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PPT课件
抗真菌病药PPT课件
肝毒性、胃肠 反应、皮疹、 白细胞减少
37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 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
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38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合成
感染。
23
咪唑类 克霉唑(三苯甲咪唑)
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 局部用药治疗各种浅部真菌 感染。
24
咪唑类 联苯苄唑
25
26
27
三唑类
氟康唑(fluconazole)
氟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孢子菌属等作 用。
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与氟胞嘧啶合用可增 强疗效。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效。
制霉素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粘膜浅表真菌感染。 口服吸收很少,仅适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注射 给药时制霉素毒性大,故不宜用做注射。局部应用
时不良反应少见。
17
18
非多烯类 灰黄霉素(grifulvin,grisactin)
主要用于各种皮肤癣菌的治疗。对头癣疗效较 好,指(趾)甲癣疗效较差。
常见有头痛、头晕等反应,恶心、呕吐等消化 道反应,皮疹等皮肤反应以及白细胞减少等血 液系统反应。
19
2.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azoles)抗真菌药可分成咪唑类和三唑类。 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
苯苄唑等,酮康唑等可作为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首选 药。 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可作 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20
作用机制
可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使真 菌细胞膜缺损,增加膜通透性,进而抑制真菌 生长或使真菌死亡。
《抗真菌药物》课件
哺乳期妇女
抗真菌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儿童
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根据年龄和 体重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
老年人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较弱,对抗真 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应谨 慎使用。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与预防措施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长期使用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真 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去疗效 。
唑类抗真菌药物
总结词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念珠菌、曲霉菌等有良好疗效。
详细描述
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 曲康唑、伏立康唑等。这些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念 珠菌、曲霉菌等有良好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总结词
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较强抗菌活 性。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如两性霉素B,是治疗深部真菌 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唑类抗真菌药物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是治 疗浅部真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如特比萘芬,主要用于治疗皮 肤癣菌感染。
其他抗真菌药物
如灰黄霉素、制霉菌素等,主 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02
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
抗真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概述
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治 疗同一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
联合治疗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或重症真 菌感染。
注意事项
联合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以及患者的耐受性。
04
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与 注意事项
抗真菌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肝脏损害
部分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异常,表 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抗真菌药(药物学课件)
抗真菌药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 康 唑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两性霉素B
酮 康 唑
氟 康 唑
抗真菌药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一)
类别
药名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严重深部真菌
的首选药
肝肾毒性、
血液毒性、
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伊曲康唑等。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抗生素类: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咪唑类: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
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
丙烯胺类:特比萘芬
嘧啶类 :氟胞嘧啶
抗真菌药
口腔念珠菌病
乙酰辅酶A
抗真菌药
【作用机制】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相关链接-唑类抗真菌药物
•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 于60年代末问世
• 1969年–克霉唑和咪康唑作为抗真菌药用于临床
• 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
• –可以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及体内深度的霉菌感染
• –还可口服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咪唑类抗真菌药
N
咪康唑
分子中含有咪唑环:
N
CH2
Cl
CH OCH2
制霉菌素作用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毒性更大,不作注射
用。口服用药用于免疫缺陷患者或肿瘤患者防治消化道念珠菌
病,局部用药治疗口腔、皮肤、阴道念珠菌感染和阴道滴虫病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课件内容概述
