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研究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研究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研究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研究张邵堃(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苏州)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17篇期刊论文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论文总体数量较少,研究方法以实验为主,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智力结构、自我意识、自尊与社会适应以及治疗的发展等。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的智力结构存在客观缺失,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社会适应性普遍较低,关于ADHD的治疗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如何根据ADHD儿童的智力结构、自我意识更有效的治疗ADHD仍将是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治疗,文献综述

1 概念

多动症(Hyperactivity Disorder),又称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即ADHD,描述的是那些表现出持续的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一冲动的儿童(Mash & Wolfe,2004)。当前,使用较广泛的名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DSM-IV),过度运动障碍(ICD一10),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CCMD一3)’。这三个分类系统对多动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它们之间相同的部分,构成了它们对该综合征描述中的典型特征。

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有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而DSM-IV 据这些主要的症状将多动症分为三个亚型,即注意分散型,主要症状为注意分散;多动一冲动型,主要症状为多动和冲动;综合型,既有注意分散,又有多动一冲动症状。

1.1 智力结构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诸种能力的构成及排列组合。它可分为单个人的智力结构和人才群体的智力结构。构成智力的主要要素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它们构成了个人智力的主干结构。在智力结构中,这五种能力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人的智力的提高,往往有赖于五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会造成智力上畸形状态。

1.2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1.3 自尊与社会适应自尊即自我尊重。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社会适应性就是人们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也在人们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它影响个体对社会压力的感受和理解,也决定着个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适应社会(陈建文,黄希庭,2004)。与普通儿童相比,多动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显著低于普通儿童,这说明多动症儿童的社会适应不良。

2 国内的研究进展

2.1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结构

ADHD儿童智商得分处于正常范围或处于边缘水平,但也仅是智商得分所处的范围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与正常儿童比较, 其总体智力是“不正常”的。

ADHD的三种亚型认知缺损程度和结构存在差异。注意缺陷型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知觉组织上,而多动冲动型认知损害主要表现在言语计算能力上。同时,注意缺陷型ADHD 儿童可能存在视觉组织障碍,对视觉内刺激物的敏感性降低,视觉扫描的搜寻速度减慢,没有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次序,视觉扫视变得任意、无系统,并倾向于不必要的重复;由于对干扰的抑制性控制有困难,视觉组织能力、计划性和执行计划的能力也受到干扰。而多动冲动型ADHD儿童可能存在反应停止能力障碍,即对正在进行的反应不能很好地抑制, 从而导致自制性差,多动和冲动形为增多。此外,ADHD儿童智商变异性较大,部分ADHD患儿出现了高智商。可能的原因是ADHD儿童某方面认知功能受损后,可能会有其它相关功能的代偿。就象失明者的视力丧失后,,听觉、触觉能力超过普通人一样。到底是代偿机制还是固有的认知差异, 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多动症儿童韦氏总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且智商变异性大,注意缺陷型言语智商高于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多动冲动型操作智商高于注意缺陷型,但和混合型无差异,混合型总智商低于其它两种亚型。多动症儿童智力受损是客观事实, 不同多动症亚型智力结构

和缺损程度存在差异, 提示多动冲动型和注意缺陷型认知机制不完全相同, 应对多动症患儿进行区别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2.2 多动症儿童的自我意识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对自己所处环境和地位的认识,反映了自我评价,其形成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 其中对学龄期儿童来说, 家庭因素尤为重要。ADHD儿童自我意识明显受损, 有较低的自我意识,可能与其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差、伙伴关系不良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有关。成功性、娱乐性及道德宗教观越高, 自我意识得分越高,控制性越低,越焦虑。

为改善ADHD组患儿自我意识,我们应从改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着手,改善亲子关系、改变教育方式为温暖民主型,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学校课外兴趣活动, 提高患儿的自信心,使之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评价,促进其自我意识乃至心理健康发展。

2.3 多动症儿童的自尊与社会适应

多动症儿童存在内隐自尊效应,但其内隐自尊效应与普通儿童的内隐自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多动症儿童的外显自尊水平比普通儿童的外显自尊水平低,并存在边际显著性差异。多动症儿童的外显自尊在性别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即男生的外显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外显自尊水平;但两者的内隐自尊效应在性别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多动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即多动症

儿童比普通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要差。多动症儿童的外显自尊与其社会适应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即外显自尊可能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发展。高外显自尊多动症儿童比低外显自尊多动症儿童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安全性高自尊的多动症儿童比防卫性高自尊的多动症儿童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3 国外研究进展

