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德性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城邦生活的实现必须依托教育。

人的发展也必须依托教育的塑造。

今天的教育已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浮躁与功利。

柏拉图追求美好生活、造就好人的德性教育思想中的净化灵魂;培育身心和谐;服务社会等教育思想在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德性教育现代意义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Plato's Mo-ral Education//Yang Lijing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city life in Plato's"Uto-pia"have to rely on education,for human development should rely on education.ducation today has shown some degree of fickleness and utilitarian.Plato's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is worthy of referring in the present time.
Key words Plato;moral education;modern significance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014010,Baotou,Inner Mong-olia,China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柏拉图意为“宽广的身体”。

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交往七八年,直到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这一事件让柏拉图对希腊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况极度失望。

苏格拉底终生为德性寻求普遍定义,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理念式认识也在追寻着到达灵魂深处才能实现的共同目标——
—善、理念。

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将是认知与“善”念的获得。

在《理想国》中的教育是使人趋于自由全面发展的“善”念教育,即“德性”教育。

如果撇开柏拉图教育思想中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奴隶制城邦的维护者和设计者,其教育思想在今天依旧有着重要意义。

1柏拉图教育观是净化灵魂的德性教育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有“灵魂马车”的比喻。

将灵魂比喻作两匹飞马和一个御车人的组合。

神的御者和马都好,但人类灵魂中的御车人(理性)的两匹马则一匹高尚、驯良、有高贵的教育(激情),一匹则顽劣(欲望),教育极差。

如果劣马占了上风,御车人技艺不高,则灵魂的羽翼受损,于是跌落地上,附上一个尘世肉体,这个灵肉结合体或有生命之物是有朽的或向恶的。

相反,灵魂的翅膀不断被真、善、美的理念滋养着,灵魂对真理的世界表现出迫切的热情。

灵魂的热情需要引导,其引导的责任便落在教育上。

如果没有教育,未来的哲人和护卫者的美德都无以产生,美好城邦和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

在教育领域,柏拉图要解决苏格拉底遇到的问题,即解决哲学与政治矛盾的根本方法是依靠教育塑造灵魂。

哲学是对美好生活的思考,政治是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哲学的品质是求真和求善,即做好人的问题;政治着眼于现实生存和利益,追求的是相对正义和好公民的问题。

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实质是哲人与城邦民主制或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

柏拉图认为,通过教育使具有最高灵魂的哲人成为城邦的统治者,护卫者也具有相应的德性。

用哲人精神(灵魂)引领政治现实和大众意见,教育使政治现实和大众意见摆脱顽劣,也就是净化灵魂。

灵魂依自己的特点在教育的引领下发生转向。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并不是像把视力塞入瞎子的眼睛似的,是一种知识的灌输。

灵魂如果自身没有视力,教育的引导也不会发生作用,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灵魂的净化。

就是要驯服欲望,引导灵魂走向理性,以获得灵魂的和谐与内在的美德。

柏拉图的哲学事业也就是他的教育事业,教育的全部内涵在于实现哲学王的统治和德性城邦。

因而,教育即是德性教育。

2柏拉图德性教育的特点
第一,回归人性是柏拉图德性教育的出发点:回归人性是以人的自然本性、心灵(灵魂)特性、社会属性为本。

柏拉图的教育可以说是古典自由教育,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即教育是基于对自然等级秩序——
—人在自然本性上能力是有差别的。

柏拉图构想,少年儿童接受过普通教育之后,要经过一定筛选。

在筛选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声称这三个等级的人是神分别用金、银、铜铁做成的。

[1]128认为教育应适应天性,过度教育是有害的。

同时,柏拉图重视天赋差异,但不是绝对等级论思想。

“如果统治者孩子心灵里混入了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1]131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天赋禀性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

“违反天性,不善用自己禀赋的人,成就必然微薄。

”[2]
人的心灵的本性是趋善。

教育引导心灵趋善在柏拉图教育论中思想非常明确。

“如果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我说这门学问还是有益的,如果为了别的目的,我说它是无益的。

”灵魂之本性有两个特点。

其一,柏拉图式的爱(platoniclove)或“爱的迷狂”。

[3]831-832柏拉图在爱的迷狂的比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6-0012-0312
膀受到滋润,沸腾发烧,进入一种迷狂(mania)去追寻美。

