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2. 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3. 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了解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

4. 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2. 基本概念: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 光合作用原理:a. 光反应:介绍光反应的场所、过程及产物。

b. 暗反应:介绍暗反应的场所、过程及产物。

c.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通过图示讲解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介绍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 光合作用的应用:a. 农业生产: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b. 环境保护:光合作用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6.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8.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概念、化学方程式。

2.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场所、过程及产物。

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4.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光合作用的概念。

b. 简述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c. 论述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d.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答案:a.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能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3)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及探究过程。

2. 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2)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的解读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 利用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2. 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如绿叶、二氧化碳、光照设备等);3. 相关视频资料;4. 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2)展示光合作用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

3. 课堂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解析物质和能量的变化;(2)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高中生物】5.4优秀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课时)

【高中生物】5.4优秀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从容说课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也真实地显示出生命系统的自主性和高度有序性。

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索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课本将为学生提供光合作用的研究史料,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受到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熏陶,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因此,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讨论这一部分史料。

光合作用内容的学习始于绿叶中色素吸收和转化光能,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好《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探究性实验,并借助投影机、三棱镜和新鲜菠菜叶片滤液和新鲜胡萝卜滤液等材料做好绿叶中色素吸收光谱的演示实验,通过叶绿体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是本小节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这两个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并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高度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尝试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去调查和收集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并组织好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所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熏陶,并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024年新课标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新课标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新课标光合作用教案高中生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光合作用》,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

主要涉及章节第3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光合作用实验装置。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光伏发电、温室栽培等,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3. 例题讲解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实质及其联系与区别。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物的。

6.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实验现象。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概念2.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4. 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过程。

(2)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结合实际应用,谈谈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同时影响气候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的内容。

在此前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有机物、细胞的结构和细胞器等知识。

这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提供了氧气和养料。

因此,光合作用是细胞能量代谢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阐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不断提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分析、推理、评价及实验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形成把理论付诸实践,用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三、重难点1、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2、难点对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分析四、教法学法教师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成员讨论完善。

小组代表展学,其他成员补充完善。

注意利用典型例题即时强化巩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据估计,地球上的自养植物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约4--5千亿吨有机物。

2、这些有机物中所含能量相当于10,000,000亿千瓦时的电能。

3、三峡电站2012年的发电量为1000亿千瓦时。

(通过数据,吸引学生兴趣,突出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重视)(二)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_____,利用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储存能量的_______,并释放出_______的过程。

播放flash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动画在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为分析过程打下基础)(三)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完成导学案“探究一光合作用的过程”相应内容1.完善光合作用的图解2.辨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光反应暗反应图解条件场所物质转化能量转化联系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完善课后作业:结合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分析C3、C5、ATP、[H]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变化。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篇一:光合作用教案】【篇二:光合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讲完过程后,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

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学生情况,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重要性。

2.掌握光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反应的过程、实验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光反应的机理、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具: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光源、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纸。

2.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提问:光合作用包括哪两个阶段?2.学生回答:光反应和暗反应。

二、探究光反应的基本过程1.教师展示光合作用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反应现象。

3.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4.学生回答:观察到气泡产生,说明光反应产生了氧气。

三、分析光反应的机理1.教师讲解光反应的机理,包括光子吸收、电荷分离、化学能转化等。

2.学生提问: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3.教师回答: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

4.学生提问:光反应产生的化学能储存在哪里?5.教师回答:光反应产生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四、光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1.教师示范光反应实验操作,包括光源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步骤等。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反应现象。

3.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4.学生回答:注意光源的稳定性、实验装置的密封性、实验数据的记录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机理1.教师提问:请简要回顾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机理。

2.学生回答:光反应的基本过程是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

光反应的机理包括光子吸收、电荷分离、化学能转化等。

二、探究光反应的影响因素1.教师提出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光反应的进行?2.学生回答:光源的强度、光照时间、温度、水的浓度等。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光反应的影响。

关于光合作用教案(优秀7篇)

关于光合作用教案(优秀7篇)

关于光合作用教案(优秀7篇)关于光合作用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重点)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难点)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标: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重点)3、情感目标: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2、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

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回答:叶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二、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4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片,对照书P36的“叶片立体结构模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称。

[想一想]:(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2)上表皮的气孔少,下表皮较多;上表皮靠近栅栏层,下表皮靠近海绵层。

(3)气孔的开关受保卫细胞控制。

[小结]:叶片的结构表皮——保护作用气孔——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栅栏层——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内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案-4_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_教学设计_教案_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案-4_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