3.1 亲子关系对多动症的影响

对于男孩,两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导致了母子之间的联系的敌意和多动症症状,但遗传因素单独解释父子敌意和ADHD症状之间的关联的。对于女孩,母女的敌意和ADHD症状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之间的敌意。亲子之间的敌意与多动症的症状之间同时存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4 自己的研究展望

国内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并不多,大多仍关注于其临床特征、病因及干预方法等,而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性保护因素的研究较少。但只有充分了解了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机制,才能更好的从源头上解决ADHD的问题。

所以,从ADHD儿童心理机制的方面治疗ADHD儿童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新, 廖捷, 吴东明, 静进.(2009).不同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DHD)患儿智力结构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7(6).114

[2] 李朝晖.(2008).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自我意识家庭因素及其相关分析.济宁 医 学 院 学报.31(4)

[3] 程嘉,王玉凤.(200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前后行为问题及平衡功能改善的观察.中国临床康复.9(48).58

[4] 饶合兰, 许燕山, 曾凡茂, 黄慧君.(2005).183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发病情况及治疗.南华大学学报.33(2)

[5] 张跃兵,罗学荣,韦臻,管冰清,袁秀洪,叶海森,宁志军,杨伟,丁军,邓云龙.(2008).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对伴或不伴对立违抗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3(24).1885

[6] 赵鑫,付丽,周仁来.(2011).我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特殊教育.12

[7] 杨美玲,杨双.(2012).干扰负载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

[8] J Elia, X Ga i, HM Xie, JC Perin, E Geiger, JT Glessner, M D’arcy, R deBerardinis, E Frackelton,C Kim, F Lantieri, BM Muganga, L Wang, T Takeda, EF Rappaport, SFA Grant, W Berrettini,M Devoto, TH Shaikh, H Hakonarson and PS White.(2010).Rare structural variants found in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re pre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genes.Molecular Psychiatry.15.1122

[9] Kate J. Lifford,Gordon T. Harold and Anita Thapar.(2009).Parent–child hostility and child ADHD symptoms: a genetically sensitive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468-1476

[10] A Christakou,CM Murphy,K Chantiluke,AI Cubillo,AB Smith,V Giampietro,E Daly,

C Ecker,

D Robertson,MRC AIMS consortium,DG Murphy and K Rubia.(2012).Disorder-specific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during sustained attention in youth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nd with Autism.Molecular Psychiatry.1(9).

[11] 曾凡林,王霄.(2009).多动症儿童的自尊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bout th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children's 17 journal article 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papers i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less, method for the experim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structure, self-awareness, self-esteem and social adaptation and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 etc.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in children's intelligence structure of objective lack, ego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is generally low, and about the treatment of ADHD still lacks the effective method, believe how according to the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with ADHD structure, self consciousness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DHD is still the key research field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ildren, and,treatment, literature review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教学提纲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河北师大心理系杨向永 摘要: 近年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逐渐提高,家长们特别关心子女的异常行为, 认为自己子女患此病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认识儿童多动症。本文旨在阐述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概念、病因、症状、治疗等,使人们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让一些家长、老师走出误区,使儿童多动症患儿尽可能得到好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神经递质 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及简介 由于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和原理尚未完全弄清楚。关于病名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几经更易,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nal Brain Damage 简称MBD ) 2 、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简称ADD) 3、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简称ADDH ) 4 、活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① 目前,国外及国内的一些学者倾向于第四种命名,即ADHD 。它较好地体现了“多动症”的主要特点,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和深度。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成是一种病态。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症。1937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治疗多动症的一次大的进步②。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对此症的命名开始与脑功能障碍联系起来。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DSM-Ⅲ-R)认为注意力缺损是主要的,而多动现象只是从属因素,并首次使用了“注意力缺损过度多动障碍”这一术语,并且列出了鉴别ADHD的14种标准,目前,DSM-Ⅵ正在编制中,对鉴定标准又作了修改。 在我国,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儿童多动症”这一名称,它指的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存在着与实际年龄特点不相符的注意困难,活动过度,易冲动等特点。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社会适应不良等后果。据估计,约有25%到40%的此类儿童有学习困难的症状;30%到90%的此类儿童有情绪障碍。在国内的统计中,患儿童多动症的儿童约占全体儿童的1%到10%不等,而且,男童明显高于女童③. 二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一般发生于6-12岁的学龄儿童,通常起病于学龄前期,10岁是高发期,至13-15岁少年期有自行缓解和好转的倾向。ADHD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症状,另一类是继发性症状④。 (一)原发症状 1 、注意困难。这是儿童多动症最关键的症状,因为有的患儿并无明显的多动不安的症状,而主要表现为注意上的困难,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的注意显著涣散,很难集中,无论多么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测评方法

