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1. 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遗址发现。
2. 原住民文化:台湾原住民的分布、语言、社会结构、传统习俗与文化特色。
二、荷兰与西班牙殖民时期1.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1624年至1662年间的治理结构、经济活动和社会影响。
2. 西班牙人在北部地区的统治: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殖民活动和与荷兰人的互动。
三、明鄭時期1. 抗清復明的背景:明鄭政权的建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2. 明鄭政权的治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及对外关系。
四、清治时期1. 清军征服台湾: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2. 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行政区划、移民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3. 抗日活动:台湾人民对抗清朝统治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五、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马关条约后的台湾: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2. 日本的统治政策:行政改革、教育制度、经济开发和社会文化政策。
3. 台湾社会的变化: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民族运动及文化发展。
六、国民政府迁台与戒严时期1. 国民政府迁台:1945年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及其初期政策。
2. 戒严法的实施:1949年至1987年间的政治环境、社会控制和人权状况。
3. 经济改革与发展:土地改革、工业发展、教育改革及经济结构的转变。
七、台湾现代化与民主化1.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多样性与族群关系。
2. 民主化运动:1980年代末期的政治改革、民主运动和重要事件。
3. 政治体制的变迁:多党制度的建立、选举制度的发展及政治参与的扩大。
八、台湾与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的台湾:在美苏对峙下的台湾地位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2. 两岸关系的发展: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演变、重要协议与事件。
3. 国际参与与挑战: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参与国际事务的努力及面临的挑战。
九、台湾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对台湾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
J10230209-陈杭--台湾原住民
邵族
相传邵族祖先是从阿里山追 逐一只白鹿,无意间发现了 日月潭,之后举族迁往居住, 并发展出狩猎、渔捞、采集、 山田游耕等营生方式。邵族 是平埔族之一,拥有独特语 言及文化特色。
谢谢观赏
阿美族
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会。一直居住 在平原地带,向来是原住民中人数最 多的一族。阿美族的社会基础单位是 「家族」,也就是居住于同一屋子中 的人。每一个家族都由一位最年长的 女性出任「家长」,对内拥有行使权 威的绝对绝对力量。 阿美族人一般都自称为「板炸」有人 种、血统、同族及民族之意。阿美族 的另一个称呼是「阿米斯」。在阿美 族语汇中,阿米斯意谓「北方人」。 阿美族世居花东纵谷及海岸的狭长地 带,自古就分为不同的几个群,所以 位于南方的部族就称北方的部族为阿 米斯。
宗教信仰
台湾原住民在印度尼西亚圈内诸民族中,是受印度教、佛教、回教 和基督教等外来宗影响最少的民族 ,他们大都保存着其固有的信仰。 原住民传统的本质是精灵主义,以信仰灵的存在为中心 ,此决定了 其宗教态度,他们对神祗、精灵、死灵和妖怪之观念分明 ,大多数 的族群相信灵魂和神灵有善恶两种,人死则化为灵魂,正常死者为 善灵,凶死者为恶灵 。善灵可到天界,能保佑子孙 ,恶灵留于人间 作祟,令人生病或带来厄 。 祭仪是宗教信仰的实践,岁时祭仪以粟为中心而展开农耕仪礼 ,中 间掺杂捕鱼和狩猎活动。生命礼俗有出生、命名、成年、结婚、丧 葬 ,各族间其重要性不尽相同 ,如阿美族对成年礼极为隆重 , 而赛夏族则未有任何仪式 。
布农族
布农族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社会, 狩猎是全族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猎场的分配很重要。小型的 山区旱耕农业生产也是维持族人 生活的重要生产活动,农耕产品 以粟为主。 布农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 族,所以他们不会在同一个地点 定居太久,而是跟随野兽的踪迹, 不断迁移,遇适合的耕地或是好 猎场就筑屋而居,并从事小型的 山区农耕。 布农族的祖先居住在海拔二、 三千公尺的高山地带,是典型的 高山民族。
台湾历史与文化1.2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台湾原住民概论》连载(二)——第二章 原住民的语言
o 马赛 语 ( B 0 猫雾语 (B
a s a
y
(如 日 语 )
台 湾原住 民 的语 言 按 语 言 发声 学 应 归 属 于 南 岛语 系
(A
u s t r o n e s l a n
a
bu
z a
简称 南 岛语
一
0 噶玛 兰 语 ( r 0 邹语 (T s
o u
:
.
