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谢建磊 王寒梅 何中发 李 晓 黎 兵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 要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海域研究现状地质问题区域地质展望

近年来,上海地区区域地质的系统调查主要集中陆域,尤其是通过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为保障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上海市海洋经济和沿江沿海工业的逐渐发展,上海市长江口和邻近海域正逐渐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从区内资料和存在的地质问题来看,上海市及邻近海域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地质调查比较缺乏。从邻海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来看,其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宋伟建,2005)。查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基岩和松散层的地质特征是服务于上海市经济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进行长江口演化变迁研究的基础背景资料。有步骤、针对性、系统地推进邻近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是上海市地质调查部门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认识区内地质工作现状和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内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的工作方向。

1 区域地理和地质概况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了长江口、杭州湾到东部30m水深一带区域,形成了上海211k m的大陆岸线和577k m的岛屿岸线资源。其中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泥砂、中等潮汐强度的三级分汊和四口入海的三角洲河口。以九段沙、横沙浅滩等拦门沙滩顶(口门)为界分为口内和口外地区(图1)。10m水深以浅形成了沙坝(沙洲)、河道相间的地貌格局。

上海处在华北新构造区的南缘(李祥根, 2003),接近与华南新构造区在杭州湾水域的分界处。江绍拼合带和苏北沿岸断裂是区内近岸区两条具新构造区划意义的断裂。水域地震分布比陆域多。长江口崇明东滩南缘、尤其是勿一断陷盆地南缘和勿六断陷盆地南缘分布有三个与上海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震群,在其他地区则零星分布。相比较上海大部分陆域,水域位于现代构造的缓慢沉降区,上新统以浅松散沉积层厚达500m。50-60m 全新统沉积表明这种缓慢沉降持续到现在,表现出新构造期持续的沉降性(黄慧珍,1996)。全新世以来,受河流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退积、进积型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鸡骨礁组、大戢山组、嵊泗组。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工作现状

长江口和杭州湾地区的地质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1981年才开展了系统和多学科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之前的资料和认识少而零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先后在长江河口及邻海地区开展过相关的地质调查和——————————————————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

7

1

?

 2008年第4期

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图1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理位置图

Fig .1 Geographical l ocati on map of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areas of Shanghai

研究工作。总体上测网、取样密度的比例尺都以中小比例尺为主,并且在拦门沙一带是主要的资料盲区。主要方法包括钻探、表层和柱状样的粒度分析、地球化学等指标的测试、测深、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浅层地震等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库建设和模拟等。主要研究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如下。2.1 基础地质调查

为进行基岩稳定性评价,上海东部及邻近水域在1:100万航磁资料基础上于1990年进行了1:10万-1:20万高精度航空磁测。陆域先后完成了1:100万和1:5万重力测量。1981-1989年,在上海

陆域及邻近水域完成了1:3.5万-1:6万彩红外航空遥感测量。1984-1988年,江苏物探队和上海地矿局在长江口区实施了全覆盖的1:5万-1:10万浅地层剖面测量。2002-200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长江口滨外区沉积物本底调查与沉积动力研究。2001-2006年,上海市地震局在邻近海域开展了长江口外海域高分辨率地震勘察。2007年,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在约7000km 2

的海域内实施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此外,不同部门利用局部资料对区内地层层序、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2.2 水工环地质调(勘)查

围绕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沪崇(明)启(东)”桥隧大通道和天然气过江管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设,进行过大量工程地质调查(工程物探、钻探)。主要有1984年的《长江口南支整治(顺水坝)工程

地质规划选址勘察》,1985年的《杭州湾北岸1:2.5万上海新港选址—金山嘴港址工程地质勘察》及《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金山)规划阶段1:1万工程地质勘察》,1986年的《上海市海岸带(陆区)1:20万工程地质调查》和《长江河口(南支)地区1:10万工程地质勘察》,1997年的《上海青草沙供水水库、管线工程预可行性阶段工程地质勘察》,2001年的《崇明越江通道(东线)工程地质调查》等。2.3 近岸资源调查

围绕上海海岸带和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80年,市科委、市计委和市农委联合组织全市61个有关单位和院校,于1980-1986年对上海市海岸带资源

进行了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综合编写成《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20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了上海市海岛资源普查。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了上海市后

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对滩涂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作了调查评价。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滩涂造地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长江口区域内的砂源地调查。2006年,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在长江口新浏河沙地区开展了砂矿资源普查。2.4 河口冲淤演变

岸滩发育演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大量关于岸滩冲淤规律及机制、流域重大工程对长江入海泥沙和滩涂演变影响、海岸侵蚀和岸坡失稳、河海相互作用和沉积动力学、沿线生态环境监测与影响机理、古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潮滩冲淤的不同周期循环(风暴循环、季节循环、多年循环)、潮滩生物促淤效果和机制、海平面变化对潮滩演变影响、潮滩沉积特征和沉积作用、三角洲冲淤对河流来沙变化的响应、沉积动力学背景、长江口发育模式和滩槽泥沙交换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地质问题

3.1 江绍断裂带的海域位置

扬子和华夏地块在中国东部陆域以江绍断裂带为界是地学界的共识,但针对江绍断裂带入海以后的地质特征到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为入杭州湾后直接北东向延伸,在金山卫登陆,穿越南黄海,接朝鲜半岛的光州断裂(张文佑,1983);

?

81?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总第108期 

图2 江绍断裂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的主要

不同展布认识

Fig.2 D ifferent recogniti on of J iangshao fault’s

striking in Yangtze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areas

胥颐等(2006)认为直接经杭州湾与韩国济州岛南缘断裂相接。一种认为向北东偏东方向延伸,包括沿长河盆地北侧-王盘山南侧-滩浒山北侧-鸡骨礁一线延入东海和沿长河盆地北侧-大小金山之间-鸡骨礁一线延长入东海两种走向(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1978,1980)。一种为沿长河盆地南侧慈溪的长河-庵东一线,与大衢山东西向断裂连接,进入东海(李起彤,1986),甚至于沿N30°50′附近东西向断裂,并在E125°20′附近终止(梁瑞才等, 2006)。还有认为入海后沿崎岖列岛西北侧延伸,在N30°10′、E124°处被滨海深断裂截断(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1985)。顾澎涛(2006)提出了上海南部陆域和杭州湾水域形成了以北东-北北东向江绍断裂(沿长河盆地-王盘山-大戢山-九段沙)为主干断裂为逆冲推覆带,上海陆域的枫泾-川沙断裂为推覆带的锋带位置。

