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海派小说 学习重点 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海派小说 学习重点 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海派小说学习重点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明确其创作与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接受的日本新感觉派影响;2、了解主要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及其作品;3、了解新感觉派主要的艺术特性:“感觉”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感觉”化表现的独特意义。

一、海派文学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一是世俗化与商业化,二是都市题材,三是性爱小说风尚,四是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代表作家中的张资平、叶灵风等,都显现了驳杂的海派特点。

对其性爱小说应主要持批判的眼光。

二、“新感觉派”A、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外来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已进入同步发展的时期。

B、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C、文学史作用:承上启下,成为海派文学的一个完整阶段。

提高了文学中“都市”的地位,使平民文学越过通俗界线。

新感觉派,可算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亦步亦趋、模仿套同的稚嫩发展阶段。

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身现代转型的艰难蜕变,特别是畸形殖民经济下,繁荣膨胀起来的都市文明、西方现代主义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终于找到了某种契合点,使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渐渐摆脱西方现代主义的力量牵引,逐步扩大了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

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是文学创作诸种方式方法的一个总括,它的总体特征即为对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作批判性价值审视。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潮流而言,即摒弃过去的客观写实和浪漫抒情这两种方式,而以象征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等种种反传统的创作方法表现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人自身、人的存在本身的新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起,由严家炎等对新感觉派小说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严家炎认为:“中国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

海派小说艺术特征特色

海派小说艺术特征特色

海派小说编辑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目录1初期海派①概说②张资平③叶灵凤2新感觉派①刘呐鸥②穆时英③施蛰存④黑婴⑤禾金3特色与倾向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①概说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

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

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形式的创新。

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②张资平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

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③叶灵凤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

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婉。

《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新感觉派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

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①刘呐鸥《都市风景线》集发现上海的现代性,对都市人生存处境的体验。

感觉意识流动跳跃的文体,五光十色又混沌不清,缺少批判力。

《残留》《风景》②穆时英“穆时英笔调”心理型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修辞,文字暴发户,激烈的动作性描写。

《南北极》集下层流浪汉生活,笔调短促别致的写实。

《上海的狐步舞》无数条线索、无数个故事构成的“蒙太奇的语法”。

《新感觉派小说》PPT课件

《新感觉派小说》PPT课件

精选课件
46
精选课件
47
二、经典解读
1、刘呐鸥笔下新的性观念 《礼仪与卫生》 可琼、启明、白然、秦画家、普吕业几位都市
人的性观念。 《热情之骨》 玲玉追求自由恋爱,和家庭教师私奔。婚后生
活困顿,开家花店。比也尔爱上玲玉,成为情 人,玲玉向他要钱,但没有向父亲张口。
精选课件
48
《礼仪与卫生》: 1)、性观念的“轻快简明性 2)、情感与性已经被分开,性可以作为
精选课件
39
2、主要刊物
《无轨列车》(半月刊)1928年9月出版,喻意 “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共8期 《新文 艺》(月刊)1929年9月出版,至1930年4月第2 卷第2号被封。
《现代》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 新感觉派进入兴盛期的标志。
《文艺画报》叶灵凤、穆时英主编,1934年10 月出版,与《现代》同声呼应。
精选课件
19
海派
精选课件
20
与“京派”相比,“海派”有强烈的地缘 特色,其内涵与外延也更为松散,成了不 同时期上海地方文学的大杂烩。
“海派”文学与都市有关,而都市与实验、 娱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海派”的前 瞻性与通俗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精选课件
21
海派文学的都市性
上海提供的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传媒的发展 都市生活与新女性 海派文学的重要类型:都市文学、通俗文
精选课件
10
审美趣味上, 京派小说家崇尚“和 谐”, 鼓 吹情感的“节制 ”与艺术技巧的“ 恰 当”。
京派小说还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 鲜、结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 净,注重氛围 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着圆熟静穆的诗美 和牧歌 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的 贡献。

