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区别 政治制度: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 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国体 和政体的统一; 政治体制: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 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可理解为局部的、 微观的政治制度。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
政治制度层次示意图:
外层: 各类具 体制度、 组织方 式、运 行规程 等 中层: 政体、 政党制 度、国 家结构 形式等
核心层:国体
政治制度的特点(多选)
历史性 稳定性 强制性 合法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经济制度决定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 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思指 导下建立起来的;
二、人民民主专政
1.含义: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 政或人民民主专政; 2.特点: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 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 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 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革命目标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 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 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 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考辅导学习资料每章节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每章节重点第一章1.政治制度的涵义与特征P1-22.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制度是哪些?P2其中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体现在哪里?P33.我国的基本和根本政治制度?P54.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则P8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P96.改革开发后,我国政府制度改革的成果有哪些?P8-97.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P58.为何要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P6第二章1.支配国家整个政治生活的制度P112.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P123.国务院与政务院的区别P154.56年-66年期间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定P175.11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制度的建设有哪些?P21-226.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任务P25-27第三章1.国家行使的内涵、与国家本质的关系P28-29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P29-303.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P314.中国人大制度的内容和特色P325.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和特点P33-346.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及其设置原则P38-40 (三个原则,具体体现)第四章1.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式、发展和完善P44-47(即选举法和修正案)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P47-513.主持直接与间接选举的机构P51、554.选区划分的三个基本要求P525.直接选举的程序P51-556.人大代表的职权有哪些?P60-617.罢免人大代表的规定有哪些?P62第五章1.什么是人大制度?为何认为它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66-672.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P68-693.全国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方式P694.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与职权P73-745.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实行三审制P786.全国人大专委会的工作职责是什么?P82-83第六章1.县级与县级以下的人大机构设置与上级有何不同?P892.可以制定地方性发光的机构有哪些?P85、903.改革开发20年来,人大制度得到的加强与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P1034.我国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P97-1025.如何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P104-105。
行政管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分析
第八章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学习目标1、行政与国家行政的概念2、国务院的法律地位(三个角度)3、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4、国务院的职权5、国务院的职能转变6、行政首长负责制7、国务院会议制度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一、行政与国家行政的概念(一)行政一般可以将其视为国家对社会事务的组织和管理。
广义的“行政”包括了国家立法和司法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也就是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种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
狭义的“行政”是指除了国家立法和司法活动之外的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一、行政与国家行政的概念(二)国家行政国家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依照法律对真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一、行政与国家行政的概念(三)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①国家行政的主体。
国家行政的主体是带有公共权威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国家行政权力职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来依法行使。
②国家行政的客体。
国家行政的客体是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
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二、国务院的法律地位从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来看,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从国务院与国家其他层级的行政机关的关系来看,国务院又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这就明确了国务院在全国整个国家行政体系中居于最高的领导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出现,代表整个国家。
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三、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一)国务院的组成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院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由每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产生。
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经全国人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命。
国务院其他成员均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经全国人大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重点重点2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诸论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有如下四个:(多选、简答)(1)历史性。
(2)合法性。
(3)强制性。
(4)稳定性。
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选)美国政治学家,亨延顿,认为第一个根源是经济、权力、军事;第二个根源是文化差异。
(1)2006年1月正式实施公务员法)(2)国家最高职务每届5年,不得超过两届,不得连续担任15年,中央军委主席除外。
(3)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4)1990年《宪法修正案》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执政的基本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1949年9月21日《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代替国家根本大法,据此建立了新民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届政协通过《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
(没有国徽)(多选)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主要是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开始,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
1956-1966年全面建设时期主要特点是: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特点:(1)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中央政治局;(2)成立“革命委员会”,代替国家政权机构,成为集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党务、行政、司法各项工作的权力机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瘫痪;(4)我国的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5)十年文革中,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近代中国在社会阶级善和阶级关系方面有特点:(简答)第一,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段;第二,无产阶级人数很少,但集中,深受三大主义压迫,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第三,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与城市小资产阶级深受三大敌人的和压迫;第四,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提纲第一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两章的内容,本部分要掌握的重点是我国的国家形式和人大制度的完善。
难点是如何完善我国的人大制度。
