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造假案—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8bfdfff524ccbff12184e8.png)
案例库案例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在中央电视台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儒雅、文静的女性知识分子走上颁奖台,她就是被称为“与神话较量的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
她用区区600字,粉碎了一个股市帝国的神话!为国家挽回的经济和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刘姝威:1980年3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10月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在陈岱孙、厉以宁教授指导下,从事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86年12月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一直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从事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及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刘姝威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意外地卷入了后来震惊全国的“蓝天事件”的。
2001年,她正在潜心写作《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
当时,银广夏、麦科特、红光等一系列虚假会计报表案件,给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相关分析技术识别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整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刘姝威尽可能比较分析更多的案例。
当她在网上搜索到蓝田集团公布的财务报告后,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结果让她十分震惊。
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倍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蓝田,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_1.27亿元。
也就是说“蓝田已经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
”由此,刘姝威得出结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中国蓝田总公司始建于1980年7月,曾经在1998年抗洪救灾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后,斥资2亿元的费用,长时间地插播“野藕汁”、“野莲汁”的广告,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仿佛是中国农业企业的典型,一个以养殖、饮料和旅游为主的企业。
在不到10年间,它就创造了总资产规模增长近10倍,总资产达220亿元的奇迹。
蓝田失败案例研究与分析
![蓝田失败案例研究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d845878762caaedd33d457.png)
事件背景--造假事实 事件背景 造假事实
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 8.3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 资金投向包括:
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 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
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 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Biblioteka 造假分析–6.存货
蓝田股份这几年固定资产的扩张速度比 业绩的增长更快,1998年、1999年、 2000年的固定资产净额增长率分别为 356.65%、274.85%、54.57%。至2000 年底,公司的固定资产达到21.69亿元, 占总资产的76.43%。 换而言之,公司这些年的经营收入和其 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为固定资产。
蓝田失败
案例研究与分析
目录
公司简介 事件背景 造假分析 结论:在审查农业企业过 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蓝田的挽救工作
蓝天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6-2000年,每股收益都在0.60元以上,总资产规模 增长了10倍。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 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 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3、“无氧鱼”的故事 无氧鱼”
造假分析–– 造假分析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857.2万元。2001年 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 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 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 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 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70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 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的疑问,即近18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 要靠现金交易完成。蓝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销售收 入达5.29亿元,难道饮料销售是因市场供不应求而未出现应收账 款吗?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ppt课件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cd2ea2102de2bd97058843.png)
PPT学习交流
3
公司简介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 9696万股的总股本。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全称 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其中,第一大股东 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 ,第二大股 东为农业部,占18.86%,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
7
神话破灭——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
Hale Waihona Puke •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 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 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 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 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她呼吁“应 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 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此 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成蓝2本.田6,6然水亿蓝真产元正田品解发曾开开展向蓝发到田证有财2监0务限0会面0公年纱提司,末出剪。的过短但2蓝三8由田.次3资于8配金亿农链股元业的融,并不资增可。长能前了 3在、《导此金火后两份融索快收蓝1最以内不次账:0田参速入是倍高后2配面资》0证增增,达,0金股资发1监年长长链历到每表会成产1开6,31,年1股0功猛月始0.0而瞿年1收0字,断,增是5%短刘兆裂报元益一减,,文姝玉个的。也轻业,威税文要业即达了绩利弱想绩使到的公猛增实学都 遭 了司涨长者现在遇不虚的。6上假每了可04财10、等财9市股思1%务921务9090时议09,0信压名年.82承息的6年就年公力50,1司月诺特元0必月,瞿.管蓝的1大以8须兆蓝理21日田4玉洪上元走人田年,及员再灾,,股因其被涉继拘嫌任传提者。供保田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57c5692102de2bd960588c2.png)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1 蓝天的绩优神话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bae3fa0647d27284b7351a8.png)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623a13dbcd126fff7050bce.png)
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 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 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4.32亿元。 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 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
蓝田事件始末
刘姝威 在斗争中取胜 她也获得了她该有的殊荣
刘姝威
感动中国 2002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 以个人力量战胜蓝田股份神话
中国财经大学研究员 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 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 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 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 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 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 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 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 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 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 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 经济的发展。
疑点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 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 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 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 况且其帐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 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 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 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 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 巧合吗?
