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第12课《<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汇总

1.《诗经》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起兴的手法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5.情景交融的写法

6.经典名句的含义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诗经》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

..(hàoqiú)。

..(jūjiū),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蒹葭

..(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

《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

5.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6.经典名句的含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三、能力提升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4.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运用

1.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请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篇,结合诗歌内容,大胆想象,扩展成一篇记叙文。

(实验中学王敏)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①风:意思是土风、风谣。指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②雅: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③颂:指各国祭祀用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

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2)《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①“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②“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③“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3)示例: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1)A【解析】州改为洲;hào改为hăo

(2)【解析】①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1)《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4.(1)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