一、国家形式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形式和结构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它主要涉及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也就是指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由一个机构集中行使,还是由多个机构分散行使,是由一个人行使还是由一个集体机构行使。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方式。
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自有国家以来,国家政体形式繁杂多样,我们大体上可把数不胜数的政体形式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君主制,一类是共和制。
君主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体形式。
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的,个人掌握全部或部分国家权力。
君主制又可进一步分为绝对君主制(或者称“专制君主制”、“无限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又称“有限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下的君主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全部国家权力于一身,拥有绝对的、超越一切法律和机构之上的权力,通过直接对他负责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君主政体形式。
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
它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共和制有奴隶制下的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共和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中国特色与原则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形式。
1、人大制度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的民主基础更广泛。
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第三、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存在和作用发挥,是我国民主政体的一大特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总结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总结绪论1、什么是政治制度?它有什么特点?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特点:历史性、阶级性、权威性、层次性、稳定性。
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3、我国政治制度有哪些?(1)两大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体、政治制度的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2)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它有哪些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主要原则:(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民主集中制度(4)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每届任期五年。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最高立法权:(2)制定和修改宪法(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如义务教育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3)最高任免权: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委主席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需要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那些记忆性的一般知识不再一一介绍,同学们可以根据期末复习指导和网上的综合练习题中的填空题、选择题去掌握。
下面,我只是提示一下教材各章节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和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问题。
导论1.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历史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权威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稳定性。
2.人民民主专政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首先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各项民主权利。
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表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
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
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只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有权限行使国家权力,但就“如何行使”以及“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去行使”等具体问题却没有作详细的规定。
这需要由其他的制度来具体规定和实施。
3.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上)第一节概述一、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一)人大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人大制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
所谓政体,也即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他指的是国家权力如何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
共和制大致可分为两类; 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
这种划分的核心依据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
如果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少数(贵族)手里,那么我们称之为贵族共和制。
如果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由广大公民组成的或选举产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手里,那么,就属于民主共和制。
(二)人大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色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政体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1)“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议行合一。
(3)在全体代表必会期间,由常设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4)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人大制度由于特定的国情所致,具有以下特点。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 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二、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民主集中制。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三、人大制度的孕育人大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虽然确立于1954年,当年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三三制”的参议制度以及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便是人大制度的胚胎或雏形。
(一)工农兵(苏維埃)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11月 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了(中华苏維埃宪法大纲)、(苏维埃地方政府组织条例)等法律,选举产生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并组织了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绪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第一节新制度的建立a)革命的意义b)统治秩序的建立c)制度建设和法律建构d)成功的经验e)政治特征第二节制度的曲折与衰退a)制度的曲折时期b)制度的衰退第三节制度的恢复和发展a)从1978年到1991年b)从1992年至今c)政治特征d)优势与问题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渊源:宪法与党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框架2.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宏观法权关系3.宪法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原则二、《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依法治国原则三、四项基本原则四、民主集中制原则五、公民权利与义务原则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原则第一节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1.党委制和党组制2.党管干部制度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二、经济改革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1.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2.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3.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第二节党的中央组织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2.中央委员会二、党的核心决策机关1.历史变迁2.产生与运作第三节党的归口管理体制一、组织人事口1.组织人事部门2.组织人事系统领导制度3.党管干部制度的改革二、宣传教育口1.宣传教育部门2.宣传教育领导体制三、财政经济口1.财政经济领导部门2.领导制度四、外事口1.外事部门2.外事领导体制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第一节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背景二、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路径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的到多元的转变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第二节党和群众性团体一、群众性团体的基本情况1.工会2.共青团3.全国妇联二、党和群众性团体的关系1.利益表达和综合2.政策执行3.社会监督第三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第四章立法体制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二节选举制度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和选举原则二、我国选举的程序三、选举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1.会期制度及会议的召集和主持2.会议形式及其职责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产生和组成1.地位2.