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的衰败:这种文化成为给帝王歌功颂德的工具, 渐渐脱离社会人生,趋于形式化和空洞化。汉以后, 赋的衰落便成为必然 。
骚体赋
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 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
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
屈原的《离骚》、《九歌》,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 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战国长城的修筑
战国时期的两类长城: 第一类是“互防”长城。 齐:“乘山岭之上筑长 城,东至海,西至济州 千余里,以备楚” ; 楚:“备齐”“备秦” 燕:“防齐”;赵 : “防魏”;魏 :“防 秦”;秦:“防魏”。 第二类是“御胡”长城。 赵、燕、秦 :“限戎 马之足”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修建最 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 事性防御工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 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秦兵马俑
守卫秦始皇陵的兵马 俑,造型生动逼真,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
秦兵马俑之跪射俑
汉兵马俑
秦之文学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是秦相吕不 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
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
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 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 天地”的完整体系。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 元67年)。明帝派蔡愔、 秦景到印度访求佛经, 并于次年令其在洛阳建 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 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 “祖庭”。
中国佛教的“祖庭”白马寺。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能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故在中国迅速 流传。 1、语言的中国化:梵语的翻译 2、思想义理方面的中国化:适合中国环境, 中国人的心理需要。 佛与黄老结合,是中国人试图使佛教中国化 的开端性努力。
秦 汉 古 典 科 技 的 高 峰
汉 代 的 散 文 和 史 学
赋 的 起 源 及 发 展
秦 风 汉 赋
秦 汉 帝 国 与 世 界
七 文 技史 成创 就作 和 科
秦汉帝国的世界地位
秦王朝是与欧洲的罗马、南亚的孔雀王朝鼎 足而立的世界大国。 汉王朝则是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的巨峰。 秦皇汉高创建的帝国,不仅疆域阔大,国力 强盛,而且洋溢着一种亢奋的拓展精神。
中国的佛教化
1、语言的佛教化:“觉悟”“镜花水月” 2、风俗方面的佛教化:“火葬”开始被接受, 进入世俗生活。 3、思想方面的佛教化:佛教讲究平等。 对中国的艺术、文学有很大影响: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敦煌。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观 念进入小说创作等。
道教的创立
创立时间:与佛教传入大体同时 组织形式:有教义、教主、经典、组织的人 为宗教 支派:其一在东方。张角 “太平道” 其二在川蜀。张陵 “五斗米道”、“天师 道” ,西晋时张氏后裔移居于江西龙虎山, 成为道教正宗天师道的本源。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的形成
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郎官张骞两次出 使西域。 东汉时,又有班超通西域之举,其部将甘英远抵西 海(波斯湾)。 汉朝中叶以后,与西域各族的贸易日渐发展,汉朝 修筑令两条商路:一为天山南路,一为天山北路。 汉朝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运往西域,又由中亚商 人转运至西亚、南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远至 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
上林赋
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夷嵕 筑堂,累台增成,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攀 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扦于楯轩,青龙蚴 蟉于东箱,象舆婉僤于西清,灵圄燕于闲馆,偓佺 之伦,暴于南荣。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盘石振崖,嵚岩倚倾。嵯峨磼礏,刻削峥嵘。玫瑰 碧琳,珊瑚丛生,琘玉旁唐,玢豳文鳞,赤瑕驳荦, 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秦风汉赋
秦汉时帝王将相都充满着挑战自然和超越自 我的雄浑气魄。 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 ”。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武帝:“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 殚为河!”
