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3d90d59a0116c175f0e48d2.png)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支气管哮喘是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是儿科和内科的重要呼吸疾病。
引起哮喘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以及感染,特别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1]。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挛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黏膜水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黏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这些病理改变和症状主要是LTs和组胺作用的结果[2]。
哮喘的发病特征是:①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性加重;②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③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④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3]。
现就本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使大家能够了解该病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借鉴。
1 病因病机哮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认为其主要机制有: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有着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神经调节机制-气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是形成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免疫机制-免疫机制和细胞因子在哮喘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深入,其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炎症的持续存在起着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均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形成,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4]。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如沈自尹等采用补肾法防治支气管哮喘,补肾培本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素质,支气管哮喘病久则会肺气耗散,”子盗母气”,而伤及于脾[5]。
潘存敏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这可能是哮喘患儿肺、脾气虚的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痰证血液流变学与血瘀血液流变学特征基本相同[6]。
对于本虚的认识,则认为存在着肺脾肾三脏亏虚,尤其是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哮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7]。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cc6b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c.png)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围绕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论述,以期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1.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肺功能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的综合评估。
最新的诊断进展包括:- 气道高反应性的测定:通过进行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测试,如肺功能测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从而确定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有助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 鼻子和副鼻窦炎的评估:最近的研究表明,鼻腔和副鼻窦炎症与支气管哮喘的关联性很强。
通过对鼻腔和副鼻窦的评估,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发作和长期管理等方面。
最新的治疗进展包括:-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和剂量的个性化调整,能够更好地控制症状并减少发作。
- 免疫治疗: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具有潜力。
包括过敏原免疫疗法和生物制剂在内的免疫治疗方法,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症状。
- 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正不断取得突破,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3. 预防和管理策略除了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预防和管理策略也是关键的研究方向。
最新的预防和管理进展包括:- 环境因素的干预:最新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室内过敏原和职业暴露等。
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发作次数。
- 运动和身体活动:过去认为运动是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诱发因素,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适度的身体活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是有益的。
运动计划和呼吸锻炼等,可以增强肺功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气道高反应性测定、鼻腔和副鼻窦炎的评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的潜力、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等。
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1cc98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5.png)
通常基于以下症状
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 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⑴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⑵ 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 容积(FEV1)增加12%以上,且FEV1增 加绝对值>200ml ⑶ 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 率≥20%。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咳嗽。
0
0
以往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层2)患者首次达到良好控制的周数
