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唐代琵琶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7卷第3期2012年3月
Vol.7No.3Mar.2012
简析唐代琵琶的发展
陈雪慧
(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江苏南京,211111)
[摘
要]
琵琶是一种优秀的弹拨乐器,历史悠远,被誉为“弹拨之王”,其音色优美、曲调丰富、表现力强,感人至
深。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数次高峰期,唐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唐朝,我国琵琶艺术、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及笔者自身对琵琶文化的领悟,对唐代琵琶发展的历程及其对域外音乐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探析。[关键词]唐朝;琵琶;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
J632.3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陈雪慧(1989—),女,本科,研究方向为音乐。
琵琶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炫耀着绚烂的光彩,尤其是在唐代,琵琶艺术几乎达到了鼎盛。唐朝是曲项琵琶演奏大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起弹拨方式主要为横式弹拨。琵琶文化之所以在唐朝得到如此昌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促使了琵琶文化的发展;其次就是艺人精湛的技术及大胆的改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记谱法的改进使乐谱为传播琵琶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琵琶音乐艺术在唐代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在演奏技艺、形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从而让琵琶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因此琵琶艺术在唐朝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当代,琵琶艺术的社会环境资源也非常成熟,具备了深厚的社会底蕴。因此,若借鉴唐代琵琶艺术发展的经验,中西结合,在继承传统琵琶音乐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将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元素融合进来,必定可以将琵琶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一、唐代琵琶的地位
在唐朝,琵琶是一种十分流行、广泛普及的弹拨乐器,其音色优美、曲调丰富、表现力强,感人至深,在当时的音乐艺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普及相当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很喜爱琵琶,尤其是文人骚客的最爱,很多的诗人名家都留下了大量的相关诗章。不管是在繁华的京城长安,还是在西部偏远的凉州都随处闻琵琶声。唐朝的宫廷还设置了“大乐署”、“教坊”等音乐机构,并且开设了琵琶专业演奏课程。唐代著名的“燕乐”中的主要器乐便是琵琶,起主奏、领奏作用。《宫词》中的“琵琶先抹《六么》头”便是最好的说明。琵琶不单单是得到了宫廷贵族的溺爱,还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据《乐府杂录·琵琶》记载了最早一次琵琶比赛,由琵琶第一手康昆与僧人善本在天门街开擂一决高低,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琵琶音乐的魅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间对琵琶艺术的鉴赏能力及普及程度。
二、唐代琵琶的改革与创新
(一)唐琵琶形制的改革
唐朝琵琶的外形主要是将传统的直项琵琶与西域传进来的曲项琵琶结合而成的半梨形。将曲项琵琶的四项改为直项琵琶的多柱,增加了音柱的数量,拓宽了音域,使得琵琶演奏技艺更加丰富。琵琶的琴身通常采用红木、乌木、紫檀木等,而面板一般采用梓木、楸木等。其中紫檀木在唐琵琶的应用较为广泛,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六面唐琵琶,其中的五面均为紫檀木。根据《明皇杂录》的记载,杨贵妃的琵琶是采用紫檀木中的上上品(逻沙檀木)制作而成。此外,也有用石玉材料做琵琶的,比如唐琵琶高人贺怀智使用的琵琶便是“以石为槽”。唐琵琶的弦通常有以下几种材质:丝弦、鵾鸡弦、皮弦、狗肠弦等。唐琵琶的中下部往往会嵌入皮制饰件,称之为“捍拨”。主要起到以下两个作用:第一,保护面板,避免拨子碰撞面板二损坏面板;第二,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体现琵琶使用者爱美的心情。
(二)唐琵琶弹奏方式的改进
虽然唐琵琶仍然以拨弹为主,但是指弹的方式已经开始出现。由拨弹到指弹是琵琶演奏技艺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唐琵琶的很多演奏艺人的演奏技艺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弹拨的力度、速度变化自如,将曲目中的诗情画意、热闹沸腾、粗狂、细腻、柔和、快乐忧伤等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感人肺腑。
曲项琵琶是在南北朝时经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往往就地取材,比如琴弦也多数采用动物的筋、植物的藤、皮等,由于琴弦比较粗糙,因此必须要用拨子才能弹拨发音,而且当时的弹奏技艺非常的单一,只有正拨、反拨等,但是其发音粗犷洪亮,比较符合北方游牧民族那种粗犷不羁的生活。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外域间的各种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当然,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再加上当时的燕乐的盛行,将琵琶推向了发展的高峰,琵琶成为当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雅俗共赏的乐器。琵琶在唐朝宫廷演
奏中独占鳌头,占据领衔地位。唐琵琶是将曲项琵琶与传统的直项琵琶(秦琵琶)融合而成,历经演变以改进,它在乐队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高,直到在宫廷“燕乐”的演奏中成为独奏乐器。由于当时的琵琶琴弦采用的是皮筋,而且采用拨子弹拨,这已经严重阻碍了琵琶的发展。
