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13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13](https://img.taocdn.com/s3/m/43e9800fde80d4d8d15a4fc3.png)
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习导航1941年德军全面进攻苏联,战争在进一步扩大;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联合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苏德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经过及影响;难点是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预习本课,首先要结合地图全面了解战争的进程,掌握地图上的重要线索,并能依据教材内容掌握战争中局势的发展;注意以美国在战前、战中对外政策的调整这条线索来理清相关知识点;特别注意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和过程,着重理解其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经过——大战的扩大基础练习1.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A.德国突袭波兰后B.太平洋战争爆发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德国入侵北非后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A.大不列颠战役B.美国对日本实行禁运C.苏德战争的爆发D.斯大林格勒战役3.《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是A.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B.表达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C.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D.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是①美国改变“中立”态度②苏德战争的爆发③太平洋战争的爆发④丘吉尔任英国首相,改变绥靖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④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6.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路线。
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所说的“类似总战略”是指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轴心国家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7.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的激化C.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 D.苏联的参战8.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是A.消灭法国 B.消灭英国C.消灭波兰D.消灭苏联9.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的珍珠港位于太平洋上的A.夏威夷群岛B.马绍尔群岛C.加罗林群岛D.所罗门群岛10.阅读下列材料:(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3单元第2课学案2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3单元第2课学案2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https://img.taocdn.com/s3/m/2c1597a8b14e852459fb5741.png)
【第3单元】学案2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制作人:杨金凤使用时间:2020-2-9[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知识梳理】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发展: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政策推动下,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2)简况:①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重创日军,歼敌两万人。
②敌后战场:消耗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3)意义①到1938年10月,日本计划破产。
②中国为战争做出了贡献。
2.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1)起因:为控制极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亚。
(2)概况①1935年10月,不宣而战,入侵,意军速胜企图没有得逞。
②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不久,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3)败因①意:准备充分,装备先进。
②埃:军队装备陈旧,双方悬殊。
③英法:对意侵略采取纵容政策。
[教材互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为惩罚意大利,英、法、美等国对其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制裁中没有禁运石油、钢铁等重要军事战略物资。
因此,这种制裁并没有对意大利产生多大作用,埃塞俄比亚很快被意大利吞并了。
(人民版)二、西班牙内战1.背景(1)西班牙于年成立。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上台执政,打击了势力。
2.爆发:1936年7月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将军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势力的态度(1)德、意向叛军提供装备,并派出军队直接。
(2)苏联向提供援助。
(3)在的号召下,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开赴西班牙。
4.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民族解放战争。
5.结果:1939年,共和国政府灭亡,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教材互补]西班牙战争1936年7月,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7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7](https://img.taocdn.com/s3/m/241407bc102de2bd96058874.png)
第3课华盛顿会议学习导航华盛顿会议是在美国居主导、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协议,以及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难点是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历史概念。
预习本课,注意结合初中教材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问题和本课华盛顿会议与会国签订的《九国公约》,由此得出这两次会议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的认识;理解战后确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在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根据两次会议签订的条约内容,认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包含了各种矛盾的冲突的源泉,是极不稳固的,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认识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九国公约》反映了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
︽︾1.华盛顿会议的最主要目的是A.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B.限制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C.废止英日同盟,英美共同对日D.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新秩序2.《五国海军条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B.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C.日本的实力受到抑制D.海军军备竞赛平息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4.一战前、一战期间、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侵略态势大致是A.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美日争夺B.英美争夺-美日争夺-日本独霸C.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D.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美日共同侵略-美国独霸5.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 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6.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1单元第3课 学案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1单元第3课 学案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f89215858fb770bf68a5541.png)
学案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标要求]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日益接近。
③德国实施“”,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④美国希望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教材互补]美国参战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的立场逐渐转变。
美国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而且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到巨大损害。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使得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成为美国参战的契机。
(岳麓版)2.中国的参战:1917年,中国政府向宣战。
