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到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了解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在科学探究中根据运用想象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重要性。并能将自己分析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煤的形成过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来源,节约能源。
教学难点:能够大胆想象,并合理地推理出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来源。
教学准备:煤块、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煤、石油和天然气,说说它们都为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它们能为我们做出这么多的工作,就说明它们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么大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哪里的产生。
2、出示课题,提出学习要求。
二、分析推理
1、提问:以煤为例,同学们认为煤蕴藏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小组互议,交流看法。
3、教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要研究这个问题就非常有必要研究煤的形成了,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黑朋友”打开纸包先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它的表面发现什么信息?科学家在研究煤的形成过程中,亲自到煤矿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现在,老师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①常常能在煤快的表面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②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③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④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4、小组讨论:从这些信息中你们能推测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5、煤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它的形成过程,请看——煤的形成过程。(课件展示煤的形成过程)
6、课件出示煤的形成过程简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煤的形成过程。
7、根据不少证据知道,石油、天然气也与煤相似,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水中的富有生物演变而来的。
8、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与太阳有什么关系?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物、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
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9、我们使用的能量还有哪些与太阳能有关系?
10、同学们知不知道煤、石油、天然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呢?
11、它们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但是它们的形成过程却又是那么的漫长,要经过亿万年的深藏,真是来之不易呀!可是我们这样天天使用,它们早晚有一天会被我们消耗殆尽,一旦用完还会有吗?由于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一旦用完就永远消失。大家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12、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13、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三、实践运用
1、说一说,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为了节约能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四、交流评析
1、通过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2教师小结: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五、拓展延伸
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办一期煤、石油和天然气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探究真科学,不做草包族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先生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把科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科学家,从事的是真科学研究;另一种是假科学家,从事的是非科学的研究,并称这类科学研究为“草包族科学”。因为草包族科学的研究完全是学足了科学研究的外表——研讨、实验、数据分析、发表,一切都那么神似,但事实上他们缺了最重要的部分——科学本质。
听了不少科学课,也曾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上课时,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学生在台下热火朝天;我们也在强调观察、测量、记录、实验、交流,甚至把科学探究的过程人为地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评析等环节,并且认为“只要经历、体验了过程就是一个好的科学探究了”。这与上述的草包族科学何其相像。
我听过几次这样课:老师组织学生建高塔。上课前,老师们都精心准备了课件、饮料瓶子和一些胶带。课的前半部分,老师先是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高塔”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奥秘,到了“建高塔”这一环节,老师说:看那一组的同学建的高塔又快又好?于是,教室里孩子们马上欢呼雀跃起来:有干的——可能成绩好一点的,有看的——可能成绩差一点的,有指手画脚的——可能是小组组长,有叫的——小组组长管不了的淘气包;热热闹闹的几分钟已过,忽听惊堂木一响,孩子们立马安静下来——原来到了交流评析的时间了。只听台上老师大声说: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积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个小组的高塔建的最好?于是,各小组的高塔都被小组组长拿上台参加评比了。在老师慷慨激昂的评析声中下课铃响了,随着一声“下课”,一节“漂亮”的课就诞生了。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也在“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但这热闹的背后,你不觉的缺点儿什么吗?
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因为,真正的科学不仅发生在手上,更要发生在脑子里。如果我们科学探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学生虽然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但是,如果他们的“探究”是“为探究而探究”,那么由此推到出的结论就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伪科学,和草包族科学无异。因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科学探究”——假设、设计、实验、汇报、分析,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强调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对探究的结果进行猜测,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制定计划,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质疑、评价、反思,考虑其它可能的解释,最终得出结论,等等。这一切,不但要动手更要动脑。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静下心来“做学问”,要教会学生“探究真科学,不做草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