MO/TS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测评方法 很多家长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孩子明明看着聪明,但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静不下来,学习成绩差,当您在责怪孩子调皮、不爱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可能得了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多见病,是儿童常见的行为障碍,约60%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诊断,及早治疗。因此,准确的诊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了解病情是轻微还是严重,以便找到最佳时机给孩子进行治疗对家长们来说至关重要。那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呢?仅靠家长的经验和感觉很难得到客观科学的判断,必须通过专业、系统、科学的标准进行量化评测。MO/TS 儿童多动症测评系统就是专门针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全自动测评系统。 一、主要功能 ●对儿童孤独症/多动症进行测试评定。 ●儿童孤独症测试分析 ●儿童孤独感测试分析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测试分析 ●功能性缺陷程度测试分析 二、主要测评范围 ●孤独症测试: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孤独感测试:适用于小学3-6年级。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测试:适用于0-18岁的儿童。 ●功能性缺陷程度测试: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三、主要性能特点 ●在CABS、CLS、ADHD、Weiss中,测试时每个题目必须有独立的测试界面;测试能在电脑上独立完成;测试结果分析由电脑独立完成(不用手工作业)。 ●CABS报告单应可编辑,同时必须显示:1、14种行为表现的得分 及反应强度;2、14种行为表现的反应强度;3、参考结论。 ●CLS报告单应可编辑,同时必须显示:1、各项目的得分;2、16个基本项目的总分;3、16个基本项目的总分所属范围;4、参考结论; 5、备注栏。 ●ADHD报告单应可编辑,同时必须显示:1、每个项目的测试结 果;2、参考结论;3、备注栏。 ●Weiss报告单应可编辑,同时必须显示:1、各因子分;各因子平均分;2、总分;平均分;3、参考结论;4、医生建议。 四、专业性及成熟性 ●具备专业技术支撑: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教授等为美欧医疗儿童多动症测评系统的技术顾问。 ●产品性能成熟稳定:上市时间在10年以上。 ●使用客户众多:全国已有上千家机构客户。 五、系统主要特点

【儿童心理】儿童多动症(ADHD)的成因及早期症状

https://www.360docs.net/doc/a69247059.html,/ 【儿童心理】儿童多动症(ADHD)的成因及早期症状小丽,女,7岁,马上要上二年级了。三个月前,父母带其到医院,被诊断为多动症。 小丽在学校里,老师把她调到第一排特殊位置,就是因为上课小动作多,还常和同学交头接耳,上课东张西望,成绩也颇不理想。由于老师经常反映孩子的情况,所以父母才带去医院咨询就诊。 一 什么是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多动性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一种常见的精神失调状况,目前常见的案例以儿童为主,但此类状况也会在成人身上出现。 在 7 岁以下,约有 3% 至 5% 的儿童会出现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通用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称此症为「过度活跃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类编号为 F90,一般又俗称为「多动症」、「过动儿」。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仅美国就有超过500万儿童罹患该病。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该病的确诊率正在逐年增加:2013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估计,9.5%的4-17岁的儿童(13.3%的男孩,5.6%的女孩)被诊断为ADHD。此外,近2%的3-4岁儿童被诊断为ADHD,这一比例比1997年的0.5%增长了近4倍之多。 一个短视频带你了解多动症孩子的真实世界 二 多动症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时期即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较困难、不容易养成大小便定时习惯、随年龄的增长,除活动增多外,有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知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而缺乏控制能力,上课不守纪律和学习困难。患儿智能正常,但因精神集中,听觉辨别能力差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较一般低。 临床症状以学龄儿童较为突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 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表现为: (1)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

儿童多动症300问教学设计

儿童多动症300问教学设计 300 questions teaching design of ADHD

儿童多动症300问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弄了一整天,大家分享. 儿童多动症300问 1.什么叫儿童多动症? 2.谁最早把儿童活动过多当病态描述? 3.哪一年是谁报告了第1例活动过多患儿? 4.我国于哪一年对多动症作了第一次综述报道? 5.儿童多动症的命名经历过哪几个阶段? 6.目前儿童多动症的命名主要公认的有哪几种? 7.儿童多动症有哪些主要特点? 8.多动症患儿常伴有的其他症状是什么? 9.独生子女容易患多动症吗? 10.淘气的孩子一定是多动症吗? 11.多动症的发病与种族、城乡区域有关吗? 12.多动症与少年违法犯罪之间有何关系? 13.儿童多动症分为几型? 14.目前把多动症分为哪两种? 15.多动症相当于中医的什么病证?

