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20年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乡之间未形成绿 色网络
原先保留的生态带和生 态公益林遭到建设用地 的蚕食
主要表现
乡土化的自然生境在城 市建设中被破坏
生态廊道没有形成足够的宽 度和长度,严重影响了能量 的流动和物种的迁移。
5 实施情况对比
5.1.2 绿地生态功能较弱,承载功能单一
《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在城市绿地结构、绿地指标、公园分布和树种选择等方面 ,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但绿地规划内容多集中在空间布局层面,以生态功 能为主要考虑对象,对绿地的其他功能挖掘不足。目前,虽然宁波市区的绿地总量不低,但海曙区、江东 区等部分城区由于土地增量有限。
在市区范围内,传统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对规划管理实施机制的研究较少,没有建立明确的空间指 引和管理实施体系,特别是与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缺乏对下层次规划的控制和指导,造成规 划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往往会出现规划公园绿地被侵占、难落地及品质低等问题。
4 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转变
4.2.2 “绿地管控”思维
2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2 规划布局
“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 区等区域划定11类生态红线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 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 岸线和海洋保护区、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 遗迹保护区,使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占陆域面积的比例 达到40%以上。
,构筑城市内外一体的“大绿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 生态问题。
遵循“大绿地”思维的 统筹全市域的绿色开敞 空间,合理确定规划编 制层次,建立起科学的 规划控制体系和有效的 管理机制。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9〕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9〕60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高质量推进宁波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建设集成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积极打造和谐人居、有机更新、产业集成三大样板,高质量推进我市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建成一批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幸福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努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未来社区建设宁波模式。

(二)主要原则坚持群众满意,稳步有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高品质居住空间与多层次居民需求解决体系。

引入融合重点课题研究、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充分吸纳群众诉求,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推进。

坚持精准施策,做好与征迁安置、人才、房地产管理等相关政策的平衡,做好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工作的协调,避免出现政策特区。

统筹推进改造更新和规划新建两大建设类型,以改造更新类为主,以上世纪70~90年代、多孔预制楼板安全隐患高的老旧小区为主体,综合政策处理、安全隐患、居民需求、改造难度等因素确定试点,实行全拆重建或插花式改修建。

规划新建类依托省、市重大发展平台,重点选取人口集聚潜力大、轨道及公交站点等交通枢纽所在区域统筹谋划。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最近宁波西部新城规划方案

最近宁波西部新城规划方案

最近宁波西部新城规划方案背景宁波市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自2020年起,宁波市政府开始启动宁波西部新城规划,旨在通过城市新开发来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规划方案总体规划宁波西部新城规划总面积约为6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

规划区域总体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部,北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南至长江大桥高速,西至大沙泥和慈城,东接东钱湖。

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区,其中融合了工业、商业、居住、文化等多种功能。

产业布局规划将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智慧制造业、物流业、文创产业、文旅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以此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中,在制造业方面,规划将会引入多家国内外的知名制造企业;在物流业方面,规划将会建设多家大型物流园区,并打通与港口、机场等交通节点的联系。

交通规划规划中,交通体系的建设包括有轨电车、轻轨、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还包括自驾车、共享单车等场景下的交通服务,最终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

同时,规划也将会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出行趋势和科技发展,为未来交通的智能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条件。

生态环境规划强调生态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旨在打造一个绿色资源型、自然环境好、人居舒适的城市。

规划区域内将会有大量绿化空间、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保护和发扬自然的美景。

结论宁波西部新城规划方案着重强调了产业布局、交通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规划的实施,将会对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优化和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规划的实施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大型城市建设中面对的挑战和压力,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加强协调和指导能够确保规划的合理、顺利实施。

宁波市中心城区货运系统规划

宁波市中心城区货运系统规划

宁波市中心城区货运系统规划(批前公示)1前言1.1规划背景为支撑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响应“港口经济圈”发展要求,中心城区货运系统规划分析产业、港口发展特点,提出货运网络布局形态,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货运及港口集疏运两部分。