真菌感染基本知识:介绍真菌的生物学 特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等相关知识 。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希望医务人 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技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真菌感染防控与护理:阐述真菌感染的 预防措施、医院感染控制、患者护理等 方面的内容。
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详细介绍真菌感 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诊断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鼓励居民养成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减 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全球真菌感防控现状和未来展望
1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各国应加强真菌感染防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和应对真菌感染的挑战。
研发创新
加大投入,推动抗真菌药物和诊断技术的研发创 新,提高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防控水平。
实验室诊断
01
02
03
标本采集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 标本,如痰液、血液、皮 肤组织等,进行真菌培养 。
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 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情 况,鉴定真菌种类。
抗原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 中的真菌抗原,提高诊断 的敏感性。
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
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X线检 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如肺纹理增多、肺实变等 。
医护人员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穿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医疗器械管理
严格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确 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社区感染控制措施
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真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个人 卫生习惯。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减少垃圾堆积、潮湿环境等真菌滋生的 条件。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ppt课件
目前临床应用抗病毒药有五类
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型病毒(抗DNA):阿 昔洛维,阿糖腺苷,阿糖胞苷等。
抑制核糖核酸型病毒(抗RNA):病毒唑 (三氮唑)核苷。
激发宿主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 繁殖,干扰素等。
抑制病毒颗粒表面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 病毒释放;异喹啉类等。
阻止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和脱壳,防止宿主
细胞感染:金刚烷胺等。
7
8
抗病毒药
无环乌苷 (Aciclovir):用于局部和 全身的治疗或预防疱疹病毒性感染。 毒性低、口服副作用小。
疱疹净 (Idoxuridinum ):主要用于 疱疹性眼病。长期使用可影响正常角 膜上皮代谢,可有过敏症状。
9
抗病毒药
病毒唑 (Ribavirin):用于病毒性呼吸 道感染和疱疹病毒,如角膜炎、结膜炎、 口炎、小儿腺病毒肺炎等。妊娠不足3 个月的妇女禁用。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1
抗பைடு நூலகம்菌药
概述 各种抗真菌药的作用特点
2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于该药毒性较大,已减少 了对它的使用。
灰黄霉素:毒性较大、疗效差而停用。
酮康唑 (Ketoconazole):口服用于治疗 表皮和深部霉菌病的较好药物。不宜 与制酸药、抗胆碱药或H2受体阻滞药 合用。孕妇及有过敏史者禁用。
3
抗真菌药
密康唑 (Micoflazole ):临床用于白色 念珠菌、曲菌、新生隐球菌、芽生 菌及球孢子菌等深部霉菌病。 孕妇、 婴儿禁用。
氟康唑 (F1uconazo1e): 临床可用于 隐球菌病及阴道念珠菌病。口服或 静滴给药。 主要是胃肠道的反应, 偶有肝、肾及造血功能异常。
4
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临床用于浅 表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手癣、 脚癣、头癣、甲癣阴道念珠菌病、霉 菌性角膜炎及某些全身性霉菌病。主 要是胃肠道反应,一般不影响用药。
抗真菌药课件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真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真菌有效 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
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体内过程】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临床应用】
静脉滴注: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 染
胞嘧啶渗透酶
真菌细胞内
胞嘧啶脱氨酶
5-氟尿嘧啶 干扰DNA和RNA合成
参与核酸代谢
氟胞嘧啶(Flucytosin)
【临床应用】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临床上不宜单用,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
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局部用药) 酮康唑(局部、全身用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全身用药)
唑类抗真菌药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甾醇14-α去甲基 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 3.耐药产生少
4.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
唑类抗真菌药
【不同点】
1.克霉唑、咪康唑等全身用药毒性大, 仅作局部用药 2.三唑类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选择 性较高,毒性较小,体内代谢慢
卡泊芬净
【抗菌作用】
对真菌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有良好的抗 真菌活性
机制为非竞争性抑制1,3-β-D-葡聚糖 合成酶活性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导 致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
对各种浅部皮肤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
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鸟嘌呤代谢,干 扰敏感菌DNA合成
2024版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目录•引言•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防治策略01引言真菌感染的概述与现状真菌感染的定义和分类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包括浅表性、皮下组织和系统性感染等。
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真菌感染发病率上升,尤其是免疫受损人群。
