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丹--溪--翁--传--医古文名主编-授学资料
-
36
病案4:辨治子宫下垂病
• 姓名:产妇 性别:女 • 年龄:成 籍贯:不详 • 病名:子宫下垂 • 主症:有物不上如衣裾 • 病因:气血虚,随子下 • 病机:气陷不举 • 治法:补气养血,升阳举陷;内外治结合 • 方药:黄芪当归汤;五倍子汤外洗 • 预后:三年后再育
-
37
释词
• 癞:即疠风、麻风,出《素问·风论》。 因体虚感受暴疠风毒,或接触传染,内 侵血脉而成。初起患处麻木不仁,次成 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 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 足底穿等重症,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 虫。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简明中医词典》)
共六卷,凡二十一门,二百九十七 方。流传甚广,朱丹溪在《局方发 挥》中云:“官府守之以为法,医 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为俗。”
-
17
“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 语本《史记·仓公传》:“故古圣人为之
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 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
– 度量,测量长度和容量的标准; – 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 – 权衡,秤锤和秤杆
• 方药:人参膏、灸气海
• 预后:良好
-
33
病案2:辨治恶寒病
• 周进士 男 成 不详 • 病名:恶寒症 • 主症:恶寒,暑天以棉蒙首 • 脉象:滑而数 • 病因:感风寒误服附子 • 病机:真热假寒 • 治法:辛凉化痰 • 方药:四逆汤加防风通圣散 • 医嘱:淡食养胃,内观养神 • 预后:疽发于背而死
重点词:亹亹、春秋、徇、介特、节 宣、折节、拂衣、浼、卓卓、大方、 利害、风声、源委、毓、一、信、谅、 少。
重点句: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辨证论治
温疟证治(条文4) 病机:里热炽盛,表兼寒邪 症状:身无寒但热,呕吐 里热 骨节疼烦 表寒 治法:白虎加桂枝汤
辨证论治
牡疟证治(条文5) 病机:寒多热少 治法:蜀漆散:祛痰通阳截疟 药味:蜀漆(常山苗):祛痰截疟 云母、龙骨:助阳扶正、镇静安神 服法:临发时服
Hale Waihona Puke 辨证论治疟母的形成与治疗(条文2)
日久,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
形成:疟病 疟母 治疗:鳖甲煎丸:行气化痰,除痰消癥,攻补兼施 药味:鳖甲:软坚散结,散寒除热 大黄,桃仁,蜣螂,蜂窝,鼠妇:活血化瘀 葶苈,石苇,瞿麦,厚朴:行气利水 黄芩,干姜,柴胡,桂枝,半夏:调理寒热 人参,阿胶:补益气血
小结
分类:瘅疟,牡疟,温疟.日久形成疟母 治法:汗,吐,下,温,清,消,针灸,饮食调理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温疟 疟病 瘅疟 牡疟 疟病 疟母
一、成因及治法
条文1
弦数:热,饮食调理 弦迟:寒,温法 弦脉 弦小紧:下法 弦紧:发汗、针灸 浮大:吐法
一、成因及治法
条文3:瘅疟的病机和证候 病机:内外热盛,表里俱热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热盛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 表里俱热 症状:只热不寒,心中烦闷,手足发热,欲 呕,肌肉消损,形体消瘦 治法: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后世补充)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 【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金匮要略方剂表格版
牡蛎汤主之。
3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4
小建中汤方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
5
黄芪建中汤
6
暮蓣丸方
7
酸枣汤方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8
大黄蟅虫丸方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 虫丸主之。
3
蜀漆散方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4
牡蛎汤
5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6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2
风引汤
除热瘫癎。
3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
4
头风摩散方
5
桂枝芍药知母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11
乌头桂枝汤方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精)
• 病机:疟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乃至正气渐虚,疟邪,
(二)瘅 疟
• •
【原文】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 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 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 间,令人消铄肌肉。(3) • 【提要】本条论述瘅疟的病机及证候。
【分 析】
• 病机: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耗伤气阴。
• •
提要: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 分析: 病机:素体阳虚,痰饮阻滞。 素体阳虚 主症 痰饮内伏 饮阻阳郁 疟留阴分 寒多热少 治法:通阳祛痰截疟。 方剂:蜀漆散。
主脉—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风发—清法 脉 象 弦迟—多寒—温法 与 以饮食消息止之 治 相兼脉 弦小紧—邪在里—下法 法 弦紧—邪在表—发汗、针灸 (1) 浮大—邪在上—吐法 疟母—疟病后胁下作癥瘕—鳖甲煎丸(2) 瘅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吐 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3)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4) 牝疟—寒多热少—蜀漆散(5)