第十三章 小说(二)海派小说

第十三章  小说(二)海派小说

在上海这样一个消费文化的大环境中, 海派小说里表现的男女两性关系更为 复杂多样,由于金钱的追求、物欲的 满足、权势的夺取掺杂其中,使得真 正的爱情缺失,虚假爱情滥泛、肉欲 高扬,同样无情剥离了两性关系中人 应有的情感、尊严、道德,呈现出残 缺失衡和肉欲的赤裸裸。在张资平一 类的性爱小说家那里,多的是直奔主 题的性描写,性展示,从根本上就缺 失爱情的出场。
海派”作家群 第三节 “ 海派 作家群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 海派” 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 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 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 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 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 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 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 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刘 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 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 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
3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
另有穆时英被称为“ 另有穆时英被称为“新感 觉派”的圣手, 觉派”的圣手,代表作有 上海的狐步舞》 《上海的狐步舞》、《白 金的女体塑像》 金的女体塑像》等。施蛰 存的小说以心理分析显示 出独特的个性, 出独特的个性,主要作品 梅雨之夕》 有《梅雨之夕》、《上元 灯》等。
30年代的上海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 新感觉派”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 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 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 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 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 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 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 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 创造一种意识跳跃、 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 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 的特殊文体, 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30年代的上海夜景

第二十章 海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其他小说[8页]

第二十章 海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其他小说[8页]

二、新感觉派概貌
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 半月刊。主要撰稿人除刘呐鸥外,还有戴 望舒、徐霞村、施蛰存、杜衡、林微音等 人。
三、新感觉派作家
(一)施蛰存 (二)刘呐鸥 (三)穆时英
四、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新感觉派作家借鉴西方现代派和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手法,对小说的题材、 体式、结构及描写手法都作了一定程度的 革新。
第二节 其他海派小说
一、其他海派小说
30年代承袭新感觉派创作风格的后续 作家有黑婴、禾金等作家。
二、张恨水的小说
张恨水(1895—1967)是我国现代 章回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宏富,据统计, 中长篇小说就达110部以上,字国现代意义的武侠小说发端于20世纪20 年代初。1921年平襟亚主编的《武侠世界》月刊 创刊,次年包天笑主编的《星期》周刊开辟了 “武侠号”,1923年,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 开始连载,掀起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武侠小说创作 热潮,现代武侠小说以全新的姿态和巨大的活力 活跃在通俗文学的舞台。
海派小说与20世纪 第二十章 30年代其他小说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二节 其他海派小说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新感觉派源流与文论
新感觉派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 的一个小说流派。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 这个流派同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派、以法 国为中心的超现实派、以意大利为中心的 未来派、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都 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三 新感觉派的艺术探索和特点. 1 都市景观. 2 心理描写 3 表现技巧 A 意识流 蒙太奇 B 开放的叙事结构. C 新奇的语言形式.

《热情之骨》 作者:刘呐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午后的街头是被困静浸透了的,只有秋阳 的金色的鳞光在那树影横斜的铺道上跳跃 着。从泊拉达那斯的疏叶间漏过来的蓝青 色的澄空,掠将颊边过去的和暖的气流, 和这 气流里的不知从何处带来的烂熟的栗 子的甜的芳香,都使者比也尔熏醉在一种 兴奋的快 感中,早把出门时的忧郁赶回家 里去了。他觉得浑身的热力奔流,好象有 什么不意的美 满在前头等着他似的,就把 散步的手杖轻轻地漫拖着走


1929年9月,施蛰存与刘呐鸥、戴望舒、徐霞村 等集结在一起,创办《新文艺》月刊,继续张扬 新感觉派的大旗、宣告了这个流派的诞生。施蛰 存是这个流派成绩最为显著、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是杭州人,早年在中学教书时,著有现实主义 小说《江干集》、《娟子姑娘》、《上元灯》等。 1929年9月,在他创办的《新文艺》上,发表了 《鸠摩罗什》,1932年5月,施蛰存应上海现代 书局之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或介绍 国外的詹姆斯· 乔伊斯、福克纳、横光利一等现代 派作家的作品,从而使新感觉派的小说进入一个 全盛时期。

──你这儿是有香橙花的吗,姑娘? 从花的围墙 中跳起来的是一个花妖似的动人的女儿。 ──你 要香橙花吗,先生?那你不到温室里去是没有的。 一对圆睁睁的眼波,比也尔心头跳了一下。 ── 是的吗?可是诱惑我进来的确是香楼花香呵。 ──啊,先生是不是刚喝过可可?你试闻一闻这 花看哪,可不是仿佛有那种香? 她把一朵从这些 渊明菊,Cineraire的中间拾起来的大轮金盏花拿 到她这买花客的 刮得光滑可爱,刀迹苍然的下颏 去。 比也尔向后稍退,把手杖从腋下拿了下来说,

