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中师大333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333真题
一、选择题(30分)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先行组织者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之前,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支点或认知框架,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认性,促进学习迁移。
3、讲授法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
(2)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②要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③要讲究语言艺术
(3)评价:讲授法使得教师能够经济的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便于学生有效的掌握学科的内容。
4、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始的一种个别教育制
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在学校里废除课常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2、将各科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
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白由和!合作,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进度快的可以提前更换公约,并缩短毕业年限。
存在的主要问题: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由。
并且将教室完全改成实验室也不太实际。
三、简答题
1、教学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发展品德、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学生的品德、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要求,而且是有效地高质量地教学的必要条件,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3) 培养止确的思想、价值观、怕感与态度。
学生个人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构成他们的灵魂、个性的核心,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与动力,从而也深刻地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任务。
2、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培养集体首先要使集体明确奋斗的目标。
集体的目标应当由班主任同班干部或全班同学一道讨论确定。
目标的提出应当由易到难,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又提出一个要求更高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培养集体必须注意健全集体的组织与功能,使它能正常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可偏爱和护短,以免助长他们的缺点、错误,导致班级的不团结;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不断提高修养水平和
工作能力,以身作则,团结全班同学一道前进,充分发挥集体的核心作用。
(3)有计划地卅展集体活动
班主任在确定班的奋斗目标后,应制订集体活动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引导集体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只有在集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集体才能识别是非、善恶、美丑,扶正抑邪,发扬集体的优点、抵制不良思想作风的侵蚀,才能使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教育的主体
3、恽代英的教育理论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1) 恽代英论述了教育与社会改造的关系。
肯定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但要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要以社会改造的目的和需要来办教育。
(2) 他批判了"教育救国论",主张把教育放在社会中,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认为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是革命的人才,而不是学术的人才。
(3)在教育的改造问题上,悻代英以社会改造为其教育改造的根本目的和依据,通过批判旧教育,提出新教育的构想。
他主张实行儿童公育,使儿童一出生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4)恽代英的教育工作始于中学,因此提出了对中等教育的改造。
中等教育首先应该明确其教育的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提出对中等教育的课程、教科书和教学方法改造思想。
悍代英澄清了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给青年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恽代英改革中等教育的思想,切中当时中等教育的弊端,推动了20世纪20年代中学教育的进步。
4、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以斯金纳为代表。
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剌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
(2) 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的重复出现之概率提高到事件或力量。
能增强行为发生概率的所有剌激都是强化物。
(3)强化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某个愉快剌激的出现会提高个体的
行为反应,如教师的表扬。
负强化是指某个厌恶刺激的出现可以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及格可以避免惩罚。
(4) 评价:该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奖惩的手段的确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该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剌激和外部强化的作用,虽然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本能的不足,但只注重外部动机而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能会产生负面结果
四、论述题
1、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开展德育活动时,应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信意行各要素,不能有所偏废。
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动力量,任何德育模式都不能忽视这些基本方面。
我们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儿童品德中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全面和谐的得到发展。
不可把五者割裂,以致对某些因素有所偏废,而损害整体的功能。
(2)德育共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开展德育,既可以从知情或信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开端性。
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个因素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每个学生发展的品德情况也存在差异,变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例如,学生道德认识的获得和提高,可以通过讲解、阅读、谈话与讨论等方法来实现。
但用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多半难获得成效。
而培养情感和信念必须通过交往、关爱、沟通、熏陶、震感等方式,才能使学生认同,感动,感激,学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培育与感悟,他们的感情才会深厚,信念才会坚定。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价值
(一)、生活即教育
(1)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张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观察。
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要与生活需要相适应。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
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具有作用。
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评价(价值):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尽管将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1)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
(2)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
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半开门,"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在社会中创建学校。
评价(价值):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现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收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 1)“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
(2)“教学做合一”因为“行是知之始”行动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3)“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就要去叫别人。
(4)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评价(价值)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求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取代旧的传统课程论。
生活课程论的主要特点是: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做得工具,主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总体评价: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
育理论,归纳起来,有六大特点,即: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1946年把生活教育的方针总结为: 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从思想背景上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
3、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心智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
因此,对心智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条件化知识
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为使头脑中的产生式知识进一步熟练、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者应对其进一步进行深加工和协调,并加强变式练习,才能变成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研究表明,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言语表达水平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内部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水平,促使心智活动内化。
(4)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由于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心智技能,主要是学习概念和规则,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通过大量正例、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模式识别的概括化和分化,概念和规则就能被正确地运用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5)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要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
只有当学生通过练习对基本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程度,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价值感后,学生练习难题的条件才真正成熟,有信心地更加喜爱练习。
(6)分阶段进行培养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同时,由于一种心智技能往往是由多种心智动作构成的。
如果在某种心智技能中,有些动作成分是学生己经掌握了的,有些是尚未掌握的,就应该针对那些新的动作成分进行分阶段练习,并注意做好新旧动作间的组合关系的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