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平衡与人民币汇率调整概述(doc 15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平衡与人民币汇率调整概述(doc 15页)

国际收支平衡与人民币汇率调整

樊纲

一、消费、投资与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一)中国的外贸平衡与中美间贸易的不平衡

中国出口增长确实很快,但在过去27年中,中国的净出口(贸易差额)在多数时间里是平衡的,贸易顺差在多数时间里即使有也是小额的。2005年因为宏观调控使国内需求下降,进口增幅大幅下降,加上2004年世界范围内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抑制了中国一些部门的进口需求,使2005年的进口增长特别慢,因此出现了千亿顺差(后面还将分析这一顺差发生的其他可能的原因)。但多数时间里,进出口差额占中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小的,且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与进出口的关系是反向的。中国经济过热时,净出口下降,甚至出现逆差。1992、1993年,经济高增长,中国的贸易进出口是负的;到了2003、2004年,同样,顺差是下降的,2004年头9个月是逆差。相反,当经济增长低到7%、8%时,顺差是最大的,上一次纪录最高的是

1998年的430亿美元顺差,当时中国通货紧缩,是经济增长最低的年头。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而不是国外需求的波动所决定的。中国经济的周期是由国内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外部因素。

这里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不仅大量出口,同时也在大量进口。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亚洲生产链上的重要一环。我们对美国有大量顺差,但对所有亚洲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都是逆差。中国和美国的顺差,不是由于对美国出口太多,而是由于从美国进口太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对许多高科技产品禁运)。中国的出口中,生产资料、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一大批东西是在国外制造的,只是在中国加工,有的甚至是最后一道加工,然后贴上一枚“中国制造”的标签。大量的“中国制造”其实是“亚洲制造”。结果就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对美国的贸易是顺差。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美国的逆差问题,至少要与整个亚洲的贸易“总顺差”相联系加以分析,而不能仅与中国的顺差相联系。

(二)中国可能长期发生贸易顺差或“双顺差”的特殊原因从中国过去二十几年历史看,即使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我们也存在贸易顺差(不一定是经常项目顺差),同时存在资本项下的顺差,也就是“双顺差”。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双顺差,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对中国来说,却可能在今后仍然持续下去。这里的原因值得分析。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是第一个从起飞之初就大量引入外资,而外资在国内建厂的目的在初期主要是出口,而不是在本国销售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外资(企业)在增长和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情况,不曾在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发展初期发生过。这一解释的现象依据包括:

——我们的出口和进口当中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

——我们的加工类贸易是大顺差(去年为1200亿美元),而主要由本国企业进行的一般性货物贸易是逆差(去年为200亿美元);

大量外资的进入,带进了大量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以及可称为“配置资源能力”的各种生产要素,与中国成本较低的劳动力相结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中国的竞争力,从而又使中国较早地(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初期阶段)实现了一些国家要发展到较高阶段才拥有的贸易竞争力(由于借助的是外资力量,所以中国人挣的钱不一定多,但中国国内生产能力却的确提高得很快)。

解释这种长期“双顺差”现象,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辅助”因素,其中包括:

1.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在相当长时间内较低,另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构成对外资的长期吸引力,从而使出口能力持续提高。

2.由于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口高科技产品的供给受到限制,制约了进口的增长。

3.由于国内体制方面存在缺陷,担心资本外逃,所以长期实行资本控制,这是长期存在资本账户顺差的原因。

(三)这么大的贸易顺差和经常账户顺差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出口多本身不一定是问题。有人(包括中国的经济学家)批评中国出口太多,导致贸易顺差太大。但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出口多不一定顺差就大,如果进口更多的话,还可以是贸易逆差。比如2004年,由于国内经济过热,需求过大,前9个月中国的贸易是逆差,宏观调控以后才又转为顺差。

第二,储蓄高未必顺差就大。很多人批评中国储蓄太多、消费太少导致国际经济失衡。但只有在储蓄高、投资少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顺差,因为根据国民经济账户的定义,在GDP的构成中,储蓄-投资= 经常账户差额。

即使消费不多,但若投资很多,国内需求一样会用掉国内储蓄(投资也是国内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会给国际市场提供“国民净储蓄”即经常账户顺差。中国储蓄高,但投资一样高,结果还影响到了国际上一些投资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上涨。中国目前在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总需求的一部分,用掉了中国的大量储蓄,也是世界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外汇储备的增长,不一定都是国民储蓄多、外贸顺差大的结果,也可以是资本流入的结果。以2004年为例,我们的货物贸易顺差590亿美元,经常账户顺差690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净增长2000多亿美元,其中的一大部分显然是由资本账户的顺差造成的。而资本流入,是别人的储蓄,或者是别人过去积累起来的储蓄,而不是我们的当年储蓄。

但毕竟这几年我们一方面国内需求旺盛,增速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通胀较低,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增大,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5年占到GDP的6.4%。经常账户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这种现象,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相互矛盾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在进一步分析中国的消费与储蓄-投资的关系及其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资本流动这个因素。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

其一,2005年,在新增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账户顺差所起的作用有了突然的“颠覆性”变化:原来我们基本上是资本账户顺差起主要作用,占70%,经常账户只占30%。而2005年二者的地位突然颠倒了过来,经常账户占了70%,资本账户占30%。一年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很不正常的。

其二,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又有较大提高,达30%,GDP的增速也提高近11%。通常在这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