《海派小说》

《海派小说》
编辑ppt
穆时英 的小说
“我觉得每一个O字都是她的唇印;墙上钉着的Vilma Banky
的眼,像是她的眼,Nancy Carrol 的笑劲儿也像是她的, 顶奇怪的是她的鼻子长到Norme Shearer的脸上去了。末 了这嘴唇的花在笔杆上开着,在托尔斯泰的秃脑袋上开着, 在稿纸上开着……”
“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美国味,时代美…… 的产物的集合体”的时髦女郎的情爱观。
新感觉派小说及其作家、其他海派作家及其创作等。
编辑ppt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新感觉派源流与文论
1,新感觉派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小说流派。
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这个流派同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派、 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派、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派、以 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都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的范畴。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 的都市啊!霓虹 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 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 空,天空中有 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
编ppt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3,新感觉派在描绘感觉时,往往将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这些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写,用通感的手法表达一种 新奇灵动的感觉。像《上海的狐步舞》中所写的“古铜色 的鸦片香味”,就是把视觉和味觉联合起来;“她的眸子里 还遗留着乳香”穆时英:《第二恋》),视、嗅觉通感;“那 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纹的灵魂” (《第二恋》),视、触觉联用。这样贴切的通感手法的 运用,使感觉更为形象。
编辑ppt
穆时英 的小说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

海派小说

海派小说

海派小说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
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与政治性、社会性强烈的主流文学拉开距离。


现市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相当地生活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
文学”。

第二、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因为对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
显露狂放颓荡有余,沈醉于物质享乐又有罪恶感,心理上是变态扭曲的。

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性爱小说成为海派表现现代现代人生的试验场,也是归宿。

受当时西方唯美注意的影响,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第四、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因为要表现的上海已是一派洋气,因为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在较早较快地输入本世纪各种外国文学新潮(尤其是唯美派和象征主义)的过程中,改变舒适的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表达方式,成为作家的时尚。

第三节海派小说创作

第三节海派小说创作
分两类: 历史题材的小说: 《将军底头》花惊定 《石秀》阳》、《狮子座流星》《善女人行品》 等
《春阳》:婵阿姨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特色 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 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
第二节 海派小说
一、初期海派的特点 1、世俗化与商业化。 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主题。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张资平(1893~1959)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1905~1975) 《菊子夫人》《红的天使》《紫丁香》
二、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30年代在上海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 派小说,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 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其作家不 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 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进 到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 法,创造所谓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代表 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2、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活内容的 过程中,显示了它的另一个特色,即刻 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 说的形式、手法、技巧做了一定程度的 革新。
3、新感觉派在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 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 等方面,同样显示出重要的特色,并获 得了相当的成就。
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等。
《上海的狐步舞》
整篇的旨意是“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 堂。”
人物有:刘有德,刘小德,刘颜容珠等。
“怕她病瘦了黑玉似的眼睛”
“绢样的声音溜了出去,溜到园子里,凝 冻在银绿色的园子里边。”
“灯光是潮湿的。”
“女性的发香里簪着辽远的愁思和辽远的 恋情。”
施蛰存(1905~2003) 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堪称独步。小说

