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2.1复习笔记
一、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1)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
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①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
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一般有三种:a.按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统计;b.按照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统计;c.按照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统计。

②人口迁移的表现类型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有两种突出的类型:
a.伴随着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所发生的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分
布集中到城市地区;
b.伴随着个人权力意识、迁移自由和市场化进程而发生的个体性的自愿迁移现象大量增加。

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a.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第二,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

b.在自愿迁移的条件下,迁移行为的发生与迁移者的个体情况有关,如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并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发生迁移行为。

c.是否发生迁移行为一般还包括人们对于迁入地拉力因素、迁出地推力因素以及中间因素的全面考量,只有从迁移中所能获得的利益大于将会损失的利益时,理性的迁移行为才会发生,这被称为“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1)人口转变
人口发展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三种模式。

①人口转变论
a.含义
人口转变论是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b.核心观点
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状态;
第二阶段,在医学技术进步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的时期,出现了人口的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现象;
第三阶段,现代化阶段出现的人口发展新转变,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

②人口转变的原因
现代人口发展出现新转变的主导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方面,这促进人口死亡率率先下降;另一方面,生养孩子成本的增加使孩子的家庭效益弱化,避孕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少生孩子成为可能,同时受死亡率下降的拉动,人口出生率下降,最终实现人口增长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高位平衡向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低位平衡过渡。

(2)老龄化
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①当代中国的老龄化问题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

按照常用的指标衡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况。

中国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很大。

此外,老年人口中的高龄老人不断增多,规模很大。

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a.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b.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c.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d.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4.人口健康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是指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
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死亡率包括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两个测算口径。

粗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

标准化死亡率是按照年龄调整的死亡率,是用同一标准年龄构成作为权数来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以消除年龄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通常以千分数表示。

新生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年)内出生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的婴儿死亡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3)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
①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是威胁人群健康、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重要的直接因素。

②人类的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

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以后的疾病则主要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

③各种新的传染病依然不断出现,有很多是不治之症。

人类曾经宣布已经控制的许多旧
式传染病,也依然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二、环境与社会运行
1.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1)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2)环境的分类
①根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的程度,由近到远,由小到大,可以把“环境”区分为以下四类:
a.聚落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
b.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和基地;
c.地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藏;
d.星际环境,将是人类未来的活动场所。

②按照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地球表面的几个圈带,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

在这三个圈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产生了土壤圈和生物圈,这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直接环境。

(3)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实际上包括了“资源”。

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即自然资源。

环境中的资源(或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在一定意义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