使用舒利迭®ACD使患者更早实现哮喘控制
使用舒利迭®ACD使患者应用较小剂量激素即可 达到哮喘控制
0
第1阶段获得良好控制的 患者百分比
未使用激素 (层1)
低剂量 ICS (层2)
中等剂量 ICS (层3)
80%的患者达到指南定义的哮喘良好控制
吸入 2 激动剂前
Volume (L)
(或FEV1增加 绝对值>200ml)
时间 (秒)
01
02
03
04
05
哮喘诊断-肺功能的可逆性实验
哮喘评价- 肺功能指标 (使用峰流速仪)
FEV1 - % 预计值
PEFR- 晨间和晚间值及变异率
诊断哮喘-其它指标
血嗜酸细胞计数 血清 IgE
一般不用来诊断
皮肤过敏原实验 对发现过敏原很有帮助 RAST
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42
%
以上的患者从未进行过肺功能测试
45
活
动
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05546af121dd36a32d82f2.png)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过去十年支气管哮喘(BA)的药物治疗得到了广发的研究。
抗哮喘药物分为两大类:急性药(用于缓解哮喘发作的症状)和控制剂(用于预防哮喘发作)。
本文综述这两大类抗哮喘药物的最新进展。
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
①免疫调节剂、药物作用的免疫反应可分为两大类: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
甲磺司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可以调整失衡的Th1/Th2免疫应答,并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疗效。
②抗炎剂皮质类固醇类,肥大细胞稳定剂,自身免疫抑制剂是三大主要药物。
目前,BA正在开发的消炎剂的是以介质脂质的药物。
前列腺素(PG)D2受体拮抗剂,PGE2,EP3受体激动剂和前列环素(PGI2)激动剂、白三烯和血栓素A2抑制剂。
标签:哮喘;过敏性炎症;糖皮质激素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全球约300万人,预计在未来15~20年将上升到约400万。
大多数哮喘的人对治疗反应良好[1],但某些严重哮喘,收效甚微。
病理生理的研究表明,过敏性炎症在发病的急性和(或)慢性疾病的症状。
哮喘异质性受多个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种族,遗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哮喘的全球倡议(GINA)和日本变态反应学会(JSA)已分别提出了哮喘的预防和管理指南)。
在一些患者的抗炎和抗-IgE 抗体治疗的有效性导致了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哮喘表型分类[3]。
气道炎症机制是哮喘发病的核心。
同时也为改进现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4]。
其他药物,如吸入P38 MAPK抑制剂和抗氧化剂,此类药物也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可减少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用于严重哮喘。
白细胞介素-13的通路和调节和T-T-辅助-17细胞的功能的新的免疫调节剂,抗生物剂将成未来治疗的方向[5-6]。
当前哮喘药物治疗最初的方法来治疗哮喘强调与支气管扩张剂,特别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缓解支气管痉挛,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用于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治疗[7]。
支气管哮喘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联合用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b0baf6700abb68a982fbb8.png)
激 素更加敏感 , 增加 I S在呼 吸道上 皮细胞 和支气 管平 滑肌 C 细胞 的作用 , 从而促使 IS的抗 炎作 用 。一项研 究表 明利 C 用沙美特罗/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 制剂每天 5 g2 0t 0 ̄ / 5 g治疗 x
关键词 : 哮喘 ; 药物 ; 联合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 种 常见 的气道 慢性 非特 异性 炎 症性 疾 病, 其主要表现为反复 发作性 喘息 、 气促 、 闷或 咳嗽 。哮喘 胸 的发病 机制复杂 , 与免疫 、 神经 、 精神和 内分泌 、 遗传等多种 因 素有关。大量研究 表明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
炎 症 性 疾 病 , 应 原 引 起 的 变 态 反 应 性 炎 症 是 哮 喘 发 生 的 基 变
J J 支气管哮喘 , JL , 较每天单用丙酸氟替卡松 5 0 g 1 能使患 者 : )
的 F V 、E E 1P F得到更好地改善 ” 。动物实验发现 , 沙美特罗/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作用可 以减少实验 鼠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 毒 的机会 , 而且 气道 高反 应性 明显 降低 , 气道 和肺 泡灌 洗 液 在
中, 酸性粒细 胞 、 嗜 中性 粒 细 胞 百 分 比 明 显 较 低 。 沙 美 特
罗/ 丙酸氟替卡 松联 合 制 剂 , 过 一 个 特别 的装 置 : 纳 器 通 准
( cu a r A chl )将两种药物预先结合 同时吸入 , e 更有利于药物 的
吸入和提高吸入药物在肺部 的沉积 率 , 不仅剂量准确 , 而且操 作简便 , 依从性 高。 12 布地奈 福莫特 罗 布地 奈德/ 莫特 罗是近 年来应 . 福 用于临床的联合制剂 。布地奈德是一种 吸入型不含 卤素 的激 素, 有较强 的水溶性 , 在黏液 中有较 高的浓度 , 因此起效快 ; 同 时布地 奈德也具有较 强 的脂 溶性 , 吸入后药物沉 积在气道 粘
罗氟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罗氟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49ef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1.png)
罗氟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罗氟司特是一种广谱、高选择性的口服肺炎支原体药物,通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下面将对罗氟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罗氟司特的作用机制:罗氟司特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哮喘的症状,从而起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2.罗氟司特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表明,罗氟司特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1)控制炎症反应:罗氟司特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气道炎症程度,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的症状和频率。
(2)缓解气道高反应性:罗氟司特还可以减少气道的高反应性,降低气道平滑肌的收缩,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3)提高生活质量:罗氟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哮喘的发作和限制。
3.罗氟司特的安全性:目前的研究显示,罗氟司特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副作用较少,可以长期使用。
(1)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等轻度胃肠道反应,但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2)罗氟司特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不会对其他药物的疗效产生明显影响。
(3)临床研究显示,儿童患者使用罗氟司特的安全性也较好,副作用较轻。