可 以再 分 成 3 个 语 群 (也有称泰 雅语 群 )
豢耶 尔语群
0 凯 达 格 兰 语 (K e
0 龟仑 语 ( K u l u
n
la
n
)
0 卡 那 卡那 富 语 ( K
0 沙 阿 鲁阿 语 (S a
a n a
bu
)
排 湾语群 以及
)
a r o a
)
邹语群
。
其 中
2
个被归为泰耶尔语
.
群
.
1 7
泰雅 卡那 布
赛德克
赛 花莲
北部
布 农 语 分 布 在 台湾 中部 的 南 投
排 湾语 分 布 在 台 湾南端 的大武 山
山区屏东
布农
邹
沙阿鲁阿
高雄
台东等地 山区
.
划分 为
台东县 境 内
.
,
有 东南部和
排湾
。
卑南
阿美和达悟等
中部和 南部三 种 方 言
,
曾称 为
人
。
西北 部两 种方言
约 有 8 500 0 人 在
多个 语 系
.
全世界有十
(中
y a llc
)
o 巴 布拉 语 ( P a 0 排湾 语 ( P a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一)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而这些文本的撰述者多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 方官员都是以“ 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阿美族_精品文档
阿美族阿美族是台湾原住民族之一,也是台湾最大的原住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东部部分地区,包括花莲县、台东县等地。
阿美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台湾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一、历史背景阿美族是台湾的原住民之一,称自己为“阿巴巴让”(Amis),意为“上帝的子民”。
传说阿美族是由一个叫做Ama(阿麻)的女神创造的,她用自己的头发捆绑泥土并创造了人类。
阿美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他们过去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逐渐发展为农耕文明。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阿美族遭受了许多困难和压迫。
19世纪末,随着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外来势力的入侵,阿美族不断失去土地和文化。
同时,许多阿美人被迫迁徙到其他地区,面临被同化和边缘化的威胁。
二、社会结构阿美族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是阿美族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石。
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依靠与合作,共同持续发展家族的生活。
阿美族的社会结构还包括族群长老会议,该会议由族群的长者组成,负责制定并执行各种传统规定和法律。
他们代表族群与外界交流,并维护族群的权益和利益。
三、文化传统1. 语言:阿美族的传统语言是阿美族语,属于阿美语系,是台湾原住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一代不再使用阿美族语,这导致阿美族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
2. 艺术和手工艺:阿美族以编织和雕刻等手工艺传统而闻名。
他们制作的传统衣物被称为“Hungu”,以其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而著名。
此外,阿美族还以木雕和陶器制作而闻名,他们将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保护并传承精湛的手工艺技巧。
3. 音乐和舞蹈:阿美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经常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肚皮舞”(Pasi Tegur),这是一种通过富有韵律的肚皮舞动作来表达喜悦和祝福的舞蹈。
四、现状与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美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就必须要了解台湾的史前史和原住民的历史。
(长滨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长滨乡,去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到了台东必去长滨文化遗址参观)台湾最早的文化是长滨文化,长滨文化的年代最早距今约5万年前,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
长滨人是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进入台湾的,在冰河期间,台湾曾与祖国大陆数次相连,当两地相连时,大陆的生物及古代人类来到台湾定居。
长滨人很有可能是在两地相连时,进入台湾的。
(位于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长滨人是一个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及岩荫,不知农耕、畜牧,亦不会制陶,但已经知道用火,并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长滨人生活图景复原)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虽然不能确定是现在的哪一个族群留下的,但是他们与大陆南方的文化非常的相似。
新石器时代的南岛语系民族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及金属时代的文化与旧石器文化的关联性不高,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南岛民族是后来进入台湾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定居在台湾之前,台湾还有别的族群比较早来到这里定居。
南岛语族是怎么进入台湾的?从哪里来的?目前学术界争论比较大。
总之,台湾现在的原住民都是南岛语族。
什么是南岛语族?南岛民族是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
其中包括中国台湾、中国海南、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
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