从区域上来看,北东-北北东向的丽水-余姚断裂、鸡骨礁-镇海断裂、张堰-南汇断裂、枫泾-川沙断裂、江绍断裂、常山-漓渚断裂,北西向的苏州-嘉善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大场-周浦断裂、苏北沿岸断裂等主要断裂都经过该区,构成区内复杂的断裂网络,为认识江绍断裂的特征带来了不确定性。查清江绍断裂带在区内的展布对深入认识上海地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南黄海和东海北部之间的深部构造、构造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3.2 海域地震震源机制

苏南和上海地区在地貌、沉积物变形及厚度、活动性断裂、地震等方面的一系列标志表明区内新构造运动明显(郑家欣,1986)。区域上松散层厚度的变化表明区内沉降存在差异性(邱金波,2006)。在上海陆域150m左右的粘性硬土层中屡见节理面和擦痕等构造,尤其是1995年以来,上海市地震局在上海陆域通过浅层地震探测发现了20条在第四纪都或多或少活动的活动性断裂,其中晚更新世断裂2条(章振铨,2004)。同时,在海域N30°50′-N32°15′、E122°10′-124°发现了20多条自上新统到中更新统的活动性断裂(火恩杰,2003)。但海域内的新构造运动特征认识总体上比较缺乏。松散层厚度主要来源于物探反演,基岩的差异性沉降特征缺乏研究。活动性断裂测线网度较稀,勘查范围也较局限。断裂相互关系、继承性和新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主要的深大断裂

图3 上海市及邻近水域活动性断裂和地震分布图

Fig.3 Locati on map of active fault and earthquake of Shanghai and adjacent sea areas

长江口海域地震较陆上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上海多次强烈有感地震都发生在东侧海域内。如1855年11月长江口5级地震、1971年12月长江口4.9级地震、1984年5月南黄海6.2级地震和1996年11月长江口6.1级地震。陆域内的地震跟断裂构造、断陷盆地

?

9

1

?

 2008年第4期 谢建磊等: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章振铨,2004)。图3也反映海域几个主要地震群集中在断陷盆地边缘。对于海域主要地震集中区地震的发震机制、地震地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还处于初期。对基岩地层分布还存在不同认识。如顾澎涛(1993)提出存在一个大面积的K -E 继承发育的断陷盆地,而火恩杰(2003)通过精细地震勘查后认为这一凹陷并不存在。王盘山-滩浒山-鸡骨礁-佘山岛,舟山群岛-大瞿山-嵊泗列岛等一系列北东向岛屿的形成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入认识的问题。这些背景的认识对进一步探明和深入研究海域地震的发震机制,对海域内岛屿的开发利用,进而进行防灾减灾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3.3 埋藏古河道分布

在上海陆域内的含水层中,上新统-早更新世的古河道是区内较好水质的分布区。地质史上,在滨岸一带相继发育了北西向的“浦(东)南(汇)古河道”、“浏南古河道”和东西向的“枫奉古河道”等河流(邱金波,2006)。从古流向来看,主要流向邻近海域,陆志坚(1989)对后两者的水域走向进行了推断,后期(1994)对长江口三岛的上新世古河道的展布方向进行过推断。对于其具体的走向到目前并不清楚。在嵊泗岛屿海底成功钻遇淡水资源(王振宇,2005),也验证了上海市邻近海域存在大量的淡水资源。中更新世以来,在长江口外的东海陆架上发育了大量相互叠置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刘振夏,2000),作为过渡区的上海市邻近海域也必然存在类似的环境条件。在上海陆域北部中上更新统含水层中局部也具有淡水分布区,在邻近水域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淡水分布区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埋藏古河道由于河谷和两岸岩性的不同,容易形成承载力的不均匀性,引起不均匀沉降,对海洋工程影响比较大,形成区内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松散层的研究程度较低是认识古河道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邻近水域至今还未建立完整的岩石地层单位,且与陆域的沉积环境没有进行过系统对比。所以,开展海域和陆域沉积环境对比研究,调查海域内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河道分布对寻找海域深部的淡水资源,满足海域工程实施后的淡水资源需求具有重要意义。3.4 岸滩和航道冲淤

冲淤变化直接影响到河口资源的保护和岸滩资

图4 早更新世古河道的海域展布推断图(据陆志坚,

1989)

Fig .4 Possible l ocati on of palaeo -channel of early Pleis 2

t ocene,in adjacent sea (Lu zhijian,1989)

源的利用。所以,区内冲淤变化历来是研究学者较多的一个课题,也是越来越受关注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影响冲淤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入海泥沙量和水动力条件。河流泥沙量的减少不仅会带来淤涨速率的变化,同时能够导致冲淤性质的改变(Yang S L,2003;Syvitski J P M ,2005)。据长江(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长江的年平均输沙量从1965年(5.31亿吨)以来呈现减少的特征,尤其是三峡大坝蓄水以后(图5)。近十年来,长江口门外水下三角洲由淤积为主(1995-2000年)转变为冲刷为主(2003-2005年),

浅滩淤积速率已经降低,口门以外区域的整体淤积速率由6.4c m /a 变为-3.8c m /a 。两时段的剖面冲淤变化呈现出由前期的向海淤积转化为上淤下冲的特征(李鹏,2007)。杭州湾海床由年淤积0.04m 转变为年冲刷0.07-0.14m (茅志昌,2008)。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上海地区到2050年相对海平面将上升50-70c m,泥沙量减少的同时,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水动力相对增强,将进一步加强区内的冲刷作用。

以上表明,区内的冲淤变化正发生新的变化。现有研究多是通过历史时段内水底地形的平均变化来计算过去淤积量的变化。这明显不能满足对区内正在发生的冲淤动态变化的认识,开展动态监测才能获得局部现在冲淤的动态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3.5 主要地质灾害

(1)浅层气

长江、杭州湾沿岸以及自岸滩至25m 水深线,

?