真菌感染的危害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03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等。
01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真菌细胞膜功能或影响真菌代谢等途径发挥抗真菌作用。
02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烯类、唑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类等。
抗真菌药物的重要性及应用课件目的与结构课件目的介绍真菌感染的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提高医务人员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课件结构包括引言、真菌感染概述、抗真菌药物概述、各类抗真菌药物介绍、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部分。
02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真菌营养体基本单位是菌丝,多数真菌由菌丝分枝交织形成菌丝群,称菌丝体。
菌丝和菌丝体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真菌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
真菌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
030201真菌的形态与结构营养类型对温度的要求对酸碱度的要求对渗透压的要求真菌的生理与代谢01020304真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共生等。
真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生长温度为22~36℃。
大多数真菌喜中性或微酸性环境,最适pH 为5.0~6.0。
真菌对渗透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过高或过低的渗透压都会影响其生长。
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遗传物质真菌的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环境因素、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等。
基因表达调控真菌的变异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2)精选全文
1.3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Slide: Malcolm Richardson, 2002 Adapted from JP Donnelly
药代动力学特点
口服给药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达96% 。 食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下
降20%),因此应在进食后 1~2小时服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58%;药物在脑脊液中的
fluconazole
Slide: Malcolm Richardson, 2002 Adapted from JP Donnelly
药代动力学特点
口服可吸收给药量80-90%,不受胃酸的影响 (与伊曲康唑、酮康唑不同)。
氟康唑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1~12%)。脑 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到血药浓度的50-94%,对 正常和炎症脑膜均具强大穿透力。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分类
1. 吡咯类药物(azoles)
作赖用酶机 ,制 使: 麦这 角类固药醇物合通成过受抑阻制从细而胞 破色 坏素 了真P4菌50依细 胞的完整性;
供外用: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 酮康唑等。
供系统使用: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 康唑、伏立康唑等。
1.1 氟康唑
不易被透析除去
伊曲康唑具有高度的亲脂性、亲角质性及药物后效应,在富 含角蛋白的组织,尤其是皮肤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高4倍, 药物浓度在停药后可维持2~4周;甲真菌病治疗结束后,药 物在趾甲、指甲中可分别保持3、6个月。
临床应用
曲霉病 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非脑膜炎) 组织胞浆菌、孢子丝菌病等双相真菌-一线用药 对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疑为系统性真
3.由足放线菌属和镰刀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
不良反应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ppt课件
康
菌、曲霉菌菌属、镰
唑
刀霉属和荚膜组织胞
浆菌等致病真菌,对接
合菌无活性。
33
药代动力学特点 • 伏立康唑空腹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可
达90%以上
• 经静脉给予3mg/kg的剂量后,清除半
衰期为6~9h。
• 伏立康唑主要经肝脏代谢和消除,肝
功能受损时需要减量
34
用法与用量
• ①负荷剂量:
静脉给予6mg/kg,Q12h,连用2次。输注 速率不得超过每小时3mg/kg,在1~2h内 输完,输液浓度不得超过5g/L。
• 侵袭性肺曲霉病:伊曲康唑,危重患者亦
可选择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
• 肺隐球菌病: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
氟康唑治疗。
• 肺毛霉病: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
9
肺孢子菌肺炎
• 急性重症患者(呼吸空气时PaO2 ≤ 70mm Hg):
– SMZ-TMP(按SMZ 75mg·kg-1·d-1+TMP 15mg·kg-1·d-1)静脉滴注,分2次给药,每次 滴注6~8h,疗程21d。
mg/kg,qd,以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日 或隔日增加5mg,当增加至一次0.6-0.7 mg/kg时即可暂停增加剂量。
• 最高单次剂量不超过1mg/kg
15
注意事项
• 当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具有临床意义时,要考虑
停药或减少剂量。
• 当一个疗程的总剂量大于5g时可引起永久性的肾功
能损害。
• 本药与许多药物有配伍禁忌,因此宜单独滴注。 • 本药宜缓慢避光滴注,常规制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
为4至6小时或更长。
16
注意事项
• 两性霉素B可增加其他药物的肾毒性,与
抗真菌药(药理学课件)
•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 球菌引起,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 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
第一节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 • 嘧啶类抗真菌药,如氟胞嘧啶;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性。 3.毒性大,不作注射用,口服不易吸收,仅
适用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局部用药治 疗皮肤、黏膜等浅表部位的真菌感染 。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 灰黄霉素(grifulvin) 特点: 1.口服给药,但吸收较少。 2.对各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深 部真菌无效 。 3.口服用于各种皮肤癣病的治疗。对头癣疗 效较好,甲癣疗效较差。 4.由于该药毒性较大,现临床已少用。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较多。目前 主要局部应用治疗皮肤、黏膜及指甲的真菌感染。
一、唑类抗真菌药
• 联苯苄唑(bifonazole) 抗菌活性比其他咪唑类药物高。起效