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南岛语族的来源有很多的争论,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南岛语族分布图)起源于台湾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并在台湾形成南岛语族,然后逐渐扩散到东南亚和南太平的广大区域。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的夜市小吃_34
台湾的夜市小吃1.台湾的大众饮食台湾在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因而农作物成为传统饮食的主要内容。
居家饮食中,一日三餐除米饭外,最有特色的就是米粥。
台湾的米粥种类繁多,从原料上分可以分为清粥、肉粥、菜粥等;从味道上分可以分为甜粥、咸粥、半咸甜粥等。
比较常见的几种粥,做法如下:甜粥——有直接在清粥中加砂糖,俗称为“米糕糜”,也有在粥里面放一些冬瓜(蜜饯)或龙眼干肉。
在夏天甜粥多将绿豆、芋头、番薯和米熬粥,是极受欢迎的消夏食品;肉粥——将猪肉、鱼、干虾、香菇、干鱿鱼等加入粥中,再加一些香菜或芹菜;金瓜粥——以南瓜、甘薯、米为原料,煮熟后放入盐和砂糖,这个粥的特点是有咸也有甜,很有特色。
上述各粥,除清粥外,都不需要配菜。
城镇居民和农家喝粥的习惯也不一样,居民通常是早上和中午喝粥,亦有三餐用均粥的,而农家一般选择晚上喝。
在佐食上还有番薯和以白米制成的米粉,以面粉加工成的面线等。
佐菜多用闽南人、客家人的腌制菜蔬、鱼肉食品等。
在日常饮品方面,除了普通茶叶外,还习惯喝较浓的汤来代替喝茶。
另有仙草茶、麦仔茶、米仔茶、龙眼花茶、菜哺茶(腌萝卜晒干后之茶)等各种各样的花茶可供选择。
酒的种类也极多,常见的有米酒、蜜糖酒及红酒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台湾的节庆饮食也多数与大陆相同,比较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数例:正月初一,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后,全家要吃米圆、肉圆、鱼圆祝愿合家团圆;吃鸡意味着“起家”(闽南语中“鸡”与“家”谐音);吃整根煮熟的蔬菜与粉丝祝愿亲人长寿等等。
三月三是台湾祭祖时“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并扫墓之后在郊外野餐。
闽南移民的后裔用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为祭品,另外要做薄饼,裹上鸡丝、蛋丝、豆腐干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后,蘸甜面酱或辣酱而食。
广东客家移民的后裔则用猪肉、豆腐干、鸡、蛋、鱿鱼为祭品,还要做艾糍与发糕。
六月初一为半年节,各家用红曲和在米粉中做成丸状,称为“斗年丸”。
台湾原住民-邵族介绍
邵族邵族在台灣的關係位置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
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
另外,「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Shvatan)」。
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
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印象了!(一)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邵族的居住地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等。
(二)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加上日月潭是光勝地,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
(三) 著名的「湖上杵歌」「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
「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節奏強烈,廣受喜愛。
(四) 特殊的交通工具─獨木舟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
(五) 祖靈的住所─祖靈籃邵族人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
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
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一、組成特色頭目制度是邵族社會典型的一種制度,其職位由長子世襲。
邵族因以往並不聚居於一地,因此各自的領域各有其頭目。
對以氏族為社會單位的邵族來說,實際上,「頭目」等於是氏族之族長,負責決定部落的重要祭儀事項與社務的仲裁。
二、財產繼承邵族為父系社會,故財產均由男系承繼,但長男並無特殊待遇,女子則僅於出嫁時可接受父母贈予的嫁妝。
台湾历史与文化简答题
1. 列举常见的台湾原住民舞蹈。
答:(1)拉手舞,拉手舞是原住民舞蹈中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在原住民中广泛流传,因表演时舞者手携手,且歌且舞而得名。
(2)“口弦舞”,流传于泰雅人居住区,舞蹈时边拨奏口弦边舞或以口弦伴奏。
(3)杵歌,是以木杵敲舂为特点,且歌且舞的舞蹈形式,它脱胎于舂米劳动,有“杵音”、“杵乐”、“杵舞”等称。
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
(4)发舞,亦称“甩发舞”,以甩摆头发为表演特征得名,是兰屿雅美妇女传统的舞蹈,称为“奥伊东”。
2. 简述“云门舞集”。
答:由台湾著名舞蹈家林怀民是云门舞集创办。
1973年,林怀民以“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理念创办“云门舞集”。
“云门舞集”以中国的京剧动作,太极导引,静坐与拳术以及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的技艺训练和培训了一批世界舞坛的演员。
其取材采取于中国历史、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并繁衍出150多出精良的舞作。
其舞作包括:“寒食”、“白蛇传”、“薪传”、“梦土”、“春之祭礼”、“台北一九八四”、 “我的乡愁,我的歌”、 “射日”、“九歌”、“流浪者之歌”、 “水月”、“年轻”等等。
“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
创立至今,“云门舞集”演出场数高达数千场,舞蹈团除在台湾演出外,其余时间全球各地巡演。
