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牌坊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牌坊读书笔记
【篇一:《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
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
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
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
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1983年出版《戏剧
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
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并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
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
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
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忆录还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全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用的相当精彩,再次对《文化苦旅》的对比手
法进行艺术赏析:
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
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
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
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芳馥
的文化氛围,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悟大千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而对比艺术的运用,不能不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烘托渲染的作用。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机智的文化感悟。
散文是抒情艺术,不能不与作者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它在表现客观
世界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自我’情感,主体精神世界。每一
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学习、精神、情操等最真实、最
具体的展示。在《文化苦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家的足迹遍
及祖国大地,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主体精神的流露,对祖国山水超人的文化感悟,而这种流露和感悟又往往给人以启迪、震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独到的见识。
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
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
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这个苦难的
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
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
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
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
在目。没有了长城,到哪里去找这样公正刚直的巍巍证人。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
作家机敏的
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你看他不慌不忙地来一个“但是”,引出下文气势非凡地对比。
长城和都江堰都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工程,本来毫无人气、灵气可言,但作家卓尔不群的文化感悟加上反复地对比,使得都江堰尽显了古
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风流本色。
其实,《文化苦旅》中每篇精美散文都有这样的感悟,诸如《洞庭
一湖》里的贬官文化,《莫高窟》圣洁、玄秘的底蕴,《贵州傩》
里令人神往的傩祭傩戏等等,连人们司空见惯的夜雨在作家的笔下
也显出了恢弘的蕴涵和无限的魅力。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鲜明的情感体验。
读者看散文,除了能看到作家的文化感悟外,还可以透过作品看出
作家的情感体验。书中这样的对比并不鲜见。《风雨天一阁》中藏
书家范钦和其侄子范大澈的对比,范钦跟书法大师丰坊的比较,就
表露出余秋雨对范钦的发自肺腑的敬佩与惊叹;《西湖梦》里有一
段围绕着生命主题美的对比,“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
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和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
本体生命”,这儿流淌的是作家对三位古人由衷的赞美。《华语情结》中一个又一个叫得出姓名跟叫不出姓名的华裔后人的描写,也无一
不是倾注着作家饱满真诚的挚爱和钦敬。
《道士塔》中,通过对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多的情感体验应该是
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对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被毁的切肤痛心。
我们还是把目光退回到1900年5月26日清晨。当看管莫高窟的王
道士早起清除积沙,突然,他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的宝物。当时中
国的官员是如何对待这些绝世珍宝的呢?“王道士捡了几个经卷给县
长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县长稍稍掂出了分
量。甘肃学台、金石学家的叶炽昌建议藩台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
但是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
的时候,“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
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
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珍藏的宝物,精明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而中国官员全然不当一回事,没能形成一张最最基本的保护网。于是,“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一车队出发了。”“??运到
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更可恨的是那该死的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强烈地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读者,只要稍有良
知的中国人都会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写到这儿,当然愤慨了,激
怒了,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诺大的中国,竞存不下几卷经文。”但事实已经发生,作家只得无奈地悲怆:“我好恨”。“我好恨”,三
个字单独成行,力透纸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而
拱手送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我国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虽然恨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直接写出,但作
家鲜明的个体爱憎,读者是能透彻地体悟到的。这,就是对比艺术
的效果。
全书分析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
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
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
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
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
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
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
《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
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
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