快,作用时间长。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 感染。 • 氟康唑( fluconazole)
口服和静脉给药均可。用于治疗隐球 菌性脑膜炎、白色念珠菌感染、体癣、甲 癣等,也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 的首选药。不良反应较咪唑类少。
膜的通透性 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真菌 死亡。 ③真菌对此类药较少产生耐药性。 ④与咪唑类比,三唑类毒性较小,且抗菌活 性更高。
一、唑类抗真菌药
• 酮康唑( ketoconazole) 口服用于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
亦可局部用药。口服不良反应多。 •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口服不易吸收,毒性大,只局部给药治疗浅 部真菌感染。 • 咪康唑( 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
抗真菌药物 ppt课件 共52页
1-5mg
根据全身反应
(0.02-0.1 mg/kg )
每日或隔日增加5mg
0.6-0.7 mg/kg
最高单次剂量不超过1mg/kg。
17
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
肾脏 低钾血症 恶性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肝脏 血液系统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过敏性休克、皮疹等变态反应偶有发生。 注射部位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外用可有局部刺激。
类过敏反应。
36
伏立康唑—用药须知
输注速率不得超过每小时3mg/kg,在1—2h 内输完,输液浓度不得超过5g/L。
本品在静脉滴注前使用5ml专用溶媒溶解, 再稀释至2-5mg/l,不宜用于静脉推注。
静脉用药的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
37
中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得经静脉给药。 片剂应在餐后或餐前至少1小时服用。 由于口服片剂的生物利用度很高,所以在有
伊曲康唑-注意事项
长期治疗时应注意对肝功能的监护,且不得与 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
注射剂不可用于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小 30ml/min的患者。
不宜与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合用, 宜餐后给药。
31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商品名: 威凡 威凡
伏立康唑
规格: 200mg 200mg×10片 50mg
不易被透析清除。
28
伊曲康唑-不良反应
常见胃肠道不适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三联征——高血压、低血钾、水肿(如肺水肿) 有个例报告出现了外周神经病变和Stevens-
Johnson 综合症(重症多形红斑),但原因不明。 长期治疗的患者中有70%发生血清转氨酶升高
《抗真菌抗生素》课件
探索抗真菌抗生素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以及如何管理和减少这些副作用。
2 安全性事项和潜在风险。
抗真菌抗生素的应用和局限性
医疗应用
描述抗真菌抗生素在医疗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以及 成功案例。
环境局限性
探讨抗真菌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局限性和潜在负面影 响。
结论和展望
总结抗真菌抗生素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抗真菌抗生素
这个PPT课件将向您介绍抗真菌抗生素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以及它们在真菌 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研究的背景
了解药物研究的历史和意义,了解为什么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至关重要。
真菌感染和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
了解真菌感染的类型,了解 常见的真菌感染症状和风险 因素。
抗真菌药物
介绍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 如抗真菌激素和抗真菌药物 的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详细解释不同抗真菌药物的 分类和常见代表药物。
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
新的药物研发
介绍最新的抗真菌抗生素研究进展,包
多药耐药问题
2
括新药物的开发和先进的研究技术。
探讨抗真菌抗生素面临的多药耐药问题
和应对策略。
3
生物合成路径
解释利用生物合成路径研究抗真菌抗生 素的新方法和发现。
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
真菌感染一线首选ppt课件
9
5. 威凡®产品说明书。
改变三
抗真菌药物的组织分布 药物名 氟康 伊曲康 伏立康 卡泊芬 两性霉 称 唑 唑 唑 净 素B <5% 肺组织 100 200% 1100% NA % 浓度/ 血 药浓度 CSF浓 60% <5% 50%NA <4% 度 /血 100%
药浓度
2019 Mattiuzzi G.BR J Heamatol 2005 131:287 热病 - 2007-《抗微生物治疗指南》---37版 10
n=656 n=51 n=43 n=29 n=24
0% 20% 40%
-
99% 66-96% 100% 89-95% 100%
60% 80%
* 100% 敏感率 (%)
黑曲霉
黄曲霉Βιβλιοθήκη 杂色曲霉土曲霉*敏感标准基于 2019 MIC≤1µg/mL
4
Scott LJ et al. Drugs. 2007;67(2):269-298.
皮 炎 芽 生 菌
粗 球 孢 子 菌
镰 刀 菌 属
足 放 线 病 菌 属
+在某些资料中,黑曲霉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为36%-45% *在某些资料中,土霉素对两性霉素 B的敏感率为25%-38% 2019 5 参考各产品说明书:汪复 张婴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改变一
抗 真 菌 药 物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两性霉素-B
+++ +++ +++
++ ++ +++
+++ +++ +++ + ++ +++
+++ +++ ++ mic↑ +++ +++ ++ mic↑
+++ +++ ++ mic↑ +++ +++ ++ m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灰黄霉素
目前仍是治疗多种系统真菌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两性霉素B可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 从而改变膜通透性,引起真菌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如氨 基酸、甘氨酸等)和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外渗,导致 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两性霉素B药代动力学特点
两性霉素B口服吸收不良且不稳定(<5%),仅能 静脉滴注。
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
真菌(fungi)
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 以腐生、寄生、共生或超寄生方式吸收养料 仅少数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
体 细胞壁含几丁质(chitin)和葡聚糖(glucan) 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繁殖
真菌的结构
细胞核
细胞壁 细胞膜
人类致病真菌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Wood’s灯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等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抗生素 化学合成抗真菌药物
.