3. 什么是南管戏?什么是北管戏?分别有何特点?答:(1)广义的南管包括梨园戏、潮州戏、高甲戏、白字戏等,狭义的专指梨园戏。
均以南音为主要唱腔。
南管的戏曲的特点是常加入民间流行的小调,深受一般民众所喜爱,流行比较广。
南管戏的身段模仿傀儡化动作,十分细腻,具备了高度的舞蹈性,而且唱腔抑扬有致,委婉精准,听者莫不受感动,唱腔之外更有丰富的器乐套谱。
(2)台湾北管戏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指用“正音”(又称“官音”)演唱西皮、二簧梆子、昆腔等北来剧种,如乱弹、四平、京剧、豫剧等;狭义专指乱弹戏。
其特点是音乐相当热闹、高昂,适用于庙会场合,民间喜庆祭典、婚丧葬礼。
台湾的原住民
以稻米、藷、芋為主食, 粟、黍、豆等為次要食 糧。以稻煮成乾飯,也 有用稻或粟再加上蔬菜、 甘藷,來煮成粥。日常 副食以赤豆、花豆、豌 豆、大豆、花生加鹽煮 食。
以小米、旱稻、乾藷、里 芋為主。日常飲食有小米 飯、稻米粥、菜粥等,平 時副食物有鹹菜、燻肉、 鹹魚、豆類、瓜類、鹽煮 野菜等。節日則用糕、酒 宴響賓客。
பைடு நூலகம்
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 小米作為儀禮場合親友互 相餽贈的禮品。副食是魚 類。偶而從山野或海濱採 集的野菜,也常是佐食的 佳餚。豬、雞、羊則是在 重要節慶或祭儀時才可宰 殺食用。雅美人的食物大 部份採熟食方式,例如芋 頭、地瓜均洗淨後整粒放 進白水煮熟後再剝皮吃。 有加海水烹調魚肉的習慣。
主糧為稻米、蕃薯、 芋、樹薯,副食為魚、 蝦、疏菜、瓜、豆類, 豬肉、雞鴨等肉類只 在祭祀時才偶爾食用, 最喜歡使用的調味品 則是薑。近來隨著時 代的變化,原本清淡 簡單的飲食方式已有 所改變。
小米、黍、蕃薯為主食。 平時以胡瓜、南瓜、韭、 薑、野菜、辣椒、豆類加 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 蝦等只在農閑行獵有所捕 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 豬與雞。米和小米在平常 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 典時則做成餅。宰殺家豬 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 用水煮食。
旱稻為主食,其次為 小米、藷、芋、山芋、 玉蜀黍、菜豆、赤豆、 木豆等。以稻或小米 煮成乾飯,以糯米、 糯小米搗成糕;以棕 葉裹糯米飯;米與藷、 芋、豆類或蔬菜混合 煮成飯。
收穫祭 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皆有收穫祭,大多以此祭作為新舊年度的更替。在 收穫祭期間皆會準備豐盛酒食,晝夜歡樂,社眾都期望此日到來。 排灣族的收穫祭(masarut) 主要是感謝神靈眷顧,給神過年之意。由祭師主持祭儀,將收穫的小 米入倉,並選出播種用的小米,舉行吃新米活動。 魯凱族則在每年八月,舉行收穫祭,收穫祭中有一個烤小米餅的重要 儀式,這是利用烤小米餅來占卜下一年農作與狩獵的情形。此烤小米 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加。儀式過程是,族人帶小米麵糰至特定地點 (大多在村外野地),以石板鋪地,將板面燒熱後,把小米麵糰放在 上面,再蓋上香蕉葉,之上再壓另一塊石板。看烤完後的狀態來判斷 新的一年的情形。例如若烤得太乾,則表示新的一年可能雨水較少, 烤得溫潤,表示雨水豐沛。魯凱以前的收穫祭長達七至十五天,現在 則只有一天。傳統的烤小米餅儀式現今也只有少數部落保存著。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了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族群、民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在本文中,将带您一起探索台湾人文历史的精彩篇章。
第一部分: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原住民,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湾的原住民分为十几个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和习俗。
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崇拜自然,保护环境。
原住民的文化在台湾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荷兰、西班牙和中国的殖民统治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领了台湾,使得欧洲文化与传统的台湾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荷兰和西班牙带来了现代农业、新的建筑和制度,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后来清朝的统治,更进一步深化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中华文化在台湾广泛传播,对台湾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统治台湾近50年,期间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日本引入了现代教育体系、工业化和科技,催生了台湾现代化的种种因素。
同时,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土地征用、残酷对待和文化压迫,这些对台湾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台湾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动力。
第四部分: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自清朝以来,大量的华人移民涌入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华人移民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商技巧和社会组织方法。
他们融入了台湾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台湾本土文化中加入了大量的华人元素。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可以说是多元交融、丰富多彩。
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到荷兰、西班牙、中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台湾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探索这片土地上丰富的人文遗产。
《台湾原住民》跋
同时 .