4.未来研究的方向:尽管目前针对罗氟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罗氟司特的剂量选择:目前对于罗氟司特的剂量选择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剂量优化研究。
(2)对不同类型哮喘患者的适应症:罗氟司特在不同类型的哮喘患者身上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3)合理的治疗方案:罗氟司特作为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治疗药物,如何更好地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结起来,罗氟司特作为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罗氟司特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有望为哮喘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用。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0ef76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0.png)
塞曲司特可使哮喘得到很好控制
结论
塞曲司特与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比较
有效增强激素抗炎作用
有效降低哮喘咳嗽咳痰
降低激素用药量,从而降低呼吸系统不良事件 第一个疗效好副作用低的TXA2受体拮抗剂
塞曲司特的特点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持续期哮喘的一线药物。但随着吸入激素剂量的增加,其疗效增加的速度减慢,而不良反应的增加明显,即疗效/不良反应比值降低。
支气管哮喘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以可逆性气流受限和支气管高反应性为特征。 平喘药物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方法。 GINA 将哮喘定义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这改变了过去对哮喘的认识,也转变了哮喘治疗的策略。 近十余年哮喘的研究在遗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管理和教育等有了长足的进步。研发了一些新的的抗炎或平喘药物,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哮喘方案和策略。为进一步控制哮喘症状、改善哮喘患者的预后提供了可能。
01
02
01
治疗前(未用药) 哮喘病人严重度分级诊断标准
*
预计值的80% PEF正常 变异率<20%
≤ 2次/月 无症状
<1次/周 间歇发作
一级 间歇发作
≥预计值的80% 变异率20-30%
>2次/月
1次/周 但<1次/日
二级 轻度持续
>预计值的60% <预计值的80% 变异率>30%
>1次/周
每日有症状 每日应用β2激动剂 发作时影响活动
1
2
能减轻甚至完全缓解哮喘或鼻炎的症状;
减少甚至停止其它对症治疗药物;
能预防哮喘症状恶化或过敏性鼻炎转化为 哮喘;
使病人的免疫系统趋于正常,疗效长久, 达到病因治疗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96d73b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b.png)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症状包括喘息、呼吸急促、咳嗽等。
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性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的治疗、避免致敏因素等。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可以通过针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机制,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例如靶向免疫球蛋白E(IgE)的单克隆抗体、靶向IL-5的单克隆抗体等。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治疗: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非类固醇类抗炎药,例如靶向Th2免疫反应的药物、靶向IL-4和IL-13的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哮喘的炎症反应和症状。
支气管热凝治疗:支气管热凝治疗不仅适用于COPD的治疗,也可以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通过利用高频电流加热、凝固病变的支气管黏膜,从而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等治疗效果。
支气管神经阻滞治疗:支气管神经阻滞治疗可以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减轻支气管收缩和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
总的来说,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新型的治疗手段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2b00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4.png)
GINA2006将5岁及5岁以下儿童的喘息分 为三类: 暂时性早期喘息 持续性早发喘息 晚发喘息(哮喘)
各种婴幼儿喘息的特点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06
暂时性早期喘息 好发于3岁前儿童,常与早产及父母吸烟有关 持续性早发喘息(3岁前) 有典型的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喘息反复发作 2岁前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2岁后多为其它病毒感染 无明显的患者或家族过敏史 大多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12岁
2005年
2006年
获得哮喘最佳控制---
良 好 控 制
完全控制
GOAL
哮喘治疗目标——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
哮喘控制
部分控制
未控制
2006 GINA:哮喘治疗目标
2006 GINA:哮喘治疗模式
以哮喘临床控制为目标的哮喘治疗模式
2006 GINA
治疗以达到哮喘控制
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
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Th1
Th
Th1
Th
正常
哮喘
IFN-
IL-4 IL-5
肥大细胞
IgE
各种炎症因子 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致敏原
平滑肌收缩,粘膜水肿,粘液腺分泌亢进
哮喘发作
IgE-I型变态反应
IL-5
1
嗜酸性粒细胞分化,成熟,存活
2
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过氧化酶
3
气道慢性炎症与高反应性
4
IL-5-嗜酸性粒细胞
肺功能检查
01
诊断哮喘
02
哮喘评价 气流受阻导致 的各种症状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及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fd91c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c.png)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及研究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近年来,针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不断涌现,包括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药物疗法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基础。
