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工艺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复鞣的作用 ① 补充鞣制作用,使整张皮铬含量均匀一致,并强化铬鞣革的性能。

② 填充革中较松软的部位,使粒面更紧实。

③ 加强成品革耐化学作用的稳定性。

④ 提高坯革的耐抛光、打光、熨平、磨革和压花性能。

⑤ 合理的改变皮革的表面电荷和pH 值。

2含铬鞣剂的复鞣性能与应用
① 粒面细致,提高耐湿热稳定性;
② 改善柔软性和丰满性;
③ 可获得软硬不同的皮革;
④ 一般情况下用量为4%。

3影响复鞣的主要因素
a 蓝湿革的含革量---影响复鞣剂的吸收与固定
b 复鞣剂的选择---依据所加工的成革的性能要求
c 复鞣操作条件---影响复鞣剂性能的发挥
1.蓝湿革的含铬量 ②铬量低的蓝湿革,阴离子复鞣剂能深入皮革内部,而且分布较均匀,会使皮革柔软。

②含铬量高的蓝湿革,阴离子复鞣剂大部分都集中在皮革的外层,不完全渗透,能够提高成品革的弹 性和丰满的手感。

2复鞣的操作条件
•液比50%~200% •一般为100%
•温度35℃~45℃ •一般为40℃
•时间铬复鞣2小时 •其它的1~2小时
pH 值依据具体的复鞣剂来决定
4中和的作用 ① 除去皮革中中性盐和未结合的铬盐。

② 中和皮革中的自由酸,升高皮革的pH 值。

③ 促进铬盐的进一步配聚。

④ 调整皮革表面所带的正电荷。

5中和的原理 ①适当的升高革的pH 值,使其接近皮革的等电点,以降低皮革的正电性。

②小分子的阴离子化合物,对结合的铬进行蒙囿,以降低皮革的正电性。

6中和条件控制
a 控制pH :服装革5-6.5 ;鞋面革4.5-5.5
b 材料合理搭配
c 温度30-35;水量200%
7中和注意问题:
A 中和剂要分步加入
B 中和必须在同一天完成
C 合理控制终点PH
8染料和颜料的区别:
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它物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

大都溶于水或在染色时转变为可溶状态。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色物质,有有机的,也有无机的。

区别在于二者与被染物的亲合力不同,染料与被染物有着很强的亲合力,能牢固地与被染物相结合;而颜料本身与被附着物之间一般没有亲合力,它只能借助其他介质附着在被染物表面,一旦失去介质,颜料也就脱落。

9皮革染色对染料的要求: a 染料应有鲜艳的色泽; b 切实可行的染色方法; c 一定的染色坚牢度; d 对人体和环境不造成危害。

10皮革常用染料:酸性染料:渗透性好,色泽鲜艳
a 直接染料:色泽浓厚,饱满,对铬鞣革着色力强
b 碱性染料:渗透性差,监牢度差,表面着色强
c 活性染料:浅色艳色多,耐水洗性
11皮革染色的过程和机理
皮革染色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基本历程可以分为吸附、扩散和固定三个阶段。

① 染料由溶液中被吸附在皮革的表面,吸附速度是较快,染色一开始就能达到平衡。

② 染料向皮革的内层扩散(渗入),打破了表面的吸附平衡,这时,又从染浴中吸附染料建立新的平衡,如此不断地扩散、吸附,染色过程向前推进。

③ 染料在皮革纤维上固着。

这个过程既有物理的作用(如分子间的引力)又有化学的作用(如氢键、离子键、共价链和配位键的结合)。

12影响染色作用的因素:
a 染液的Ph:
①染液的pH 值偏低时,颜色偏浓,渗透不足。

②提高染浴的pH 值,有利于染科的渗透,使上染速度减缓,使染色均匀。

③染液的pH 值太高,则渗透较深,表面色泽偏淡,染液中剩余的染料较多。

④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染料的利用率使皮革颜色浓艳,初期pH 较高,后期加入适量的有机酸,以降低染液的pH 值达到固色的目的。

b 染液的温度
①染液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染料及皮革的性质,一般用酸性,直接染料染铬鞣时,温度可控制在 50~65℃的范围;用碱性染料染植鞣革时,温度应控制在40~45℃。

②提高染液的温度,有利于染料的扩散、渗透和吸收。

③降低染液的温度,着色愈慢、愈均匀,渗透也愈深。

c染色助剂的应用:
目前,除了添加能影响染色体系pH值的酸、碱、盐这类最简单的助剂外,主要是使用有匀染作用或固
色作用的表面活性剂。

d机械作用
①鼓中桩子多,转动速度快,机械作用就强,反之则小。

②机械作用促使染料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大,以利于染料分子的渗透结合,达到染色均匀一致的目的。