3.俄国退出(1)背景:新生的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集团签订了《》,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教材互补]德国投降德国资产阶级政府派出代表,于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里联军总司令福煦的行军列车上,签署停战协定。
协定规定:德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立即从各占领国撤军,交出飞机、各种舰船以及轻重武器、火车头和火车车厢等。
至此,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人民版)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退出一战。
(2)目的:企图夺回。
(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①协约国成立了,法国元帅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签订停战协定。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2单元第2课学案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2单元第2课学案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https://img.taocdn.com/s3/m/73adf26e52d380eb63946d41.png)
学案2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课标要求] 1.了解凡尔赛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过程。
【知识梳理】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概念:与德国及其他签订的一系列和约。
2.内容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但是,凡尔赛体系是脆弱的,不稳固的。
凡尔赛体系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德国对战胜国强加的和约以及随之而来的掠夺强烈不满,许多人怀有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
(岳麓版)[深度点拨]凡尔赛体系下的民族自决原则是为了抵消苏俄民族自决权的影响、惩罚德国和奥匈帝国等战败国、践行战争期间的秘密承诺而实行的,客观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1.实质战后列强在、非洲和地区确立的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2.不稳定性(1)因分赃不均,之间存在矛盾。
(2)战胜国与的矛盾,特别是战后德国和情绪蔓延。
(3)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之间的矛盾①“”形式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②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了的高潮。
(4)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
(5) 原则下诞生的新国家出现了新的,为以后冲破凡尔赛体系创造了条件。
[深度点拨]正是由于凡尔赛体系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它不可能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
[概念辨析]凡尔赛体系与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确立的中东、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
《凡尔赛和约》在整个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并不是体系的全部,该体系还包括协约国对奥、保、匈、土等国的条约。
3.总体认识(1)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
(2)列强对霸权的争夺,也不断削弱。
(3)随着各种矛盾的发展,该体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冲击与。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体系”?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凡尔赛体系下矛盾重重,难以协调,表现如下:三、国际联盟的建立1.历史背景(1)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8883ee326bd97f192279e9b1.png)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预习导航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与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其主要战场在欧洲,分为三个阶段,有两条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欧洲战场前两个阶段战局的演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2、这次大战有哪几场重大战役?3、这次大战为什么那么残酷?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制定“施里芬计划"力图速战速决打败 A .俄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塞尔维亚 2.1916年,德国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凡尔登战役。
这次战役是大战中 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规模最大的战役 D .最大的一次海战3. 马恩河战役 ①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梦想破灭 ②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③英国首次使用了坦克 ④标志着旷日持久的堑壕战的开始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4.1914年到1916年,对“一战”的重心转移讲述正确的是 A .东线——西线——南线 B . 西线——东线——西线 C .西线——南线——东线 D .东线——西线——东线5.在一战过程中,处于两线作战境地的有① 英法军队 ② 德国军队 ③ 俄国军队 ④ 奥匈军队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6.在一战期间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以下哪一场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俄国的夏季攻势 7.在马恩河战役结束以后,德军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A .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 .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 .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D .此后双方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8.一战中率先使用右图中的新式武器的国家是 A .德国 B .法国 C .意大利 D .英国9.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日德兰海战 ②马恩河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凡尔登战役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②④①③D .②④③① 二、非选择题: 10.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 和伤亡情况请回答:(1)在图中的空格处填上重要战役的名称(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高中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选修3
![高中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aa256f349649b6648d7474e.png)
阿以之间的领土、民族等矛盾突出。
从40年代末—80年代初,双方共进行了五次战争,都是中东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
如今中东问题仍是国际关系的焦点;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海湾战争
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爆发。
1991年1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到4月结束。
影响或意义
①一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②引起世界局势的变化:西欧的相对衰落,美、日迅速崛起;②催生了一个新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④推动新技术发展,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
①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②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欧衰落,美苏主宰世界;③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战后新科技革命。
主要活动
①成立初期,在恢复经济、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和促进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②国际联盟实际上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组织,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②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名称
项目
①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推动作用;②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
名称
项目
主要原因
简况
影响
朝鲜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企图扼杀社会主义。
1950—1953年,中朝并肩作战,取得胜利。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
过程
①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等;②1917年,美国参战;③1918年,苏俄退出战争;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德国相继投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6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6](https://img.taocdn.com/s3/m/1e1829412b160b4e767fcf51.png)
