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英语成为中国越来越流行的英语。随着英语的推广,中国大陆出现了“中式英语”这一流行词。上世纪80年代,葛传椝在其《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Chinglish的概念。而在稍后的1989年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和地道英语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被理解但却不被本族语者接受。而后李文忠等几位学者提出了几乎相同的定义。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接触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相似的词语,为了便于理解,在本文中有必要对中式英语做一次明确的定义。

中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简单地说,中式英语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及其文化和交际习惯的干扰,加之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凭自己主观想象组合英语语句,因而出现不符合规范英语表达方式或是交际方式的英语。其错误程度也因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和交际内容的难度而定。它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中介语又称过渡语,是指由某个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按照自己发展起来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2]。作为中介语的中式英语具有如下特点:一、系统性。中式英语体现了英语习得者在一定学习阶段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某一阶段,未正确掌握或完全掌握的语言点必然以同一类型的语言错误形式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语言系统。二、过渡性。英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以不断建立“假设”又不断推翻或更正、完善“假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介语逐渐接近目标语。三、可渗透性。不断输入的新语言知识会对习得者已具有的语言系统产生影响,习得者会根据相关语言知识对其中式英语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四、可预测性。基于中式英语的成因,中式英语中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二、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思维,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为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就必然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大体上来讲,中式英语的成因有三个方面。

一、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尤其是外语学习。刘宓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3]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它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掌握了语法,可绝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英语思维。在交际中,如果用汉语思维习惯进行英语交流,必然会影响交际速度和

准确度。而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的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即中式英语。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如果思维是中式的,即使使用英语作为载体,产生的也必然是中式英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杨振宁在《〈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4]。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汉语显得较笼统、模糊,英语则显得较精确、明晰。例如,在汉语里面,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问别人“你吃饭了吗? ”。简单的一个“饭”字在汉语里面是相当笼统的,它包括早饭,午饭,晚饭。但如果我们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把这句话翻译成“Do you have a meal?”那么这样就显得不够精确,应为: “do you have breakfast \

lunch\supper?”表现在英语文章上,英美人习惯开门见山,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主题句、总结一个不少,而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则要比兴起喻,做足铺垫,含蓄隐晦,意在言外。这一差别造成了英文写作中的中式篇章结构。

另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大到小,英语的习惯是由小到大,中文习惯从抽象到具体,英文是从具体到抽象。如,地址的习惯写法,中文是由国家到省到市再具体到街道及门牌号,而英语的顺序却是完全倒过来,这使得一个简单的地址写法也成为学生屡学屡错的难点。就教育理念来说,英美文化强调独创精神,而中式教育强调对知识的把握,因此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喜欢多用谚语、俗语,殊不知这样的作文在英美人眼中却是陈腔滥调。学习方法不当也可造成中式英语,中国人主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种方法本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由于部分学习者误以为英语就是语法和单词的集合,于是发展成背语法、背词典,不顾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用英语单词硬套汉语句式的方法,产生中式英语现象。比如“人山人海”如按照汉语思维,中国学生很容易翻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这就很明显忽略了英语思维的特点: 由具体到抽象。如翻译成“huge crowds of people”就非常地道了。同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应为“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而不是简单的写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就贻笑大方了。 (二)母语负迁移是中式英语产生的直接原因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5]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差别很大。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汇和词序来表达。但现代英语不断向综合-分析型语言发展,和汉语在构词手段、词类以及句型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少相同之处。在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而产生负迁移,即干扰,造成中式英语现象[6]。当我们围绕主题进行思考时,头脑里有以英语形式出现的思绪,而更多的恐怕是以汉语形式出现。假如我们以汉语思维来思考自然可以流畅地被表述出来,而要用英语来表述则会发生“卡壳”,不知如何用英语转述。这时发生的条件反射多半是立刻去翻汉英词典,或者干脆直译、硬译。换言之,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同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当英语表述遇到障碍时,常借助汉语思维,并把汉语的表述方式和句法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中,这就是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

为了更好的说明语言迁移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我们可以以英语写作为例。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英语语写作不是一个纯粹的英语思维过程,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