02?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总第108期 

图5 近50年长江(大通站)历年年平均输沙量变化趋势

Fig.5 Variati on of average sedi m ent trans port of Yangtze R iver,in the past50years

往东至35m水深线的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沉积区内,广泛分布有浅层气。埋藏多在100m以内,最浅不足10余米。这些浅层气多不具有开发价值。当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如插桩、钻探等)气体释放,能引起地基塌陷,海底建筑破坏。当钻探钻遇,会引起井喷、燃烧,造成火灾。

(2)冲刷槽和水下滑坡

长江口海域冲刷槽沟较发育,但大多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槽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北部、舟山群岛岛屿之间。滑坡主要分布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段,如长江三角洲前缘斜坡带,近岸水下岸坡带,冲刷槽两侧(如杭州湾金山卫一带),以及长江河口南支水域的白茆沙、新浏河沙、南沙头、下扁担沙的部分地段。

(3)潮流沙脊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于启东嘴东侧的苏北浅滩南端,长江口东南的水下三角洲外缘。苏北浅滩以*港为中心;长江口东南的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古长江口。口门地区的北港潮流脊也类似该成因,但相比较2006年,目前发生了较大的冲刷。这些泥沙的群体运动和沙脊的迁移给海底工程带来很大威胁。且地形起伏较大,不利海底管道的铺设及海洋工程施工。

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展望

资料收集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综合采用“3S”、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海底取样、测试分析等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进行区内的综合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遵循以浅部松散层为主兼顾深层,点线面结合的基本调查原则,分期分阶段开展以新构造运动特征、环境与灾害调查为重点的地形地貌调查、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从海水到基岩的三维立体结构调查。

4.1 调查的主要思路和路线

(1)综合利用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开展调查

充分利用“3S”技术。收集不同时间段和类型的遥感影像资料,尤其是调查实施期间的数据。结合GI S,综合分析调查资料,研究近岸水域地形地貌特点、海岸类型、海岸线变化、滩涂演变、航道变迁、海水盐度分布、海水悬移质、海流及波浪状况等。整理区内资料,建立海域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野外调查统一采用载波相位广域差分实动态测量(DGPS RTK)导航定位技术,保证野外数据定位精度。

综合物探技术以多波束测深、高分辨率的浅层剖面探测、旁侧声纳扫描、多道地震勘查、船载重力测量、船载磁力测量等连续走航系统方法为主。在周期性监测中采用海流观测等定点观测系统。其中要加强仪器探测精度的选择。

表层样和柱状样主要采用抓斗采样器、振动活塞取样器等取样设备进行定点站位采取。钻探技术采用岩芯管内衬P VC管技术。其中要加强对岩心采取率和采取深度的控制。

综合采用原位测试技术、室内测试分析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原位测试技术主要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等手段。室内分析主要包括常规土工试验、化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年代测定、粒度分析、碳氮同位素和古地磁等内容。

(2)点线面结合,突出重点,调查和研究并重

采用固定站位取样、地球物理测线探测、遥感技术分析、水底地形分析等点线面相结合的路线开展调查和研究。野外加强对水下地形起伏较大的前缘斜坡区、面积较大的浅滩区、活动砂体周缘的调查。深度上以上更新统以浅为主,兼顾深层。方法上调查和研究并重,以物探为主,加强“3S”和测试分析技术应用。内容上加强以新构造活动特征、地质灾害调查、沉积环境演化的调查和研究。

(3)综合地质调查和专项地质调查相结合

区域上进行1:25-1:10万松散层地层结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地质调查的同时,开展1:5万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在工程建设分布区和冲刷槽比较发育区域,进行1:1万的详细调查,探明地质

?

1

2

?

 2008年第4期 谢建磊等: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及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为海

洋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4)加强周期性监测和重复观测,构建区域海洋地质环境监测网

采取定点、定期监测进行冲淤、地质灾害等地质问题的变化规律研究。针对水底地形冲淤变化剧烈、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和重点工程分布区,每年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进行两次周期性观测。主要包括泥沙、海流、水底地形、底质物类型、风浪和含盐度、温度等测量,为沉积动力学、环境、灾害地质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长期监测及重复观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区域海洋地质环境监测网。结合开发建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5)加强合作和交流,建立资料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加强与已在区内开展工作的单位的沟通,互通有无,优劣互补,资料综合利用,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4.1 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调查

通过多波束测深和旁侧声纳扫描等技术查明水域内水下地形变化特征、底质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尤其是长江口活动砂体周缘和古长江口、东海大桥等重点工程沿线。通过2S 技术和历史水底地形分析,调查和研究区内历史上的冲淤变化特征。通过定期监测调查现阶段的地形冲淤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开展冲淤变化的预测。编制区内的地形地貌图。

(2)基础地质调查开展1:50000区域的船载重力和磁力测量,结合多道地震探测等技术,调查和研究水域基岩的埋深、地层分布、岩浆岩、断裂体系特征、盆地构造、深部构造等主要内容。其中在长江口、南黄海主要的地震群分布区和杭州湾地区,实施大比例尺密网度的地震勘查,查明断裂体系特征,研究区内主要基岩深大断裂的规模、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地震的发震机制和区域稳定性。编制系列基础地质图件。

开展中比例尺的表层沉积物调查,查明其沉积物类型、空间分布、及其物质来源,进行沉积环境特征的研究。通过浅地层测量、钻探、表层沉积物等技术调查区内砂源地的分布状况,为砂源地的保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编制砂源地分布图。以钻探、浅地层测量、浅地震、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以全新

统以浅的三角洲沉积为重点内容、兼顾深部地层的调查,查清区内松散层的岩石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开展陆域和海域沉积环境对比研究。

(3)工程地质调查

采取一孔多用和原位测试技术等获取区内不同沉积区内浅部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了解工程地质层区域上的分布情况。综合地形地貌、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导致的不稳定性、海洋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和评价,划分工程地质区,提出工程建设布局和防灾的建议,为沿海港口码头建设,河道治理和各种海底工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编制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图等系列图件。

(4)地质环境调查

利用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钻探、区域重力和磁力等技术手段,全面了解浅地层纵向结构、新构造运动类型与特征、活动断裂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以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增长区、重点工程区、近岸地带为重点,通过定时、定点周期性监测,调查现阶段水底地形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环境地质评价。通过表层沉积物的化学全分析等方法,调查底质沉积物的物质组分、化学成分、水动力条件等内容,依据沉积物污染物质评价标准对表层沉积物有害因子进行评价。编制系列地球化学图件。

以水下地形变化较复杂地区、重点工程区、近岸地带为重要区域,采用多波束测深、旁侧声纳扫描、浅层地震和浅地层测量调查古河道、滑坡、冲刷槽等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圈定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区及影响范围、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和分区图。

5 结语

开展上海市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调查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必然要求。在基础地质、地质灾害、地形冲淤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综合环境地质调查对上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兼顾全域,针对局部特定地质问题选择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地质调查和专项地质调查,是基本的调查思路;但该调查同时面临着经费投入、施工条件复杂

?

22?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总第108期 

等现实条件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宋伟建.长江口海域地质灾害研究.上海地质,2005,

(95):10-15.

[2]李祥根.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396.