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学习导航凡尔赛体系的确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性条约,必将使该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实质、评价和国联的建立;难点是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预习本课,要注意运用表格归纳、整合本课涉及的条约及内容,加深理解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注意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注意国联的由来及实质,了解美国未加入的原因。
基础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表现为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④战败国之间的矛盾A.①② B.①②③ A.①②③④ D.①②④2.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美列强争夺欧洲霸权C.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 D.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力3.下列各项符合国际联盟盟约基本规定的是①国联成员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②国联会员国应实行裁军③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国联会员国应加以制裁④对一战战败国的殖民地由国联委托“先进国家”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4.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①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②一战后的和平思潮③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④巴黎和会的召开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5.下列不属于国际联盟创始国的有: ①英国、法国②苏俄、美国③德国、奥地利④日本、意大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后新成立的国家是A.波兰 B.罗马尼亚 C.捷克斯洛伐克 D.保加利亚7.下列地区不属于凡尔赛体系调整关系的地区是A.欧洲 B.非洲 C.中东 D.美洲8.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反映了凡尔赛体系下A.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B.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C.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9.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18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18](https://img.taocdn.com/s3/m/b6aced3ba32d7375a417809f.png)
第2课冷战的开始学习导航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
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美苏“冷战”政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预习本课,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掌握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针锋相对,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冷战”政策的表现,以培养全方位地来观察问题的能力;阅读关于“冷战”政策的有关历史资料,弄清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柏林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认清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结果;通过了解霸权主义是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来培养正确的国际意识。
冷战1.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组织的建立D.华约组织的建立2.1947年美国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经济、军事援助,这是实施A.《北大西洋公约》B.马歇尔计划C.冷战政策D.租借法案3.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A.征服全世界B.充当世界警察C.维护世界和平D.与苏联争夺霸权4.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北约的建立B.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C.德国的分裂D.华约的建立5.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不包括A.推动了西欧的经济恢复和发展B.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C .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 D.给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6.二战后德国和朝鲜的分裂本质是A.国际政治力量意识形态不同的产物B.东西方冷战的产物C.美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D.德日战败的产物7.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
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
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8.课本P93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来吧,小鱼》表明A.杜鲁门主义出笼,美国开始在全世界扩张B.“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控制的加强C.“北约”的组建,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沿D.“马歇尔计划”稳定了欧洲的秩序9.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B.美苏的“冷战”C.苏联的封锁D.德国的分裂基 础 练 习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此刻我提请你们考虑和决定的是目前关系到希腊和土耳其这一方面的局势……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活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不但对这些国家,并且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所以,我要求国会授权,在至1948 年6月30日截止的期间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9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9](https://img.taocdn.com/s3/m/096075263169a4517723a349.png)
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学习导航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主要内容是禁止原子弹,反对世界战争;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内容是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第三阶段,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主要内容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第四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和平运动进入表面相对平静、实际向纵深发展的过渡时期。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难点是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预习本课,注意结合教材中探究的主要问题来阅读材料,了解二战后的反战和平运动;借助教材中的相关图片、资料了解反战和平运动的相关史实,认识人类实现真正和平的理想任重而道远;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基础练习1.第37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国际和平年”为A.1982年B.1986年C.1985年D.2001年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逐步高涨的原因是: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②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③美苏冷战的威胁④局部战争的存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①《斯德哥尔摩宣言》②《人类危机》③《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④《世界和平年宣言》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4.下列属于社会活动家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的是:①发表《斯德哥尔摩宣言》⑧发表题为《人类危机》的演说③发表《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④领导英国的禁止核武器运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下列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起因于美国侵略朝鲜②大学生拒服兵役③青年学生把反战思想带入军队④与当时高涨的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世界和平运动高潮兴起于欧洲的根源A.欧洲人民向往和平B.欧洲人民遭受压迫最深C.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人民对战争有着深刻的感受D.苏联在欧洲部署导弹7.下列各项不属于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的新特点A.以反核运动为中心B.范围广,遍及全球C.各国自发的运动D.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走向国际8.毕加索的和平鸽是为()而做A.为庆祝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B.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为庆祝联大在无反对票下通过《世界人权宣言》D.为庆祝《不扩散核武器条约》9.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A.在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B.世界和平理事会1951年发起了“要求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和平签名运动C.1965年,一位基督教教友会的和平主义者在五角大楼前自焚,表达反战要求D.1983年,西欧20万民众连接成反对部署核导弹的"世界最长人链"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共处;解决各国间的争端应该通过协商和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协议来实现;遵照民族自决的权力,一个国家的内部分歧只涉及这个国家的公民。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11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11](https://img.taocdn.com/s3/m/36cadf4f336c1eb91a375dc3.png)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学习导航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在世界各地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它们的软弱,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发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实质和影响;难点是绥靖政策。