赋的起源及发展
赋的起源:赋产生于战国末期,接受纵横家游说之 辞及楚辞的影响。 赋的特点:赋与楚辞比较,诗的成分减少,散文成 分增多;抒情成分减少,咏物叙事成分加多。 汉赋兴盛的原因:汉赋文风,适应汉帝国的需要, 能显示出汉帝国扩张、进取的气象。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商路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研究表明,这条连接亚洲和欧 洲、非洲的东西交通大道,长约7千多公里,自公
元前2世纪打通后使用达1700多年(15世纪止),
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繁荣历时最久的通商之路,也 是一条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文化交流大动 脉。
长城与秦汉文化的内外整合Biblioteka 战 国 长 城 的 修 筑
秦 汉 与 匈 奴 斗 争 的 实 质
汉 朝 对 匈 奴 政 策 的 演 变
秦 朝 与 匈 奴 的 斗 争
匈 奴 与 中 原 的 冲 突
五
守帝 与国 外文 拓化 的 固
匈奴与中原的冲突
匈奴:栖息于阴山以北荒漠草原,是我国北 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生活习俗:他们以游牧为生,善骑射,勇猛 剽悍,很早就与中原华夏族交往。 对中原的威胁:战国时期便从中原人那里学 会制造铁器,并利用骑兵神速的特点,深入 黄河流域抢掠,构成战国至秦汉数百年间的 “边患”。
长城:世界工程史之最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 辟,首先归功于张 骞的“凿空”西域, 而卫青、霍去病、 李广、李陵等一批 军事干才的西北用 兵,也起了关键作 用。
位于陕西汉中市的张骞墓
“丝绸之路”的词源
“丝绸之路”(Silk Road)亦称“丝路”, 得名于德国地理学家、 东方学家李希霍芬 (1833—1905)的著 作《中国亲程旅行 记》。
秦之文学
李斯《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 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之所以无敌也。今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 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代表作: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
汉大赋
散体赋(汉大赋):是汉赋的主干,大赋在形式上 篇幅较长,结构宏大,韵文和散文相间,散文的成 分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 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 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 格特征。 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 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
秦朝与匈奴的斗争
蒙恬像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时曾 在河套一带设九原郡御 胡,后来赵、秦之间争 战激烈,匈奴乘机占领 河套及以南地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将军蒙恬率30 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 河套,并沿黄河设44个 县。
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汉高祖时,韩信战败 高祖白登之围。 此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景帝时,晁错“行民实边”,亦兵亦农。 武帝时,国力昌盛,遂转而武装进攻,消灭匈奴军 事有生力量。 此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攻杀、分裂,南匈奴臣属 汉朝。 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率汉军大破匈奴单于,匈人 西迁,长达300年的汉匈战争告终。
马踏飞燕。甘肃武威雷台出土,其飞奔的 雄姿与汉代雄阔向上的时代气象相印证, 给人无尽遐想。此造型现已成为中国旅游 行业的图标。
汉代的马踏匈奴石雕 位于陕西咸阳霍去病墓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 突。 在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之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为了护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 间的往来隔绝,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 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 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道 教 对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道 教 的 文 化 渊 源
道 教 的 创 立
佛 教 的 中 国 化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佛 必专 教 然制 帝 的 国 创 时 立 期 及 宗 传 教 播 神 学 的
六 佛 教教 创传 立入 和 道
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藏于陕西省西安市法门寺的佛指舍利
佛教创始人悉答多·乔达摩 约与孔子同时,他不满于维 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又 对人世生、老、病、死诸种 苦恼深感不安,遂出家修行, 领悟到苦、集、灭、道“四 谛”,以及“十二因缘”, 终于觉悟成道,信徒尊称其 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 圣人)或“佛”(觉悟者), 他所建立的宗教便称佛教。
佛教向外传播有北传(中 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和南传(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老挝等) 两个路向。南传以小乘佛 教为主,北传以大乘佛教 为主; 前者追求“自我解脱”, 后者追求“普渡众生”。 秦汉之际,佛教开始在中 亚各国流行。丝绸之路开 辟后,南亚佛教循此道路 唐玄奘法师,步行至天竺国(印度),为 中国带回了大乘佛法为主的佛教典籍。 辗转东传。
秦汉长城的修筑
秦灭六国后: 1、拆除互防长城,以利统一。
2、加强御胡长城,防范匈奴南袭。
汉武帝时,又建起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
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共长5,000多公里。昭帝、