[3]黄慧珍,唐保根,杨文达,等.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4]张文佑,等.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胥颐,刘建华,郝天珧,等.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区岩石层

地幔的P 波速度结构与构造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6,

49(4):1053-1061.

[6]李起彤,毛正毅.江山一绍兴断裂带在杭州湾延伸的探

讨.地质科学,1986,(3):211-216.

[7]梁瑞才,郑彦鹏.东海北部虎皮礁邻近海域地磁异常研

究.海洋科学进展,2006,24(2):173-180.

[8]顾澎涛.关于上海地区金山群大地构造属性的思考.上

海地质,2006,(100):10-13.

[9]郑家欣,周积元.苏南地区(包括上海市)新构造运动基

本特征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1986,14(1):123-131.

[10]邱金波,李晓.上海市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1]章振铨,刘昌森,王锋.上海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

系初析.中国地震,2004,20(2):143-151.

[12]火恩杰,章振铨,刘昌森,王锋.长江口海域新生代地层

与断裂活动性初探.中国地震,2003,19(3):206-216.

[13]顾澎涛.有关上海地区地质构造的几点新认识.上海地

质,1993,(47):1-10.

[14]陆志坚.上海市地下淡水含水层的分布及其向海域延

伸的探讨.上海地质,1994,(49):1-11.

[15]陆志坚.从上海地区地下淡水古河道含水层的分布探

讨嵊泗列岛的供水问题.上海地质,1989,(29):23-26.

[16]王振宇.浙江嵊泗海域海底淡水资源初探.上海地质,

2005,(95):16-21.

[17]刘振夏.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海洋地质与第

四纪地质,2000,20(1):9-14.

[18]李鹏,杨世伦,戴仕宝,张文祥.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

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地理学报,2007,62(7):707-716.

[19]茅志昌,郭建强,虞志英,谢世禄.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

分析.海洋工程,2008,26(1):108-113.

[20]Syvitski J P M ,Vor os marty C J,Kettner A J et a1.I m pact

of hu mans on flux of terrestrial sedi m ent t o the gl obal coast 2al ocean .Science,2005,308:376-380.

[21]Yang S L,Belkin IM ,Belkina A I et a1.Delta res ponse t o

decline in sedi m ent supp ly fr om the Yangtze R iver:Evi 2dence of the recent four decades and expectati ons for the next half -century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3,57:689-699.

The Sta te and Prospect of Geolog i ca l Survey i n the

Yangtze R i ver Estuary and Adj acen t Sea area,Shangha i

Xie J ian -leiW ang Han -mei He Zhong -fa L i Xiao L i B ing (Shanghai I nstitute of Geol ogical Survey,Shanghai,200072)

Abstract:More attenti on has been paid t o marine regi onal geol ogical survey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 2

opment of marine geol ogical survey technol ogy als o lays the foundati on of carrying out marine regi onal geol ogical survey .The devel opment of Shanghai s ocial and econom ic requires us t o make a thor ough in 2vestigati on t o geol ogical status of the Yangtze R 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are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key geol ogical p r oble m s and the research shortco m ings on the basis of regi onal geol ogical data clean 2ing up.According t o the devel opment of marine geol ogical survey technol ogy and studies of the survey experiences of other areas,this paper bring up the geol ogical survey p r os pect of this regi on,and advises t o carry out synthetic geol ogical and envir on mental survey adap ting many kinds of technol ogy .A t la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 pecific survey technol ogy and investigati on contents .

Key words:Marine,Research state,Geol ogical p r oble m ,Regi onal geol ogy,Pr os pect

?

32? 2008年第4期 谢建磊等: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中国海流及沿岸流

海水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作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叫海流,通常以流速和流向来描述其特征。中国海的海流,从大的环流系统来看,渤、黄、东海为一环流系统,南海为另一个环流系统。 1.渤、黄、东海的海流 渤、黄、东海的海流,总的来看有两大流系——外海流系及沿岸流系。两大流系的消长构成了渤、黄、东海的环流,如图13所示。 外海流系由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及黄海暖流组成,因它给本海区带来高温、高盐的大洋水,故有外海流系之称。 沿岸流系由江河入海的径流、春季融冰以及盛行季风所产生的风海流等组成。流动范围主要在中国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 外海流系的主要特征是盐度高,水色清晰,透明度大,流速强,流向稳定,厚度大。沿岸流系则不同,具有低盐,水色浑浊,透明度小,厚度薄(约5~15米)等特色。有的沿岸流的流向、流速,随季风和大陆径 图13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冬、夏季表层流分布 1 黑潮主干, 2 黑潮西分支, 3 对马暖流, 4 台湾暖流, 5 黄海暖流, 6 鲁北沿岸流, 7 西朝鲜沿岸流, 8 浙闽沿岸流, 9 南海季风漂流 流大小而变。 (1)黑潮是太平洋地区最强的海流,因水色深蓝,看起来似黑色而得名。相对于它所流经的海域来讲,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故有黑潮暖流之称。它起源于台湾东南、巴布延群岛以东海域,是北赤道流向北的一个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台湾东岸北上,经苏澳—与那国岛间的水道进入东海;然后沿东海大陆架边缘与大陆坡毗连区域流向东北,至奄美大岛以西约北纬29°、东经128°附近开始分支,主流折向东,经吐噶喇和大隅海峡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沿日本南岸向东北至北纬35°附近。 进入东海的黑潮有若干分支。按传统说法,奄美大岛以西沿九州西岸北上的一支称对马暖流。约在五岛列岛以南又分两股:主流向东北通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西分支又在济州岛南进入南黄海,构成黄海暖流。黑潮主干①在钓鱼岛附近有一小股指向西北,朝浙江近海流动,抵达舟山群岛外折向东,与黄海南伸的冷水混合变性,这支海流叫台湾暖流。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

