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影响: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 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 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魏国)、齐国、宋国、滕国、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 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 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 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在教育方法的改进方面,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 方法。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 2.循序渐进。 3.专心有恒。 4.因材施教。 5.启发思维。 6.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7.进取精神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 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 隆也。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 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 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 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 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 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荀子的思想在当时同样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更被儒家同道 所不齿。然而师从于他的韩非、李斯,却创造了法家的鼎盛、 天下的统一。
社会影响:
孟子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王道、仁政学 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 新派;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 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 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从仁义出发,孟子反 对霸道,倡导王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
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 等级制度;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 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他认为加强对人们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变恶为善。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重视教育 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主张分别为: (一)学思行结合,知行合一。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 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荀子第二个教育主张是“学以致专,贵在持之以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是必要的, 但目标要明确。
1.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荀子是主张人治的,这与孔孟是一样的。不管是仁、礼还是 法,都不过是统治者维护自己专制统治的工具而已。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 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 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 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 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 急.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第九组
壹 思想产生的背景 贰 人性论
叁 天人论、民本思想
肆 社会道德观
伍
政治观
陆
教育观
柒 社会影响
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 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孟子和荀子 都是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生活时 代还有重叠,但由于一个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一个 处于战国开始的年代,所以形成的思想不同。
孟子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的形成了仁政”思 想。而荀子则把儒法进行了融合,荀子经常礼法并提, 他wk.baidu.com主张礼治,又主张法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 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的天人论
在宇宙观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 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 识他,顺应他,运用他,以趋吉避凶。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性是善的。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 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 之为“不忍人之心”。
1.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性恶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 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 礼之所起也。
谢欣 谢赏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荀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法家思想融入儒家,使儒家思想有 了质的飞跃,是儒家思想历史上的第一次创新。在此,我们不妨这 样理解,战国晚期的荀子已经意识到了纯粹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在列 强争霸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所以他试图对儒家思想进行 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荀子以他睿智的眼光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那就是融法于礼。
荀子所著的《荀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 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 无不思虑精湛,独辟蹊径.其中有关“修身处世”为主题的名篇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帮助今人完善人品操行, 提升人生境界,为实现最高价值的人生提供历史的参照物.
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涉及了各个领域, 为后世的社会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 义,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耀眼的光芒。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PPT论坛:www.1ppt.cn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年五十,始游学 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 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 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 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 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 城市)。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 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 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 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即“战国时期”,当时的中 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 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 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与孔孟主要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把儒法进行了融合。荀子经 常礼法并提,他既主张礼治,又主张法治。
荀子思想的根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但又带有浓厚的法家的功 利主义。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披着道德的面纱而谋取利益,以众人 之善心谋一己之私利,道伪而利真。
荀子说要通过伦理道德的学习和自身修养来改造人 本源的恶性,使人向善。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 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 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 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 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 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 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 思想。
6.社会道德观: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 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 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 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 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 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 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 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1.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 属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 的自然属性。
孟子认为人性善,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本性为恶。尽 管孟荀的主张截然相反,但就其目的而言却是殊途同归。 孟子说人最根本的善性被欲望蒙蔽,要通过礼义道德的 学习和自身修养来发掘本源的善性。
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成 为了儒家的一部分。
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
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 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 民.
孟子说过:“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 在争夺土地的战争中,被杀死的人布满战场之地;在争夺城池 的战争中,被杀死的人遍布城中,这就仿佛是有人率领这土地来吃 人,罪行已经大到就算将他处死刑罚也太轻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