16.中医文献中有类似“多动症”的描述吗? 17.多动症不经药物治疗可以自愈吗? 18.对怀疑多动症的患儿,医生应注意采集哪些病史? 19.目前国内对多动症治疗有特色的中医专家有哪些? 20.国内对多动症有研究的西医专家有哪些? 21.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22.多动症的发病与遗传有何关系? 23.心理、精神因素对多动症的影响如何? 24.环境因素对多⒌挠跋烊绾危? 25.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与多动症的发病关系如何? 26.轻微脑组织器质性损害与多动症的发病有何关系? 27.额叶功能失调与多动症的发病有何关系? 28.微量元素与多动症有何关系? 29.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是什么? 30.中医对多动症的病因有哪些认识? 31.中医认识多动症的病机特点是什么? 32.为什么说“阴虚阳亢”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病理机制? 33.多动症的发病与中医哪些脏腑病变有关? 34.中医所言脏腑中“心”病变与多动症的关系如何? 35.“肝”病变与多动症的关系如何? 36.“脾”病变与多动症的关系如何? 37.“肾”病变与多动症的关系如何?

多动症儿童人际关系测量

多动症儿童人际关系测量 本文是关于多动症儿童人际关系测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多动症儿童人际关系测量缘由 儿童多动症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般认为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度脑损害是重要因素,主要与脑外伤、中毒等有关。有人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临床上不显症状的轻度铅中毒亦可为病因之一。近年的调查研究,在患儿血统父母,寄养父母以及儿科其他病儿的比较,发现血统父母以及儿科其他病儿的比较,发现血统父母中的某些精神疾病如酒精中毒,病态性格等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童年期朋多动历史者较多,多动症儿童的同胞兄弟姐妹患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情感性精神病也多见。此外,多动症儿童父亲反社会的人格特征或酒依赖,母亲有癔病者均较多。合并品行障碍的多动儿童的成人亲属的人格障碍,酒瘾及癔病比例更高。 多动症儿童人际关系测量研究 有关养子的研究也发现,多动症儿童的亲生父母的反社会人格,酒依赖及癔病明显高于养生父母或对照组儿童的父母,父母的童年期有多动和品行障碍的历史及有精神病障碍者也比较多。单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儿童发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同胞兄弟儿童发病率也约为半同胞兄弟的5倍多,提示某些患儿的轻微脑功能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少患儿未能找到病因。近年积累的资料提示本病有神经生理基础异常,认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等,其前身为多巴胺)功能不足有关。动物实验中用药物使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存储减少或耗竭时,动物出现活动过度症。给动物服用苯丙胺以提高脑内多巴农垦在突触部位的含量,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可使动物安静。临床上苯丙胺及丙米嗪(均有加强脑内突触部位多巴胺含量的作用)对治疗患儿活动过度有效。在丙磺舒试验中,测定患儿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的含量,亦发现较对照组低。 多动症儿童人际关系测量要点

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训练研究(张俊贤)

“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成果”交 流会案例 题目: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 训练研究 姓名:张俊贤 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南路6号 邮编:100086 邮箱:hdpz2009@https://www.360docs.net/doc/a69247059.html,

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训练研究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又称儿童多动症,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儿童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有的还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共济运动障碍等。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在5%~10%,国内调查在10%以上,高峰年龄为8~10岁,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大约在60%以上。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具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儿童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 以下是我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江某的训练研究: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江某,男,10岁,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四年级。母亲在怀孕前,父母均有吸烟史,孩子出生时父亲年龄为27岁,母亲25岁,生产为剖腹产,体重3.55千克。 2.学生家庭情况 江某父母文化程度均为中专,因父亲赌博成性母亲与其离婚,父亲较少来看望孩子。母亲离婚后也较少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每天沉迷于棋牌室。江某一直与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姥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姥姥管理很严,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或作业写得慢时,姥姥经常会体罚孩子。姥爷的教育观念是顺其自然,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3.学生现状描述 (1)课堂上经常不听老师讲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难以坚持完成某一项事物,学习成绩差(语文和英语勉强及格,数学不及格); (2)做事拖拉、贪玩,作业粗心大意,书写潦草,每天作业写得很晚,目前已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 (3)冲动、任性、不合群; (4)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有始无终,行为幼稚;