产生3.任期4.组成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全体会议2.分组会议3.联组会议4.委员长会议5.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和任期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第六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完善党与人大关系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五章政府体制:中央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设置原则和领导体制一、“议行合一”理论二、中国政府的“议行合一”原则三、政府领导体制1.首长负责制2.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第二节国务院一、关于国务院的制度规定1.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2.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4.国务院的职权二、国务院的行政机构1.国务院办公厅2.部委行署3.国务院直属机构4.国务院办事机构5.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6.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三、行政立法1.行政法规2.行政规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央政府与行政机构一、中央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行政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六章政府体制:地方政府第一节省级政府和省管市政府一、省级政府二、特别行政区1.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2.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特别行政区政府三、省管市政府第二节基层政府一、基层政府的基本结构1.县政府2.乡政府二、县乡关系三、基层政治的问题第三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中国政府体制的结构特征二、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三、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1.行政管理权限的变化2.立法权限的变化3.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变化四、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七章司法制度第一节党的政法委员会一、政法委的历史演变二、政法委的功能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3.协管干部制度第二节人民法院一、我国法院的沿革与组织体系二、法院的职权1.司法审判权2.法律制定权3.行政裁判权4.司法行政权三、法院的审判组织1.独任庭2.合议庭3.其他审判组织第三节人民检察院一、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与领导体制二、我国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1.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领导机构2.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决策机构3.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机构三、检察机关的职权1.检察机关的一般法律监督职责2.刑事功能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核心原则第二节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与领导体制一、中国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二、领导体制1.中央军事委员会2.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3.军(战)区体制第三节国防体制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体制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4.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二、兵役制度1.中国兵役制度的主要内容①服役制度②衔级制度③兵役工作领导体制2.中国兵役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九章监督制度第一节概述一、监督制度的理论与制度基础二、监督的内容与监督体系第二节党内监督制度一、党内监督体系1.党员监督2.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6.党委组织工作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党内监督的内容和对象三、党内监督的机构第三节行政监督制度一、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二、行政型审计监督制第四节社会监督制度一、社会监督的含义二、公民监督三、新闻舆论监督第十章国家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和社会(1949—1978年)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①劳动就业制度②户籍制度③身份制度④单位制度4.一体化结构的评价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1.经济改革的影响2.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第二节单位体制一、单位的政治性质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1.行政管理2.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3.政治参与第三节农村基层民主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1.政社一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2.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结构二、村民自治的实践1.村民委员会的选举2.村民自治与治理方式的变革3.村民自治中的问题第四节新兴民间组织一、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特点1.民间组织的发展2.民间组织的特点二、民间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第一章1、行政管理在国内外学科属性的划分管理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2、法学---政治学(政治学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国际政治)3、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原属政治学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已归入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现象及其规律;国家政权及其延伸部分5、制度的定义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的特性:客观性、稳定性、强制性6、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7、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国以来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8、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9、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意义: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保证;政治体制改革为现代化提供新动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冲破既得利益集团;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政企彻底分开。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保证。
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能够为推动民主政治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必要分化,有助于提高各阶层的知识水平,这是民主化的一个社会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民众从传统意义上的“臣民”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实现民主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规则和秩序,而法治和秩序恰恰是民主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
课程体系: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机构体制:国家元首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经济特区制度政党制度、军事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0、关于政治的几大主流观点①道德政治论代表人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主要观点: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的目的是使人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1.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的,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在中国的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先通过合程序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
通过宪法和法律把执政党和政策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实际上是确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执政党的权威,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推行执政党的政策,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在宪法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2.党章中关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规定有哪些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直接规定与影响,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历来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
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4.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依法治国原则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②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③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狭义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也包括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1.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将政治制度理解为政治统治的性质和政治统治的形式的总和,即(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2.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服从政治制度是因为它具有(强制性)。
3.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由统治者通过制定宪法予以规定的)。