1.2规划范围与年限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保持一致。

规划年限:2020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年限一致;远景展望至2030年。

2货运系统发展趋势与目标2.1发展目标围绕货运发展方向和要求,本次规划提出货运系统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亚太国际货运枢纽节点,绿色便捷有序的城市货运典范”。

2.2发展策略1、港城分离战略(1)通过完善港口后方堆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形成与港口发展规模相适应、布局合理的配套设施,降低港口集疏运对城市用地发展影响。

(2)通过逐步完善各港区疏港通道,构建支撑港口发展的集疏运通道。

2、体系完善战略(1)依据城市用地功能、产业分布和城市货运需求分布,建立衔接有序的货运场站体系,引导和推动共同配送发展。

(2)场站设施布局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场站规模应满足和支撑日益增长城市货运需求。

3、衔接有序战略(1)通过完善的货运停车设施布局,发挥对货运交通截流作用,降低对城市交通干扰。

(2)通过构建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契合的货运交通网络,有效引导客、货交通分离,提高城市交通稳定性和安全性。

4、绿色发展战略(1)通过新能源车辆应用示范,逐步提高城市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比例,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绿色水平。

(2)建立城市货运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在货运系统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服务功能,提高货运交通整体效率。

2.3发展指标围绕货运系统总体发展目标,本次规划提出以下主要发展指标。

(1)港区2公里外配套设施布局与城市生活用地分离度达到100%;(2)港区货运转换通道负荷度达到0.8以下;(3)城市公路货运场站1小时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4)城市公路货运场站园区结合率达到70%以上;(5)城市货运公共停车场园区结合率达到70%以上;(6)城市货运场站与主要人口集聚区分离度达到100%;(7)城市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90%以上,配送车辆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8)城市配送末端网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前言镇海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属宁波市。

辖区土地总面积374.1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37.1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9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8公里。

镇海区下辖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和澥浦、九龙湖两个镇。

2005年末,户籍总人口22.4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36.72人。

镇海区政府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自1997年7月开始编制上一轮《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并于1999年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自实施以来,在全区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土地保障,促进了全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用地现实需求与计划供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若要又好又快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使命,使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政府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指引,特编制新一轮《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 (i)i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 (6)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8)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2)第五章建设用地布局与管制 (14)第六章生态用地规划 (18)第七章旅游用地规划 (20)第八章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22)第九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25)第十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用途管制 (33)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6)第十二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4)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49)第十四章附则 (53)附表1 镇海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54)附表2 镇海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5)附表3 镇海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56)附表4 镇海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表 (57)附表5 镇海区城镇人口、用地规划表 (58)附表6 镇海区农村居民点人口、用地规划表 (59)附表7 镇海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60)附表8 镇海区土地复垦、开发规划表 (61)附表9 镇海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3)附表10 镇海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规划表 (70)附表11 镇海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71)附表12 镇海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情况统计表 (72)附表13 镇海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3)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总战略,稳步树立以供给引导需求的节约集约用地观,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近远期发展之间的用地需求,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加快推进镇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一、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对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实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为指导和适应新世纪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二条规划依据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近期有关城市规划的政策、规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及其他相关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坚持现代化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第四条规划重点进行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土地、水、环境),清晰城市发展门槛限制条件,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明确宁波在全国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确定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研究并确定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布局。

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365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城镇发展战略、城镇体系结构、都市区空间形态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发展城镇等。

市区为宁波市市区行政区域,也是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宁波鄞州南部首南片区规划

宁波鄞州南部首南片区规划

宁波市鄞州区首南地段(YZ08)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宁波市鄞州区首南地段(YZ08)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以公布。

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各类专项(专业)规划;(7)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8)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南起鄞州大道,西至奉化江,北连鄞县大道,东接高教园区到钱湖南路。

规划用地面积766.71公顷。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至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

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思路、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因素分析,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鄞州新城区的核心区,是以行政职能、商业商务、文化休闲、生活居住作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复合功能区块。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意义(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基本要求。