七年级地理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各小题中均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字母代号填入下表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主要原因是: ①跨纬度最广②跨区域最广③周围被大面积海洋包围④东西距离最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亚洲地势的主要特点是: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东部高,西部低 D.东部低,西部高 3.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 A.阿拉伯半岛 B.印度半岛 C.中南半岛 D.朝鲜半岛 4.目前,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 拉丁美洲 5.日本传统服装是: A.旗袍 B.西服 C.牛仔服 D.和服 6.濒临亚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C.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7.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8.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是: A.亚洲西部 B.亚洲中部 C.亚洲东部 D.亚洲北部 9.下列国家,属于东南亚内陆国的是: A.老挝 B.新加坡 C.马来西亚 D.印度尼西亚 10.人口增长过快导致: A.粮食增长快 B.粮食不足 C.工业发展快 D。环境得到改善 11.现阶段,西亚波斯湾沿岸各国经济发展主要以: A.出口石油为主 B.发展沙漠旅游业 C.开发海洋资源 D.发展农业为主 12.下列河流,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河”的是: A.伏尔加河 B.叶尼塞河 C.鄂比河 D.勒拿河 1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十分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 B.森林面积大 C.纬度高 D.受海洋影响小 14.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是 A.伊尔库茨克 B符拉迪沃斯托克 C.圣彼得堡 D库尔斯克 15.下列地区,地形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特点的是 A.中南半岛 B.日本群岛 C.印度半岛 D.马来群岛 16.下列不是日本主要海外投资对象的是 A.美国 B.南亚 C. 东亚 D.东欧 17.国际上将俄罗斯划分为欧洲国家,原因是 A.大部分领土在欧洲 B.大部分人口、首都、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欧洲 C.居民都是白种人 D.经济发达 18.日本四大岛屿中,面积最大的是

初一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下地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题后括号内。每题选对得2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亚洲第一长河是() A.长江B.黄河C.湄公河D.印度河 2.亚洲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年份冬季风的强弱不同B.不同年份夏季风的强弱不同 C.纬度位置的影响D.地形的影响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大洋洲 4.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A.中国B.印度 C.印度尼西亚D.巴基斯坦 5.下列国家中,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富裕国家的是()A.印度B.巴基斯坦C.日本D.沙特阿拉伯 6.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越南B.泰国C.老挝D.柬埔寨 7.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是() A.泰国B.越南C.缅甸D.柬埔寨 8.中东地区最丰富和最缺乏的自然资源分别是() A.铁矿和石油B.石油和水资源 C.水资源和煤炭D.煤炭和天然气

9.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它的开通沟通了() A.红海和阿拉伯海B.红海和地中海 C.地中海和黑海D.阿拉伯海和黑海 10.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 A.中东地区B.拉丁美洲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D.北部非洲 11.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B.埃塞俄比亚 C.南非D.科特迪瓦 12.下列旅游景点与其所在国家的组合,正确的是() A.埃菲尔铁塔——法国B.凯旋门——英国 C.斗兽场——西班牙D.水城威尼斯——荷兰 13.南极地区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中,最可观的是() A.石油和天然气资源B.天然气和铜矿资源 C.铝土和石油资源D.铁矿和煤炭资源 14.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15.关于日本工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北部 B.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日本海沿岸 C.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国土两端 D.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海洋污染防治

三、海洋污染防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减轻和控制陆上活动和海上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按照陆海兼顾和河海统筹的原则,将陆源污染防治和海上污染防治相结合,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与其沿岸流域、城镇污染防治规划相结合,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面对新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不懈地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制定和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努力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并纳入国家环境保护“九五”和“十五”计划中的的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通过“计划”中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沿海生态农业、沿海生态林业、沿海小流域治理、港口码头的油污染防治、海上溢油应急处理系统的建设以及“禁磷”措施的实施,初步遏止渤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趋势。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沿海其他七省、市、自治区也正在编制本区域的“碧海行动计划”,制定陆源污染物防治和海上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此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赤潮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正在制定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海洋环境容量

研究。为把排污总量控制纳入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的要求,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制订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管理技术路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依据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制定各海域允许排污量的优化分配方案,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使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性管理奠定基础。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中国政府采取一切措施逐步完善沿海工业污染防治措施。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海。四是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直排海企业污染源,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稳定削减。 -----防止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对沿岸海域环境压力加剧。对此,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谢建磊 王寒梅 何中发 李 晓 黎 兵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 要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海域研究现状地质问题区域地质展望 近年来,上海地区区域地质的系统调查主要集中陆域,尤其是通过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为保障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上海市海洋经济和沿江沿海工业的逐渐发展,上海市长江口和邻近海域正逐渐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从区内资料和存在的地质问题来看,上海市及邻近海域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地质调查比较缺乏。从邻海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来看,其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宋伟建,2005)。查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基岩和松散层的地质特征是服务于上海市经济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进行长江口演化变迁研究的基础背景资料。有步骤、针对性、系统地推进邻近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是上海市地质调查部门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认识区内地质工作现状和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内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的工作方向。 1 区域地理和地质概况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了长江口、杭州湾到东部30m水深一带区域,形成了上海211k m的大陆岸线和577k m的岛屿岸线资源。其中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泥砂、中等潮汐强度的三级分汊和四口入海的三角洲河口。以九段沙、横沙浅滩等拦门沙滩顶(口门)为界分为口内和口外地区(图1)。10m水深以浅形成了沙坝(沙洲)、河道相间的地貌格局。 上海处在华北新构造区的南缘(李祥根, 2003),接近与华南新构造区在杭州湾水域的分界处。江绍拼合带和苏北沿岸断裂是区内近岸区两条具新构造区划意义的断裂。水域地震分布比陆域多。长江口崇明东滩南缘、尤其是勿一断陷盆地南缘和勿六断陷盆地南缘分布有三个与上海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震群,在其他地区则零星分布。相比较上海大部分陆域,水域位于现代构造的缓慢沉降区,上新统以浅松散沉积层厚达500m。50-60m 全新统沉积表明这种缓慢沉降持续到现在,表现出新构造期持续的沉降性(黄慧珍,1996)。全新世以来,受河流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退积、进积型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鸡骨礁组、大戢山组、嵊泗组。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工作现状 长江口和杭州湾地区的地质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1981年才开展了系统和多学科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之前的资料和认识少而零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先后在长江河口及邻海地区开展过相关的地质调查和——————————————————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 7 1 ?  2008年第4期 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的分布变化特征-海洋科学