4.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5.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相互关系告诉我们,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6.思想文化制度主要体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等方面)。
7.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
8.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
9.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很大,任何一个国家为巩固和发展政治制度都必须建立与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
10.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1.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被称为(政治体制)。
12.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途径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1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始于(2006年1月1日)。
15.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则是(高效、精简、统一)。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五次)。
17.当代中国社会注意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18.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包括(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城市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19.当代中国行政制度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我国政治制度主要的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至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至第四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第一节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形式而言,属于同一类型,都具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的一般特征。
二、国体和政体的理解:我国人大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共和制政体,所依存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其组织和活动原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形式的基本要求。
所以说,我国人大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三、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民主集中制;4、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四、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为临时宪法)五、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第一次宪法。
第二节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义上讲,它不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狭义上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指它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它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1、最高立法权;2、最高任免权(会出题,详见书P19);3、最高决定权:(1)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生茶和批准国家的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4、最高监督权;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四、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
五、法律草案的表决:1、全国人大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对其他法律草案的表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表决方式采用的是法律草案一次性表决,而非逐条表决。
过去,法律草案通常采用举手表决,现在采用电子表决器表决。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复习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复习重点绪论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二、政治制度的特点三、政治制度的作用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一、什么是政治制度较宽泛的定义:【法】迪韦尔热:可以把一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分的特定社会团体的形式称为政治制度。
【美】阿尔蒙德:政治制度是负责维护社会秩序或改变这种社会秩序的合法制度。
【中】曹沛霖: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较狭窄的定义:【法】迪韦尔热:政治制度的狭义概念就是政府机构的总和,包括政党制度、选举方式、决策模式和压力集团的混合体。
【中】高放: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形式的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类政治实体加以遵循的相对稳定的各种行为准则。
二、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人类社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规范国家政权的准则以及规范那些本身不是国家政权,但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的准则●具有层次性(三个层次: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及国家结构形式——各类具体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由里到外。
●包括“法内制度”和“法外制度”两种存在形态●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之中三、政治制度的作用目标定向功能创制功能保障功能整合功能目标定向功能●一旦一种政治制度被确立,那就意味着它为社会确立了一个基本价值的目标框架,社会的其它制度要以这个框架为参照物,掌权者制定的政策要以这个框架为依据。
●当然,社会的具体目标在一种政治制度中不可能不发生任何变化,而是说这种具体目标的变化有一个限定的空间。
●良好的政治制度是能保障公共利益的确认和实现的组织公共权力的制度。
创制功能虽然创立制度的是那些掌握政权的人,而不是政治制度本身,但政治制度决定了什么人掌权,怎么掌权,以及掌权者决策或创立制度的规则等问题。
保障功能●一方面,通过限制人的政治行为来保障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这种限制作用,主要通过直接限制人的某种政治行为,以及通过在这种政治制度框架中制定的法律规范限制人的一些行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自己整理
第一章绪论1、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是1999年宪法修正案3、改革开发初,邓小平第一次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文献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1、文革时期,代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地方各级是“革命委员会”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1954年《宪法》规定,召集最高国务会议并担任其主席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民主爱国分子5、“文革”结束后,决定重新成立中央书记处的是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6、改革开放后,决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书记的是中共十二大7、1960年重新设立的中共中央局有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8、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的司法机关是司法部9、1957年司法体制改革后,直接领导司法机关的是中共党委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监察机构恢复设立的时间是1986年第三章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1、属于议会制总统制国家是法国2、我国国家机构按性质和职能划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1、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选民对选举名单提出不同意见的申诉,选举委员会作出处理的期限为3日内3、1979年选举法将直选人民代表大会的范围扩大到县级,首次规定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4、规定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是《选举法》1986年修正案5、1933年在中央苏区政府颁布的《苏维埃暂行选举法》规定的选举年龄是满16岁6、增加对人民代表罢免的内容是《选举法》的第三次修正7、《选举法》规定,主持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代表选举的本级选举委员会8、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9、我国第一部选举法颁布时间为1953年10、直接选举中,选民推荐代表候选人需要选民10人以上联名11、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大代表人数为36人1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举行会议时,罢免由该人代会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需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提出13、直接选举中,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的时间应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第五章第六章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通过议案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代表过半数2、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审判机关职务3、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国务院组成成员人选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代表过半数4、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组织完成下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是在本届全国人大期满的2个月以前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54年6、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大任期的法定人数是全体组成人员的2/3以上人数7、现行宪法规定,拥有宪法修改权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候选人的提名权属于全国人大主席团9、2006年《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