海派小说

海派小说
他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其中大部分 小说都是用怀旧情绪来表达少男少女初恋的 诗意和小市民生活,出版后获得好评。1932 年主编《现代》,以写作《鸠摩罗什》为契 机,之后有意地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创作心 理分析小说,如《将军底头》、《石秀》、 《李师师》、《梅雨之夕》、《狮子座流 星》、《春阳》等,遂同穆时英的新感觉派 部分地合流。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 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3)反现代的情绪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上海, 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都市风景线》中的《方程式》一篇, 主人公密斯托Y先生是个“机械”式、 “方程式”式的人物。“是个都会产的, 致密、明晰而适于处理一切繁琐的事情 的数学的脑筋的所有者”。
(2)理想大厦的坍塌——精神空虚崩溃
刘呐鸥《热情之骨》: 比也尔把她搂在怀里,在她的头发
上印下了嘴唇。这样寂静的半夜,身在 月明的船上,与爱人共感着同一的脉搏, 他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消沉了。橙树的春 风也吹不到他的身边,巴黎的雾景也唤 不起他心弦上的波纹。他只觉得这是天 上并非人间。
……忽然樱桃一破,她说, ——给我五百元好么? 比也尔一时好象从头上被覆了一盆冷
《南北极》就选择了一个“没住的、没吃 的、没穿的” “我”作为叙述者, “我”年年 月月,每时每刻都在这个魔鬼统治的地狱里作 生命的挣扎,又为灵魂的苦刑所煎熬。简陋、 粗俗是“我”生存的环境氛围。上海是座天堂, 富丽堂皇、灯红酒绿。 “电车汽车不用人拉, 也不用人推,自家儿会跑,象火车,可又不冒 烟;人啦车啦有那么多,跑不完;汽车就象蚂 蚁似的一长串儿,也没个早晚儿尽在地上爬; 屋子象小山,简直要碰坏了天似的。”但这一
黑婴(印尼): 《1000尺卡通》、《雷梦娜》、 《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 郁》。 禾金:

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岁涵
一、“海派” 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 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 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 有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 文明既留恋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 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 得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较多的受到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 日本新感觉派兴起于1924-1927年,反映了日 本明治维新后文化上的西化倾向。日本作家横光 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作家创办《文艺时 代》杂志. 但事实上不仅如此,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还多 受弗洛伊德与显尼志勒(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 家),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影响。刘呐鸥还 受到法国新感觉派保尔· 穆杭的影响。
B、在艺术表现上,新感觉派常将各种感觉,如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等不 同的感官功能领域打通,“五官不分”,巧妙的 运用通感手法。 以穆时英小说《第二恋》为例: “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 “我坐着,然而在笑里我听得见自己的心的沉重 的太息。我是拖着一个衰老的、破碎了的灵魂走 回记忆里边来了,走回蜜色的旧梦里边来了。” “那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 纹的灵魂。”
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3年9月起,沈从文接编《大公报· 文艺 副刊》,一年后他似乎感觉到南北两大流 派的格局已经趋于明晰,于是就在自己主 编的副刊上正式提出了京派海派的话题。 这就是发生于1933年至1934年间的京派海 派的论争。京派一方是北平的沈从文;海 派一方是上海的杜衡。
二、“海派”代表作家 (一)第一代“海派”:张资平,叶灵凤。 1、张资平:小说几乎清一色充满肉欲气息, 被鲁迅等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时说家”的称号。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是其 代表作。 广泛的性心理描写多淹没在大量的低级趣味之 中了。男性中心主义无所不在,要求女性坚守 “处女宝”(贞操)等封建残余思想。 张资平的创作显示了海派创作初期的商业化特征。

(2) 第十三章 小说(二)海派小说

(2) 第十三章  小说(二)海派小说
30年代的上海高楼
பைடு நூலகம்两性关系的病态化:
显然, 显然,海派小说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 的影响, 的影响,对人的存在尤其是精神存在 分外关注, 分外关注,已触及到了现代文明和人 性冲突的现代主题. 性冲突的现代主题.
海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海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1,快速的节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 ,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 , 技巧的花样翻新 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的 ,潜意识, 建立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 新感觉派"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 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 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 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 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 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 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 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 创造一种意识跳跃, 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 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 的特殊文体, 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海派作家张资平,叶灵凤,刘呐鸥, 海派作家张资平,叶灵凤,刘呐鸥,穆时 张爱玲等等,他们本身就是洋场之子, 英,张爱玲等等,他们本身就是洋场之子, 是都市文化的承载者和都市生活的体验者. 是都市文化的承载者和都市生活的体验者. 诚如张爱玲所说,她是彻头彻尾的都市人. 诚如张爱玲所说,她是彻头彻尾的都市人. 她喜爱市声,包括有轨电车叮当的行驶声, 她喜爱市声,包括有轨电车叮当的行驶声, 高层公寓能格外清晰听到的飞扬号角声. 高层公寓能格外清晰听到的飞扬号角声. 这群作家在五光十色的上海生活方式的耳 濡目染,感同身受之下, 濡目染,感同身受之下,成了彻头彻尾的 都市的儿女! 都市的儿女!他们所具有的现代都市人的 性格,和他们对都市生活的熟悉, 性格,和他们对都市生活的熟悉,使他们 自觉地把文字生命依附到上海这个现代都 市中来. 市中来.