传统的支气管扩张剂和类固醇药物在控制症状和预防急性发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近年来,新型的药物疗法逐渐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如来那度胺、蒽醌酮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控制炎症过程,有望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免疫疗法通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调节免疫反应,改善支气管炎症状况。
目前,免疫疗法主要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为主,包括变态反应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或阻断免疫反应,减少过敏原对机体的损害。
此外,康复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康复治疗包括体育锻炼、支气管哮喘教育和心理支持。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增加机体对应激和炎症的耐受性。
支气管哮喘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正确使用药物,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
心理支持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的进展,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气道炎症分型和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类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个体化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进程,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希望能够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支气管哮喘研究中也有潜力。
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到机体中,以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
细胞治疗则利用自体或异体干细胞或成体细胞进行治疗,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恢复正常功能。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治疗在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和康复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348f35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9.png)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能够对病人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病人生活品质下降。
目前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时,多会采用西医治疗手段,以此控制气管炎症,防止疾病反复发作,但极易出现不良反应,且疗效欠佳。
因此为提高支气管哮喘控制效果,保证病人生活品质,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文献资料,围绕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方法展开研究,以期可以为医疗人员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病因引言:在中医药文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医治疗方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率正在增加。
但当前部分医疗人员对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存在质疑,未对该种治疗手段形成正确认知,导致中医治疗难以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因此需要加大对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了解中医治疗方法在支气管哮喘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应用,明确该种治疗方法的要点,并在临床中对该种治疗手段进行合理运用,该点对提高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通过对《黄帝内经》进行分析,可发现其未记录与哮喘病名相关的内容,但具有大量与哮喘病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的内容;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哮喘病称作“上气”;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不仅将哮喘病称作“上气”,还将其称作“呷嗽”;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将“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并使该种疾病分离出“上气”、“喘鸣”等笼统病名;《医学正传》中进一步区分哮、喘,并通过“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描述哮、喘特征[1]。
在病因病机上,认为以痰为主,内外因并见;《素问·阴阳别论》中认为哮喘的病因是“阴争于内,阳扰于外”,并指出该种疾病的症状是导致人喘鸣;《金匮要略》具有与哮病症状、治疗手段相关的记录,且已描述哮病急性发作时表现出的特点及应对方法;宋代张季明在《医说》中指出,饮食因素与哮喘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症因脉治·哮病》认为,导致哮病形成的原因是痰饮停留在机体内,而在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或具有饮食之伤时,将患有哮喘;近代医家认为,饮食不当、外邪侵袭、体虚病后等因素不仅将引起哮病,而且还将造成该种疾病发作,尤其在气候状况欠佳时,发作的频次将显著增加。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fb6f0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6.png)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33(IL-33)作为炎症性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有关它们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
本文将就IL-17和IL-33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IL-17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研究IL-17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重要炎症性细胞因子,在过去,研究者们认为它只与炎症反应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IL-17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IL-17可以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分泌IL-6和IL-8等炎性细胞因子,进而导致气道炎症反应的加剧。
IL-17还可以促进肺部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活化,加重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黏液分泌,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和狭窄。
IL-17还可以促进成脂细胞增殖和活化,导致气道重塑和过度增殖,从而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展。
