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中国建设报2003-08-29 一
北京胡同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它们是构成北京独特个性的因素之一。

它们从元朝时期的雏形至明清的发展成熟;从民国时期的变化转型到如今的现状,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层面和历史信息。

影响胡同演变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分布、人口变化、城市水系、交通工具、世袭制度、朝代更迭、四合院变迁等等。

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平面形态上,北京的胡同由疏朗转向稠密、由横平竖直居多转而斜向甚至曲折,但大体保持东西向居多、南北向略少的格局;在空间形态上,胡同由于受到挤压,天际线由基本连续(北京古城制高点除外:包括城门、宫殿、楼阁、塔山,东西便门未列,均为小门高仅10米)被渐渐打破,终成破裂、散点状,呈现孤岛之势。

在色彩形态上,由灰色为基调蜕变至杂乱纷繁,尤以最近20年为烈。

元始祖忽必烈将全城除皇城外划分为50个“坊”,每个“坊”之间有主干道和次干道系统分隔。

“坊”内有可供马车行使的小路,即现代的胡同(或条)。

元朝开始出现胡同时,对于大街、小街、胡同都有具体宽度标准,规定大街宽24步(约为37.2米)、小街宽12步(约为18.6米)、胡同宽6步(约为9.3米)。

胡同东西向排列很整齐。

元大都城设计中所用长度,皆以步为单位,元代一尺约合0.308米,五
尺为一步,一步合1.54米,胡同之间距离为50步,合77米,但根据从第一条胡同的路中心至次一条胡同的路中心来计算,如果去掉胡同本身6步的宽度,则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符合的,如以两条胡同之间实占距离44步长为准,宽也是44步,这一块地方的占地正好为八亩,称为方宅。

元大都规划用地的地积单位,平民占地最高为八分。

自今东四三条胡同西口至东口恰巧占地80亩。

换言之,即自东四北大街至朝阳门北小街之间为十条胡同的距离。

由于房屋建设是在划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后进行的,因而,街巷边界与城市轮廓较清楚,建筑退线较有规律。

元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区域的胡同比较平直,其宽度为9米左右,相当于现存较宽的胡同。

西四北地区的胡同间距60~70米。

历史上位于皇宫东西两侧的这一高级住宅区,作为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该地区的四合院在规模和面积上都远逊于王府。

正因为这个区域的四合院规格介于王府与不规范的小型四合院之间,从礼制上推断它们反映了当时达官贵人的居住环境。

由于“坊”内胡同(或条)可供马车行驶,古时能用车出行的当然是权贵之人。

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通行,加上两侧便道,胡同宽度应为7~9米。

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得较好的较宽胡同,如元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区域的胡同比较平直,其宽度为9米左右,相当于现存较宽之胡同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稍宽一些。

研究北京胡同可以发现,凡王府、官署、庙宇四周,胡同均较宽,它们除了满足通行功能,还兼具由于仪仗等体现社会地位的需求。


现在的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是在元代“坊”的基础上局部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四合院型制比较规整,其尺度与北京的胡同(或称条)之间的间距非常契合。

胡同两侧的四合院有很强的方向性与尺度感:如正南正北的四合院南北向布置,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占地接近1亩。

北京也有许多胡同是南北走向的。

这里的四合院虽然大门东西向开,但院落依然是南北布置,正房多坐北朝南,布置在院落的中部。

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地区条与条之间联系的南北向的胡同很少,胡同内部的联系需绕道到东西两侧的主干道。

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区域的四合院包括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及复合院五种,超过四进院的四合院在这一带很少。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位东西走向,条与条的间距为60~70米。

四合院沿胡同的两侧布置,正座儿四合院一般位于路北,大门朝南。

位于路南、大门朝北的四合院称为倒座儿四合院。

各类四合院的基本原型为一进院,其基本格局为一个中心庭院由四面居室和院墙围合而成。

院子的大小并无固定的尺寸,由围合的居室而定。

而东西厢房与南房的又由北面朝南的三间或五间正房的大小决定。

按照传统规制,“柱高八尺面阔一丈”,即一般四合院正房的前面有三间四柱外廊,其中两根明柱、两根半柱,即柱子一半隐于山墙中,只有一半露明。

一进院约占地1亩,四进院约占地2.5~3亩。

四进院的前中院正房为主人会客用房,后中院及第三层院子为内宅,通常是主人与家眷等居住。

前院为宾客暂住房与门房,后院则为仆人居住之地。

三进院是四合院的较完备形式,四进院由三进院发展而来。

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区域的民居多为四进四合院,则与该地区的主人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交际往来的实际功能相匹配。

而条与条的间距是60~70米,
正适合这种四进四合院的建设。

另外,从居住的坊、条以及从各种四合院的尺度上看,也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与建筑型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过渡关系。

北京东四和西四传统住宅区的四合院是比较规范的。

按清代的营造则例,建筑有大、小式之分,王室宫观一般为大式,民居为小式。

有些王府宅院也是按大式建造的,其建筑型制和规格与传统的民居四合院差别很大。

如后海一带的恭王府,面积为6.2万平方米,占地约95亩;摄政王府面积6.6万平方米,占地约100亩。

这种复合型四合院还带有花园和亭台楼阁,与普通民居不能相提并论,称为王府建筑。

但它们对于北京胡同的格局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今天二环路以内的几条城市主干道,早已不是原来尺度。

如最宽的长安街规划红线为120米,实际道路宽度最宽为56米,最窄为32米。

而城区内大多数街道虽几经翻修,其宽度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如西四北大街规划红线为70米,道路现状只有15米;景山前街规划红线45米,道路宽度为13米;特别是北京的胡同,消失很快,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内的胡同,1949年以来没有太大变化。

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地区比较规整的胡同,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米左右,道路宽度窄的地方只有2~3米,有些地方甚至更窄。

例如前门大栅栏地区钱市胡同只有0.8米宽。

胡同中的违章建筑,侵蚀着公共空间,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胡同变得更加狭窄,它们联系着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形成了当下北京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特殊城市肌理。

北京胡同的形成与演变历经数百年,在规划之后出现了很多的变形。

如果将规
划看成是主导体制的产物,那么变形是对所处环境做出的反应。

规划思想,深受规划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

由于各个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那种试图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中发现人类历史整齐划一轮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

包志禹
雨中的胡同静悄悄
垂花门下的四合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