(10)30年代小说

(10)30年代小说

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 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 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 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 浓烈的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是典型的散 文化抒情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 河传》《小城三月》等。 萧军(1907-1908):主要写东北人 民英雄的反抗斗争,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 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 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 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 主要作品。
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 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 风格的作家。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20年代——女权 30年代——左翼 40年代——双向
(一)20年代末期(五四思想)
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 印”登上文坛的。她早期创作主要探讨 五四的叛逆精神、个性主义、女性解放 等命题,表现了理想幻灭所产生的精神 苦闷(女性精神苦闷),具有鲜明的女 性主体意识。
因而,莎菲眼中的男性都是灰色、萎缩的 男人:懦弱的苇弟、粗俗的安徽男人、笨拙的 云霖、卑劣的凌吉士。 但是莎菲在贬抑、嘲弄男性的同时,也感 到困惑和荒凉。因为世界的完整状态就是男、 女的协力所为,提高任何一方而压制另一方都 会破坏协调、自然的两性关系。莎菲觉醒的同 时面对的却是男性的坍塌与沉沦。 “男人死了”“男人萎缩了”以后,“女 人怎样”的命题是当代女性文学面对的困惑, 丁玲早在20年代就敏锐的提出了这个棘手的问 题。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 ——鲁迅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双重人格:
女性解放/社会解放
“飞扬的政治革 命”是以“安稳 的女性欲求”为 双性写作: 底子的。 原因何在? (童年生活、 女性意识/社会政治 母亲影响)

13、第十二讲 20世纪30年代小说之四(海派小说)

13、第十二讲 20世纪30年代小说之四(海派小说)

二、新感觉派的若干关键词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 将人的主观感觉、 的描写中去。……将感觉外化,创造和表现那 的描写中去。……将感觉外化, 将感觉外化 种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种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 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 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严家炎) 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严家炎) 严家炎
《都市风景线》(1930年,水沫书店) 都市风景线》 1930年 水沫书店)
包括《游戏》、《风景》、《流》、 包括《游戏》 风景》 《热情之骨》、《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热情之骨》 者》、《礼仪与卫生》、《残留》、 礼仪与卫生》 残留》 《方程式》8篇。 方程式》
1、《都市风景线》的主题内容 都市风景线》
大家便默着。 大家便默着。 一长串火车驶了过去,驶过去,驶过去,在悠 一长串火车驶了过去,驶过去,驶过去, 长的铁轨上,嘟的叹了口气。 长的铁轨上,嘟的叹了口气。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大家叹息了一下,慢慢儿地走着——走着,走 大家叹息了一下,慢慢儿地走着——走着, ——走着 前面是一条悠长的,寥落的路…… 着。前面是一条悠长的,寥落的路……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二)刘呐鸥(1905-1940)的《都市风景线》 刘呐鸥(1905-1940) 都市风景线》
原名刘灿波,出生于台南县。 原名刘灿波,出生于台南县。 1928年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等。 1928年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等。 年创办第一书店 1933年在上海创办《现代电影》月刊。 1933年在上海创办《现代电影》月刊。 年在上海创办 1939年筹办汉奸控制的《文汇报》,任社长。 1939年筹办汉奸控制的《文汇报》 任社长。 年筹办汉奸控制的 1940因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 1940因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 因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