IL-17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考虑到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从这两种细胞因子入手,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抑制IL-17和IL-33等细胞因子的活性可以有效地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改善其生活质量。
IL-17抗体和IL-33抗体等免疫治疗药物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更多关于IL-17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研究将不断涌现,预计将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05a91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b.png)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机制、气道炎症、神经调节等多个方面,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本文还将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如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气道重塑等,以期能全面反映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
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气道结构改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对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气道炎症:哮喘的核心特征是气道炎症,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在吸入变应原或其他刺激物后,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气道对多种刺激物呈现高度敏感,称为气道高反应性。
这种反应性的增强与气道炎症、神经调节异常、气道重塑等多种因素有关。
气道高反应性使得哮喘患者在轻微刺激下即可发生气道痉挛,导致哮喘发作。
气道重塑:哮喘患者气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发生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等。
气道重塑是哮喘慢性化、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哮喘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机制:哮喘的免疫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Th1/Th2细胞失衡、Treg/Th17细胞失衡等。
哮喘患者体内IgE 水平升高,与变应原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
玉屏风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玉屏风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9481b7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5.png)
玉屏风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重视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但多是以激素类药物为主。
本文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方面阐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玉屏风散的药理作用,表明玉屏风散对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疗效,为今后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思路。
关键词:玉屏风散;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药理作用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主要表现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1]。
若不及时控制,病情会不断加重,进而引发肺源性心脏病及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
现代医学主要通过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等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症状达到维持正常生活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玉屏风散的药理作用及玉屏风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为玉屏风散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
1.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1.1传统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支气管哮喘属于传统医学中“哮病”的范畴,其主要的病理因素是痰邪。
痰伏于肺,痰气互结,阻塞气道,使肺失宣发肃降。
而邱志楠教授[2]认为哮病的病机应以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而哮病病位在肺,哮病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肺脏受损,进而表现出肺气虚的证候,因肺主气的升降,脾主气机之运化,肾为气之根,肺、脾、肾三脏相互作用,促成了气在人体中的循环。
当肺气长期受到损伤时,根据中医的整体观,脾、肾二脏之气也会出陆续出现损伤,进而出现肺、脾、肾三脏的气虚之侯。
指南[3]把哮病分为急性加重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加重期多由寒热失调、吸入花粉、饮食不当、过度忧虑恼怒、劳累体弱等因素诱发,以邪实为主,又因患者体质差异及致病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外寒内饮、痰浊阻肺、风痰阻肺及痰热壅肺;慢性持续期多由痰气瘀结日久,耗伤正气所致,因为津液在人体中的循环出现障碍,进而形成痰邪,所以痰性稠浊,故病情缠绵难愈;临床缓解期多由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其多以虚证为主。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a81904964bcf84b8d57b07.png)
w
n
一
r e
la
-
识到 细胞 表 面相 邻两个 的本 质 是 邻近 两个 I g
,
b 桥 联 (
” ir d g in g ) 。
n )
` ’
] 吧1
,
:
临床 上 发 现
.
连 续 大量 投予受 体
“ ” “ ,
E
F 受 体 的接 近
、
坛 E受
激 动剂后
敏
” 。
哮 喘 病人 可 对 其产 生 耐受 或 失 长期
R
为过 敏性 哮喘 的 主 要 发病 机 理 致敏 原 的研 究 叭
,
n 又 可分 为 n
gE
两种
、
。
它 虽属 低亲 和性
,
.
: 】
国 际免 疫 学 会 采
、
I
受体
但在
Ig E
与抗 原 存 在 的情 况 下
。
可
用 r 新 的统一 命名 法
对豚 草
。 ,
梯牧草
、
尘靖
使 这些效 应 细胞直 接地 应 及其 他炎 症反应 过 程
,
期
乙 醚 胆 碱 的 释放
。
馈性 受 休 可 抑制
M
:
、
;
M : 受体 位
l喘
支 气 管壁 均存在 粘 膜水 肿 增多 及炎 症 细 胞 ( 嗜 酸性 等 病理 变 化
。
、
、
基底 膜增 厚
“
、
分泌
于 气 道 平 滑 肌 和 粘膜 卜 腺体中 M 受 体数 量 增加
、
哮
,
患者 因