宣帝又续修长城,最后筑起一条西起今新疆,东到 黑龙江北岸,全长约10,000公里的长城。
秦长城分布图。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御胡”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汉代的散文和史学
司马迁像
汉代的散文有宏大气象。 代表作:贾谊的《陈政 事疏》、《过秦论》; 晁错的《言兵事疏》、 《论贵粟疏》 两汉史学显出一种特别 宏阔的气势。 代表作:西汉司马迁 《史记》;东汉班固 《汉书》
史记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 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 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 “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 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 所封的王侯
中国文化史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 文化大一统 (下)
本章主要内容
五 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六 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七 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秦 汉 帝 国 文 化 的 一 统 整 合
丝 绸 之 路 的 形 成
“ 丝 绸 之 路 ” 的 词 源
丝 绸 之 路 的 开 辟
秦 汉 长 城 的 修 筑
道教的文化渊源
道教的文化渊源: 第一,古代的鬼魂崇 拜。 第二,战国以来的神 仙方术 。 第三,先秦两汉的道 家学说 。
正一天师张道陵像。
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其炼丹术积累丰富的化学知识;其长生术中的吐纳 导引对医学颇有进益。道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藉 以生长的大本营。此外,对文学艺术乃至民俗,道 教都提供一种底蕴。故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 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汉末以降,本土宗教和外域宗教繁衍滋盛,然而 在中国,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仍占主导地位,加之 帝王专制极端强化,政教合一,终究未能达到如西 方文化那样全民迷狂的“国教”程度。
抒情小赋
东汉中叶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政权,政治日趋腐 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 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 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 调。汉赋在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 声威,美化皇帝工业,专以铺采擒文为能事的大赋 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 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代表作:张衡《二京赋》
秦汉帝国文化的一统整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 时进行。在华夏文化系统内部,统一政治,独尊儒 术;在与其他文化系统相融化时,往来冲会,外拓 固守。 在农、牧对峙,文明分散的古代世界格局下,秦汉 帝国通过战争、外交、商贸等多种途径,打通障碍, 勾通亚欧,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所有 这些,都表现出中华文明在秦汉帝国时期的原创活 力。
骚体赋
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 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
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
屈原的《离骚》、《九歌》,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 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战国长城的修筑
战国时期的两类长城: 第一类是“互防”长城。 齐:“乘山岭之上筑长 城,东至海,西至济州 千余里,以备楚” ; 楚:“备齐”“备秦” 燕:“防齐”;赵 : “防魏”;魏 :“防 秦”;秦:“防魏”。 第二类是“御胡”长城。 赵、燕、秦 :“限戎 马之足”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修建最 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 事性防御工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 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秦兵马俑
守卫秦始皇陵的兵马 俑,造型生动逼真,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
秦兵马俑之跪射俑
汉兵马俑
秦之文学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是秦相吕不 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
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
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 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 天地”的完整体系。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 元67年)。明帝派蔡愔、 秦景到印度访求佛经, 并于次年令其在洛阳建 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 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 “祖庭”。
中国佛教的“祖庭”白马寺。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能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故在中国迅速 流传。 1、语言的中国化:梵语的翻译 2、思想义理方面的中国化:适合中国环境, 中国人的心理需要。 佛与黄老结合,是中国人试图使佛教中国化 的开端性努力。
秦 汉 古 典 科 技 的 高 峰
汉 代 的 散 文 和 史 学
赋 的 起 源 及 发 展
秦 风 汉 赋
秦 汉 帝 国 与 世 界
