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学生交流要找好“切入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要找好和学生交流的“切入点”
——真情待生
白沙中学刘鲜桃
【摘要】与学生谈心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

在这交流与沟通当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既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又使学生产生一种愿意接受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掌握娴熟的交谈技巧与谈心方式了,而不管班主任的谈话方式如何,真心诚意,宽容对待学生,用情感去感动学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关键词】以情动人宽容切入点沟通
在学校里,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谈话达到良好的效果,更要注意与学生交流艺术的运用,将交流艺术化,将批评艺术化,让“忠言”不再逆耳,让交流谈心不再成为学生心中的负担,让交流谈心成为学生与老师相互了解,相互熟悉的途径。

战国时的魏文侯把夺得的中山之地封给了儿子,而没给自己的弟弟。

大臣任座认为魏文侯的做法有失仁义,当面指责他算不上仁君,使得魏文侯恼怒不已。

这可把任座吓坏了,赶紧退出大殿,听候发落。

另一位大臣翟璜见势不妙,连忙上前劝阻:“陛下真乃仁君也!有了仁圣之君,才会出现直言之臣。

任座讲话心直口快,正是因为有你这位仁君存在的缘故啊!”魏文侯一听,转怒为喜,马上让人把任座请回来,亲自下堂迎接,并奉为上客。

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任座直截了当批评魏文侯,使得魏文侯火冒三丈,险些为此丢了性命。

翟璜也认为魏文侯作法欠妥,只是选择了另一种巧妙的方式,使魏文侯觉得能有人当面指出自己错误,不但不是对自己的不敬,反倒是自己的荣耀,因而欣然接受。

两种不同的交流方式,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交流艺术的魅力。

据《E时代周报》报道:2003年8月13日,山东淄博张店区实验中学初四年级学生滕淇,因旷课遭到其班主任老师某的批评,在上学的路上服食了剧毒农药,9月3日,在淄博市中心医院抢救了22天后,滕淇死亡。

在这个悲剧中,
班主任王某不仅仅是在谈话时没找到切入点,而是发现滕淇的问题以后对他说:“你要么写检查,要么就滚!”谈话当然无法进行下去,僵局和悲剧也就潜伏于其中,后果是触目惊心的。

学生李某,其父母都在深圳打工,自己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高,特别是上课一直存在“讲话”的违纪问题。

为此,我对他进行了多次教育,每次他都保证一定要改,但事实上是不仅没改,反而在课堂上愈演愈烈,成绩有所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我又一次把他请到了办公室,由于我当时心情不太好,一看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便大发雷霆,就开门见山地说:”你瞧你,我刚跟你说的问题,可你呢?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你到底想不想听我的话?如果不想听,那也可以,现在我打电话通知家长,领你回家反省得了!”结果他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既然你老师这么说,我偏那么做,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找学生谈心,良好愿望就在自己切入问题点的误差上面毁灭了。

过了几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后,就想换个切入点再找他谈一次,力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教育转化的效果。

当他走进办公室后,我先请他坐下来,然后开谈问题。

“小李同学,最近听物理老师说你这次的物理成绩相当不错,同上次比起来,进步很大,今天老师打电话告诉了你爷爷这个消息,爷爷听了很高兴,老师也很高兴,这说明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是也可以进步的。

你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不在你身边,你能很好地照顾自己,这说明你有相当的自理能力。

这在我们班中也是很不错的。

最近老师的工作比较忙,这几天一直在找时间与你聊聊。

你的最近情况怎么样,能告诉老师吗?”短短几句话,让他感受到了我的真心与诚心,同时对自己近来的表现有悖于老师的要求也不好意思,小声地说:“不太好。

”于是我进一步诱导:“的确,我们学习中免不了犯这样那样的过失,而且要改掉它不是一下子的事情,今天既然到老师这儿来了,能不能和老师一起探讨一下,咱们溯源追本,然后努力克服它,好吗?”接下来的谈话就相当顺畅了,这位同学的巨大变化真令人刮目相看。

同样的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切入,收到的效果是天差地别的,由此看来,谈话的话题的正确切入是何等重要。

很多时候,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由于切入角度的不对,而在谈话过程中陷入了窘境。

可见选准“切入点”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又怎样“切入”与学生的谈话呢?
我想12个字足以概括“真心诚意,宽以待生,动之以情”
我班有一个男生,上课从不听讲。

刚开始我对他还能够平心静气,可是日子久了,我就看不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一节课讽刺挖苦了他好几次,骂完后觉得心里解气多了。

可没想到的是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居然反唇相讥:“你为什么总是找我的茬?”当时我听得气极了,又批评他了几句,而他仍满不在乎,完全没把我放在眼里。

这时我意识到对他的教育彻底失败了。

回到办公室后我冷静地想想,可能自己对他的要求确实严格了些。

试想他的这种习惯已经维持了几年了,能靠我几句批评就能改变的吗?事后我又把他找来,和他平心静气地谈了谈,他也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觉得上课无聊,控制不了自己,总想着怎样玩。

于是我和他谈条件,比如上课时不要求他一定整节课都在听,而是先从坚持认真听10分钟开始,然后慢慢加上去。

虽然他也就坚持了一两天吧,但我想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显现出效果的,可能要等上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总之“欲速则不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反思的时间,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

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茁壮的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心灵更加健康的发展,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我们的每一次信任的宽容,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

铸造灵魂的工程师啊,请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吧!
忽然想起曾看过一本书上的几句话:“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

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

”爱意味着关怀,爱的光芒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一个拥抱,一句贴心问候,哪怕仅仅是一个温暖的眼神,都足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关怀。

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深思:“我们是老师,我们铸
就的是人的灵魂,是健康的人格。

产品坏了,还能回炉,如果一批人,乃至于一代人在你手里毁了,我们怎么挽回这个损失?我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就选择了这一责任,我们责无旁贷。

回到学生身边,爱学生,那是教师力量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覃顺伦
【2】《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闫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