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第12课《<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汇总
1.《诗经》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起兴的手法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5.情景交融的写法
6.经典名句的含义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诗经》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
..(hàoqiú)。

..(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蒹葭
..(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
《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
5.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6.经典名句的含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三、能力提升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4.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运用
1.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请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篇,结合诗歌内容,大胆想象,扩展成一篇记叙文。

(实验中学王敏)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①风:意思是土风、风谣。

指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②雅: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③颂:指各国祭祀用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
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2)《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①“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②“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③“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3)示例: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1)A【解析】州改为洲;hào改为hăo
(2)【解析】①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1)《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4.(1)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
咏三叹的形式,能逐步深入的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

(2)《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5.《关雎》开头以景起兴,既点明地点环境又渲染了欢悦和谐的气氛,衬托了人物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成双成对的关雎鸟在沙洲上嬉戏,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蒹葭》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情。

景物迷离朦胧,抒发的情感含蓄朦胧,引人遐想。

抒情主人公所寻找的对象如梦如幻,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美使此诗产生了无穷魅力,充分发挥了抒情表意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抒情效果。

6.(1)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此句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表达对姑娘的爱慕向往,点出恋爱主题,统摄全诗。

(2)芦苇十分茂盛,晶莹露水凝结成霜。

我心中所爱的女子,伫立在河水的另一边。

.前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三、能力提升
1.【解析】《诗经》;305;风、雅、颂;赋、比、兴
2.C 【解析】“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亲近
3.B【解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君子”男子,引申为大夫之称。

4.【解析】《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葭》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情。

四、拓展运用
1.示例:《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2. 自主写作,表情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