预习本课,要从绥靖政策的含义、表现、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及影响四个角度来把握这个重要概念;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条件,注意通过整理本课的两条线索,一方面是法西斯国家在一步一步扩大侵略,一方面是西方大国一次二次地姑息纵容,来分析挖掘苏德靠近的历史环境,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基础练习1.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有: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②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③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④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使西班牙内战演变成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的外部因素是A.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 B.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C.佛朗哥是法西斯分子 D.国际纵队参战3.1938年,希特勒以武力为后盾吞并的欧洲第一个国家是A.奥地利B.法国 C.波兰 D.比利时4.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C.其结果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5.二战前夕,法西斯势力越来越嚣张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C.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失败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6.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并7.下列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B.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C.分裂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8.《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明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小国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你们栖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如果不能,那么,先生们,愿上帝拯救你们的灵魂吧。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8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8](https://img.taocdn.com/s3/m/98e22ed66f1aff00bed51ef8.png)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4)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学习导航联合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从1945年建立至今,60多年来忠实地见证和反映了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需要有一个更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联合国。
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难点是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预习本课,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可了解到的与联合国相关的历史事实,通过与教材中史实的比较,整理出联合国自成立以来所走过的历程;对它的产生、主要活动作全面的了解,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来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并可与同学讨论在世界多极化的形势下,联合国要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基础练习1.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联合国大会由世界各国代表组成B.安理会理事国均拥有否决权C.安理会的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D.联合国秘书长由安理会任命2.联合国是二战后建立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它的建立: ①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②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③是战时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④有利于战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⑤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3.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联合国宣言》宣告要建立联合国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活动的机构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和文化等领域4.联合国正式成立的标志是A.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B.1943年苏、中、美、英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C.1945年《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D.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发表5.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根本目的在于A.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D.将冲突地区置于国际社会的共管之下6.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这是由于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出现了新面貌B.美苏争霸的时代已结束C.美国不再操纵联合国D.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已占主导地位7.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B.总部都设在美国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8.阅读下列材料: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8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8](https://img.taocdn.com/s3/m/c3cec0e00975f46527d3e16d.png)
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学习导航一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这些都没有能够制止新的战争的爆发。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国联的活动,《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的签订,以及对它们的评价;难点是理解重要概念《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
预习本课,可借助相关国际法的知识来理解国际公约;通过阅读教材,认识维护和平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结合教材中资料回放等内容更好地理解公约的历史作用。
基础练习1.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交战各国建立的世界性国际组织B.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C.被英法控制D.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2.苏俄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有:①提出了《和平法令》②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③出席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国际经济会议④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缔约各方应个别或集体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