抗真菌抗生素
多烯类
非多烯类
两性霉素B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其它
匹马霉素
放线菌酮
曲古霉素、克念菌素、 汉霉素和萨拉霉素
在已记录的50,000~250,000种真菌中,与人 类疾病有关的不足200种
这些真菌生活在自然界,一般不需依靠人或动物 而生存
人类的真菌感染源均来自外在环境,通过吸入、 摄入或外伤植入而获得
少数真菌可对正常人致病,大部分则只在某些特 殊条件下致病,多侵犯衰弱的宿主
目前认为任何一种可以在宿主体温和低氧化还原 状态(受损组织的一种状态)下生存的真菌均属 潜在性人类致病菌
后发病 感染后痊愈的患者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只有少数成为慢性
患者,在组织中产生肉芽肿样反应 在免疫低下患者也常引起疾病,是艾滋病密切相关的疾病 在衰竭或免疫受损的患者,所致的感染常为致命性,对抗
真菌药物治疗无反应,或治疗后复发而导致死亡
条件致病菌
由低毒性和适应性较差的菌如烟曲霉等组成,大 多数致病菌是在土壤、空气中普遍存在的腐生菌
为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静脉滴注前半小 时可服用抗组胺药物或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在滴 注液中加氢化考的松25mg或地塞米松2~5mg; 鞘内注射时与地塞米松同时使用。
两性霉素B脂质基
耐受性较好,可在短时间内输入较大剂量,毒副 反应明显减少
凡对两性霉素B疗效不佳的严重感染者、产生严 重毒副反应者、由于肾损害而禁用者可采用脂质 基制剂
常通过吸入致病菌孢子而发生感染 由真正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引起
真正的致病菌
仅由少数致病菌组成,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等 可以侵入没有明显易感因素的正常宿主 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起的感染是无症状的或仅有轻微症状,
短的病程 多发生在这些真菌的流行区,在吸入释放到环境中的孢子
丙烯胺
如 特比萘芬
角鲨烯
唑类
如 氟康唑
羊毛甾醇 麦角固醇
K+
Mg 2+
多烯类
如 两性霉素 B
核酸合成 核苷类
如 5-氟胞嘧啶
甲壳质合成 尼可霉素
葡聚糖合成 棘白菌素类
如 卡泊芬净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两性霉素B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双 相真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
目前有三种类型,即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 素B脂质体复合物和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剂
制霉菌素
抗真菌作用和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对念珠菌 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制霉素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粘膜浅表真菌感 染。口服吸收很少,仅适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注射给药时制霉素毒性大,故不宜用做注射。
局部应用时不良反应少见。口服后可引起暂时性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பைடு நூலகம்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脂质体制霉菌素注射剂
抗真菌作用与制霉菌素相同,对某些耐两性霉素B 菌株亦有作用
试用于念珠菌血症患者经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 失败者有效率60%
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粒细胞减少发热者均获相当 疗效
用药后患者耐受性好,肾毒性、低血钾及代谢紊 乱等不良反应均较两性霉素B为少,发热、皮疹、 肝功能异常少见
化学合成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
酮康唑 克霉唑 益康唑 咪康唑 联苯苄唑 舍他康唑 异康唑
三唑类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力康唑 泊沙康唑 雷夫康唑
丙烯胺 类
萘替芬 特比萘芬 布替萘芬
硫脲类 棘 白 菌 托西拉酯 素类
硫双萘酯 卡泊芬净
利拉萘酯 米卡芬净
安杜拉芬 净
吗啉类
阿莫罗芬 其它 氟胞嘧啶
作用机制
乙酰辅酶A
发生于有潜在疾病、或疾病治疗后引起衰竭或免 疫受损的个体
在大多数病例,感染可引起明显病变 感染消退后并不产生保护作用 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镰刀
菌病等
易感因素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器官移植 导管技术 静脉高营养 重度烧伤 AIDS…….
蛋白结合率90-95%,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缓慢以 原形自肾排泄,每日约2-5%的给药量由尿排出, 可维持到停药7w后。
吸收后仅有微量药物进入脑脊液,因此,用两性 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需鞘内注射(与5-Fc 合用)。
不易透析除去
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
寒战、高热等输注反应以及肾损害几乎在每例静 脉用药者都会发生。
真菌病分类
浅部真菌病 皮下组织真菌病 系统性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是指限于皮肤最外层、毛发、甲板和 黏膜的感染
主要是皮肤癣菌病和浅表念珠菌病 感染大多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如:头癣、须癣 、体癣和股癣 、手癣和足癣、
甲癣和甲真菌病等皮肤疾病!
皮下组织真菌病
是侵犯真皮、皮下组织和骨骼的真菌感染 常通过外伤后植入土壤和腐败植物中腐生的病原
体而发生感染 疾病可局限于外伤植入部位或播散到临近组织 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乡村人口,居民常赤
足或着装较少 通过血液或淋巴管引起的广泛播散较少见
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 足菌肿等
系统性真菌病
感染常起源于肺,可以播散到全身许多器 官
致病菌腐生于土壤或腐败有机物中,或作 为植物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