第49集海洋科学集刊No.49 2008年8月STUDIA MARINA SINICA Aug,2008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硅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 潘胜军1,2 沈志良1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 )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由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加重,长江口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和范围逐年加重和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有害赤潮高发区之一,有记录的赤潮事件约1/4发生在这个海区(周名江等,2003),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赤潮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密切相关(Hodgkiss et al,1997)。 巨大的长江径流不断地向河口及邻近水域输送营养盐,成为有机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江入海径流中营养盐含量以硅酸盐为最多,为硅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关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已有不少报道。王方正等(1983)指出在长江口海域中,硅酸盐(SiO3-Si)具有良好的保守性;沈志良(1991)报道长江每年向长江口海区输送222.10万t硅酸盐;王保栋等(2002)根据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长江冲淡水双向扩展的观点。然而,上述调查大多只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且仅限于分析长江口门外及其附近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口门内的报道很少,而口门内的研究能更清楚地说明营养盐的来源及其在河口的转移过程;相对于氮和磷,有关SiO3-Si的调查研究较少。作者对SiO3-Si在长江口内及其邻近海域四个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为更好地了解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参考。 一、调查和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04年2、5、8、11月的4次调查,分别代表冬、春、夏、秋4个季节。在长江口海域设7个断面共40个站位(图1),其中口门内包括35-39号5个站位。利用颠倒采水器根据各站水深采集表、底层以及5、10、20、30水层水样。水样经Whatman GF/F滤膜过滤后加0.3%的氯仿固定,储存于聚乙烯瓶中,立即于低温冰箱内保存。硅酸盐(SiO3-Si)采用硅钼蓝法、硝酸盐(NO3-N)用镉铜还原法、亚硝酸盐(NO2-N)用重氮偶氮法、氨氮(NH4-N)用靛酚蓝法、活性磷酸(PO4-P)用磷钼蓝法测定,各项营养盐利用荷兰制造的SKALAR San微连续流动分析仪进行比色分析。NO3-N、NO2-N、NH4-N之和为总溶解无机氮(DIN)(图1)。 二、结果与讨论 1.平面分布 5月表层SiO3-Si在口门内的平均浓度为75.5μmol/L,最大值为92.2μmol/L(图3)。口门外SiO3-Si浓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图2)向东和东北方向逐渐减小。表层盐度最大值小于31,表明5月调查水域都在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范围之内。一般认为盐度为31的等盐线为长江冲淡水外缘边界,而盐度为34的等盐线为高盐水入侵的主体边界(谷国传等,1994)。底层SiO3-Si浓度以口门内最高,向东和东北方向逐渐减小,平均浓度低于表层。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ZCX3-SW-23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50339040);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资助项目(SX2004-010)。 通讯作者:沈志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E-mail:zlshen@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953432.html,. 作者简介:潘胜军(1982-),男,山东邹平人,硕士。E-mail:panshengjun@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953432.html,; 致谢:盐度、叶绿素a数据分别由张启龙教授、张芳博士提供,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7年10月25日。

初一地理试题及答案.doc

初一地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1.5分,共60分,答案请填在后面的表格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上面积的湖泊是( ) A、里海 B、贝加尔湖 C、死海 D、咸海 2、世界上的内陆国是 A、蒙古 B、阿富汗 C、哈萨克斯坦 D、沙特阿拉伯 3、关于西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死海湖面是陆地表面最低点 B、西亚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以地中海气候为主 D、有世界的沙漠 4、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的地区是( ) A、南亚 B、西亚 C、拉美 D、西欧 5、椰枣是西亚哪个国家的特产 A、阿富汗 B、土耳其 C、伊朗 D、伊拉克 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看作圣城的是( ) A、麦加 B、耶路撒冷 C、麦地那 D、利雅得 7、西亚面积的国家是( ) A、沙特阿拉伯 B、伊朗 C、土耳其 D、伊拉克、 8、关于埃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B、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二长河 C、亚历山大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

D、是世界上出口石油最多的国家 9、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是( ) A、南非 B、赞比亚 C、科特迪瓦 D、几内亚 10、卡拉库姆沙漠分布在( ) A、西亚 B、中亚 C、北非 D、南亚 11、俄罗斯最主要的内河航道是( ) A、伏尔加河 B、勒拿河 C、鄂毕河 D、叶尼寒河 12、下面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是( ) A、鲁尔区 B、巴黎盆地工业区 C、以伦敦为中心的工业区 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13、欧洲和北亚大陆上分布面积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极地气候 14、注入北海的河流是( ) A、塞纳河 B、罗纳河 C、莱茵河 D、泰晤士河 15、下列半岛中纬度的是( ) A、伊比利亚半岛 B、亚平宁半岛 C、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D、巴尔干半岛 16、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罗斯 17、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 A、多瑙河 B、莱茵河 C、塞纳河 D、伏尔加河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分析

生态环境 2006, 15(2): 276-283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953432.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953432.html,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042512031);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05ZZ13) 作者简介:王 芳(1979-),女,硕士,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研究。E-mail: kangjc@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953432.html, 收稿日期:2005-11-08 春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污染研究 王 芳1, 2,康建成2, 1,周尚哲1,郑琰明1, 2,徐韧3,孙瑞文3,吴 涛2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3. 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 200137 摘要:依据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两个航次的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 )相关资料,开发Matlab 计算机数值分析和图形显示技术,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营养盐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海域总体营养盐超标严重;氮、磷污染物的来源主要为径流携带入海,磷还受外海流系高质量浓度磷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污染特征显示,表、底层营养盐均自入海口向外围、由近岸向远岸迅速递减,秋季冲淡水将污染物向外海携带,污染区也相应向外海推移;营养盐结构显示,该区w (N)/w (P)比值最高达到了405,无机氮异常丰富,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存在时空变化。分析得到营养盐污染特征与长江河口锋位置及冲淡水流向的关系密切,可以考虑由长江河口锋位置及冲淡水流向来确定污染物的聚集位置和扩展方向。 关键词:长江口;海洋环境;营养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2-0276-08 海洋环境的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1]。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质量浓度是东海甚至中国沿海最高的海域之一[2]。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外浅海区和杭州湾北部海域以及部分长江口河段(图1)营养盐质量浓度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春、秋季海域营养 盐污染状况,从时间和空间差异入手,分析营养盐污染物质的来源、海域营养盐的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导致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营养盐结构状况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以及污染物分布与长江河口锋位置和冲淡水流向的关系,为研究海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质量控制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本区属东亚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偏少,形成了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长江、钱塘江、黄埔江等巨大径流挟带丰富的营养盐污染物在研究海域西部汇入。黄海冷水团、黑潮西支流、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等外海流系,以及季节性的苏北沿岸流、闽浙沿岸流等低盐、 高营养盐的沿岸流系[3] 影响海域东部。这里是河流与海洋两种不同体系之间的 “界面”,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由河流带来的含高营养盐的冲淡水向外海扩展,在冲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形成锋区[4],锋区作为一个动力屏障,阻挡了溶解物质等的向外扩散,形成了营养盐污染物的辐聚区。在本区出现的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与之关系密切[3, 5-8]。 1 研究区营养盐污染背景状况 本文中的营养盐污染物主要讨论氮和磷。氮和磷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超标程度排首位,是本区最主要的污染物,其中可溶无机氮和总磷已达严重 污染程度,总氮和活性磷酸盐达重污染程度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质量浓度多年 ①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2000. 图1 1998年研究区及测点位置:o 春季测点;+秋季测点 Fig. 1 The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stations in 1998: o stations in spring; + stations in autumn