嗜 中性 白细 胞 ) 浸 润 哮 喘是 一 种气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f594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1.png)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重点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将对支气管哮喘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引发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HR)、气道重塑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气道炎症: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炎症,主要由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参与。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相互作用,导致气道壁肿胀、黏液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等病理改变,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如变应原、冷空气、运动等)的过度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由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气道炎症共同引起。
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神经调节异常、氧化应激等也可能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气道重塑: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可导致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黏液分泌增加等病理改变。
这些改变使气道变得更加敏感,进一步加剧哮喘的发作。
目前认为,气道重塑可能与气道炎症的持续存在、生长因子和蛋白酶的异常表达等因素有关。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作者:张志伟;学号:G131403039指导老师:曹磊【论文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不但发病率高,而且病程长且发作反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该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之法,但可以利用药物缓解,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可见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机制以及治疗对防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现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以及临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免疫功能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1.病因1.1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状的,具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
其特征为:①外显不全,②遗传异质化,③多基因遗传,④协同作用。
1.2.变应原:哮喘最重要的激发因素可能是吸入变应原。
(1)室内变应原屋螨是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室内变应原,是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病因素。
常见的有4种:屋尘螨,粉尘螨,宇尘螨和多毛螨。
(2)职业性变应原可引起职业性哮喘常见的变应原有谷物粉、面粉、木材、饲料、茶、咖啡豆、家蚕、鸽子、蘑菇、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异氰酸盐、邻苯二甲酸、松香、活性染料、过硫酸盐、乙二胺等。
(3)药物及食物添加剂阿司匹林和一些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是药物所致哮喘的主要变应原。
1.3.促发因素(1)大气污染空气污染(SO、NO)可致支气管收缩、一过性气道反应性增高2并能增强对变应原的反应。
(2)吸烟香烟烟雾(包括被动吸烟)是户内促发因素的主要来源,是一种重要的哮喘促发因子,特别是对于那些父母抽烟的哮喘儿童,常因吸烟引起哮喘发作。
(3)呼吸道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
婴儿支气管病毒感染作为哮喘发病的启动病因尤其受到关注。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以及某些肠道病毒。
与成人哮喘有关的病毒以鼻病毒和流感病毒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则与儿童哮喘发作关系密切。
合胞病毒是出生后第一年的主要病原,在2岁以下的感染性哮喘中占44%,在大儿童哮喘中也有10%以上与其感染有关。
有人报道:RSV感染后的近100%的哮喘或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上皮细胞有IgE附着。
因急性RSV感染住院的儿童在10年后,有42%发生哮喘。
(4)围生期胎儿的环境(5)其他剧烈运动、气候转变及多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气、蒸馏水雾滴等。
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诱发哮喘。
2.临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哮喘的治疗药物可分成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
①控制药物:利用抗炎作用对哮喘症状进行控制,需要长时间应用的药物主要有抗 IgE 受体激动剂、色甘酸钠、缓释茶碱、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GCS)等。
②缓解药物: 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的发作,根据需要应用药物,主要药物有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短效茶碱、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全身使用激素以及速效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等。
2.1抗气道变应性炎症药此类药物主要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亦称抗炎药。
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酮替芬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2.1.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长期持续吸入激素类药物,已被认为是针对反复发作哮喘的“治本”方法之一。
其针对哮喘的发病机理是可抑制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对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活化等。
但长期全身应用激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肥胖症、白内障、青光眼、皮肤菲薄导致皮纹和瘀癍、肌无力等较多不良反应。
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有全身应用和吸入应用两种方法,全身用药主要用于中、重度急性发作的哮喘,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
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是哮喘抗炎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常用于吸入治疗的糖皮质激素有丙酸倍氯米松、氟替卡松、布地奈德。
2.1.2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拮抗剂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其他细胞表面白三烯受体的拮抗抑制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释放出的半胱氨酰白三烯的致喘和致炎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