海派小说

海派小说

我是在去年突然地被扔到铁轨上,一面回顾 着从后面赶上来的,一小时五十公哩的急行列车, 一面用不熟练的脚步奔逃着的,在生命的底线上 游移着的旅人二十三年来的精神上的储蓄猛地崩 坠了下来,失去了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 准,规律,价值全模糊了起来;于是,像在弥留 的人的眼前似的,一想到“再过一秒钟,我就会 跌倒在铁轨上,让列车的钢轮把自己辗成三段吧” 时,人间的欢乐,悲哀,烦恼,幻想,希望…… 全万花筒似的聚散起来,播摇起来。在笔下就漏 出了收在这本集子里边的,八篇没有统一的风格 的作品。为了自己生活上的变迁,我把这八篇零 落的东西汇印了。
主要代表作家:刘呐鸥(1900一1939年)
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其中的短篇采用“新感觉
体”,把当时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 爱场景,尽情摄入。 《都市风景线》因能将本来是植根于西方都会文化 的现代派文学神形兼备地移入东方大都会,才审美 地发现了上海的“现代性”。作者将叙述者的“感 觉”上升到最显著的层面,使人耳目一新地推出意 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刘呐鸥小说的意义在于 说明:现代都市要用现代情绪来感受,都市男女的 故事也不单单是猎取一点病态心理夸张地予以表现, 而在于对城市人的生存处境的细加体验。
主要代表作家
张资平(1893-1959):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
们》 叶灵凤(1905-1975): 《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鸠绿 媚》、《红的天使》、《紫丁香》
二、新感觉派
30年代在上海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环境下
形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是 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蜇存。新感觉派深 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现代主义文学影 响,注重以感觉和印象捕捉都市的色彩 和声浪,表现都市的物欲人生,在小说 形式和人物的心理剖析方面作出了富有 特色的探索。