琵琶自从流传到中原后,其风格也逐步产生了变化,早起北方那种质朴刚毅之气逐渐被南方的淡雅秀丽之色所侵染,琴弦也逐渐由“丝竹”取代以前的“弦索”。南方的养蚕业较为发达,琴弦也逐渐利用蚕丝制作。但是这种丝质的琴弦张力较小,音量比较低弱,很难适应拨子的弹拨。加之,硕大的拨子演奏不能适应快速、连续、多变的演奏动作的要求。因此,为了使得琵琶弹奏起来更加灵活自如,便出现了指弹演奏技巧。《琵琶录》所载“贞观中,裴路儿弹琵琶始废拨用手,今所谓搊琵琶是也”。出现了唐代贞观(公元627-649)裴神符开始废拨子改为手弹奏,时称“搊琵琶”。杜佑《通典》记载:“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是也。”敦煌石窟中也有手弹五弦阮的唐壁画。这些都说明了唐代开始琵琶弹奏已经开始改为手弹了,这一重大的改革,让琵琶演奏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将曲目演绎得优雅流畅,也为琵琶艺术今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演奏姿势的改进
琵琶的演奏技艺在唐朝后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其中最为重大的变革便是横抱演奏改为竖抱演奏。唐代以前的琵琶演奏是斜抱或者横抱的。这种姿势还是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比较适合于在马上弹奏,那时候的琵琶只有4个音柱,左手不需要换把。后来西域的曲项琵琶流传进来后,品位增加了,以前那种横抱演奏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应了,因此,逐渐地改为了竖抱演奏。琵琶横抱的演奏方式转变为竖抱演奏的方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演变而成的,符合乐器发展的规律,让琵琶在乐器制作、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上更具有独特之处,使之与其他弹拨乐器有更大的区别。琵琶的演奏姿势在改进以后的发展空间更加的广阔,更具发展前景,为琵琶艺术今后的发展打下了牢靠的根基。
(四)音域的增加
唐初期的琵琶在传统琵琶的基础上吸收了曲项琵琶的梨形特点以及发音特点,其音位在四弦四项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十个品位。琵琶发展到唐朝后期,其结构又得到了改进与提高,音位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了十六个,即我们常说的四相十二品。此外,琵琶的颈部也进行了加宽,下部的共鸣箱变窄了,以方便左右按压下部的音位,此时的琵琶形制也基本上定型,其音域也大大地增加了,演奏技艺也得到了空前的改进与发展。
三、唐代琵琶对现代音乐文化的启示
琵琶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唐朝发展至高峰,与唐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盛世,国力强大无比,统治阶级的思想开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的唐王朝,民族自信心高亢激昂,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与外域文化交流频繁,造就了琵琶艺术走上了中西结合,强势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含蓄、柔美、怡静、内敛、婉约,从而使外来的曲项琵琶能够潜移默化并和土生土长的直项琵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迅猛地向“中国化”的方向挺进。琵琶艺术在唐朝迅猛的
发展,是中外音乐文化结合,相互融汇的结果。唐王朝的统治者政治思想开明,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尤其唐王朝开明的对外政策,与许多的域外国家保持着十分友好的交流往来,这给大量的优秀的外域文化流传之长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王朝,这也促使了西域的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发展。这些充满西域风情的音乐文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唐朝人民的文化、生活。唐琵琶的发展、改进、发扬,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首先,琵琶是从西域流传至中原的一种弹拨乐器,它的前期发展也深得西域音乐家们的心血倾注。其次,曲项琵琶流传至中原后,受到了中国传统直项琵琶的影响,中原人民的才华、智慧、学识、修养等进一步丰富了琵琶艺术的文化内涵,让琵琶艺术更具文化底蕴,让其表演意境更具诗情画意。尤其是在唐琵琶艺术中将中国的诗文化融合进去,从而大大增加了唐琵琶艺术的高雅之气。
从唐琵琶的发展历程可见,不管是任何一种音乐文化想要获得生存、发展、进步,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还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态度,以便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间的互相交流、互补。作为胡乐器的琵琶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等过程,成为了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的音乐器乐学习、借鉴。
较当时唐琵琶艺术发展的时代,当今中国也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文化底蕴,也有着对外开放的政治策略,因此,现代琵琶音乐艺术也可以借鉴唐琵琶的发展经验,走中外结合的道路。只有对传统琵琶音乐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的同时,结合西方音乐的优秀元素,才能将琵琶艺术的发展推向又一个高潮。
琵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在唐王朝得到了空间盛世的发展,不但得益于当时唐朝的国力强盛、政策开明,还倾注了无数音乐艺术家的心血。唐琵琶的盛行也体现了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发展模式。唐琵琶的发展不但对中国的琵琶艺术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还对域外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朝鲜、日本等国家的琵琶艺术的发展受益匪浅。
唐琵琶的发展与贡献为我们今天的琵琶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民族音乐同样应该借鉴唐代琵琶的经验,吸收其它不同文化的长处,使我们的琵琶艺术及民族艺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48.
[3]屈红梅.任丽萍唐代艺术交流对乐舞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8).
[4]刘海峡,王维涛.对唐代宫廷音乐高度繁盛的分析与思考[J].社科纵横,2005(10).
[5]宁立军.琵琶常用演奏技法与音乐内容的表现[J].艺术探索,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