临床研究已证实白三烯调节剂具有支气管舒张作用,能减轻患者的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恶化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主要为扎鲁司特和孟鲁司特,还有白三烯合成抑制剂(齐留通)。
2.1.3 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是一种独特的非激素类吸入抗炎剂,确切作用机理还未被完全揭示,可部分抑制 IgE 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对其他炎症细胞释放介质亦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能预防变应原引起速发和迟发反应,以及运动和过度通气引起的气道收缩。
其最终共同的作用环节是阻滞肥大细胞的活化。
奈多罗米的疗效优于色甘酸钠。
这类药物安全性高,多用于儿童哮喘,尤其对于运动相关性哮喘有效。
色甘酸钠主要用于哮喘的预防,其不良反应少,偶尔咽部不适、胸闷、皮疹。
2.1.4 酮替芬酮替芬具有很强的 H1 受体拮抗作用,也能抑制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抑制细胞内 Ca 释放,并可逆转因反复使用β受体激动剂而下降的β受体的敏感性。
临床研究证实,酮替芬对于小儿哮喘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以明显减少支气管扩张剂及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2.1.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抗感染作用外,尚对哮喘有一定治疗作用,用药后可使症状、体征改善,FEVl 升高,气道高反应性降低。
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降低茶碱清除率和呼吸道高反应性,从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刺激类固醇分泌,延迟类固醇排泄,从不同环节协同治疗哮喘。
细胞和组织学研究也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不依赖于其抗菌活性的一系列抗炎作用,且其抗炎活性仅限于十四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十六元环的交沙霉素等无此作用。
2.2支气管舒张剂2.2.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GCS)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哮喘最为有效的一种药物。
2.2.1.1吸入型GCS: 包括雾化溶液、干粉吸入型、气雾型。
氟替卡松是一种合成 GCS,其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抗炎活性很强,t1/2 较长,肺组织储留量很高,可以迅速在全身清除,是现阶段最高效的吸入型 GCS。
2.2.1.2口服GCS: 一般用于慢性持续性哮喘大剂量吸入激素联合治疗,或是轻中度哮喘发作治疗无效者,是静脉用药激素治疗后的一种序贯治疗。
通常应用 t 1/2 很短的激素,且需要注意患者的全身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能够短疗程、大剂量的应用,剂量为 30~40 mg/d,待症状缓解后再合理减量至≤10 mg/d,然后逐渐停止或改为吸入剂。
2.2.1.3 静脉滴注 GCS: 用于严重性急性哮喘发作,可静脉滴注琥珀氢化可的松400 ~ 1 000 mg/d,或泼尼松 80 ~160 mg/d。
无 GCS 依赖倾向的患者可在短期内停止使用药物; 存在依赖倾向的患者可延长用药时间,当病情得到控制以后更改为口服 GCS,然后不断减少到维持剂量。
地塞米松产生的不良反应很大,应尽量避免应用。
2.2.2糖皮质激素:因其较好的炎性控制作用,减少微血管的渗漏,提高受体的敏感性,预防气道重塑,糖皮质激素已成为目前控制气道炎症效果较为理想的药物。
国内临床应用中将其全身应用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中,而将其借助雾化或干粉吸入治疗作为长期维持治疗的主要方法。
吸入糖皮质激素常用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糠酸莫米松等。
但需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多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致儿童发育迟缓,以及临床已出现的抵抗型哮喘及激素依赖型哮喘;其局部不良反应多见诱发口咽和食道真菌感染及上呼吸道不适,而通过漱口可减少局部不良反应。
2.2.3 β2受体激动剂:其通过作用于呼吸道的β2受体,使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的环磷酰胺苷含量增加,游离钙离子减少从而迅速松弛平滑肌;其抗炎作用体现在阻止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减少支气管黏膜微血管渗漏。
而近年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得到了重新评价。
一多中心研究显示,使用沙美特罗组哮喘相关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已备受关注。
因体外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能改变肺内β2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β2受体激动剂增强了糖皮质激素影响下的基因转入,两者联用有协同作用β2受体激动剂不应单独用于哮喘的治疗,建议与适当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合用。
2.2.4 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有: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为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通过抑制乙酰胆碱受体,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同时还可减少腺体分泌。
新一代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与β2受体激动剂联用有协同作用,可使支气管舒张效应明显增强,尤其适用于重症哮喘和夜间哮喘,能显著改善症状和睡眠期氧合,改善肺内气体分布,降低急性发作次数。
2.2.5抗白三烯药物非激素类哮喘治疗药物,通过拮抗引起气道痉挛、气道变应性的炎性介质白三烯,而起到治疗作用。
其具有抗炎和扩张支气管的双重作用,能改善轻、中度患者肺功能,显著降低日间及夜间哮喘的症状,减少夜间憋醒次数。
研究发现其用于吸烟、肥胖相关性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剧烈运动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也有不错的临床效果。
2.2.6茶碱类茶碱是非特异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临床上常与β-受体激动剂一同使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
由于茶碱在临床治疗上的效果不确切,一般不作为主要治疗药物。
3.小结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办法,但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复发甚至不再发作。
3.1.治疗目标①完全控制症状;②预防疾病发作或病情加剧;③肺功能接近个体最佳值;④活动能力正常;⑤提高自我认识和处理急性加重的能力,减少急诊或住院几率;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⑦防止不可逆性气道阻塞;⑧预防哮喘引起死亡。
3.2哮喘防治基本临床策略①长期抗炎治疗是基础的治疗,首选吸入激素。
②应急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是吸入β2激动剂。
③规律吸入激素后病情控制不理想者,宜加用吸入长效β2激动剂,或缓释茶碱,或白三烯调节剂(联合用药),亦可考虑增加吸入激素量。
④重症哮喘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仍长期反复发作时,可考虑做强化治疗。
即按照严重哮喘发作处理(给予大剂量激素等治疗),待症状完全控制、肺功能恢复最佳水平和PEF波动率正常后2至4天后,渐减少激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