”该材料出自A.《日内瓦议定书》B.《拉巴洛条约》C.《洛迦诺公约》D.《非战公约》4.对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评价不当的一项是A.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较大调整B.促使欧洲国际关系进人相对稳定的时期C.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促使德国完全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5.国际上规定“废弃将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第一个公约是A.1907年海牙和平公约B.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C.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D.1968年《日内瓦公约》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为维护和平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主要表现为:①建立国际联盟②缔结《日内瓦议定书》③苏俄提出了《和平法令》④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⑤签署《洛迦诺公约》⑥成立联合国A.①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7.《洛迦诺公约》的签订:①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②改善了法德关系③有利于当时国际关系的稳定④限制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⑤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8.《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9.下列关于《拉巴洛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平等互利为基础B.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C.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D.为苏德世代友好提供了保障10.《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本填空学案(学考和选考)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本填空学案(学考和选考)](https://img.taocdn.com/s3/m/17f75ed7ba0d4a7302763a3d.png)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到三单元)预习学案《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前预习】一、动荡不安的世界(爆发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三对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矛盾和矛盾。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争夺和殖民地,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另一方面它们也把更大的赌注放在上。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首先缔结的国家是年和缔结同盟条约,主要是针对(国家)。
后来,意大利与法国争夺殖民地失败而加入,最终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核心是(国家)2、三国协约:(1)1892年,和首先缔结协约,这个协约是用来对付和(国家)的。
从此,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法国、俄国、德国、奥地利(2)20世纪初,为了对付(国),英国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分别在年和年与和国建立协约。
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地区。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课前预习】一.战线其中,和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二.阶段(1)第一阶段(年)西线:战役宣告德军战略的计划破产。
东线:双方也逐渐形成局面。
(2)第二阶段(年)东线:1915年,德奥迅速击溃俄国的计划落空。
西线:双方都将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在西线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战役与的和与的,在海上战场发生了与的。
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被称为;战役是一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此战中,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一战陷入了战(或战)(3)第三阶段(年)协约国阵营的变化、同盟国集团的瓦解、一战的结束(详见第三课)三.重要概念:(1)施里芬计划:一战前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的在战争初期集中主要兵力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击败,而以少量兵力在牵制的作战计划。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3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3](https://img.taocdn.com/s3/m/081c490d51e79b89680226fb.png)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预习导航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17年,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协约国取得了胜利。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两大阵营的变化及战争的结果;难点是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的认识。
预习本课,应借助教材中相关的材料、图片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经济、军事、后方稳固、前线局势等多个角度来找出两大集团的变化,并分析出同盟国失败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对战前、战中美国政策的变化来探讨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1.一战爆发后前期,美国宣布“中立”的目的?1917年美国为什么参战?美国参战的影响?2.1918年,战争最后阶段,两大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同盟国集团是怎样瓦解的?德国内部的政治危机有哪些?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在1917年参战的原因有①美国与英法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②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将不利于协约国③德国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十艘轮船击沉④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打击专制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的参战 B.日本的参战 C.美、中等国的参战 D.巴西的参战3.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 ( )①美国的参战②各交战国发生革命运动③协约国力量的壮大④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协约国总反攻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倒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列强处理对外关系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B.意大利不守信用 ( )C.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协约国方面所进攻的战争是正义的6.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①美国参加对德宣战②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列宁指出:“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6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26](https://img.taocdn.com/s3/m/9b981f74168884868762d68a.png)
第6课两伊战争学习导航两伊战争是一场时间上超过二战,伤亡人数超过朝鲜战争,经济损失超过越南战争的大规模消耗战。
它给两伊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国际政治、经济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难点是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预习本课,注意结合教材中的史料阅读来思考分析问题;或结合教材中探究的主要问题,来层层了解两伊战争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可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来分析同属于一个教派的两个国家为何会有如此深的矛盾的原因;伊朗、伊拉克都曾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注意结合地图来了解两伊战争。
一、矛盾重重的邻国1.领土问题:主要集中在_________的主权归属问题上。
2.宗教问题:什叶派和_______的矛盾加剧了两个国家的紧张关系。
3.个人因素:_______和霍梅尼的个人恩怨,导致两伊矛盾的加剧。
4.民族矛盾:双方都支持对方境内的________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5.大国插手: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_________,受到大国的关注,成为大国争控的对象。
二、两伊战争的经过1.开始:1980年9月,_______对伊朗发动进攻,占领了伊朗大片领土。
2.相持:1980年底到1981年9月,双方展开拉锯战。
3.反攻:(1)1982年伊朗反攻进入伊拉克境内,占领了伊拉克领土。
(2)伊拉克发动“_______”,并使用化学武器。
4.结束:(1)_______等国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
(2)1987年_______出面要求双方停火,遭到拒绝。
双方发动导弹“袭城战”。
(3)1988年8月,_____接受联合国决议,两伊实现停火。
5.后果:两伊约有2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高达9 000亿美元。
三、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1.经济:给两伊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_________遭到极大破坏。
2.人民: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的阴影,在短时间内难以抹去。
选修战争与和平第五单元3-4课学案(无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选修战争与和平第五单元3-4课学案(无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8e9356474b35eefdc8d333a0.png)
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学习目标]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1.知识与能力:中东问题的由来;巴以分治;第一二三四次中东战争;中东和平进程。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归纳要点;联系必修一二;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大国插手造成中东问题过于复杂。