由于 对各
类 资 料 中 彼 此 ;中突 的 部 分 不 能 赴 当 地 核 实 我 们 暂 .
时 只 能取 其 中一 种说 法 。 待今 后 赴 台进 行 田 野 调 查
后 当及 时 对 本 书进 行修 订 。
在余清梅 、
高鹏 、
高伟 、
李树义 、
杨洋 、
鲁洪科 、
陈小艳 、
陈海舟 、
许玉 香 、
雪平 殷路长 感谢 他 们给予我们 的深 刻理 解和 大
、
,
力支持 。
我还 要 感谢 台海 出版 社社长安然 他对丛 书提 出 .
的诸 多修 改意见 给予 我 们 的编纂 工 作很 大 的帮助
,
。
最后 ,
对 为丛 书的顺 利 出版 付 出 辛勤 劳动的 台
海 出版 社编辑们 表 示 诚挚 的感谢 。
上 小学时 一 次偶然 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 本 日文
,
.
书里 得 知 自己 民族 有 的部 落里 还 处 于母 系社会 时
.
,
不 禁 大 惊 ’ 小 怪 、
想八 非非 。
当我 清楚 这 个 民族称 谓 的
来龙去脉 时 , 已经是 在两 岸开放交流 以后很久的事 了。
2 0 年 前 在 一 个 偶 然 的 场 合 我 见 到 从 台 湾 到 13
台联决定编写这 套丛 书 以期成为大陆民众 了 解 台 ,
湾少数 民族 的通 俗 读物 。 由于我们对 台湾的少数 民
族 的研 究 尚处 在初 期 阶段 甚 至 有 些 认 识 还 是 在 成 ,
书 的过 程 中完 成 的 因 此 在这 套 丛 书 中 肯定 存 在
.
,
台湾的人文历史
台湾的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从古代原住民到清朝时期的移民,再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台湾的人文历史经历了众多变迁。
本文将以纵向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带您领略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1. 古代原住民时期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台湾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
那时的台湾是由多个原住民族组成,如排灣族、泰雅族等。
他们生活在山区与海滨,以捕鱼、狩猎和农耕为生。
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台湾多元的人文基础。
2. 清朝时期的移民潮17世纪中期,随着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离去,中国大陆的移民开始涌入台湾。
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带到了台湾,丰富了这个岛屿的多元文化。
3.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这段历史对台湾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人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和水利工程。
同时,他们也推广了日本文化,包括语言、教育和体育等。
这段历史为台湾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4. 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管了台湾。
这个时期,台湾经历了从军事统治到民主化的转变。
台湾人民重新恢复了言论和出版自由,并且追求了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同时,多元文化和民族认同也成为了台湾社会的重要议题。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对台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原住民时期的多元文化,清朝时期的移民潮,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转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如今的台湾保留了这些历史遗迹,并且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古老的庙宇,还是现代的艺术表演,都体现了台湾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
前往台湾,您将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个宝岛上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
卑南族卑南族在台湾地区的关系位置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一) 「石生」的傳說: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等。
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
(二) 「竹生」的傳說: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為主。
根據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
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
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
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
因此被清政府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
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
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
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
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
或為族人祈福趨邪。
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一、組成特色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