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 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四面 1.偿债能力分析 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 2.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 《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 110 3.现金流量分析 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 4.资产结构分析 5.关联方关系 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 6.收入来源分析 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 田没有撤诉。穷途末路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 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 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 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 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对刘姝威的起诉被 法院驳回。
最新蓝田案例分析资料
![最新蓝田案例分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bd858ae852458fb770b56e8.png)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1. 简介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
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
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
![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4c2d06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7.png)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公司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情况,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案例一: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蓝田股份曾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在资本市场上也一度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丑闻逐渐浮出水面。
蓝田股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严重违反了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等质量特征。
在可靠性方面,蓝田股份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伪造了虚假的财务报表。
其财务数据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
蓝田股份在报表中夸大了水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量,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在相关性方面,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严重脱节,投资者无法依据这些虚假信息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难以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利益受损。
在可比性方面,蓝田股份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使得历史数据无法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众多投资者因轻信虚假信息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对其失去了信心,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另银行等债权人也因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风险而收紧信贷,给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蓝田股份的造假行为也对整个农业行业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市场的诚信环境。
为了防止类似的会计造假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
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违规成本,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课件.ppt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82aef2b9d528ea80c7793a.png)
2)工程及固定资产项目分类混淆
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分界较为模糊,经 常在费用支出的归属上混淆,1999、2000 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 项目帐面金额的现象。
ko
3)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过长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延长,会降低每年应摊的折 旧费用,从而提高早期年度的利润。根据蓝田 2000年报信息,该公司以前年度制定的折旧年限 过长,2000年依据《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大幅 度缩短了一些固定资产的年限,增提了巨额折 旧,致使当期利润比原折旧政策下估算的利润减 少4800万元。值得指出的是《农业企业财务制 度》1993年就开始实行,为何公司当初不依照执 行?以往年度折旧年限过长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 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
公 司的报表中找不到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这 里是否存在着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ko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
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 支 付的现金”栏中看出,2000年度该公司职工 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名职工计, 人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 均收入为185元。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 于员工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 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 言,合于情理吗?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 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 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 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 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
济 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 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 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
ko
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b579e076eeaeaad1f3307e.png)
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分界较为模糊,经 常在费用支出的归属上混淆,1999、2000 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 项目帐面金额的现象。
3固)定固资产定折资旧产年折限延旧长年,限会降过低长每年应摊的折
旧费用,从而提高早期年度的利润。根据蓝田 2000年报信息,该公司以前年度制定的折旧年限 过长,2000年依据《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大幅 度缩短了一些固定资产的年限,增提了巨额折 旧,致使当期利润比原折旧政策下估算的利润减 少4800万元。值得指出的是《农业企业财务制 度》1993年就开始实行,为何公司当初不依照执 行?以往年度折旧年限过长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 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
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 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 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
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 济
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
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
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 难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 例
一、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 (一点)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
蓝田股份(600709)于1996年发行上市,从 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
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
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 了近10倍;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 高的水平,最近98年、99年和00年分别高达 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 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上市公司的最 前列。
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2ac37227284b73f2425017.png)
【疑点重重】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 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 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 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 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 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最先挑破这些破绽的是一个叫刘姝威的女人,她为此获得了由中 央电视台评选的“200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被称为“中国股市的 良心”。2001年10月,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 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它的标题是 《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 金流向情况和偿债能力作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结论是蓝田业绩有虚假 成分,而业绩神话完全依靠银行贷款,20亿贷款蓝田根本无力偿还。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 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 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 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 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 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改为 6696 万股,对公司国家股 、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 1995 年 11 月 6 日至 1996 年 5 月 2 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 证监会当时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 随后,从 1999 年到今年的 3 年间,蓝田股份三度申请配股,均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 准。去年 9 月 21 日,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 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蓝田造假案例