怎样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

怎样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 文章目录*一、怎样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1. 怎样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呢2. 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要注意什么3. 8岁儿童多动症有什么表现*二、8岁儿童多动症要注意什么*三、儿童多动症怎么预防 怎样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 1、怎样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呢 1.1、注意力方面 正常男孩虽然好奇、好动但遇到感兴趣新鲜事物时不仅会聚精会神地去听、去看、去做还讨厌别干扰;而多动症儿童几乎没有什么注意力玩什么都是心不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1.2、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顽皮儿童陌生环境里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等待而多动症儿童则没有种自我控制能力坐不住静不下来。 1.3、行为活动方面 顽皮儿童好动般都是有原因、有目的的,而多动症儿童行为多具有冲动缺乏目的性。 1.4、药物观察方面 顽皮儿童服用镇静药物可以产生催眠作用,多动症儿童服用此类药物之后不仅不会安静反而更加兴奋。 2、判断8岁儿童多动症要注意什么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

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3、8岁儿童多动症有什么表现 3.1、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注意是意识的一个属性,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心理学将注意区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3.2、过度活动 活动过度是ADHD儿童另一个主要症状,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bout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Xxx Xxx xxxxxx 单位,城市,邮编 摘要 随着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度被众人提及,国家也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仍有众多的问题儿童,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的;相关人员也作了调查及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理论也指出了诸多原因,目的都是找出原因,制定切实可行解决方法,进而大力宣传推行;总之,希望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理论研究原因解决方法 Abstract As countri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d been mentioned, all countries are vigorously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children, then what factors; Has also made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personne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lated theory also points out a number of reasons, the objective is to find out the reason, formulate feasible solution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implementation; In short, I hope every children have a healthy psychology, there is a better tomorrow. [keyword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actors;Theory research ;Solutions 引言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正处在进

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协作组行为量表

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协作组行为量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 (一)主要症状 1、注意力涣散 (1)注意力涣散,上课东张西望,教师讲课听不进去。() (2)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做作业不专心,轻微环境干扰即分神。() (3)做事不能持久,常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 2、活动过多 (4)活动过多,在家翻箱倒柜,拆卸玩具物品等。() (5)上课小动作多,下课先往外跑,放学不按时回家。() (6)走路常以跑代走。()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7)说话多,好插嘴干扰别人说话。() (8)上课、做作业保持静坐时难以保持安静。() 3、学习因难 (9)学习成绩不稳固,时好时坏,或逐年下降、学习困难。() (10)书写()、理解()、计算()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陷。() 学习成绩 语文分数平时考分 ____()期末考分 ____() 数学分数平时考分 ____()期末考分 ____() (二)常伴临床症状 4、冲动任性 (11)冲动任性,性情急躁,易激惹,爱发脾气。()(12)常不顾危险和后果,爬墙登高,追攀车辆。() (13)做事莽撞,常铤而走险,惹事生非。()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5、行为问题 (14)不守纪律和不受制度的约束,严责、打骂也不易慑服。() (15)说谎话蒙骗家长、教师,粗暴少礼。() (16)严重者打架斗殴、偷窃、不正当性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以上根据程度分为4级:无(0 分),只一点(1分),多(2分),很多(3分)。选择其一填在()内(三)诊断标准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教学提纲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tte 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 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 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 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 DA的浓度。) 1942年,Lindsley发现服用苯巴比妥类安眠镇静剂治疗可以使多动儿童症状加重。但这些在当时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苯比巴妥又称苯巴比妥:为治疗睡眠紊乱的药,可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反