七年级下册地理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试卷及答案【篇一:七年级下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txt>一.选择题(共4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题 后括号内。每题选对得2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亚洲第一长河是() a.长江b.黄河 c.湄公河 d.印度河 2.亚洲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年份冬季风的强弱不同b.不同年份夏季风的强弱不同 c.纬度位置的影响 d.地形的影响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4.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印度尼西亚d.巴基斯坦 5.下列国家中,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富裕国家的是 a.印度b.巴基斯坦c.日本d.沙特阿拉伯 6.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越南b.泰国 c.老挝d.柬埔寨 7.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是() a.泰国b.越南 c.缅甸d.柬埔寨 8.中东地区最丰富和最缺乏的自然资源分别是() a.铁矿和石油b.石油和水资源 c.水资源和煤炭d.煤炭和天然气 9.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它的开通沟通了() a.红海和阿拉伯海 b.红海和地中海 c.地中海和黑海d.阿拉伯海和黑海 10.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 a.中东地区 b.拉丁美洲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北部非洲 11.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 b.埃塞俄比亚 )(

c.南非 d.科特迪瓦 12.下列旅游景点与其所在国家的组合,正确的是() a.埃菲尔铁塔——法国 b.凯旋门——英国 c.斗兽场——西班牙 d.水城威尼斯——荷兰 13.南极地区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中,最可观的是() a.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b.天然气和铜矿资源 c.铝土和石油资源 d.铁矿和煤炭资源 14.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15.关于日本工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北部 b.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日本海沿岸 c.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国土两端 d.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16.关于俄罗斯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平原面积广大 c.平原、高原面积广大 d.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17.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中在() a.欧洲部分 b.亚洲部分c.乌拉尔山区 d.西西伯利亚平原 18.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莫斯科工业区b.圣彼得堡工业区 c.乌拉尔工业区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19.澳大利亚出口的农牧产品主要有() a.大豆、小麦、羊毛 b.羊毛、牛肉、小麦 c.棉花、小麦、牛肉 d.大豆、小麦、牛肉 20.澳大利亚出口的矿产品中,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是() a.铝土和金刚石b.煤炭和铁矿石 c.铁矿石和锰矿d.石油和天然气 二.填空题(共10分) 21.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 线是 。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问题

孙松等:全球变化下动荡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 2010-03-10 08:44:58 来源:科学时报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其服务功能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战略。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谋略。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多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近海生态系统已成为国家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核心区域。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已成为我国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沿海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海也同时面临着全球变化多重压力的严峻考验,沿海经济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危害严重 近50多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胁迫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生态灾害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不断增加,除有害赤潮外,水母灾害也非常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海暴发的水母并不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海蜇(水母的一种),而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水母灾害严重危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自2007年开始我国近海又多次出现浒苔暴发的现象,浒苔消亡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也给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 在海洋生态灾害中,水母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盲端”地位,很少有生物能够以水母为食,但水母却能够摄食大量的浮游动物,与鱼类进行食物上的竞争;不仅如此,水母还能够通过身体的刺细胞系统,杀死大部分它们所碰触到的小型生物,包括鱼类的卵和幼体,导致海水中其它生物的大量死亡。 由于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旦水母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导生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将会从以硅藻—甲壳类浮游动物—鱼类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以甲藻—原生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水母为主的生态系统。这一转变的后果是对人类至关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亦会受到重创,海水中的毒素、有毒生物和低氧区等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力,给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给食物安全、海洋经济、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后果。

七年级上册地理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检测试题一、选择题(14分) 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大致是( A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各占二分之一 C、海洋占三分之二 D、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2.下列大洲,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 ) A、南极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3.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黑海 5.三面临水,一面邻陆的陆地称为() A、大陆 B、大洲 C、半岛 D、鸟屿 6、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 B、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断裂下沉 C、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板块断裂 D、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张——成为新的海洋 7、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A、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B、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火山、地震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8.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分布在() A、环太平洋地带 B、亚洲内部 C、北冰洋沿岸 D、非洲 9.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中午12点 B、子夜 C、午后2点 D、日出前后 10.“一山有四季”所包含的地理原理是() A、不同纬度气温不同 B、同一纬度的海陆气温不同 C、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D、南方气温比北方的高 11.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多种粮食作物 D、人口大增 12.小莉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还没见过下雪,她的家绝不可能在下列哪个城市。()A、哈尔滨B、广州C、深圳D、海南岛的海口 13.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就是指降雨 B、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 C、降水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14.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的海拔为2158米,当其山麓地带海拔为358米的黄地温度为

初一地理试题及答案参考

初一地理试题及答案参考 判断题 30、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第三比重最大。 ( ) 31、日本的矿产、森林和水力资源都非常贫乏。 ( ) 32、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 ) 33、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 34、目前,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 ( ) 答案 30对, 31错, 32对, 33对, 34错。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一地理试卷判断题解析,同学们都回答的怎么样样。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地理试题等着大家哦。想要了解更多更全的初中地理知识就关注我们的。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简答题) 关于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中简答题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下面的题目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 简答题(每题4分,共8分) 38.指出影响影响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②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 ③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④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39.把下列典型民居与其自然环境特征相连。 民居自然环境特征 ①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A.黄土分布 ②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B.严寒 ③我国云南的傣族竹楼C.炎热,潮湿 ④西亚村庄D.炎热,干旱 答案 38、(4分)1)地形因素2)海陆位置3)纬度位置4)纬度位置

39、(4分)1)-B2)-A3)-C4)-D 相信上面对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简答题的练习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成绩的哦。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填一填) 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试题练习知识,下面是对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的内容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 耐心填一填(每题2分,共20分) 26.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同时还围绕着不停地转动,这是地球的公转。 27.地球经线向东与经线组成的半球称为东半球。 28.世界上七大洲中,面积最大,洲面积最小。 29.板块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30.某地观察站在一天中四次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2℃、14℃、16℃、18℃,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是℃,日较差是℃。 3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3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的场所,聚落一般又分为聚落和城市聚落。 33.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多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 34.一个地方气温的年变化一般用图表示,降水的年变化一般用降水的图表示。 35.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国家)的(城市)举行。 答案: 26、地轴太阳27、西经20°(或20°W)、东经160°(或160°E) 28、亚洲、大洋洲29、火山、地震30、15℃、6℃31、汉语、英语 32、生活、乡村33、200、2034、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35、中国北京