![蓝田造假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3cea6284254b35eefd34e0.png)
八、蓝天股份的启示与银广夏、郑百文等造假上市公司相比,蓝田股份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因为这个假货竟然还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且监管部门难以查到造假的直接证据。
蓝田股份去年10 月上旬公告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而该次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股份,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
据报道,证监会的有关人士承认,虽然证券市场上一直对蓝田股份疑团重重,但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
例如,舆论曾对蓝田股份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及现金流过大提出质疑,而蓝田股份搬出农业问题专家的观点作解释,称农业企业的现金流过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现象。
如今蓝田股份虽被初步揭开利润造假的丑陋面目,但对商业银行和中小投资者似乎一切都已经晚矣。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蓝田案如此滞后地被发现和查处,现行制度又该作何检讨呢(一)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司法介入滞后。
蓝田股份1999 年被查出上市时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涉及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伪造银行账户,以及“压缩”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等违法行为。
对此,蓝田股份只是被警告并罚款100 万元,瞿兆玉也只是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0 万元。
记者在本报1999 年11 月3 日刊登的《蓝田造假怎么罚》一文中指出,“蓝田股份造假的数额之大已属严重的经济犯罪,假若对这种‘包装'行为打击不力的话,必然还会出现‘后继'者” 。
孰料“后继” 者竟然是蓝田股份的高管,在市场对这家公司极其敏感的背景下,利润造假仍无休止地继续。
要知道蓝田股份上市时存在的多项违法行为,早已经触犯《刑法》,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
就说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 万元,按《刑法》第177 条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21ed1c369eae009581bec92.png)
5、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 上午,生态农业被强制停牌, 当天下午全线跌停。
6、3月18日,生态农业股再度 停牌一天,股票简称由生态 农业变为ST生态。
7
7、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6
蓝田事件始末
1、1996年195月96,~在2上0交00所年上,市蓝田在财公务司2数数、项1据9上9上9市年虚一10增直月资,保产证违持监规会行处为罚,责 由着19于神9农6奇年业的公投增司资长用回速发报度股周。募期总集长资资,产金高规投额模任入负从人子债瞿上公兆增市玉司大前罚洪财款的湖1务0万元
其中国家股1828万股,法人股3525.6万股,
向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
3
万股。
公司简介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 9696万股的总股本。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全称 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其中,第一大股东 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 ,第二大股 东为农业部,占18.86%,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 2000年1月5日,公司由沈阳迁至洪湖市瞿家湾镇,
成蓝本2田.6,6水然蓝亿真产田元正品曾发解开向开展发蓝证到有田监2财限0会0务公0提面年司出纱末。,过的但剪三2短由次8蓝.于3配田8农股资亿业金融元不链资,的可。增并能前长 3在、《导此金火后两份融索快收蓝内不次账:了最灾田参速入是2配面1高以资0》增增证00金股资发达后1倍监年长长链表成产到,,会1开6,310功猛每1,始0月历0瞿.0字1断而,,增股年%5短兆裂刘是减,元收,年文姝玉一轻业,。益威税报个要了绩即也利的文想公猛使达弱增业实司涨的遭到长绩现学虚的。遇了6都上者假40财1了不、在等0财9市务2%1可19务每00时990,信压名思9股年2承息年公8就力议05年,1司诺.月必月,的6瞿管特的01蓝须兆蓝理02元大日4.玉人田走8田年以,洪及员1再股因元其被上涉继拘,,嫌任传提者。供保田
蓝田舞弊案例
![蓝田舞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b39f57804d2b160b4ec0a6.png)
寻找最后一张底牌
舆论对蓝田的业绩一直质疑,但都是建立在常理和逻辑的基础之上,包括刘姝威的观点,都缺乏一个最终有说服力的证据。为此,中国证监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1999年以来,3次否决蓝田的配股申请,证监会稽查局在过去的一年里,先后5次进驻蓝田进行彻查,包括其销售渠道的外围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证监会仍然没有公开它的调查结论。证监会稽查局蓝田调查负责人夏志良反复强调:“现在我什么也不能说。”
“这么简单的问题,银行不会发现不了。那么为什么不应该发放的贷款发放出去了?应该停发的贷款停发不了?这就说明一定是有其它的因素在干扰。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瞿兆玉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就拿到国家机密级刊物《金融内参》?如果这个因素不消除的话,保证银行信贷安全是很难的。”刘姝威没有指出是哪些因素在干扰商业游戏的规则,她关心的是怎么才能够制止运用手中的权力干出这种事。“那么对于决策部门来讲,是不了了之,还是要一查到底?如果这个问题不一查到底的话,以后还会这么干;如果这个因素再纵容存在下去的话,银行没法办了,这是很危险的。”
银行曝出贷款黑洞
来自银行界的消息说,蓝田贷款涉及的银行至少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业内人士评论,蓝田巨额贷款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
刘姝威说,各大银行在2001年相继发现贷款风险不可控制,故全面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行动。2002年1月7日,瞿兆玉到一家银行信贷部申请贷款延期遭到拒绝,自那以后,瞿似乎消失了。
刘姝威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1986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在2001年应约写的一本书,叫《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刘姝威说。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开始并没有蓝田。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911f3b03d8ce2f00662354.png)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PPT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3e48f50975f46527d3e1c0.png)
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
业。中国蓝田总公司属下国内独资企业54 家,驻各地经营公司、办事处160多家,国
外独资公司3家。
一、绩优神话及终结
6年
1997年底,蓝田股份在实施 以19393万股为基数新增了两 家全资子公司——洪湖市香 檀河养殖场和中国农业物资 供销总公司。
1997年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份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是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
四、反思与启示
(二)
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发展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问题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 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 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 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 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 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 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 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滑,只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由 此,
四、反思与启示
(三)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行为得逞
如前所述,蓝田的造假丑闻的曝光,不是来自于对蓝田进行常年年报审 计的注册会计师,而是来自于业外人士,这着实让人吃惊。其实,蓝田主要 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造假手法非常简单。注册会计师 只要认真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现蓝田的造假问题,但是,注 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 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 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其执业水平之低,责任意识之弱,令人叹息!由 于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行为,致使许多对其进行贷款的银行受牵连,国 家资财遭受重大损失。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bae3fa0647d27284b7351a8.png)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6-2000年,每股收益都在0.60元以上,总资产规模增 长了10倍。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该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 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 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 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2) 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 (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
案例回放
三大疑点
造假手段
神话坍塌
受到惩罚
三大疑点:
1、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万元, 18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靠现金交易完成, 不太可 能
2、同样是在湖北养鱼,2000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 中称,公司6.5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 元,单亩产值不足1000元,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30倍的 鱼塘养殖业绩,令人怀疑; 3、蓝田股份靠饮料每公斤5.85元的销售额至少实现了3.61 元的利润,利润率为61.71%,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能够实 现这种利润吗?