• 【提要】本条论述温疟的证治。
【分 析】
• 病机:里热炽盛,表有寒邪。
其脉如平 指温疟脉象和平时常见脉一样,多弦数 主 身无寒但热 内热盛炽 症 骨节疼烦 表邪未解,经脉不畅 时而呕吐 热伤胃气,胃失和降 • 治法:内清里热,外解表邪。 •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
(四)牝 疟
• •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质不同,常与数、迟等脉兼见。 • 治法:偏热者宜清,偏寒者宜温,偏里兼 食滞者宜下,偏表寒者宜发汗、针灸,偏 上者宜化。
疟病主脉、相兼脉、病性(位)与基本治则归纳表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198方条文汇总
栝蒌桂枝汤方组成: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葛根汤方歌诀: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条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大承气汤方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用法: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
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条文: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1)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这;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条第一段)2.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5.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6.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7.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2)★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8.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条第一段)9.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0)11.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13)★疟病脉证并治第四:12.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期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为虐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2)★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恶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1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④时呕:热伤胃气,故时时呕恶。也有人认为 “时呕”是“时渴”之误。
证:寒热往来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 出不畅 头痛 骨节疼烦 口渴(或呕) 舌 红苔黄 脉弦数或洪滑
b/第二种意见认为彼言其“常”,此言其“变”, 不能认为疟病一定脉弦,不弦就不是疟病。临床 脉不弦的也有,如身体壮实之人,初患疟疾,非 发作期和好人一样,其脉平则顺理而通。何况条 文还是讲“如平”,并未强调是平脉。
③身无寒但热
a/《素问》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但热不寒为瘅疟, 条文中以无寒但热为温疟,则热型与瘅疟没有区 别,故有的注家认为“身无寒但热”应为“身先 寒后热”,可参考。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要求】: 1、熟悉疟病的病机与治则。 2、掌握疟病的辨证论治。
【概说】:
本篇专论疟病。疟病包括了“疟疾”,但 其范围远较“疟疾”为广。文中根据不同 的脉证表现,提出了治疗原则,其中对温 疟、牝疟提出了具体方治,并提出疟病日 久不愈可成疟母。
本篇所论述治疗疟病的原则及具体方剂, 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①疟脉自弦:
疟病以寒热往来(高热寒战)发有定时为主证,与少阳病 很相似,而“弦”是少阳的主脉,故云“疟脉自弦”。
参考:陈元犀云“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见证虽各不同, 而少阳脉之真面目,自不可掩。”故后世有“疟不离少阳” 之谓,其脉自然亦不离少阳主脉“弦”也。所以临床上柴 胡和柴胡汤同样是治疟病的主药和主方。但人有个体差异, 病有深浅不同,故临床上单纯弦脉少见,往往以兼脉出现。
《金匮要略》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此篇专门从脉证入手,专论温疟、瘅疟及牡疟三种类型的疟病。
【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译文】老师说:“疟病的脉象自然表现出弦脉,弦而数的多发热,弦而迟的多怕冷。
脉象弦而沉紧的,可以采用攻下法予以治疗,弦而迟的可以用温法治疗,弦而紧的可以用汗法、针灸治疗,脉象浮而大的可以用吐法治疗。
脉象弦数的,是因为外感风邪而发热,可以通过斟酌饮食的方法来治疗。
”【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译文】患上疟病,如果是月初一日发病,则一般经过十五天治疗才能痊愈;如果不能痊愈,再过十五天病也会被完全治愈。
如果一个月后疟病仍然没有痊愈,应当怎样解释呢?老师说:“这是因为疟邪已经在腹中结成痞块,名为疟母,应当立刻予以治疗,可以用鳖甲煎丸治疗。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威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䗪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虫五分,无鼠妇、赤消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译文】老师说:“阴虚津液亏损,但阳邪独亢盛,表现为发高烧,气短,心中烦闷难以化解,手脚发热,想要呕吐,名为瘅疟。