(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市域空间管制要求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不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落实“三区四线”的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建立空间开发的硬要求和底线屏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 24 56 78 10 1113 16 20 2223242627283032137 238 339 440 541424549 7552006202019972010200620209695.51358.7720052020 200620102005 68808620809565983 36113652872131038101422240225595150427 34944835753190819972010981401996742005 177 1.43529825100433002005556.72449.3466.51336.3334.923.11740878102005230201020202269002226001970002010 202014378115136511019511920012193255798361170931201020208361 22637201020202005141135 130********200556.5535.3619.892010 202020051202069679220058706151365*********121394 20052903320202226006796336703053709202011920032165 200525491242800506202032628605002714830225431.212310913511.312333450334.5123223659 23.0123197200123314200123571017001234400012329860012343210012321800123132105123435568 1237680661233812 1225519017447197200700762321242800 25062005213.4121.4163264.97358.77 2020311.90202049.71 311.901234515.52123431.351.2.3616640182020117217447 13260010667 2678046 123456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机制,适时开展城市、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甬政办发〔2020〕50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甬政办发〔2020〕50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甬政办发〔2020〕50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甬党发〔2020〕9号)精神,抢抓新兴产业发展的窗口机遇期,加快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支持对象和范围(一)支持对象。

在我市注册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的除外),以及市政府决定支持的其他对象。

(二)支持范围。

包括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及天然药物、兽药等制药及原辅料领域,数字诊疗设备,医用治疗、监护和康复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及核心部件,体外诊断产品,植介入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及产品等。

二、积极引育优质企业和项目(一)支持新建产业投资项目。

支持取得药品注册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二、三类),以及高端医药原辅料、医疗器械设备核心部件等项目在我市实施产业化。

对新建投资规模1亿元(含)以上的项目,按照总投资(不含土地成本的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外购技术软件投入,下同)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符合我市招商引资政策的项目按照相关政策支持。

重大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以及新建投资规模10亿元(含)以上的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综合扶持政策。

(二)支持引培高成长潜力企业。

对2019年以来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且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来我市落户的,按照总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宁波十三五规划

宁波十三五规划

宁波十三五规划宁波十三五规划是指宁波市制定的“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的发展规划。

该规划旨在进一步推动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宁波市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根据宁波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制定该规划,旨在推动宁波市实现经济现代化、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全面发展目标。

首先,宁波市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培育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宁波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宁波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宁波市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宁波市的交通便捷度。

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宁波市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美丽宁波。

宁波市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水、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加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发展,提升宁波市的生态效益。

第四,宁波市将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宁波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改革步伐。

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贸易,推动宁波市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

最后,宁波市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福祉。

宁波市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总的来说,宁波市的十三五规划旨在全面推动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等措施,宁波市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宁波市北仑新区2003-2020交通规划

宁波市北仑新区2003-2020交通规划

宁波市北仑新区2003-2020年交通发展规划0点1.1 研究背景北仑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宁波市东部,距上海约400公里、距杭州约230公里。

北仑区东濒东海,南临象山港,北与舟山隔海相望,西与鄞州接壤、西北与镇海为邻,区域面积为593.5平方公里,陆地总体轮廓呈帆船状。

北仑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深水大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组合港,目前已建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2002年港口吞吐量为1.2亿吨,集装箱运量为175万标箱,位居中国港口第二位,仅次于上海港。

北仑区的经济结构属于典型的港口导向型经济,即依托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临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50.3亿元,其中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3.8亿,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2.4%。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02年11月党在“十六”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更快一些,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各地纷纷根据自身的区建设特点和优势,提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实现区域经济新的腾飞创造条件。

针对这一可喜形势,新一届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抓住机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对此作了具体的发展部署。

在部署中指出经济接轨首先是交通接轨,共同构筑长江三角洲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因此要求加快交通建设,重点实施交通“六大工程”,即高速网络工程、干线畅通工程、水运强省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廉政保障工程,以实现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实现交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15年基本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

宁波市作为浙江经济强市,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当然应走在全省发展的前列,其经济与交通的基本现代化是浙江省经济与交通基本现代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经济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在宁波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要求宁波市交通局结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结合接轨大上海、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发展战略,从规划开始,抓好宁波市的交通发展建设工作,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已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现将总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一、编制目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为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随着区域发展背景的重大变化,宁波城市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为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为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817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区域协调、市域空间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城镇发展等。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是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的重点地域。