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总结: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二、叶绿体的结构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外膜叶绿体内膜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基质:含酶[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绿色植物叶片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植物有什么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通过光能将水分解产生氧气和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利用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10分钟)1. 提问: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同时也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条件(10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 介绍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提问:光合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和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因素。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和条件。

2. 强调光合作用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2. 光合作用的意义3. 光合作用的过程4. 光合作用的原理5. 光合作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制造自己所需的有机物。

2. 讲解: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和原理。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实例分析:分析光合作用在农业、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

7. 作业:布置有关光合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探索精神的尊重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光合作用的历史探索,包括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萨克斯、恩格尔曼和卡尔文等科学家的贡献。

重要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及各位科学家的贡献。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4.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法,以科学家的探索故事为主线,引发学生兴趣。

使用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包括实验过程和科学家们的发现。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教案标题: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来源;2. 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3. 掌握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光的性质和来源;2. 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2. 实验材料:水果、酵母、糖、试管、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光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出问题:你知道光从哪里来吗?光对生物有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光的来源:太阳是地球上光的主要来源,通过光的传播使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事物;2. 介绍光的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传播和传递能量;3. 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的过程;4. 解释光合作用的方程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2. 实验步骤:a. 将一些水果剁碎并放入试管中;b. 加入适量的酵母和糖;c. 将试管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并用白纸盖住试管;d. 观察实验的变化,记录下来;e.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能才能进行。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讨论光合作用的重要性;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提出问题:你认为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短文;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2024年新课标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新课标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新课标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2.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条件。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碘液、清水、滤纸、剪刀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张绿色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绿色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2)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有什么关系?2.知识讲解(1)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叶绿体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3)讲解光合作用的意义: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3.实验演示(1)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实验目的。

(2)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解释实验现象。

4.学生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步骤。

(2)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作业布置(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细胞呼吸。

(2)完成实验报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1.导入(1)展示一张绿色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绿色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2)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有什么关系?2.知识讲解(1)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叶绿体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载玻片、洋葱表皮细胞、碘液等。

2. 教学材料:PPT、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光合作用的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并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实验。

2. 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

2. 学生分享应用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的现象,并和家长分享光合作用的知识。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三单元 第9讲 光与光合作用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三单元 第9讲 光与光合作用

第9讲光与光合作用一、考纲要求: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3.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二、教学目标:1.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了解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理解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及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3.比较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概括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实质。

4.掌握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考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及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知识梳理:1.捕获光能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由图可以看出:(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模式图(2)结构⎩⎪⎨⎪⎧外表:①双层膜内部⎩⎪⎨⎪⎧ ②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③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分布有 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决定(3)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拓展延伸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三大因素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连线)拓展:下面是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恩格尔曼和萨克斯的实验示意图,请分析:(1)恩格尔曼实验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有什么巧妙之处?提示 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2)恩格尔曼实验要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排除氧气和除极细光束外的其他光的干扰。

(3)萨克斯实验中进行“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消耗掉细胞中原有的淀粉,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4)萨克斯实验中在染色前通常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目的是什么?提示防止叶片中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之一,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同时,光合作用对必修1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对后面必修3中的稳态、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而且光合作用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

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阐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1.2辨析光合作用相关的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知识;2.1.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重现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2.2.2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学习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2.3.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探究学习,感悟科学家专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事物,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利用光能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倡导“绿色环保出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3.2通过对光合作用结构基础的分析,增强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念的体会。

2.3.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3.1学生已经在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中学习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基础知识,特别是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概念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因此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有一定的认识,为这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教材《生物必修1》的第六章“光合作用”,具体内容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和光合色素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反应的基本过程,理解光反应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认识光合色素的功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反应过程中电子传递链的理解,光合色素的功能。

教学重点: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提出光反应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详细讲解光反应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电子的传递、ATP和NADPH的等。

(2)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介绍光合色素、酶等物质的作用。

(3)光合色素的功能:讲解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及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巩固光反应知识。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光反应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光反应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光反应的基本过程2. 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3. 光合色素的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反应的基本过程。

(2)列举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3)解释光合色素的功能。

2. 答案:(1)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光能的吸收、电子的传递、ATP和NADPH的。