中规定,县级以上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同一层级连续任职不得超过15年10、国家副主席的提名权属于全国人大主席团1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1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1-3人13、省级以上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10人以上14、县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有权任命县人民政府个别副县长、撤销个别县级行政首长副职的职务15、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提出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的法定人数为1/5以上代表16、1995年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人口超过8000万的省的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数不得超过85人17、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可向常委会提出本级人民法院质询案法定联名人数为3人18、省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其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5人以上19、现阶段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每届任期均为5年第七章当代国家元首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国家主席是刘少奇2、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利属于国务院3、以下实行议会总统制的国家是俄罗斯4、新中国成立之初,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5、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都缺位时暂时代理主席职位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6、宪法规定,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7、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是李先念,副主席是乌兰夫8、新中国成立后到1954年宪法颁布前,行使最高国家权利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章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1、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是“办法”2、国务院有权批准省级区域划分3、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是中共十五大4、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各部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的决定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5、海关总署属于国务院的直属机构6、决定国务院办事机构的设立、撤销与合并的是国务院第九章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1、1993年至2004年间,乡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三年2、我国地方政府会议制度中,被称为“行政首长办公会议”的是政府行政会议3、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是关税(中央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铁道、银行、保险等部门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和利润)。
2014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每章重点)资料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多选]政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历史性;(2)稳定性;(3)强制性;(4)合法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单选]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单选]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多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节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单选]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途径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多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是:(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
(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
(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4)实施公务员制度。
(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
(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
(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9)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10)按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多选]我国要想加强制度建设,就要着重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笔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1、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广义)将政治制度理解为政治统治的性质和政治统治的形式的总和,即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狭义)2、特点:①历史性;②稳定性;③强制性;④合法性3、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在社会各项制度中,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5、社会的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之间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性质是一致)6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起导向作用。
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记录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根本政治制度:①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②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区别: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
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
10、1986年,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1、政治制度的改革主要有:改革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出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改革行政体制、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多党合作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常考知识点汇总
2011年7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常考知识点汇总来源:武汉大学专升本录入时间:2011-06-19第三章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形式一、国家形式的涵义国家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也包括过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国家本质与国家形式的关系:国家本质决定国家形式、国家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起维护国家本质的作用。
国家形式在根本上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的。
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
君主制:l 古代:n 等级君主制-中世纪欧洲n 贵族君主制-古罗马n 专制君主制(中国)l 近代:n 君主立宪制u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u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战前日本&一战前德国)共和制:l 古代:n 贵族-古罗马n 城邦君主-古希腊l 近现代:n 议会制-德国n 总统制-美国n 半总统制-法国、瑞典n 委员会制-瑞士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邦联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最主要的区别集中表现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上。
P3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选择)三、中国国家结构形式中国人大制度的内容和特色P33四点(非重点简答)我国单一制的三种形式:民族区域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
P34(选择)第二节当代中国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概念国家机构是形式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内部只能和外部只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官吏和常备军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
――恩格斯(多选)二、中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师机关、国家审批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国家主席:国家主席的职权是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来行使的。
(2届连任)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1.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的,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在中国的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先通过合程序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
通过宪法和法律把执政党和政策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实际上是确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执政党的权威,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推行执政党的政策,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在宪法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2.党章中关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规定有哪些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直接规定与影响,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历来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