中心城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区域,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三、规划期限本次总规修改期限至2020年。

四、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五、城市职能国际贸易物流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

六、城市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95万,城市建设用地420平方公里。

七、市域空间布局1.市域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

2.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市域空间格局。

其中一核为宁波市区;两翼为由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组成的北翼和由奉化市、宁海县和象山县组成的南翼;两带为东部滨海城镇产业带和西部山区生态人居带;三湾为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节点为卫星城、中心镇和新市镇。

一核由宁波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及近郊城镇组成。

重点发展行政办公、航运服务、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科技、风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转型升级,提高城市集聚辐射能级,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政策解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政策解

应 。 .
(4 )
加大 资金保 障力度 。
财政 部 门 要 安排资 金 ,
确保 政府投资
的基 础设施及 公益事 业项

应 用 地供

对属 于 项 目 原 因 或 资 金未 落 实 等 情 况造 成 “ 批 而 未 供 ” 或 具 备供地 条件 未 办 理供 地手 续 的 用 地 单 位 , 暂 停
期 长 年 延
至 202 0
月 日 1 2
31

在 此基 础 上,
主要 围 绕 “ 批而 未供 ” 土 地消 化 、
“ 供而 未 用 ” 土地 处 置 和 低 效
用 地 再 开 发提 出 十项 新 的 政策措施 。 其主 要 创 新政 策如 下 :
在 “ 批而 未 供 " 土地 消 化方 面 : ( 1 ) 实 施 先 存后 増 用 地 保障 構 式 。 经 营 性 用 地 实 施 先 存 量后 增 量 的 用 地保 障 模 式 , 先 安 排 “ 批 而 未



2 .
指导
思想


3 .
目 标任 务 。

4. 政策措施 。
年 2 0 1 6

市 政府
《关于加 快盘活存 量建 设用 地 的若 干意见 》
政 发 号 ( 甬
[ 20 1 6 ] 5

对 存量
建 设 用 地 盘 活 已 有 非 常 明 确 的 政 策 意 见 , 但 该 文 件 的 有 效 期 截 止 20 1 7年 1 2 月 3 1 日 , 为 此 本 文 件 明 确 其 有 效
供 ” 土地 供应 , 后 安 排存 量 盘活挂 钩 指 标 。 确 实 无法 消 化 的 “ 批 而 未 供 ” 土 地 , 可 以 通过 指 标 盘 活 的 方法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16•【字号】甬政发[2006]105号•【施行日期】2006.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甬政发[2006]10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未来1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突破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关于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是指导我市科技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学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强,科技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1.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累计达到24.4亿元(其中市本级为8.29亿元),年均增长30.5%,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3.1%提高到3.22%,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宁波市2020年发展规划班级港口09-1班团队成员:(排名第一的为组长)姓名(1)学号姓名(2)学号姓名(3)学号宁波工程学院2012年05月项目团队成员分工表:序姓名学号分工完成情况自述号1 45号发展现状评价与宁波未来物流业发展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着实想了很久,也查阅并结合了十二五规划等等相关资料才做出了指标体系。

再结合资料分析出相关指标的权重,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评价,最后得出了宁波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结论2 44号物流发展预测对于数据的查找和计算,我花费了挺多时间,对于预测过程,我遇到挺多问题,不过也及时解决了,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后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法,自我觉得还挺负责地完成任务3 )宁波物流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及得出2020年物流发展规划,完成排版重新排版各个部分,表格、文字,各部分汇总结合查阅的宁波“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得出结论,完成整篇论文一、宁波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一)背景一、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

2010年全市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5.4%;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6.9亿元,年均增长17.4%;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占服务业比重24.6%,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我市物流业的产业地位。

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7.83%,同2006年相比,相当于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物流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航空物流、专业物流等为配套的发展格局。

2010年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全球第六位。

二、物流通道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在“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基本形成、“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及综合枢纽场站加快建设下使公路网不断完善。