儿童多动症表现及对策

九种表现可判断儿童多动症 1.需要安静的场合,他却难以安静,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注意力难以集中,极易转移.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话多,好插话或喧闹,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6.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或纪律. 7.情绪不稳,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情绪反应. 8.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的. 9.动作较笨拙,精细运动技能差. 儿童多动症的具体表现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如果不加以纠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据调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 1、这类儿童无目的性活动过多。如上课时,顽皮的孩子会为了故意引起别人注意,或为了好玩有趣而偶然做小动作。但多动症儿童就不同了,他们好象不受意识支配似地不停活动,如毫无目的地摇桌子,晃椅子,即使受到老师的提醒、制止或批评,马上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原来的小动作,或更换为乱翻书,东张西望、歪来歪去,伴随咬铅笔、切橡皮、招惹邻座的同学。平时手脚不停,无目的地乱闯、乱跑,自控能力差,大人说话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插嘴。对同伴时常有莫名其妙的挑衅行为等。 2、这类儿童注意力很难集中,边做作业边玩,随便涂改,不加考虑地突然站起来动一会儿,或正在做作业的时候对别人说话进行插嘴。很少有做某一件事精神投入,注意力集中的表现。 3、这类儿童自控能力差,玩得高兴时又喊又叫,又跑又跳,手舞足蹈,莫名兴奋,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对大人的厌烦表情和制止不能产生约束性心理反应。受到强制性约束的时候,不是安静下来,而是表现出闹脾气、不高兴、发泄沮丧情绪,采取敌意和对抗性行为。令大人既厌烦又无可奈何,令同伴讨厌、害怕和敬而远之,因此不合群,得不到别人尊重。 4、运动的协调性差,并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如辨认符号和声音费时很久,搞不清含义,语言水平低于同龄儿,记事慢而忘事快等。 三招教你认识“多动症” “我家孩子整天手脚动个不停,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不知道是不是…多动症、抽动症??”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好动反而奇怪吧?”……对于家长们的这些疑问,有关专家总结了“三招”,便于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多动、抽动,学习困难,冲动任性等问题。

ADHD综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DHD)的研究与展望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量表;测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类行为问题,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性疾病。其中,注意缺陷被认为是本病的核心症状。发病年龄在7岁之前。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是一常见于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是儿童精神科和儿童心理门诊中最多见的行为问题。近年已占儿保门诊病例的第一或第二位。 1.ADHD的病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动症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只知为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遗传 通过对家族研究、寄养子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等提示,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而这也被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得到了证实。1963年Rutter和Kom 等人首次有关ADHD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MZ)ADHD患儿的症状比双卵双生子(DZ)的更相似,从而证实了遗传的重要性。本病患者双亲患病率20%,一级亲属患病率10.9%,二级亲属患病率4.5%。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1%-64%,双卵双生子同病率33%。寄养子研究发现患病者血缘亲属中患病率高于寄养亲属的患病率。 1.2 神经递质 几年来,研究相对集中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5-羟色胺(5-HT)三类神经递质上。患者多DA功能不足,NE功能不足或者5-HT功能亢进都会引起ADHD。最近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儿茶酚胺类物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注意缺陷障碍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1.3铁,锌等微量元素 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铁、锌等微量元素,若偏食则会导致铁和(或)锌的缺乏。,缺铁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当缺锌时脑组织中DNA合成减少,可致三碘甲状腺原胺酸减少,脑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延迟,还可使脑内超微结构改变,神经介质的反应性全面降低,造成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导致多动。零食中含有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如果含量超标或食用过量会影响儿童的发育,零食食用过多又会导致主食的摄取减少从而进一步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更增加了多动的危险。当身边环境污染或有爱啃手指、咬铅笔的习惯时,会使体内铅含量增高,严重者可出现铅中毒。在工业染或闹市区,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排放中都含有大量的铅,而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吸收。当铅含量在体内增多时,可干扰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的正常代谢,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同时由于锌等微量元素与血铅水平呈负相关,机体在缺锌及钙的情况下.对铅的吸收明显增加。 1.4 母亲妊娠史 母亲妊娠因素中有病毒感染服药史、营养不良、外伤、情绪异常,使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影响,脑功能出现轻微异常,致使孩子长大后易出现多动症。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难产,新生儿窒息,分娩时脑缺氧,幼年有过高热昏迷这四项因素与多动症存在高度的相关。 1.5 家庭社会因素 儿童正处于个性和人格的塑造期,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起了示范和强化作用。家长,教师以及同伴关系都影响儿童的行为。Biederrnan等哺认为儿童期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可导致其广泛范围的适应不良,如家庭关系不和睦、、管教方式不良、在校受体罚或歧视。Rutter和他的同事最早开始(1975年)研究问题家庭孩子的精神病理学。通过对英国两个地方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儿童多动症(ADHD)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持续时间短,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际交往困难。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过多 大都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更显著。有部分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有过度活动,表现为格外活跃,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步。看简单的绘本时翻了几页,就换一本,翻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开始上学后,患儿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上课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话多、乱跑、乱跳、爬上爬下、不知危险。喜欢惹人、常与同学吵嘴打架等。 2.注意集中困难 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患者常常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