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4.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依法治国原则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②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③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狭义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也包括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党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统领关系的体制。
“国家的领导体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内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的体制。
事实上是“党政关系”中广义上的“政”。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它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党政关系或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出发点。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是哪些?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和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3.我国的归口管理制度是什么?党中央把国家的党政事务分为六大块分别由六个政治局常委分工负责领导,六大块分别是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
“口”是指政府工作的某些领域,类似于“系统”或“条块”。
中央在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干部制度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对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制度。
1953年,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工交口、财贸口、文教口、政法口等。
由同级党委的常委分口负责。
各工作部门政府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管理,以管理干部为主,而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有哪些变化?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①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②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③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分开问题,党和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关于干部的选拔、调配、考核和监督,党不应该直接干预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
④干部制度的变化(下放管理权限,党管干部类别的调整,党管干部方式的变化,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差额选举制度的形成)5.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党的中央组织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书记处。
在理论和实践中,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书记处是共产党的最核心的决策机构。
6.党管干部体制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中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逐步扩大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比例;第二、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方式;第三、提高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和公开程度;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表现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新提拔干部试用期制;第五、扩大干部交流范围;第六、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减少吏治的腐败,中共中央对策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关系是怎样的?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所谓革命党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
而执政党是指以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
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如下:目标和任务不同。
运用的手段不同。
组织方式不同。
(执政党一般有一个魅力型领袖,能一呼百应且还有一套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套铁的纪律来整合、凝聚全党。
)阶级基础不同。
(革命党一般认为现存的政权不合理,要起来推翻它,其所代表的是特定阶级的利益。
而执政以后则更加强调阶级调和,阶级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革命党意味着没有取得国家政权,它们与国家政权是对立的,而执政党意味着已经掌握政权,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一致的。
)2.如何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法制建设的转变。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现存政治体系和政权的信任、支持与认同。
)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革命党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社会基础比较单一,而执政党则必须扩大社会基础,要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从执政的技术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是什么?群众性团体是共产党执政的外围组织,它们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与纽带”。
群众性团体的工作是围绕党的执政而展开的,利益表达是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政策执行是充当执政党的助手,社会监督是为了发挥群众对执政党的监督,避免腐败。
第四章立法体制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因为它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全权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有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总理的更名,决定副总理及其他人员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人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政治文明其实就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法治化。
2.如何认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2年宪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党与人大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规定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这里涉及党如何开展领导问题。
党要实现好政治领导,同时又保证人大的国家最高权力的地位,党的领导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党上下要真正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不是依领导人的指示来治国。
要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支持人大的工作。
(二)在组织结构上,人大应该是党的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和党政不分的权力结构。
(三)在决策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使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党的决策只有通过人大的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四)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允许任何特权,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制度的代表或委员。
书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领导人大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党领导国家政权,人大行使国家权力,两者完全一致。
做到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独立行使职权。
(1)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2)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3)党组织带头遵守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决议3.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选举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问题:候选人的提名不够民主,候选人介绍办法不完善,选区及选举单位划分方式单一,直接选举的范围较小,选民对选举认识不深在县以下的选举中并没有完全实行直接选举和无记名投票原则;候选人与应选代表等额;选民不知道候选人背景等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全国人大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
)书本P18:全国人大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权利书本P2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国家立法权,法律解释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5.比较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监督权执行情况。
监督权具体可以分解为知情权、检查权、审议权和处置权。
在实践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对象主要是“一府两院”,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和两高的工作报告。
其次是质询,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质询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第二,加强了对司法监督的力度;第三,监督法性质的法律的出台等。
地方监督权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执法检查(2)“两评”工作(代表评议和述职评议)(3)个案监督(4)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6.如何认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大制度的完善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