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七甸学校马玲艳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学习的工具,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从而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力图让课堂充满情感、生气、创新、发展四个方面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生气创新发展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在学生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交流中,语文的学习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但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是“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语文课堂要有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坚持这一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这一理念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实施语文情感教育呢?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多种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昂扬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充分调动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激发,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情绪会变得高涨,有利于学生探究交流。
(一)以情动情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当今新课程新理念之下,我们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他们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教师就应该从原来在教育中,处于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重新审视师生的关系,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努力地去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教师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我在教《三峡》这篇古代散文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再让学生查阅相关三峡的资料。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三峡古有李白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有毛泽东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雄伟葛洲坝工程,这些自然联想起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三峡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以文动情
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背影中的浓浓父子之情;曹操《观沧海》“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藤野先生》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享受生活》的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种种的感情怎会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悟呢?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而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二、语文课堂要有生气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漪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一)书,让学生自己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的重要!那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我们要读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已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大师之言,不仅验证了多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读,要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我在学习课文时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同时还不断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注意做好朗读示范与指导,并且选取合理的朗读方式,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进行朗读训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
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受益匪浅。
(二)问,让学生自己提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1、于文章精妙处质疑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这样就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学生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孔已己》这篇文章时,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我抓住了这一对矛盾词语指导学生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学生清晰地理解了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2、于学生兴趣点质疑
一切有成效的学习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问,自我主动地学。当学习兴趣正浓时,教师要趁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兴趣点质疑探究,透彻领悟。例如,在教《散步》一文时,我让学生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