铁路进入加速成网阶段,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萧甬铁路支线直达镇海、北仑港区,并与浙赣、沪杭、杭宣等干线铁路网相接,为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创造条件。

港口吞吐能力增强,“十一五”时期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31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约1.4亿吨,其中新增集装箱泊位12个,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约720万TEU。

空港发展形成突破之势,机场等级达到4E 级,共开通航线51条,年货邮行吞吐量达到8.1万吨。

物流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货运车辆7.8万辆,59万吨位;集装箱车辆9975辆,29万吨位;“大、特、新”船舶加快发展,沿海船舶营运运力总规模达458万载重吨,位居全省第一,万吨轮比重超过70%。

三、物流基地建设初见规模,物流业载体支撑得到强化。

梅山保税港区瞄准国际“自由港”定位,加快建设和运营,一期工程封关运作,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招商引资进展顺利,累计引进物流、贸易、金融等企业800家。

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以液体化工、煤炭、钢材、再生金属等交易市场为依托,以存储、配载和运输方式转换为手段,正加快建设华东及中西部大宗货物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已引进中外运、前程物流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正在建设依托港口的高端国际物流中心。

空港物流园已建成10万平米的标准仓库和1万平米的商务楼,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作,仓库出租率已接近95%。

邬隘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心站工可已获批复,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宁海物流中心完成一期建设,配送中心和果蔬市场已投入运营,金属材料市场、五金机电市场2011年即将完工。

四、物流企业蓬勃发展,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

截止2010年底,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

已有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其中4A物流企业6家,3A物流企业40家。

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和FedEx、UPS、TNT、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

本土物流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涌现出十多家营业额达数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本土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代理等两项以上业务的综合型物流企业较“十一五”初增长了3倍,75%的企业涉及运输业务,并逐步向仓储、配送、代理等业务延伸,初步形成了一批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

五、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智慧物流建设条件日趋成熟。

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于2009年初正式投入运营,建立交易、金融、政务服务“三合一”的物流平台,构建了银行与平台运营商的“双主体”运作模式,2010年已经吸引6850家企业加盟运作,年信息发布总量达72万条,网上交易额达到10亿元,结算额达2.5亿元,大大激发了物流市场主体活力。

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条形码技术在各种物流业务中得到普遍应用,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集装箱车辆在码头闸口的通过时间由2分钟下降到30秒以下。

六、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通关单联网核查、港区智能卡口系统、出口货物电子装箱单系统、空港通关中心和快件监管中心等一批政务项目积极推进,区域整体通关环境明显提升。

宁波港海铁联运政策、第四方物流市场系列政策、现代贸易物流企业扶持政策、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实施意见、现代物流示范企业政策等多项政策密集出台,物流业政策环境持续改进。

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税收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使得试点企业在税收抵扣等方面得到诸多实惠。

重点物流项目申请国家资金支持成果显著,近两年获得国家资金补助2000多万元。

甬港经济合作论坛、“重庆·宁波周”、“新加坡·宁波周”、“港澳·浙江周”等物流专题推介活动持续开展,促进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物流交流与合作。

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不断加强,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成为交通运输部、浙江省共建的全国性示范园,镇海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正在推进。

与铁道部签订了部市合作协议,合作机制得到持续深化。

(二)必要性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需要。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宁波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港航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地区和重要载体。

宁波加快发展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是浙江海洋经济战略的优势所在,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反过来,在海洋经济战略的推进下,我市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进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关键期,物流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国际强港、实现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在构筑现代都市、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在建设智慧城市、率先发展智慧物流,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好绿色物流,在提升生活品质、做好城乡配送等方面,将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重要使命。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宁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通过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巩固提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地位的需要。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立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地位,赋予了宁波调整与振兴物流产业、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历史使命,为宁波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发展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宁波物流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较高的物流发展水平、广泛的物流辐射能力,并且在引领和加深地区之间物流领域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和为区域物流一体化服务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宁波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评价(一)评价指标体系一、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系统的评价,设计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实际情况。