③为加强机械作用,染色的转鼓最好是窄而高(直径与宽之比为1.6~2:1),转速一般以12~16转/分为宜。

e染色时间:
①染色时间主要取决于革的种类及其要求染色的深度。

不同的温度染色,不同的染料对不同性质的纤维染色时,达到平衡的时间和染着量也各不相同。

②在实际生产中,染色的时间以染料基本吸尽为准,一般需要30~60分钟;若要求染得深透或是在常温下染色,则应适当地延长时间,约需1.5-2小时。

④有些染料的上染率低,不能靠延长时间来解决,应考虑采用固色剂。

13物质的发色机理
一般物质(非发光体)在通常的情况下,不能辐射可见光能,而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反射或者透过由光源照射到它们上面的光线。

14互补色:
物体的颜色是由其本身反射的光所决定的。

当物体呈现的颜色和被它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两者混合后能成为白光,那么,通常称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因此,也可以说,物体的颜色就是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的颜色(即被吸收光的颜色的补色)。

15配色原理:
在皮革染色中,用一种染料往往不能获得所要求的颜色,而必须选择几种染料进行拼配。

在配色时,红、黄、蓝三种颜色无法用其它颜色拼成,而这三种颜色可以配出成千变万化的色彩,因此把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

16影响染色的因素:
①染料都带有一定的副色,所以在配色时染料的种类越多,副色也就越混杂,色调越灰暗。

②坯革的色调越浓,可染的颜色就越有限。

要染得特别纯而柔和的浅色色调,需要接近于白色的坯革,必要时进行漂白。

③染色时尽量选择渗透性和结合性相近的染料。

17配色的技巧
什么叫灰度?很简单,把你要用的颜色用黑白复印机印出来比一下就行了。

不管是暖色系还是冷色系,必然有它的灰度。

什么叫素色?就是纯单色。

什么叫色系?接近的同色。

18常用染色法
a转鼓染色法:
①优点:转鼓染色既具有均匀搅拌促进染料渗透的机械作用,又利于染浴的控制,同时还便于在同一设备中进行革的加油和填充。

②操作: 在转鼓内先进行中和或漂洗,再以流水洗涤,使革面洁净,然后调温染色,在染色结束后,随之进行加油和填充。

绒面革的染色是在干燥、磨绒后先在鼓内进行回软,而后调温染色。

采用固色剂。

b喷染染色法
①优点:喷染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革,它比转鼓染色快,有利于根据需要来挑选适合于某一色调的坯革并及时更换色调,而且着色均匀,皮与皮之间的色差较小,耗用的染料也较少。

②操作:搭配制好的染液通过喷枪均匀地喷在于革的表面,以达到加深染色或给予革以特殊的染色效应的目的。

19其他染色技术:蜡染工艺,无浴染色法,糊状染色法,套染染色法
20加脂的基本原理:
①经过加油处理,各个纤维被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包裹起来或纤维表面亲合了大量的“油性”分子,平衡了革纤维表面能量,使原来的高能表面,转变为低能表面,增加了纤维与纤维相互间的动性,从而使皮革变得柔软耐折。

②将脂引入革内,均匀的分布在革的纤维表面,将原纤维分隔开,阻止了革干燥失水后原纤维之间的粘结,防止革变脆变硬,从而使革柔软、耐弯曲、具有抗水性、物理机械性能得到提高。

21加脂的主要作用:
a提高皮革的柔软度
b延伸率增大,韧性增加。

c皮革的抗水性提高。

d改善皮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提高皮革的抗张强度。

e补充鞣制、填充和助染固色等多种作用。

f孔率和透气性降低。

22合成加脂剂的特点
①具有耐光性,加脂后的皮革不会因日久而变黄。

②不会在皮革表面留下油斑、臭味。

③不易因氧化或霉菌、细菌而变质。

④渗透性好,对酸、碱、盐、硬水稳定。

27乳液加脂的历程:
①第一步为油的乳化
油脂和乳化剂在机械作用下较稳定地分散在水中,生成乳白色的奶油状水包油型乳液。

②第二步为乳液的吸收与渗透
在稀乳液中,因同电相斥,乳液不会因热运动而聚集破乳,乳液随水溶液的运动进入皮革纤维中
③第三部为油乳液的破乳和革纤维的作用
乳液被皮革纤维极性基吸附,油相浓度也随之增大,直到水包油乳液转换为油包水型乳液,油沿纤维表面扩散,油水分层,水被排出,油被吸收。

28影响加脂效果的主要因素
a加脂剂的性能(离子特性;有效物含量;耐酸,耐铬液,耐电解质,耐栲胶稳定性)和应用条件(液比,温度,PH,机械作用) b加脂剂的选择,用量,复配,用法
c加脂剂的其它组分(盐分,水分,挥发性有机物)(活性物,中性油为有效物)
29加脂的方法与特点:
a浸酸铬鞣时加脂
①方法:软化后、浸酸时或铬鞣时加入加脂剂。