如果只有发热症状而不怕冷,这是因为邪热侵扰内脏,外留于分肉间,这容易让人消烁肌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15)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22~23)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鳖甲煎丸治疗疟母,最佳的服用时间是()
A.食后服
B.空腹服
C.临睡服
D.平旦服
E.顿服
2.胡某,女,51岁,三月前,突发高热寒战,经用西药消炎退烧,寒热减轻,热型转为间日而发,再用中药截疟方药,寒热退尽,惟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近因劳倦,微热又起,胁下痞硬,触诊见肝脾肿大,按之质偏硬,轻度触痛,脉细涩,舌质暗滞,苔薄腻,治疗用()
A.白虎加桂枝汤
B.蜀漆散
C.鳖甲煎丸
D.柴胡疏肝散
E.牡蛎汤
答案:
选择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金匮要略王文杰(1)
名解白汗(09赛)p111百合病P39是因为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致心肺阴虚内热,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可能与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有关。
百脉一宗p39胞门p261胞系了戾(10赛)p270胞阻(13赛)p245半产p245C肠痈p228属于内痈范畴。
是热毒内聚,瘀结肠中,而生痈脓的一种病证。
彻心中愦愦然无奈(08赛)p211疢难p12喘喝p68疮家p25D导引p12蹈其胸上p120癫眩p134跌蹶p234“趺”同“跗”,指足背。
“蹶”,《说文》:僵也,即僵直之意。
指足踝关节以下的足背强直,行走不利,能前不能后的疾病。
肚热p180敦p268短气里急p67多嗔p261E恶露p255F烦冤p52肺痿p78肺痈p78肺胀p86有两种含义。
一指病名,是以咳嗽气喘,胸膈满闷为主症的咳嗽上气病。
二指病机,概括为肺气胀满。
即因素有饮邪,又外邪束表,内外合邪,邪实气闭所致。
风痹p66是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的疾病风湿相搏p30风气p12 p73风强p165 腑肿(09赛)161伏邪p131G肝着p119干忤p12刚痉p26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膏摩p12膈气p204孤阳上出p253谷气不行p114䅽气P123䅽饪p15痼疾p21H寒疝p110《说文》:“疝,腹痛也”,寒疝是一种阴寒内盛的急性腹中疼痛病,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
由于内外寒邪俱盛,寒邪与阳气搏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其典型证候。
寒气不足p165狐(惑)病P45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因溃烂,且多兼有狐疑惑乱精神不安之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近。
缓中补虚p75是虚劳干血的治法,方用大黄虫丸。
峻药丸服,意在缓攻瘀血,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目的,故谓之“缓中补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目的要求】1.熟悉疟病的病机与治则。
2.掌握温疟、牝疟、疟母的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专论疟病。
根据疟病的脉象,提出汗、吐、下、清、温、针、灸、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并按照疟病的脉证,寒热的多少分为瘅疟、温疟、牝疟,同时指出疟疾日久不愈,可以形成疟母。
本篇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疟疾的论述有所发展,为后世论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讲解】│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附方│第1条【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词解】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以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释义】疟为邪搏少阳,脉多弦,但由于病人的体质和发病的原因不同,故疟病往往以兼脉出现。
如热重者多见弦数,寒盛者多见弦迟。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感邪兼夹的不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
如弦小而紧,是病偏于里,多兼有食滞,可酌用下法。
如脉浮而大,是病偏在上,可酌用吐法。
至于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如弦紧是病偏于表,多兼感风寒,可用发汗法,或结合针灸治疗;如弦迟则为里寒,可用温法。
弦而兼数是里热炽盛之象,病属阳邪,故言“风发”,“饮食消息止之”是指以甘寒饮食调理治疗。
【中心思想】本条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第2条【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词解】不差:没有痊愈。
【释义】“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谓疟病经过一定时日,如正气能胜邪气,自然会痊愈。
这说明人与自然相通应,天气变化与疾病的转归有着密切联系,治疗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然而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疟邪则可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
疟母不消,则疟病寒热就很难痊愈,故应“急治”,方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症的方剂,具有调整机体,增进抗病能力,破瘀消痞,杀虫止疟等功能。
方中鳖甲为主药能化症块,除寒热;佐以射干(即乌扇)、桃仁、丹皮、芍药、紫葳、硝、黄祛瘀通滞;协以鼠妇、虫、蜂窝、蜣螂,则消坚杀虫治疟其效更著;葶苈、石苇、瞿麦利水道;柴、桂、夏、朴、芩、姜理气机,调寒热;人参、阿胶,以补气血;灶中灰,主癥瘕坚积;清酒能行药势。
合而成为治疗疟母的主方。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疟母的形成和治法。
【教学参考】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
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