因此,追求真、善、美的灵魂才能享受到甜蜜和快乐。

其二,个人灵魂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各部分在其领域形成智慧、勇敢、节制三种不同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个人生活于城邦之中,在国家社会层面,“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即只有理智指导灵魂(心灵),使其相互协调,保持纯洁状态,才能形成正义。

这也是德性教育的社会本性之意。

第二,身心和谐是柏拉图德性教育的内容:柏拉图在教育理念上主张教育内容的各形式之间要交融和谐,即“以音乐陶冶心灵,以体育锻炼身体”。

“一个强健的身体因为身体强健即可使心灵美好;反过来说,一个美好的心灵由于他们的性能,能使身体臻于它所能达到的程度。

”由此,音乐和体育的和谐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有一个共同的节奏。

”他所谓的音乐教育,除了现在所理解的音乐之外,还包括诗歌、文学等。

柏拉图倡导体育不是为了技术而是人格完善的体育观。

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好的身体,不一定造就好的心灵和品格,相反,好的心灵和品格能使天赋的身体达到最好。

如果体育活动离开了培养好的心灵和人格的要求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另外,教育的方式、内容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和谐。

柏拉图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并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尽早开始。

因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1]140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和简易的音乐唱歌活动。

7至18岁的儿童应接受普通教育。

7至12岁的儿童应进入文法学校学习,主要学习阅读、掌握从字母到简易的诗文;12至16岁的少年应同时进入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学习音乐和体育。

他强调说:
“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4]22他主张学习音乐的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勇敢、公正等美德。

如果文学、诗歌、歌曲的内容能展现“优美品质”的话,那么,“我们的年轻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好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4]2318至20岁的青年是接受过普通教育经筛选过的要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

这种教育就是在“埃弗比”学习。

在这里主要是接受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培养勇敢的美德,使自己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人。

此外,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门课程(即“四艺”),这一阶段学习到20岁就结束了。

再从二十岁的青年中选拔出优秀者,这些人着眼于相互关系而研究其儿童时代所学的各项科目,视之为一整体而作通盘考察。

三十岁时,在军事和其他训练项目里
第三,服务社会是柏拉图德性教育的宗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教育将塑造出哲学王,哲学王统治的国家将生成“理想国”。

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理想国家。

理想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与正义的。

智慧属于统治者的美德,是对最高“善”理念的认识。

智慧的统治者能使国家走上和谐发展的坦途。

勇敢属于军人的美德,一个国家被称作勇敢或懦弱取决于为国家作战的军人。

[1]151军人经过教育知道什么事物应该惧怕,什么事物不应该害怕,不受快乐、痛苦、欲望或恐惧的影响有所改变。

节制是国家的第三种美德,就是国家中的各个阶层对于谁应当来统治获得一致的共识。

国家的节制涉及的是国家的全体公民,是把国家中不论是智慧方面、力量方面、财富方面还是其他诸如此类的方面,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都结合起来。

[1]154国家的节制是一种和谐,一种国家中各阶层构成的和谐,即城邦。

从国家的层面看,和谐之音形成于正义。

也就是国家的第四种美德。

也就是在智慧引导下的心灵的每个部分之间没有纷争,心灵的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

”在四种美德的基础上,不同阶层的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施所长,各尽其能,实现着国家的良善与社会的和谐。

3启迪心智:柏拉图德性教育的现代意义
柏拉图《理想国》中国家的基础在个人,个人的基础在灵魂。

灵魂的状况乃是国家的超政治基础。

[5]61完善的国家只不过是完善的灵魂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柏拉图希望通过改造人的灵魂的教育而完成其政治上的抱负。

理想国的实现依赖于统治者的教育,依赖于教育培养出完善的灵魂。

灵魂塑造着节制、正义等一切美德。

由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培育灵魂的德性教育在当今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不再关心灵魂的发展,而这本应是教育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柏拉图的“德性”教育思想给当今重物质、重功利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为教育者和受教育主体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首先,育灵魂、塑美德是教育内在固有的本质。