加脂剂用量约为皮重的1.0%~2.0%。

可用非离子型加脂剂、或阳离子型加脂剂、亚硫酸化类加脂剂。

②特点:铬盐分布更加均匀,成革更丰满,粒面更细致;可减少薄革的打绞折叠,粒面皱缩减少;片皮或削匀精度更好;避免了坯革堆放时过分的干燥。

b复鞣中和时加脂,
①方法:复鞣中和时常用0.5%~1%的耐盐的加脂剂加脂。

②特点: 使复鞣更加温和,复鞣剂收敛性降低,鞣剂分布均匀,粒面细致。

c中和后主加脂,
①方法:通常在染色废液中进行。

主加油以乳液加油方式常在转速较快的转鼓中进行,转速约为14~20r/min,水量可在50%~300%间变化,加油温度50~60℃,加脂剂常用5~12倍的60℃热水乳化后加人,为了使油脂吸净率高,可以在加油后期加入1%~2%的合成鞣剂或甲酸。

软革油脂总量达10%~18%。

②特点此时加油量大,对革的油性、填充性、防水性能等影响都很大,是每一种革必须使用的加油方法。

d表面加脂,
①方法:通过不同程度的中和,控制皮革的pH值,使油脂乳液渗透度不同,实现表面加油。

一般情况下,可以换浴或不换浴,将1%的阳离子加脂剂乳化后直接加入转鼓中转动10~20分钟即可。

②特点:使绒头油润,丝光感好;可以减少裂面的毛病;可以改善粒面的油润,减少发干枯的手感,利于抛光革抛光。

表面加脂操作不当时,表面油沉积过多,使磨革困难,涂层粘着不牢,皮革肉面易粘污物变脏。

e多次加脂
除预加油外,主加油常分两次完成,多应用于绒面革,第一次在磨绒之前,第二次在磨绒染色之后。

绒面革加油时特别注意不要使油脂在表面上过多沉积,使绒头变坏。

为了使绒毛上有一定的油性,应在加油后适当加入阳离子油。

30防水革的加工技术要点
①加工中不用或少用亲水性化工材料。

②蓝湿革需要彻底脱脂。

油脂会妨碍防水剂的吸收。

③了解复鞣剂对皮革防水性的影响。

④中和一定要透,必须有利于防水剂的渗透吸收。

⑤掌握防水处理时的温度。

温度升高,防水乳液粒子变小,有利于渗透,皮革动态防水效果较好。

⑥控制铬盐固定的用量,正好达到完全封闭防水材料中的亲水基团。

⑦在防水处理过程中处理好皮革防水性能和手感之间的矛盾。

31 打光,抛光,熨平,压花:
①打光
打光的目的是使轻革变紧实,拉面平滑。

涂饰后打光,轻革不但具有高度的光泽,而且使涂饰剂中蛋白质凝固,加强了涂层的防水性及耐干湿擦性能。

②抛光
抛光一般采用抛光机,抛光机类同于窄工作面磨革机,只是硬质石辊被毛毡辊代替。

经抛光后再涂饰的革面有柔和的光泽,平滑细致,同时革身丰满柔软,不影响成革的手感对涂饰剂的吸收。

经涂饰后,光泽自然,真皮感强,是全粒面革加工的好方法。

③熨平
涂饰前熨平,使革面受热、受压,这样粒面有轻微收缩,革面更
细致、紧实。

同时可降低涂饰剂在革上的渗透,更易表面成膜,
有利于形成粒纹紧实、厚度较薄的涂层。

④压花
压花的目的是在皮革面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凸凹的花纹,掩盖皮革
粒面上原有的一些缺陷。

压花通常是将熨平机上的熨平换成花板
就可进行操作。

32成膜剂
成膜物质又称为成膜剂、粘合剂等。

它是涂饰剂的主要成分,一般为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

例如乳酪素、丙烯酸树脂、硝化纤维、聚氨酯等。

成膜剂的主要作用是能在皮革表面形成均匀透明的薄膜,不但自身可以和皮革牢固地粘着,而且还可以和皮革涂饰剂中的着色物质等其他组分同时粘结于皮革的表面。

33着色剂
除了无色透明的涂饰剂外,一般涂饰剂中都必须加入着色材料,以使其能呈现各种颜色。

皮革涂饰用的着色材料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颜料,包括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色淀。