三十年代小说之其他

三十年代小说之其他

4、解放以后 作品不多,《杜晚香》是代表性作品,写一 个农村童养媳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在平凡 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以看作是丁 玲的精神自传。
(五)张天翼(1906—1985): 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生 于南京。 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和文体作家。 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 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主要是 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 的揭露,风格泼辣夸张、具有 速写和戏剧性的张力。代表作 有《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包氏父子》、《团圆》、 《春风》、《时代的跳动》, 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 大王》等。
二、京派小说
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 家群,他们主要以办同人刊物而联系在一起,在创 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 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创作上一方面反映了 西方的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与时代性较强 的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往往以“乡下人”的 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 有凝重古久之风。
(六)叶紫 (1912-1939): 《丰收》《山村一夜》、 《电网》、《星》等, 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揭 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 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 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 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 壮美。
(七)沙汀: (1904-1992) 《俄国煤油》、《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代理县长》、 《在祠堂里》等“天府小说”。主 要表现四川农村的黑暗和基层政权 中的反动角色。 《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 《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 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也相继问世。作品主要 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从 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在艺术表现上,新感觉派常将各种感觉,如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等不 同的感官功能领域打通,“五官不分”,巧妙的 运用通感手法。 以穆时英小说《第二恋》为例: “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 “我坐着,然而在笑里我听得见自己的心的沉重 的太息。我是拖着一个衰老的、破碎了的灵魂走 回记忆里边来了,走回蜜色的旧梦里边来了。” “那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 纹的灵魂。”
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3年9月起,沈从文接编《大公报· 文艺 副刊》,一年后他似乎感觉到南北两大流 派的格局已经趋33年至1934年间的京派海 派的论争。京派一方是北平的沈从文;海 派一方是上海的杜衡。
二、“海派”代表作家 (一)第一代“海派”:张资平,叶灵凤。 1、张资平:小说几乎清一色充满肉欲气息, 被鲁迅等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时说家”的称号。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是其 代表作。 广泛的性心理描写多淹没在大量的低级趣味之 中了。男性中心主义无所不在,要求女性坚守 “处女宝”(贞操)等封建残余思想。 张资平的创作显示了海派创作初期的商业化特征。
(二)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1、简介: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 代派小说,它的出现说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 国的引入并发展至鼎盛与独立。 “新感觉派”的说法是左翼文人给的:1931年, 楼适夷在对施蛰存的意识流魔幻小说《在巴黎大 戏院》与《魔道》提出批评时说:“比较涉猎了 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 主义文学的面影。”
(2)刻意捕捉创作主体新奇、刹那大感觉 和印象,并把这种感觉和印象渗透到对客 体的描写中,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的客体化,对象化,使艺术描写 具有更强的可感性和主体感。
A、将一闪而过的感觉印象外化,创造和表现出具有强烈 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请看穆时英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一段描写: “大晚夜报!”卖报的小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 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大高跟儿鞋尖 儿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舌尖 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 · · · · · 强烈的色调化 妆着的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 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 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 · · · · ·
总之,新感觉派善于把抽象、无形的东西物化, 质感化,文字极富表现力。善于把绘画上的 “色”,音乐中的“音”和理智中的“美”,三 者交织到自己的文字中,由生活到表现,由表现 到感觉,使文字获得一种富于感觉性的立体感染 力,令人耳目一新。 “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主体打破一切 束缚,自由驰骋;二是感觉个体保持了自身的个 性特征,与传统的,公众认同的感觉经验拉开距 离,即充分使我们惯常的感觉“陌生化”,甚至 形成背逆,摆脱了社会民族文化积淀形成的习惯 认识定势的潜在诱导。
施蛰存还涉足历史心理小说的创作。用心 理学派的理论来观照和阐释古代人物的内 心世界和外在行为。 《石秀》写主人公石秀对结义兄弟杨雄之 妻潘巧云道迷恋与对兄长情义之间的冲突。 这些小说把潜意识与理性意识到冲突作 为小说结构的基础,阐释了性爱与文明冲 突的弗洛伊德式的主题。运用文化形象来 图解心理学派的情欲理论。
京派海派风格对比 杨义在《京派海派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一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京派与海派的不 同风格: “他们各自以乡村或洋场的人心人事作曲,京派 作家截取乡村的翠竹制成笛子,手指也许还带点 竹木草泥的味儿,便斯斯文文地吹送出优雅淡远 的田园牧歌来。上海现代派则拿过夜总会上的吉 他,手指已经套上金属假甲,使手舞足蹈地弹奏 出都市狂想曲。”
2、“新感觉派”的艺术特征: (1)善于在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和五彩缤纷的色调 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造在地狱上的天堂”里的病态文 明。 作品主旨:作品大都暴露资产阶级男女醉生梦死,疯狂 没落的生活,“十里洋场”的糜烂与罪恶生活,在这方 面表现特别突出的是刘呐鸥与穆时英。 A、刘呐鸥:被称为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他把飞机、 电影、JAZZ、摩天大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这些 高速度的现代生活纳入他的作品中。他唯一的小说集 《都市风景线》是用现代情绪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对都 市人生存处境细加体验,但他的作品洋味太浓,与中国 现实结合不够。
B、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成就很高。代表 作:《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白金 的女体塑像》、《公墓》、《黑牡丹》等。 在形式技巧上,穆时英的小说更能代表新感觉派小说的 特点。穆时英的小说是现代的“有意味的形式”。异常 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场面眼花缭乱, 显示出人物的疯狂心态,在“带了快乐的面具”的后面, 隐藏着大大小小的精神伤痕。 在表现对象上,捕捉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世态人情。 选材的现代性,表现手法的新异性是“新感觉派”的 “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2、叶灵凤:具有鲜明的都市先锋意识 叶灵凤介绍过西方的现代派作家,如英国的 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美国的帕索斯。他认 为小说“现代小说着重于心理分析”。 在自己的小说里试用了心理分析。可以说, 在新感觉派没有形成之前,叶灵凤是中国心理分 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上海现代派聚集和发展了叶灵凤的这种文学向 心取向,尤其是施蛰存更是这方面的代表。
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岁涵
一、“海派” 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 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 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 有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 文明既留恋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 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 得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较多的受到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 日本新感觉派兴起于1924-1927年,反映了日 本明治维新后文化上的西化倾向。日本作家横光 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作家创办《文艺时 代》杂志. 但事实上不仅如此,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还多 受弗洛伊德与显尼志勒(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 家),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影响。刘呐鸥还 受到法国新感觉派保尔· 穆杭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突出的意义还在于,它是真 正观照大都市的文学。 海派笔下的都市与京派有何不同? 新感觉派对城市的表现存在哪些缺陷? (2)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 意识和深层心理变化,强化心理分析的深 刻度与细密度,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小说的 表现技巧。
在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中有一部分专门表现心 理轨迹的小说,如刘呐鸥的《残留》,穆时英的 《白金的女体塑像》,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春阳》,都可以称得上是心理分析小说的精品。 尤其是施蛰存非常倾心于心理分析小说。他受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奥地利戏剧家和小说家 显尼志勒,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影响,为中 国心理小说提供了活的标本。 施蛰存圆熟的心理分析小说始于《梅雨之夕》, 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春阳》、《纯羹》等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