完整的灵魂或理性意义上的灵魂只归属于人,就如同只有人才具有精神一样。

教育的本性在于使人的灵魂变得完整、优秀,摆脱恶而走向善,在于将内涵于人性中的精神的种子诱发出来,将其引导至健康的道路上来,实现从纯粹的自我意识向道德意识成长。

因此,教育是提升和使人获得启示的活动,是将人内在的向善性引导出来,将潜在的精神提升为完整的、理性的人所具有的类的精神。

如果灵魂中的欲望占据上风彰显在教育理念上则是重眼前、重物质、重功利而缺乏精神追求、人文关怀。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国内特殊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办学宗旨上忽略了教育的本性是
13
(上接第9页)
人数比率随之下降。

体育教师出版著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没有出版著作有121人,占总人数的67.60%;正在编辑书稿有28人,占总人数的15.64%;出版著作1-2部有19人,占总人数的10.61%;出版著作3-4部有7人,占总人数的3.91%;出版著作多于5-6部有4人,占总人数的2.23%。

2.4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时常见困难排在第一位的是选题难度太大有87人,占总人数的48.60%;缺乏科学研究经费有81人,占总人数的45.25%;家庭事务太多缺少时间有39人,占总人数的21.78%;常年不外出学习缺乏理论指导有42人,占总人数的23.46%;课时太多精力不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7.31%;担心写不出像样的论文及论文发表不了有26人,占总人数的14.52%;不太会课题设计和资料统计有36人,占总人数的20.11%;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有困难有31人,占总人数的17.31%;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有35人,占总人数的19.55%;科学研究实践基础太差有29人,占总人数的16.20%。

3研究结论
(1)从体育教师调查性别比例来看,男体育教师人数略高于女体育教师,其中25-40年龄段的教师群体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中的主力军,但是,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比率人数较少,这对提高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处于不利地位。

(2)体育教师获得学士学位人数最多。

但是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数比率已接近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说明高职高专院校已开始注重教师的学历。

(3)从科研环境来看,郑州市高职高专体育教研室(系)图书馆或资料室建设除个别院校没有完整的图书馆或资料室外,基本上已建设了较完整或简陋的图书馆或资料室。

为广大体育教师的科研提供了学习和学术交流及获得所需信息的场所。

体育教师对学校网络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连接的知识欠缺,过半数的教师处于不知道和没有使用过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学校科研部门会及时公布年度课题申报及评奖的信息。

(4)从科研成果与水平来看,体育教师在国内一般期刊投稿率要高于核心期刊,期刊采用率一般期刊要高于核心期刊,在国内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期发表论文1-2篇的人数比率最高,随着篇数的增加发表论文人数比率随之下降。

从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教师进行科研时,除受外部客观因素,自身制约因素对教师的科研有一定影响。

其中选题难度太大,缺乏科研经费是制约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其次家庭事务太多缺少时间,常年不外出学习缺乏理论指导,课时太多精力不够,担心写不出像样的论文及论文发表不了,不太会课题设计和资料统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有困难,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科学研究实践基础太差,也是制约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彭渝丽,张扬.高校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初探[J].科技论坛,2006(3).
编辑胡俊龙
“物化”为标准,这种重功利的为学理念与柏拉图培育灵魂、塑造美德的教育功能论相悖。

柏拉图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原则要达到心灵和谐,学科内容的选择重在对人的理性发展,就是要达到心灵的和谐,通向善。

第二,柏拉图德性教育在向善追求的路径中渗透着慎思明辨的思维方式。

不同类型、不同天分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最终都依本性的最大能力在通向善。

就是接受教育和从事职业要清楚地忠于自己的个性,忠于自己的认知兴趣。

所谓“兴趣”,指心理上的积极活动,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内在动力。

有这样一种内在动力能使受教育者在每一瞬间很好地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

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兴趣则更为明显地表现出克服困难所必要的心理活动。

第三,柏拉图的德性教育关注时代特点,教育喊出了时代需求的最强音。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政治混乱、民主制下意见纷杂,需要用理性的、批判的思维来重构当时的社会精神。

今天因特网和远程教育技术极为发达、资讯传递极为便不是墨守成规。

同时,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教育主话题,教育与文化扮演者世界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主体。

“和陌生文明的接触,带来了评判价值的新标准,本土文化就此须重新考量,重新估定,价值转换的结果就是有意识的变革和重建。

”[7]47也就是思维的创新,这样的过程印证了思想自由追求的人的存在,是发展中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德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EromeH.Grieder.HuShihandtheChineseRenaissance[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an,1970.
[3]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0.[5]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Hushih,TheChineseRenaissance.
编辑孙静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