韩礼德(Halliday )提出了“语域”
(register )的概念;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 )也提出了对“语域”的看法,等等。对语境的研究也同样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早在三十年代初期,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也提出了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的理论;张志公先生在198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一书中也提到了语境问题。
我国著名修辞学家王德春教授说:“什么叫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德春教授倡导建立语境学,让语境学同语体学、风格学、言语修养论、辞格理论一样成为修辞学的重要分科,并着重指出: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显性的语境,非语言语境是隐性
的语境。不管是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抑或显性语境、隐性语境都对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Sa movar et a1.
(1998:36)把文化语境定义为知识的储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文化是通过学习谚语、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艺术和大众媒体而形成的,文化能一代代地传下来。Kra m sch (2000:26)进一步解释了文化语境,认为部落经济、社会组织、家庭模式、繁殖习俗、季节循环、时间和空间概念都是文化语境的要素;人们必须把言辞、信仰和思维方式同文化语境联系起来。邓炎昌和刘润清(1995:159)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括物质的东西如城市、组织、学校,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等非语言的东西。戚雨村(1994)认为文化的范围包括三个层次:1)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装、食品、用品、工具等。2)制度、习俗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3)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既包括价值观念、
4
8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No .1.2008
3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校基金(项目编号:XJ0554)的资助。
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胡文仲, 1994:14)。
文化语境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科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诸多要素,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三、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决定语言的深层含义。在翻译中,能否准确地认知语言语境,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语境认知能力,取决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不同民族和社团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和文明程度、社会组织形式、法律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反映在语言中其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相同的话语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者来说会引起不同的语言文化认知。下面仅就历史典故和心理差异两方面论述文化在翻译中的制约作用。
3.1 历史典故
历史遗留也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常常把某种烙印牢牢地刻在语言中。像典故、成语、俗语、俚语都负载着深刻的文化价值。She is the app le of discord.(译文: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争端)。“the app le of discord”源于希腊神话:女神Eris未被邀请参加Theits和Pele2 us的婚礼,于是她在婚礼上投掷金苹果而引起争端并导致特洛伊战争。后来人们用“the app le of dis2 cord”表示给人带来争端的人或事。宗教有时也体现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中。They t ore off the fig leaves of decent reticence.“fig leaves”(无花果树叶)源于《圣经》: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发现自己一丝不挂而感到羞耻,因而用无花果树叶做成遮羞布系在腰间,后来人们就用fig leaves表示遮羞布。对于《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杨宪益译为“Ba mboo Lodge”,而David Ha wkes译为“the Naiad’s House”。杨译本后注释说明湘妃竹的传说: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为纪念他长哭不已,所流的眼泪把湘江的竹子染得斑斑点点,因此被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又喜欢竹子,其所居馆故名潇湘馆。杨的译文采取了异化的手段,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境。David Ha wkes将它译为希腊神话中水泉女神(Naiad)的居所,无法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和意境。
3.2 心理文化差异
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社会的语用原则是不同的。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原则,在受称赞,受表扬时,中国人往往自谦一番,不炫耀自己,这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德,而英国人则对此不理解。如:“你英语讲的太好了。”回答则是“不好,不好。”这种问答在英国人中的答复则是“谢谢”。这种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人有尊重对方而又自谦的习惯,而英文中的词语却表现不出这种心理文化特点,如your school,your country,your wife,your father,your mother,your s on,your op ini on,your student,your essay,you等。根据中国人的心理文化应分别译成“贵校”,“贵国”、“尊夫人”、“令尊”、“令堂”、“令郎”、“高见”、“高足”、“大作”、“您”。又如:my school,my country,my op ini on,I等则分别译成“敝校”、“敝国”、“拙见”、“鄙人”。
某些词义由于受观念系统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在翻译中容易造成差异。如:汉语“醋”常使人联想起“嫉妒”,而英语的vinegar却与“不高兴”、“坏脾气”联系在一起。如:H is ret ort was delivered with a str ong note of vinegar.英语的“s our与vinegar”一样都有“坏脾气”,“怀恨”的意思。如:He is s our t o2 ward his f or mer ass ociates。这个词的涵义与汉语“酸”的意思不一样,汉语“酸”表示“迂腐”。
四、结 语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因素在不同意识程度上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作出动态的顺应。翻译中,译文语言的选择也应是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而作出变化。Ne w2 mark(1982:113)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文化语境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翻
58
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