七年级地理期中试卷及答案2017

七年级地理期中试卷及答案201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关于纬线说法,正确的是() A、纬线长度都相等 B、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0o经线又称为()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南北半球分界线 D、东西半球分界线、 3、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的是() A、周期 B、方向 C、围绕的中心 D、产生的地理现象 4、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米,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死海在海平面以下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9244米 B、8444米 C、8852米 D、9044米 5、下列地点既在北半球,又在东半球的是:() A、60ow、60oN B、170oE、60oN C、20oE、20oS D、20o E、20oN 6、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最相吻合的是:() A、赤道附近 B、回归线 C、极圈 D、极点 7、下列行为属于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证据是() A、喜马拉雅山脉中海洋生物化石 B、荷兰的围海大坝 C、我国东海底古河流遗迹 D、台湾海峡多次海陆变迁 8、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 A、29% B、48% C、71% D、9% 9、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直线距离是3厘米,两地实地距离是1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A、1:40 B、四十万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0千米 D、1:4000000 10、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被称为() A、岛屿 B、海峡 C、半岛 D、大陆 11、下列图幅相同的四幅图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1:100000 B、1:1000000 C、1厘米代表实地30千米 D、1:1000 12、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14分) 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大致是()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各占二分之一 C、海洋占三分之二 D、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2.下列大洲,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南极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3.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黑海 5.三面临水,一面邻陆的陆地称为() A、大陆 B、大洲 C、半岛 D、鸟屿 6、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 B、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断裂下沉 C、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板块断裂 D、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张——成为新的海洋 7、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A、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B、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火山、地震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8.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分布在() A、环太平洋地带 B、亚洲内部 C、北冰洋沿岸 D、非洲 9.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中午12点 B、子夜 C、午后2点 D、日出前后 10.“一山有四季”所包含的地理原理是() A、不同纬度气温不同 B、同一纬度的海陆气温不同 C、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D、南方气温比北方的高 11.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多种粮食作物 D、人口大增 12.小莉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还没见过下雪,她的家绝不可能在下列哪个城市。()A、哈尔滨B、广州C、深圳D、海南岛的海口 13.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就是指降雨 B、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 C、降水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2018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一(附答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选择题(请把每小题唯一的正确答案填在表格内,每小题2分,) 1、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转动中心相同 B、转动方向相同,都就是自西向东 C、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变化 D、自转与公转分开单独进行 2、有关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C、陡坡,等高线稀疏 D、缓坡,等高线密集 3、下列有关世界降水量分布的正确叙述就是 A、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流上升冷却,易成云致雨,故降水多 B、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降水多于东部 C、两极地区降水较多 D、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多于沿海 4、地球上最炎热的大陆就是 A、亚欧大陆 B、南美大陆 C、非洲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5、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的主要原因就是 A、位于低纬度 B、位于高纬度 C、海拨高 D、降水丰富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原因就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 C、海陆因素 D、洋流因素 7、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就是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8、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A、人口数量 B、人口增长数量 C、人口密度 D、人口自然增长率 9、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10人,那么这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10‰ B、20‰ C、5‰ D、30‰ 10、下列不属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就是 A、亚洲东部 B、欧洲西部 C、北美洲北部 D、北美洲东南部 1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 A、就业机会增加 B、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七年级地理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试题及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七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班级:考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纬线的特点是 A.纬线和纬线之间能相交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所有纬线都是长度相等的半圆 D.所有的纬线都是相同的圆 2.地球仪上的本初子午线和赤道分别是 °经线和0°纬线°纬线和180°经线 °经线和0°经线°纬线和90°经线 3.把地球划分成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 °和180°组组成的经线图 B.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 C.东经90°和西经90°组成的经线圈 D.东经45°和西经35°组成的经线圈 4.下列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邵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B.漠河冬季漫长,海南岛长夏无冬 C.邵阳各学校冬季下午放学时间比夏季早 D.北京学生比乌鲁木齐学生先看到日出

5.邵阳的圆圆想了解长沙市在中国的位置,她应该查看 A.中国地形图 B.中国政区图 C.湖南省交通图 D.湖南省政区图 6.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交替②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④⑤ 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于2016年2月月8日20:00正式开始,美国的华人观众于当地时 间2月9日7点收看了现场直播。对照地 球 公转示意图(右图),回答7-8题 7.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时,地球运行在 图中的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8.我国观众收看时间与美国当地时间不同,根本原因是 A.地球公转导致的 B.地球自转导致的 C.两地生活习惯不同 D.两地作息制度不同 9.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图书馆与操场间的实地距离为400米,如果绘到图上的距离为20厘米,则采用的比例尺应为 :20000 :200 :2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A处的海拔为

2019七年级地理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平均半径约4万千米 B.赤道周长6371千米 C.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表面积约5.2亿平方千米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本初子午线 D.赤道 3.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的经线圈是:() A.20°E和160°W B.0°和180°经线圈 C.160°E和20°W D.本初子午线 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365天 B.30天 C.半年 D.24小时 5.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在比例尺为1:50万的地图上,图上距离应为:() A.3厘米 B.6厘米 C.30厘米 D.60厘米 6.教室里挂有图幅相同的下列四幅地图,其中比例尺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黑龙江地图 D.哈尔滨地图 7.甲山的海拔2500米,乙山的海拔1000米,两山的相对高度是:() A.1500来 B.3500米 C.1000米 D.500米 8.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的地形是:() A.高原 B.丘陵 C.山地 D.平原 9.全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约是:() A.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B.七分陆地三分海洋 C.四分海洋六分陆地 D.四分陆地七分海洋 10.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亚欧大陆,他们之间以山脉、河流和和湖泊为界。下列事物中不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的是:() A.乌拉尔山 B.里海 C.尼罗河 D.土耳其海峡 11.根据测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其原因是:() A.板块碰撞B.板块张裂C.板块挤压D.板块隆起 12.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对人类活动最为有利的组合是:() A.B.C.D. 13.下列表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C。() A.6 B.0.6 C.10 D.0.8 14.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冰雹B.降雪C.降雨D.大雾 15.在下列现象的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A.多云转睛 B.四季如春 C.暴风骤雨 D.风和日丽 16.一般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纬度因素 D.洋流因素 17.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A.汉语 B.英语 C.俄语 D.阿拉伯语 18.下列民居属于城市建筑风格的是:() A.冰屋 B.窑洞 C.竹楼D高楼大厦 19.国际上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 A.南南合作 B.南南对话 C.南北合作 D.南北对话 20.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