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
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台湾原住民-布农族
布農族布農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
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
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
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
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
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
布農族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
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族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
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
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民族。
(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
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謠。
(二)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
(三)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布農族不僅保存了多樣的傳統樂器演奏,不同樂器或相同樂器合奏也時有耳聞。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
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
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
台湾原住民撒奇莱雅族
台灣原住民-撒奇萊雅族撒奇萊雅族在台灣的關係位置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 -撒奇萊雅」的諧音。
「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 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西元1878年,大清帝國開山撫番,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
族中大頭目慘遭「凌遲」的酷刑,妻子亦被處以大圓木壓碎身體的極刑,族人為免遭滅族,流離 失所、妻離子散,開始了128年隱姓埋名的流浪旅途。
日據時代,日本對臺灣原住民進行民分 類,因撒奇萊雅族人怕慘劇再度發生,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
事實上兩族的語言差異 度達到七成。
在年齡階級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而撒奇萊雅每 四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
(一) 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
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二) 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
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
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組成特色: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有相似的年齡階級(sral),每五年進階一次。
男子從嬰兒到15歲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預備階級(masatrot),開始離家住宿在青年集會所(taloan),服從上一個年齡階級指揮並接受訓練;最後成為成年級(Matrot),授予年齡階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间 189 9
分类者
族 Kuvarawan Ketaganan
名 Taok as Vu pur an Vu pur an Vu pur an Pap ora 拍 瀑 拉 Pap ora Poa vos a Bab uza Bab uza Bab uza 拍 瀑 拉 Bab uza Ar ik un Ll oa Pazzehe Siraiya Tao 10族
泰雅族
泰雅族黥面
赛夏族
賽夏族竹屋 賽夏族竹屋
布农族
布农族打耳祭
邹族
邹族集 邹族集会所
鲁凯族
鲁凯族服饰
排湾族
排湾族的石板屋
卑南族
卑南族服饰
阿美族
阿美族丰 阿美族丰 年祭
达悟族
达悟族 达悟族飞鱼祭
台
灣
原
住
民 ( ( ( (
) ) ) )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诸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卫惠林认为台湾原住民渡台的时间与地点,依族群而异。 卫惠林认为台湾原住民渡台的时间与地点,依族群而异。 其中,平埔族群最早来台者应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 其中,平埔族群最早来台者应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2000年以上的历史 最迟者恐亦不下于500 500年 最迟者恐亦不下于500年,而同一系统中各族群亦可能 有数百年的前后差距。 有数百年的前后差距。
Pazzehe
Sao
Siraya
9族
小川尚 义 张耀琦
Kavarawan
Ketagalan
Hoanya
Pazeh
Sao
Siraiya
10族 9族
卡瓦兰
凯达格兰
洪雅
巴布萨族(Babuza),分布于彰化附近。 巴布萨族(Babuza),分布于彰化附近。 (Babuza)