七 文 技史 成创 就作 和 科
秦汉帝国的世界地位
秦王朝是与欧洲的罗马、南亚的孔雀王朝鼎 足而立的世界大国。 汉王朝则是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的巨峰。 秦皇汉高创建的帝国,不仅疆域阔大,国力 强盛,而且洋溢着一种亢奋的拓展精神。
中国的佛教化
1、语言的佛教化:“觉悟”“镜花水月” 2、风俗方面的佛教化:“火葬”开始被接受, 进入世俗生活。 3、思想方面的佛教化:佛教讲究平等。 对中国的艺术、文学有很大影响: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敦煌。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观 念进入小说创作等。
道教的创立
创立时间:与佛教传入大体同时 组织形式:有教义、教主、经典、组织的人 为宗教 支派:其一在东方。张角 “太平道” 其二在川蜀。张陵 “五斗米道”、“天师 道” ,西晋时张氏后裔移居于江西龙虎山, 成为道教正宗天师道的本源。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的形成
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郎官张骞两次出 使西域。 东汉时,又有班超通西域之举,其部将甘英远抵西 海(波斯湾)。 汉朝中叶以后,与西域各族的贸易日渐发展,汉朝 修筑令两条商路:一为天山南路,一为天山北路。 汉朝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运往西域,又由中亚商 人转运至西亚、南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远至 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
上林赋
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夷嵕 筑堂,累台增成,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攀 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扦于楯轩,青龙蚴 蟉于东箱,象舆婉僤于西清,灵圄燕于闲馆,偓佺 之伦,暴于南荣。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盘石振崖,嵚岩倚倾。嵯峨磼礏,刻削峥嵘。玫瑰 碧琳,珊瑚丛生,琘玉旁唐,玢豳文鳞,赤瑕驳荦, 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秦风汉赋
秦汉时帝王将相都充满着挑战自然和超越自 我的雄浑气魄。 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 ”。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武帝:“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 殚为河!”
赋的起源及发展
赋的起源:赋产生于战国末期,接受纵横家游说之 辞及楚辞的影响。 赋的特点:赋与楚辞比较,诗的成分减少,散文成 分增多;抒情成分减少,咏物叙事成分加多。 汉赋兴盛的原因:汉赋文风,适应汉帝国的需要, 能显示出汉帝国扩张、进取的气象。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商路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研究表明,这条连接亚洲和欧 洲、非洲的东西交通大道,长约7千多公里,自公
元前2世纪打通后使用达1700多年(15世纪止),
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繁荣历时最久的通商之路,也 是一条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文化交流大动 脉。
长城与秦汉文化的内外整合Biblioteka 战 国 长 城 的 修 筑
秦 汉 与 匈 奴 斗 争 的 实 质
汉 朝 对 匈 奴 政 策 的 演 变
秦 朝 与 匈 奴 的 斗 争
匈 奴 与 中 原 的 冲 突
五
守帝 与国 外文 拓化 的 固
匈奴与中原的冲突
匈奴:栖息于阴山以北荒漠草原,是我国北 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生活习俗:他们以游牧为生,善骑射,勇猛 剽悍,很早就与中原华夏族交往。 对中原的威胁:战国时期便从中原人那里学 会制造铁器,并利用骑兵神速的特点,深入 黄河流域抢掠,构成战国至秦汉数百年间的 “边患”。
长城:世界工程史之最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 辟,首先归功于张 骞的“凿空”西域, 而卫青、霍去病、 李广、李陵等一批 军事干才的西北用 兵,也起了关键作 用。
位于陕西汉中市的张骞墓
“丝绸之路”的词源
“丝绸之路”(Silk Road)亦称“丝路”, 得名于德国地理学家、 东方学家李希霍芬 (1833—1905)的著 作《中国亲程旅行 记》。
秦之文学
李斯《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 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之所以无敌也。今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 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代表作: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
汉大赋
散体赋(汉大赋):是汉赋的主干,大赋在形式上 篇幅较长,结构宏大,韵文和散文相间,散文的成 分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 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 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 格特征。 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 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
秦朝与匈奴的斗争
蒙恬像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时曾 在河套一带设九原郡御 胡,后来赵、秦之间争 战激烈,匈奴乘机占领 河套及以南地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将军蒙恬率30 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 河套,并沿黄河设44个 县。
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汉高祖时,韩信战败 高祖白登之围。 此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景帝时,晁错“行民实边”,亦兵亦农。 武帝时,国力昌盛,遂转而武装进攻,消灭匈奴军 事有生力量。 此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攻杀、分裂,南匈奴臣属 汉朝。 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率汉军大破匈奴单于,匈人 西迁,长达300年的汉匈战争告终。