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①认真、全面地分析拟评价的物流系统的各项目标要求;②拟定指标草案,在调查分析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或德尔菲法制定出指标体系;③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交换信息、统计处理和综合归纳,不断调整评价指标;④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为了对宁波市物流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识别出该市物流业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构造出如下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重点领域发展港口物流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区域性塑料、液化品、有色金属、钢铁等大宗商品城市配送物流整合优化城市配送网络节点,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专业物流危化品、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领域设施设备通道网络建设内外衔接、通江达海的综合物流通道;装货水平推广物流专业化车辆和应用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

组织水平发展供应链物流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加强资源整合推进运输装备、仓储设施等存量物流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业务模式创新以现有专业市场配载物流为基础,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促进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和物流服务升级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直通港区铁路支线建设,促进海铁联运通道的无缝衔接。

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商贸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物流业与农渔牧林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扩大港口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强港口资本、业务合作,扩大码头锚地、集疏运路网建设的合作规模和范围。

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内以供应链为纽带,对外以国际贸易为纽带。

(二)评价方法本次评价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通过对面临的问题进入深入分析后,根据问题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从属关系,将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在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分析模型。

步骤:(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二)构造判断矩阵赋值(三)单排序权重计算(四)一致性检验(五)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1)层次结构的建立(2)构造判断矩阵重点领域发展海运 陆运 空运 海运 1.00 0.50 0.17 陆运 2.00 1.00 0.25 空运6.004.001.00设施设备海运 陆运 空运 海运 1.00 5.00 3.00 陆运 0.20 1.00 0.33 空运0.333.001.00组织水平海运 陆运 空运 海运 1.00 2.00 0.20 陆运0.501.000.17提升宁波市物流业发展的因素重点领域发展(B1)设施设备(B2) 组织水平(B3) 市场需求(B4)港口物流 (C1)大宗商品物流(C2)城市配送物流(C3)通道 网络 (C4)装货 水平 (C5)供应链 (C6)多式联运 (C7)联动 发展 (C9)国内外市场(C10)海运(P1) 陆运(P2) 空运(P3)资源 整合 (C8)空运 5.00 6.00 1.00市场需求海运陆运空运海运 1.00 0.17 0.33 陆运 6.00 1.00 3.00 空运 3.00 0.33 1.00总目标重点领域发展设施设备组织水平市场需求重点领域发展 1.00 0.33 0.20 0.50 设施设备 3.00 1.00 0.33 2.00组织水平 5.00 3.00 1.00 4.00市场需求 2.00 0.50 0.25 1.00 (3)计算权重向量规范列平均法按列归一化求行和权重向量(W):各行和除以n0.11 0.09 0.12 0.320 0.107 0.22 0.18 0.18 0.581 0.194 0.67 0.73 0.71 2.100 0.700按列归一化求行和权重向量0.65 0.56 0.69 1.90 0.633 0.13 0.11 0.08 0.32 0.106 0.22 0.33 0.23 0.78 0.260按列归一化求行和权重向量0.15 0.22 0.15 0.52 0.1740.08 0.11 0.12 0.31 0.1030.77 0.67 0.73 2.17 0.723按列归一化求行和权重向量0.10 0.11 0.08 0.29 0.0960.60 0.67 0.69 1.96 0.6530.30 0.22 0.23 0.75 0.251按列归一化求行和权重向量0.09 0.07 0.11 0.07 0.34 0.0850.27 0.21 0.19 0.27 0.93 0.2330.45 0.62 0.56 0.53 2.17 0.5420.18 0.10 0.14 0.13 0.56 0.140(4)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AW λma x 3.0090.32 C.I. 0.0050.58 R.I. 0.5802.11 C.R. 0.008AW λmax 3.0391.94 C.I. 0.0190.32 R.I. 0.5200.78 C.R. 0.037AW λmax 3.0290.52 C.I. 0.0150.31 R.I. 0.5202.2 C.R. 0.028AW λmax 3.0180.29 C.I. 0.0091.98 R.I. 0.5200.75 C.R. 0.018AW λmax 4.0510.34 C.I. 0.0170.94 R.I. 0.8902.22 C.R. 0.0190.56可以看出,所有单排序的 C.R.<0.1,认为每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都是可以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