预习案(用笔在课本上划出)一、纷争的由来1.中东概况(1)地理概念:(2)历史特点:宗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历史演进的复杂性。
(3)战略地位: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
2.纷争由来(1)英国的“分而治之”①背景:英国允诺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单独建国,其领土可以包括巴勒斯坦地区。
②概况:1917年发表“”。
③影响:犹太人开始移居,与当地的阿拉伯人的摩擦日益激烈。
(2)主权问题①联合国决议:②阿以冲突:[误区警示] 英国支持犹太复国的目的是维护其在中东,特别是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殖民利益。
二、巴勒斯坦战争1.爆发:2.结果3.影响: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引起新的,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误区警示]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民族关系,加上大国的插手,使该地区的问题更为棘手。
三、苏伊士运河战争1.原因(1)埃及新政府宣布把由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遭拒绝。
(2)以色列一直把视为直接威胁。
(3)英法在地区有巨大的直接利益,不甘心交出权力。
2.经过(1)战况①②③(2)各方的态度①英法②联合国大会③美国④苏联3.结果(1)1956年12月,军队撤出埃及。
(2)1957年3月,军队撤出埃及。
4.影响(1)对埃及:(2)对中东:(3)对英法:(4)对美苏:[知识点拨] 中东问题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的巴勒斯坦战争和20世纪50年代的苏伊士运河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没有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新的领土纠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3单元第3课学案3 走向世界大战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第3单元第3课学案3 走向世界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ff6b7c259b6648d7c1c746f9.png)
【第3单元】学案3走向世界大战制作人:杨金凤使用时间:2020-2-12[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知识梳理】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政策。
2.表现(1)日本对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政策,美国实行“”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
[历史认识]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面对德国在1938年吞并,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2)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占,要求遭拒绝后,英法等国向捷施压使其屈从于德国的要求。
2.过程:1938年9月,会议召开,、法两国同意把等地区割给德国。
3.影响(1)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2)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1)此前的绥靖政策,主要是通过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的方式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还不甚露骨。
(2)而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教材互补]《慕尼黑协定》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预习导航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17年,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协约国取得了胜利。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两大阵营的变化及战争的结果;难点是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的认识。
预习本课,应借助教材中相关的材料、图片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经济、军事、后方稳固、前线局势等多个角度来找出两大集团的变化,并分析出同盟国失败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对战前、战中美国政策的变化来探讨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1.一战爆发后前期,美国宣布“中立”的目的?1917年美国为什么参战?美国参战的影响?
2.1918年,战争最后阶段,两大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同盟国集团是怎样瓦解的?德国内部的
政治危机有哪些?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在1917年参战的原因有①美国与英法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②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将
不利于协约国③德国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十艘轮船击沉④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打击专制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的主要因素是 ( )
A.中国的参战 B.日本的参战 C.美、中等国的参战 D.巴西的参战
3.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 ( )
①美国的参战②各交战国发生革命运动③协约国力量的壮大④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协约国总反攻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倒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处理对外关系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B.意大利不守信用 ( )
C.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所进攻的战争是正义的
6.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
①美国参加对德宣战②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④意大利
倒向协约国一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列宁指出:“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
”下列各项,属于这类革命的有
①美国独立战争②法国大革命③俄国十月革命④德国十一月革命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家经济濒于崩溃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9.根据有关材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一战时,由美国华尔街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
的现金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上述情况表明: ( )
①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②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③美国在参战前就已经
倾向于协约国集团④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
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2)威尔逊1916年的演说说明了美国有什么样的企图?
11.右图是1914年8月被德国媒介广泛宣传的照片之一。
问题:(1)火车上的士兵将去参加什么战争?
(2)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什么战争?
(3)德国当局广泛宣传这一照片的目的是什么?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来说,无论是失败的同盟国还是胜利的协约国都遭到了削弱,欧洲的
削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但也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进步的契机
表现在哪些方面?
13.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
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
……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
……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
请回答:⑴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⑵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⑶美国实际参战的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⑷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_ ___ _____ __
学案2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B 5.C 6.C 7.D 8.D 9.C
二、10.(1)从左到右依次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2)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战争异常残酷,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更有利于协约国一方。
原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
民地;其兵员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
11.(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德国认为盟国已取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
崩离析”。
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
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
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12.(1)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
(3)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
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4)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