马踏飞燕。甘肃武威雷台出土,其飞奔的 雄姿与汉代雄阔向上的时代气象相印证, 给人无尽遐想。此造型现已成为中国旅游 行业的图标。
汉代的马踏匈奴石雕 位于陕西咸阳霍去病墓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 突。 在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之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为了护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 间的往来隔绝,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 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 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道 教 对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道 教 的 文 化 渊 源
道 教 的 创 立
佛 教 的 中 国 化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佛 必专 教 然制 帝 的 国 创 时 立 期 及 宗 传 教 播 神 学 的
六 佛 教教 创传 立入 和 道
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藏于陕西省西安市法门寺的佛指舍利
佛教创始人悉答多·乔达摩 约与孔子同时,他不满于维 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又 对人世生、老、病、死诸种 苦恼深感不安,遂出家修行, 领悟到苦、集、灭、道“四 谛”,以及“十二因缘”, 终于觉悟成道,信徒尊称其 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 圣人)或“佛”(觉悟者), 他所建立的宗教便称佛教。
佛教向外传播有北传(中 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和南传(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老挝等) 两个路向。南传以小乘佛 教为主,北传以大乘佛教 为主; 前者追求“自我解脱”, 后者追求“普渡众生”。 秦汉之际,佛教开始在中 亚各国流行。丝绸之路开 辟后,南亚佛教循此道路 唐玄奘法师,步行至天竺国(印度),为 中国带回了大乘佛法为主的佛教典籍。 辗转东传。
秦汉长城的修筑
秦灭六国后: 1、拆除互防长城,以利统一。
2、加强御胡长城,防范匈奴南袭。
汉武帝时,又建起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
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共长5,000多公里。昭帝、
宣帝又续修长城,最后筑起一条西起今新疆,东到 黑龙江北岸,全长约10,000公里的长城。
秦长城分布图。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御胡”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汉代的散文和史学
司马迁像
汉代的散文有宏大气象。 代表作:贾谊的《陈政 事疏》、《过秦论》; 晁错的《言兵事疏》、 《论贵粟疏》 两汉史学显出一种特别 宏阔的气势。 代表作:西汉司马迁 《史记》;东汉班固 《汉书》
史记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 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 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 “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 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 所封的王侯
中国文化史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 文化大一统 (下)
本章主要内容
五 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六 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七 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秦 汉 帝 国 文 化 的 一 统 整 合
丝 绸 之 路 的 形 成
“ 丝 绸 之 路 ” 的 词 源
丝 绸 之 路 的 开 辟
秦 汉 长 城 的 修 筑
道教的文化渊源
道教的文化渊源: 第一,古代的鬼魂崇 拜。 第二,战国以来的神 仙方术 。 第三,先秦两汉的道 家学说 。
正一天师张道陵像。
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其炼丹术积累丰富的化学知识;其长生术中的吐纳 导引对医学颇有进益。道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藉 以生长的大本营。此外,对文学艺术乃至民俗,道 教都提供一种底蕴。故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 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汉末以降,本土宗教和外域宗教繁衍滋盛,然而 在中国,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仍占主导地位,加之 帝王专制极端强化,政教合一,终究未能达到如西 方文化那样全民迷狂的“国教”程度。
抒情小赋
东汉中叶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政权,政治日趋腐 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 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 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 调。汉赋在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 声威,美化皇帝工业,专以铺采擒文为能事的大赋 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 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代表作:张衡《二京赋》
秦汉帝国文化的一统整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 时进行。在华夏文化系统内部,统一政治,独尊儒 术;在与其他文化系统相融化时,往来冲会,外拓 固守。 在农、牧对峙,文明分散的古代世界格局下,秦汉 帝国通过战争、外交、商贸等多种途径,打通障碍, 勾通亚欧,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所有 这些,都表现出中华文明在秦汉帝国时期的原创活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