而分心。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注意维持困难,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指定的任务。患者平时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患儿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易冲动、常发脾气。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不辨是非,有的说谎、逃学、欺骗、有的外出不归、甚至染上恶习。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 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是ADHD的核心症状,具有诊断价值。 4.学习困难 患儿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记忆辨别能力差、常把“b”写成“d”或把“6”写成“9”等,学习成绩不理想,忽上忽下、成绩波动很大,成绩呈跳板样改变,抓一抓成绩就上去,不抓就下降,甚至造成留级。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病因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病因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多动症,是孩子容易得的一种疾病,引起这种病因是比较多的,比如说遗传的原因,环境,外界的因素,解剖学的原因等等,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出现多动症,一旦出现多动症,孩子的自控能力非常的差,在学校里不遵守纪律,有时候学习也比较差。 ★1. 神经及化学性因素 人的脑中有主管学习、自我抑制、产生动机等的网状活化系统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而在网状活化系统RAS 内,有主管注意力的多巴胺(Dopamine)、正肾上腺素等神经传导的物质。专家认为,当缺乏这些物质或这些物质有异常时,即会诱发ADHD。在ADHD发病的相关研究中,目前亦持续提出除了多巴胺与正肾上腺素外的神经传导物质,如色胺酸(serotonine)等亦与ADHD发病有关。所以要有前述的神经及化学性因素才会引起ADHD,更重要的是,由于ADHD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千万不要单纯地认为ADHD是因为孩子天生的个性或周遭环境所引起的。 ★2. 遗传性因素

在许多ADHD基因研究中发现,ADHD儿童的父母或其兄弟姊妹中,有30%的比例也有注意力缺失的问题。但是目前并没有很具体的下结论表示,ADHD会单纯地因某种遗传性而引起,只是认为其因素会与家人有关。 ★3. 环境因素 亦有报告指出,怀孕时胎儿的状态亦与注意力缺失有关。换句话说,ADHD的罹患率会受到怀孕时期孕妇的营养不良、吸烟、过多的压力、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早产儿或难产时头部受损等因素,也可能成为引起ADHD的因素。但这并不代表这样的环境因素就一定能引起ADHD。专家认为,过去所认为的“过度看电视”、“铅中毒”、“高压电流地区的辐射暴露”、“日光灯暴露”、“电动玩具”、“过敏”等也会引起ADHD的说法,是毫无医学根据的。另外,其它说法像是缺乏维他命,摄取过多的食物添加物、盐腌制的食物、精致砂糖等,会造成过动的说法,在科学方面并没有确实的证据。 ★4. 解剖学原因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逐渐提高,家长们特别关心子女的异常行为,认为自己子女患此病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认识儿童多动症。本文旨在阐述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概念、病因、症状、治疗等,使人们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让一些家长、老师走出误区,使儿童多动症患儿尽可能得到好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神经递质 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及简介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俗称,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儿童多动症一般发生于6-12岁的学龄儿童,通常起病于学龄前期,10岁是高发期,至13-15岁少年期有自行缓解和好转的倾向。ADHD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症状,另一类是继发性症状④。 (一)原发症状 1 、注意困难。这是儿童多动症最关键的症状,因为有的患儿并无明显的多动不安的症状,而主要表现为注意上的困难,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的注意显著涣散,很难集中,无论多么令他感兴趣的事物,都无法长久吸引他的注意,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而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上学后这一症状更为明显,在课堂上,总是东张

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课的时间非常短暂,常对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粗心大意,不能顺利完成作业。 2、活动过多。这是儿童多动症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许多儿童来就医的原因,表现为活动明显的增多,这样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表现为不安宁,手脚不停的乱动,好哭闹,母亲只能抱着他在地上走来走去。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而且常常以跑代步。上学后更是坐立不安,摇晃桌椅,骚乱别人,小动作不断,课间在教室中乱跑,喜欢玩危险的游戏。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调皮好动不同,因为其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晚上睡觉前在床上还要闹腾一番,入睡后也不能安静下来,经常是乱踢乱滚,爱磨牙,说梦话,甚至尿床,夜游。这种孩子身上好象装上个发动机一样,总是忙碌不停。 3、行为冲动,情绪不稳。这些孩子比较冲动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无故得喊叫或随便插话,做游戏时不守游戏规则不能耐心地等待,过多频繁的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难以引导,控制调节其活动。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有的孩子表现出感情脆弱,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儿,这实际上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另外,这些儿童做事之前不假思索,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行为多先于思维,行动具有突然性,所以往往惹事生非。 4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着知觉活动和综合分析障碍。如在临摹图画时往往分不清主题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约有一半患儿会出现