(2)光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物质:光合色素、酶等。

光合色素负责吸收光能,酶参与光反应中的化学反应。

(3)光合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驱动光反应的进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涉及的主要物质掌握较好,但对光合色素的功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市赛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市赛一等奖
A.叶绿体 B.类囊体
C.叶绿素 D.叶绿体基质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暗反应的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同学们课下要多看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巩固暗反应的过程
[H]酶
C3的还原:C3+ATP(CH2)+C5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以同桌为单位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并在全班进行展示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场所是(A )
A.叶绿体基质 B.类囊体薄膜
C.线粒体基质 D.线粒体内膜
2.光合作用发生的部位是(A )
教师姓名
杨静
单位名称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
填写时间
学科
生物
年级/册
高二必修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难点名称
暗反应的过程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光反应掌握不扎实,暗反应的学习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暗反应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学生不易理解,对过程死记硬背。
难点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对光反应的回顾
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的巩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设疑:
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了暗反应的一些变化
对暗反应进行归纳:
条件:有光无光都可以
场所:叶绿#43;C52C3

2024年初一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初一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初一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一生物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意义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植物、光源、二氧化碳发生器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1)定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3)意义: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光合作用实验。

(1)实验目的: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氧气。

(2)实验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②将植物放入实验装置;③观察氧气产生;④收集氧气。

(3)实验结果:植物在光的作用下产生氧气。

4. 例题讲解: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2)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5. 随堂练习:分析生活中影响光合作用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意义。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在夏季,植物生长得更快?(2)为什么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增施二氧化碳?2. 答案:(1)夏季光照强度大、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2)增施二氧化碳可以提高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五年级青岛版科学光合作用教案

五年级青岛版科学光合作用教案

优秀的五年级青岛版科学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料。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能说出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验证光合作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的能力。

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科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掌握验证绿叶制造淀粉和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设计中的单因子变量原则,能够辨析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实验材料和器材,如绿叶、酒精、碘酒、水、锥形瓶、酒精灯、石棉网、漏斗、火柴、带火星的木条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绿色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它们生长所需的养料来自哪里?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光合作用。

2.探究新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让学生阅读实验资料并思考:柳树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不仅仅来自土壤,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2、 能力目标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1 教材分析《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讲述了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两个方面的知识。

在性别决定方面,以人为例讲述了XY类型的性别决定方式。

在伴性遗传方面,以人的色盲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分离规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思想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2)基础知识目标:A、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B、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

(3)基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1.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材重点: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2 说教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精心设疑激趣,以趣激学的教学方法。

(3)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教学用具:录像、投影片、计算机和色盲检查图。

我注重了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诱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教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获得一仲满足、一种快乐、3 说学法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4 说教学过程我认为。

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4.1 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在上这节课时,我先用录像展示鸡蛋孵化→小鸡→生长发育→成鸡的简短而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这录像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成鸡又分雌雄性别,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①这些生物个体同是由鸡蛋(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②为什么有些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呢?要正确回答这些间题,就让我们来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吧!”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产生价值取向,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准备主动积极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4.2 基础知识目标A的学习用计算机演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让学生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可以说明什么问题?通过类比、推理、归纳,很自然就可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因而产生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再设问,“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再用计算机动态模拟“人类性别决定示意图”的课件。

由于此时学生正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经教师启发点拨,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目标A的学习任务。

在讲完新知后,用投影片提出两个问题:“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仲说法对吗?为什么?在战争年代,一国王想让他的国家男丁多些,而制定了一条法律……。

问国王能如愿吗?为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4.3 基拙知识目标B的学习首先展示“色盲检查图”这一“教具”,再通过投影片投影“一个色盲患者家系谱”,让学生从这个色盲患者家系图谱中找出特点。

着重讲解色盲遗传机理,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婚配六仲情况的基因型和外在表现,然后按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明胶上写出遗传方式图解,每一仲婚配的遗传方式,各请一代表到讲台,在投影仪上叙述自己的答案,并把四种遗传图解都留在投影仪上,经过讲评纠正,共同总结出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特点。

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我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实现其思维活动的两次飞跃: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即对色盲遗传现象的解释到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的揭示);二是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飞跃(即用红绿色盲的遗传原理用于实践,解决各种人群色盲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始终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的精神状态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基础知识目标B的学习任务。

4.4 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由提问学科学的目的在干应用科学。

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间题,这是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不开的。

针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安排学生进行答疑活动,即由学生自己结合新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提问和答辩。

如果学生提不出间题,就给予提示诱导,鼓励学主大胆地对已知结论和未知事物进行怀疑、联想和想象,促使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形成自己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法,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生万物,适者方存。

欢迎光临高中生物教与学论坛秋雨潇潇蝶恋花∙ 个人空间 相册 ∙组别:版主 ∙性别: 男 ∙来自:江西 吉水 ∙铜币: 193461 ∙帖子:36628 ∙ 注册:2006-12-13 2009-12-04 22:12 | 只看楼主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回复: 高中生物说课稿欣赏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

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

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

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

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

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

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

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

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

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

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

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

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

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过程(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

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

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

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

提问: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3什么叫四分体?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