另一类是染料,包括水溶性染料和醇溶性染料。

34涂饰助剂
皮革涂饰剂除了成膜物质、着色材料和溶剂外,常常还要含有一些起特定辅助作用的添加剂。

如光亮剂用来提高涂层的光泽;增塑剂用来增加涂层的塑性,使之符合于皮革的柔软性和延伸性;防腐剂用来防止蛋白质类成膜物质及其所成徐层的腐败;固定剂用来交联蛋白质类成膜物质,增加涂层的抗水性、耐干、湿擦性;渗透剂用来提高涂饰剂的渗透能力,加强涂饰的填充效应;滑爽剂用来改善涂层的手感,使革具有滑爽的感觉等。

35涂层结构
涂层的基本结构为:粒面浸渍层或封底层→底层→中层(包括效应层)→顶层(光亮层)。

不同的涂饰方法相差较大。

36涂层的性能①涂层的粘着力
②涂层的伸长率及耐多次弯折性能
③涂层的耐热耐寒性
④涂层的卫生性能
⑤涂层对天然粒面的保持性
⑥涂层的力学稳定性
⑦涂层应的抗水性和抗溶剂性
⑧涂层的抗老化性37 涂饰的过程:①浸渍填充②封底涂饰
③底层涂饰④中层和效应层
⑤光亮顶层涂饰
38涂饰的方法
①喷涂②高压无气喷涂
③辊涂④刷涂和揩涂⑤淋浆
39有机溶剂型涂饰剂的成膜:主要用于皮革的中上层涂饰
涂饰剂的特点:
a成膜剂由溶剂溶解,稀释剂稀释。

b稀释剂的沸点低于成膜剂的沸点。

c成膜剂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

成膜过程:
涂于底层或中层形成液态膜-稀释剂与溶剂先后大量蒸发-液膜表面稀释剂和溶剂减少,蒸发速度降低,液膜上下对流-对流停止,形成凝胶膜-凝胶膜由上到下固化。

说明:a涂饰剂的流动性
b颜料和添加剂被成膜剂容纳和包裹
c干燥过程膜的收缩与成膜剂分子粘接
d膜的连续性,稀释剂的蒸发速度大于溶剂的,否则不连续
40水乳型涂饰剂:
涂饰剂特点:成膜剂以乳粒分散在水中
成膜过程:涂于革表面形成液态膜-水开始大量蒸发并向下渗透-液膜浓度增大,同时部分成膜剂向下渗透-分散颗粒间距减小,直到相互接触,形成凝胶膜-颗粒紧密接触,产生毛细管压力,乳粒变形,破乳,自粘-成膜剂分子扩散发生粘连-形成连续的膜
说明:a涂饰剂向下层渗透b成膜温度
c成膜剂乳粒的抗变形性
d成膜剂将颜料与添加剂容纳,包裹e不同成膜剂的互溶性
6膜的连续性
41掉浆:
现象:涂层从成品革上脱落的现象
原因:a加油过多,油脂吸收在革的表面层,坯革表面油腻,净面不净,造成涂层与革粘着不牢b底层浆用量过多,使得底层成膜不好,与革粘着不牢
c在涂饰剂中增塑剂(硫酸化油,甘油)用量过多,影响粘着
d涂层过厚,影响涂层对革的粘着力,易造成涂层脱落
42露底
现象:用食指顶住革底,革面露出底色
原因:坯革松软或者延伸性大的部位没有完全绷开或拉平,有皱纹,造成涂饰剂未完全覆盖革面
43散光:
现象:如果涂层的弹性伸长率小于坯革的弹性伸长率,在成革拉伸幅度较大时,涂层可能发生塑性变形,使涂层的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散光
原因:
硬性成膜剂的比例过大,或成膜剂耐寒性差(在夏天易产生散光)消化纤维耐光,耐氧化性差,久置涂层老化造成
44裂浆:
现象:~~~~~~~~~涂层发生断裂的现象
原因:与散光原因相同(涂层与坯革弹性伸长率严重不匹配)45不耐干湿擦
A不耐干湿擦:现象:略
原因:a涂饰剂中含颜料过多,或颜料颗粒粗
b涂饰剂中水溶性染料用量过多
B涂层耐干擦,但不耐湿擦:现象:略
原因:a由顶层防水性不良引起,如用蛋白光亮剂喷光后固定不够
b或因涂层中的亲水性物质过多46涂层发粘
现象:用手摸涂饰过的革面时,有粘手的感觉,或在熨平时粘板很厉害,或将革面相对重叠,在分开时发生粘结生
原因:软性树脂用量过大造成
解决方法:a少用软性树脂,增加硬性树脂或者酪素
b喷防粘层
47其它涂饰缺陷:涂层发白,涂饰粒点,流浆,刷痕
48常用的施涂方法:
喷涂:压缩空气喷涂法,高压无气喷涂法,静电喷涂
辊涂法,
帘幕淋浆,
揩涂法
49涂饰过程的机械加工:
熨平压花抛光打光摔软
50特殊涂饰技术:
补伤涂饰,
发泡涂饰,
湿法聚氨酯涂饰,
干法移膜涂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