和安族(Hoanya),分布于彰化、嘉义和南投一带。 和安族(Hoanya),分布于彰化、嘉义和南投一带。 (Hoanya)
西拉雅族(Siraya),分布于台南至屏东一带。 西拉雅族(Siraya),分布于台南至屏东一带。 (Siraya)
赛夏族(Saisiyat) 赛夏族(Saisiyat) ,分布于新竹县的五指山和苗栗县属的大 东溪一带,人口约三千余人。 东溪一带,人口约三千余人。
布农族(Bunun) 分布于中央山脉两侧、南投、花莲、高雄、 布农族(Bunun) ,分布于中央山脉两侧、南投、花莲、高雄、 台东诸县境内,人口约三万余人。 台东诸县境内,人口约三万余人。
道卡斯族(Taokas),分布于苗栗、新竹一带。 道卡斯族(Taos)
巴宰海族(Pazeh),分布于丰原附近。 巴宰海族(Pazeh),分布于丰原附近。 (Pazeh)
拍瀑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带。 拍瀑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带。 (Papora)
四、台湾原住民名称的变迁
番人(明朝) 番人(明朝)
熟番(平埔 番)
清朝时期
生番(高山 番)
平埔蕃
日据初期
高山蕃
平埔族
1935年
高砂族
平埔族
台湾光复后
高山族
台 湾 原 住 民 名 称 变 迁 示 意 图
原 住 民 (1994年) 年
五、台湾原住民种类与分布
台湾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两大类。 台湾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两大类。我 们还可依据语言、文化、体质等特征将高山族和平 们还可依据语言、文化、 埔族再分为若干族群。 埔族再分为若干族群。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一)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而这些文本的撰述者多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 方官员都是以“ 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邹族(Tsou) 分布于南投、嘉义和高雄县境内, 邹族(Tsou) ,分布于南投、嘉义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五千 人。
鲁凯族(Rukai) 分布于台东、屏东、高雄等县境内, 鲁凯族(Rukai) ,分布于台东、屏东、高雄等县境内,人口 约七千余人。 约七千余人。
排湾族(Paiwan) 分布于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恒春两端。 排湾族(Paiwan) ,分布于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恒春两端。包 括高雄、屏东、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四万余人。 括高雄、屏东、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四万余人。
二、台湾原住民的源流
( ( 3 2
( 1
三、原住民入台的时间
凌纯声认为,台湾原住民是于3500年前,自大陆沿两条 3500年前 凌纯声认为,台湾原住民是于3500年前, 可能路径移居台湾: 可能路径移居台湾:一是由台湾对面中国大陆闽浙沿海 地区直接渡海峡而来; 地区直接渡海峡而来;二是以长江中游两湖地区为发源 经中南半岛,印尼群岛、菲律宾而转至台湾。 地,经中南半岛,印尼群岛、菲律宾而转至台湾。
伊能嘉 矩 粟野传 之丞 移川子 之藏
-
193 0 193 5 194 4 195 1
Kavarawan
Ketagalan
Taok as Taok as Luilang Taok as 道卡 斯
Hoanya
Pazeh
Sao
Siraiya
Tao
10族
小川尚 义
Kavarawan
Ketagalan
Hoanya
石磊认为台湾的高山族群最早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就迁 石磊认为台湾的高山族群最早大约在五、 入台湾,其主群最迟在3500年前已迁移完毕。 3500年前已迁移完毕 入台湾,其主群最迟在3500年前已迁移完毕。平埔族群 大约也在七、八百年前就来到台湾。 大约也在七、八百年前就来到台湾。
李壬癸认为,最早移居台湾的族群包括泰雅、 李壬癸认为,最早移居台湾的族群包括泰雅、邹、赛夏、 赛夏、 巴则海、洪雅等,时间约在6500年前;排湾、卑南、 6500年前 巴则海、洪雅等,时间约在6500年前;排湾、卑南、鲁 凯等族群大约在5000年前始迁入;噶玛兰族大约在3000 5000年前始迁入 凯等族群大约在5000年前始迁入;噶玛兰族大约在3000 年前,雅美族最迟,约在500年前迁居兰屿。 500年前迁居兰屿 年前,雅美族最迟,约在500年前迁居兰屿。 陈奇禄推断,泰雅、赛夏二族可能在5000年前移入台湾, 陈奇禄推断,泰雅、赛夏二族可能在5000年前移入台湾, 5000年前移入台湾 邵族、布农、邹在3000多年前,鲁凯、排湾、 3000多年前 邵族、布农、邹在3000多年前,鲁凯、排湾、卑南在 2000多年前 阿美在公元以后,雅美在唐宋之间。 多年前, 2000多年前,阿美在公元以后,雅美在唐宋之间。 潘英认为,泰雅、邹来台最早,约在5000至6000年前分 潘英认为,泰雅、邹来台最早,约在5000至6000年前分 5000 别由大陆南部及中南半岛移居台湾;赛夏、 别由大陆南部及中南半岛移居台湾;赛夏、布农等族次 约在3500 4500年前 由华中经由华南、 3500至 年前, 之,约在3500至4500年前,由华中经由华南、南方岛屿 移往台湾;排湾、鲁凯族再次之,可能在2500 3500年 2500到 移往台湾;排湾、鲁凯族再次之,可能在2500到3500年 由中南半岛泛海来台;卑南、阿美、 前,由中南半岛泛海来台;卑南、阿美、平埔等族约在 2000年前由中南半岛或大陆南部移入台湾 雅美族最次, 年前由中南半岛或大陆南部移入台湾, 2000年前由中南半岛或大陆南部移入台湾,雅美族最次, 可能在距今500 1000年前 由菲律宾巴丹岛移入兰屿。 500到 年前, 可能在距今500到1000年前,由菲律宾巴丹岛移入兰屿。
卑南族(Puyume) 分布于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六千人。 卑南族(Puyume) ,分布于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六千人。
阿美族(Amis) 分布于花莲、台东和屏东县境内, 阿美族(Amis) ,分布于花莲、台东和屏东县境内,人口约十 二万余人。 二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