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谢烨说顾城:“他喜欢睡觉,生活对他来说不过是通向梦海的沙滩。”

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所以

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

孵梦的壳不可避免地在一丝丝裂开,只到有一天无法遮住诗人长大的身体,有一天,他胆怯地睁眼看着这个世界,梦,告诉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时生活扑面而来,告诉他,梦是假的。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诗人的梦。

最后,诗人的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终被一把斧头拆毁。那一把斧头莫名的出现在悲剧现场,却不是凶器,仿佛是种意向,就像那扛着斧头进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发现斧已烂柯,才知人间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误入了那座仙境,却再也回不去了。就像顾城,携一笔,进入了他的童话乐园,他描绘了这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可是再出来,看见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离开童话的他亦如离开水的鱼,离开天空的飞鸟,离开花朵的蝴蝶,濒临死亡。

顾城说:“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范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

而如果每一首诗都像一个标语口号那样确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品读和欣赏。今天当我重读顾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曾经据以成为典范之作的对一个时代以及那一代人遭际、姿态和抱负的统摄与反映。而是要远在这一点之外,在诗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寻求那最初的表达冲动、表达难度、表达幅度和在这个寻绎的过程中我在其间自由领略时所享受到的快感与快意,才成了我作为另一代人却仍然能够对它感同身受的原因。

这首诗的“诗眼”,或者说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我以为是一个“却”字。对这个字的不同感知、理解与领悟,对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极不相同的欣赏和解读效果。在从前一些特殊年代,这种思想上的取向也许就是判定一首诗优劣的标准,但是今天,对它的偏好与取舍则更应该退回到诗意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学自身的感性与情性范围以内来对它进行选择和评说。诗歌在现代失去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诗歌解读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