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行为矫正案例

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行 为矫正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儿童注意力缺陷行为矫正应用案例目前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和功课很不满意,操心之余,甚至予以打骂。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发作期,随意打骂不但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还加重了孩子的症状。儿童注意力缺陷又叫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这类患儿通常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是在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会存在一些缺陷,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着。一、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该研究对象为小宝(化名),独子,男,小学三年级,10岁。出生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城市家庭,家长文化水平均为大学本科。小宝父亲工作较忙,每天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他的日常生活,母亲在下班的时候照顾小宝生活和功课。其他时间主要为保姆照顾其生活与饮食。小宝比较听话,有一定的自理及自我管理能力,但注意力缺陷行为主要体现为在生活上丢三落四,如,经常衣服穿不整齐或穿反,每次都要纠正;东西乱丢,经常忘了放在哪里;早起后和睡觉前刷牙没有养成习惯;要求在家中要穿拖鞋,但是都是要提醒完才穿,一会儿又会打起赤脚,屡犯屡教,屡教屡犯,屡教不改。在做功课时经常出现漏题现象,写的字也常缺笔少划,所认的字有相当部分在过一段时间后会忘记掉,考试成绩因

此而大受影响。其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他消除注意缺陷行为,养成严谨、细致、专心、注意细节的良好习惯。 二、矫正过程 (一)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形成注意力缺陷的原因相当复杂,现在仍然没有定论,遗传因素、脑部损伤、神经生理问题、金属元素中毒都有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其中,父母们注意夫妻间的关系,保持家庭的和睦,学习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给孩子做出楷模的作用,都能减少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可能性。另外,尽量给孩子吃自然、绿色的食品,少吃有食物添加剂和食用色素的食品也有好处。 一般而言,儿童在注意力的保持与集中方面总比大人差些。由于脑神经的不成熟,心理上的幼稚,儿童面对自己不喜欢的课业时,其注意力往往不能很好地专注;同时,他们没有对学习的收益与后果产生预期,自我克制能力差。因而,如果儿童不专心听讲的时间只有课上的一小部分时间,这属于成长中的正常情况,不必大惊小怪。 (二)持续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小宝注意力缺陷行为的原因可能是: 1、孩子认为从头到尾完整地做完一件事情是件麻烦的事,很烦。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一)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一) 学龄儿童中有该障碍的比例达到3%—7%,男童高于女童,比例约为3:1。 一、发展特点 (一)细分为三种类型 1、以涣散为主的 2、以多动——冲动为主的 3、混合型 (二)注意的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能力有限 2、注意维持时间短暂、注意稳定性有限 3、注意细节、注意分配能力的有限 (三)行为的发展 1、多动行为 “忙不停”,多动水平与正常年龄不吻合,行为无明显地目的性; 2、冲动行为 行动前不预先思考,常常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急躁的性格或认知不灵活; 3、自主行为缺失 儿童的自主行为需要大脑执行功能的控制,该类儿童的执行功能异常状态; 4、问题行为 打人、骂人、吐口水、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捣乱。 5、社交行为 共情能力、同伴关系及自我概念等较正常儿童差,即使知道哪些行为是得体的,也无法表现出适当行为。 6、动作不协调行为 有轻微共济运动障碍,走路呈S形前进,易摔跤,操练缺乏节奏感。 扣纽、系鞋带等精细动作缓慢而不灵巧、画圈、用剪刀等动作显得笨拙,有的尚会出现镜样动作。 二、伴随着学习困难 NIH认为,学习困难归因于神经系统造成的,特征是辨认字的正确性及流畅

度有困难,以及无法拼写,语言的拼音组成有困难。 1、学习成绩的波动性(低段波动) 学业完不成,即使家长、老师给予帮助也很难完成。自信心承受随之下降。 2、学习随升入高年级而逐渐下降 三、影响因素 1、遗传(重要作用) 基因研究表明,超过80%的该类儿童到成年后仍然无法康复,29%的ADHD 家长还会继续影响下一代。 父母有ADHD,大约57%的儿童也会被诊断为ADHD,这些孩子中30%—35%的兄弟姐妹也会遗传到ADHD。单卵双胎同时患ADHD几乎为100%,而双卵双胎儿同时患病只有10%—20%。 2、轻度脑损伤因素(还有外伤或机能失调) 母孕期的营养不良、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疾病、接受X线照射、分娩期早产、难产、缺氧窒息。 3、儿童自身的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影响完成某些作业任务工日常表现,任务情境越来越有趣,儿童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 4、社会环境因素 父母受教育程度、环境污染、文化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