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
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两位大家的道德思想,教育思想及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对其作出一定的比较。

首先我们看道德思想方面,孔子的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爱人”,积极地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

“仁”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仁”人微言轻伦理思想,可以涵盖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宽、敏、惠等许多道德规范,都从属于“仁”。

在如何实现“仁”即道德修养的功夫方面。

同时坚持处事要坚持“中庸原则”。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

他认为无知是万恶的根源。

对苏格拉底而言,知识和德性是同一个东西。

他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他说,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

通过将知识和德性等同起来,苏格拉底也就认为恶行或恶乃是缺乏知识。

正如知识就是德性,恶行也就是无知。

这个推理的结论使苏格拉底确信没有人会作恶无度或者明知故犯地行恶。

他说,做错事总是不自觉的,是无知的结果。

把德性与知识、恶行与无知分别划上等号,这似乎有悖于我们关于人的最基本的经验。

当苏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识等同起来时,他头脑中考虑的德性概念有着特殊的含义。

对他而言,德性意味着履行一个人的功能。

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一个人的功能就是理性地行事。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关乎个人,但各又有所不同。

孔子注重人性的修养,苏格拉底注重个人知识的学习,将知识与道德挂钩,认为知识的渊博与否与个人德行成正比。

再看教育思想方面,我们都知道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明学习的态度及方法。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

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

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苏格拉底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启发教学的创立者。

苏格拉底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的是一种谈话的方法,即通过问答引导人们思考问题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启发教学。

后人将他的问答法教学形式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这种谈话问答式的启发教育教学,大体过程基本上可分为讥讽和助产术两个主要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讥讽。

他在和各种各佯人物讨论问题时,总是先装出自己对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引起对方提出问题,让人家自己先回答。

如果对方答错了,他也不马上纠正谬误,而是进一步提出补充的问题,加以引导。

苏格拉底之所以这样教人,就是为了引导人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知识,使人自知其无知,从而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的任务就是充当“智慧的产婆”,在启发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即“帮助真理出世”。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教学生采取的是知识传授的方式,他也会提示学生,但这种提示的用意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说的是什么。

而苏格拉底注重学生自己去思考认识,是引导性的,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学习知识。

最后我们看政治思想,“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他反复主张“为国以礼”、“齐之以礼”、“约之以礼”。

在“礼”与“仁”的关系上,孔子一方面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主张礼乐治国,便更突出以德治国。

孔子还主张在政治上的“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则,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由“正名”出发,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认为,为政的理想目标应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为先。

至于政治形式,孔子主张君主集权,但又反对个人独载和大臣专政。

此外政治上也主张“中庸”思想。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推行的那种极端的、大众式的直接民主。

他对当时由公民大会讨论并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的做法不满。

因为当时参加公民大会的大多数人是不懂治国艺术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这些人只关心所生意,从不关心国家大事。

苏格拉底明确反对民主政体,同时也坚决反对僭主政治和富豪专政。

他主张建立贵族政体。

他认为国家应该由有知识、有经验、品德高尚的元老来掌管。

僭主与君主的表面看上去都是一人独掌大权,但实际上二者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即君主是得到人民同意并且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而僭主常常违背人民的意志行事。

因为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所以两者的思想比较的不同。

孔子是主张君主集权制,认可阶级观念,认为人不可超越“礼”的要求。

苏格拉底认为应该由有知识的人掌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