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2-05-09 作者:电子信息产业处文章类型:原创
【加入收藏】【关闭窗口】【打印此文】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就业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变革和竞争格局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现状
“ ^一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
刻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加快转型升级,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35亿元,约
占全省工业经济比重的20%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1/4强;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174家,从业人员234万人;集成电路、个人计算机、彩电、光缆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23亿块、9365万台、
1767 万台和3383 万芯公里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在稳步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现代通信、数字视听等优势产品集群,约占产业的比重70%。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产品、高端芯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 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专利申请量21028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9666 件,占申请总量的46%;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9家。截止2010 年底,共有67 家单位参与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电科技55 所的砷化镓射频集成电路、昆山维信诺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长电科技的平面凸点封装等一批产品被评为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
(四)集聚发展效果明显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省共拥有1 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4 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2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5 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了沿江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密集带,其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
80%;4 家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经过五年的发展,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已跃上新台阶。但是,产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外依存度较高,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以国内需求和内资企业支撑产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总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产业、低端环节” 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产业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增长尤为迅速,产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将更加激烈。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重大变革。
(三)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相互叠加,对中国而言,外需市场难以再继续扩张,加上发达国家推进产业回归和再造,带来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和转型压力。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新产品、新应用在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张、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实现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既要深刻认识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产生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着力解决当前问题,保持产业平稳发展,也要抢抓发展机遇,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2、坚持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既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也要发挥好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坚持自主创新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相结合。既要坚持走开放式创新道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又要加快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
技术投入、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和创新。
4、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从产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整体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也要善于整合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 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 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1、集约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做强做优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快速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
企业。到2015年,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0 家,新增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5 家,总数占全国四分之一。
2、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延伸完善,配套能力不断提高,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重点产品规模稳居全国前列。船舶电子、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和电子信息装备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15 年,产品内销比重超过5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全行业的比重达35%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