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具体表现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师要摒弃重知轻人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再次印证了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

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

二是胸中有书,即教师要摒弃“一滴水”与“一桶水”的陈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厚积薄发,做学生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引路人。有人曾说:“教师要做一条常流不断的小溪。”教师作为学习化时代的一员,只有勤学善思、胸中有书,才能常教常新,课堂才会呈现学生智慧之泉喷涌而出的胜景。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桂梅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这与窦桂梅深厚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教师必须多读书、多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文化底蕴。根深则叶茂,“胸中有书”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基石。

三是教中有标,即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统领教学,以课标作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新趋势。去年春天,笔者听了一节成功的跨学科教学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词——白居易的

《忆江南》。执教教师将音乐课与语文课整合为一体,先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诵读这首词,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再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学会演唱,领略古词曲的音乐美。诵读有助于演唱,演唱加深了诵读的理解,美育熏陶与语文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共同演奏出美妙和谐的生命乐章。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遵循语文课标的理念,也符合音乐课教学要求,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必然。

准确把握和内化学科课程标准,是实施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教中有标”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核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一言以蔽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