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依痰,结为癥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
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第3条【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名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词解】瘅疟:瘅(dán单),热也,瘅疟是但热不寒的一种疟病,也有认为是温疟的一种。
【释义】“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言其病机。
这里的“阴气”,指津液;“阳气”指热邪。
阴液不足,阳热过盛,所以出现“但热不寒”的症状。
热盛伤气,故少气而烦冤;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故手足热;热伤阴液,胃气上逆,故欲作呕吐。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说明瘅疟病机为内外热盛。
正因为如此,阴液耗伤,令人肌肉消损。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瘅疟的病机和症状。
【教学参考】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夫阴气虚者,阳气必发,发则足以伤气而耗神,故少气烦冤也。
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盛则手足热也,欲呕者,热干胃也。
邪气内藏于心者,瘅为阳邪,心为阳脏,以阳从阳,故邪外舍分肉,而其气则内通心脏也。
消铄肌肉者,肌肉为阴,阳极则阴消也。
”第4条【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释义】首条“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说明了疟病脉象的特点。
此谓“其脉如平”,意指温疟的脉象和平时常见的病脉一样,多见弦数。
身无寒但热,为内热盛。
骨节疼烦,为表寒未解。
时时作呕为热伤胃气,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加桂枝以解表邪。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温疟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 按瘅疟、温疟均属疟病热盛证型,不同的是:瘅疟因表里皆热,故但热无寒,温疟则里虽热而表可兼寒,故应属热多寒少;瘅疟病重,气阴两伤,温疟较轻,挟有表寒,它们在病机、症状上有所不同。
第5条【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释义】牝疟多由素体阳虚,阳气难以外达,或素有痰饮,阳为饮邪所阻;故临床以寒多热少为特征,蜀漆散乃祛痰止疟之剂,方中蜀漆(即常山苗),功能祛痰截疟为主药,配云母、龙骨以助阳扶正,镇逆安神为佐药,浆水和胃,且酸收敛阴,助蜀漆祛痰。
然治疟疗效与服药时间有关,故方后曰:“临发时服”,很有实践意义。
凡服常山、蜀漆一类方剂,必须在未发前一至二小时服药,过早过迟,均难获效。
《素问·刺疟篇》王注谓:“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正气,故曰失时。
”这是用本方治疟疾首应注意的问题。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本条方后所谓:“温疟加蜀漆半分”,有些注家认为,当系“湿疟”之误,张路玉曰:“……蜀漆性专逐湿追痰,稍增半分于本方之中,则可以治太阴湿疟,湿为阴邪,斜纽其阳,亦必多寒少热,故此方尤为符合,旧本金匮方后误作温疟大谬。
详云母、龙骨纯阳之性决非温疟所宜。
以牝为牡,将湿作温,千古未剖之疑团,一旦豁然贯通矣。
”(引自《疟疾专辑》)此说颇有见地,可作参考。
附方(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牝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若吐,则勿更服。
【方解】本方具有化痰截疟散邪之功。
蜀漆配麻黄开阴邪之固闭,配牡蛎咸寒软坚散结消痰;一敛一收,邪去而正不伤;甘草甘缓调和诸药之阴阳,阴阳调和则寒邪自去,疟发自止。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词解】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以致气血虚弱,故称为劳疟。
【方解】《伤寒论》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
疟疾亦往来寒热,邪在半表半里,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去表里之邪。
渴为内热渐重,津液渐伤,故去半夏之辛燥,加栝蒌根之甘寒清热生津解渴。
如久疟不愈,正虚邪实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虽为治疗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疟病,但从方中药物的配伍来说,实为寒热平调的方剂。
方用柴胡为主和解少阳,桂枝、干姜温散寒邪,黄芩、栝蒌根兼清热邪,牡蛎散少阳之结,甘草调和诸药,合为和解少阳,平调阴阳寒热之剂。
【本篇小结】本篇对疟病进行了专门论述。
疟病的脉象为弦,其治以截疟为主。
疟病根据寒热的多少分为三种:一是瘅疟,以但热不寒为特征,因阴津受损,内外皆热引起,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治之;二是温疟,以热多寒少为特征,因热盛津伤,外邪未解引起,可用白虎加桂枝汤治之;三是牝疟,以寒多热少为特征,因素体阳虚,或阳被痰遏引起,可用蜀漆散治之。
另外疟病微寒者可用柴胡桂姜汤治之;若疟有表邪者可用牡蛎汤治之;若疟病热伤津液者,可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之。
疟病久治不愈,可以导致人体正气损伤,痰聚血瘀,形成疟母,宜鳖甲煎丸治之。
本篇所载理论,方药及其服药方法等对当今治热性病均有所启迪。
【复习自测】1.何谓瘅疟、温疟、牝疟?如何治疗?[答案]答:①瘅疟:指只发热而不恶寒之疟疾。
魏念庭:“瘅者火毒也,小儿热结之毒曰瘅,又黄瘅之病亦曰瘅,皆热于里之义也。
”治宜清热生津,后世注家有主张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亦有主张竹叶石膏汤。
②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治疗以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祛邪。
③牝疟:疟多寒者。
多由素体阳虚,阳气难以外达,或素有痰饮,阳气为阴邪所阻而致。
治以祛痰截疟,助阳镇逆。
方用蜀漆散。
2.疟母是怎样形成的?其证治如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