神话坍塌:
2002月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600709)被强制停牌。当天, 原“蓝田股份”高层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其上市审计机构——沈阳 华伦会计师事务所被吊销证券许可证 2006年7月,蓝田股份(生态农业)证券造假案审结。 1、对公司处以警告并罚款100万元; 对招股说明书含有虚假内容负有直接责任的公司董事赵琰璋、吴惠昌、王焕成 分别处以警告,并各罚款5万元。 2、民事处罚 法院判决被告生态农业公司赔偿原告540多万元。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 的其他8名被告,被法院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蓝田集团总 裁瞿兆玉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提供虚假注册资本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蓝田 股份董事长瞿保田被判合计刑期4年。
5、蓝田股份占用关联巨额资金 蓝田股份长期占用中国蓝田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以2001年中报为例,关联 方其它应付款余额2.22亿元,其中向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借款2,884万元,其 余均为向中国蓝田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借款,仅向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借款就达1.93亿元。 就连1999年因上市造假被处以的行政罚款100万元,也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代为垫付。
根据以上分析,我研究推理: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 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的数据是虚假的。
造假手段:
3、 虚增存货,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蓝田股份几个可疑的会计科目(单位:万元) 1999/12/31 应收账款 存货 其中:在产品 固定资产 1,242 26,614 21,230 131,438 2000/12/31 857 27,394 22,974 214,254 2001/6/30 3,434 44,715 36,483 215,335
蓝田造假案
第四组
目录
1 蓝田大事记
2
案例回放
3
案例启示
4
换位思考——监管人员
神话?
蓝田股份,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证券代码 600709,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在财务 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 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 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 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 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 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做“中国农业第一股”。
造假手段:
蓝田股份的资产结构分析
• • • • • • 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应收款逐年下降,到2000年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和 货币资金构成,到2000年在产品占存货的82%;蓝田股份的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 固定资产逐年上升,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位于“A07渔业”上市公司的同业最低水 平,低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位于“A07渔业”上市公司的 同业最高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 2000蓝田股份的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位于“A07渔业”上市公司的同业最高水平, 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 2000年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位于“A07渔业”上市公司的同业最高水平, 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位于同业最高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 2000年蓝田股份的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位于“C0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同业最 高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2000年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位于“C0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同业最高 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
换位思考
1、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杜绝上市公司舞弊可能。在蓝田公司 上市报表中,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不能得到证实的会计数据。如虚增固定 资产、在建工程和存货价值。以此为反例,应当更加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 信息披露,建立相应制度、责任人和定期披露,细化每一数据来源,做到 数据可溯源。 2、增强审核部门的审核与复核力度。在蓝田事件中,审核部门一而再再 而三地玩忽职守、审核不力,从而让蓝田公司牟取了巨额利益,野心越发 膨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先发现问题并予以披露的竟然是财经大学的研 究学者而非职业审核部门。为了防止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审核部门必须加 强对上市公司业绩报表数据的整理与审核力度,检查有异常,立即成立专 项组进行调查,保证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3、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财务造 假成本低,收益却极为巨大,同时监管惩处力度不足以震慑造假者。例如 南纺股份连续五年利润造假仅仅罚款50万,造假成本低、收益高、处罚少, “圈钱3亿还不一定被罚400万”的诱惑让一些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针 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造假行为,只有足够高 的处罚代价和足够严厉的监管才能防止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牟利的行为。 4、建立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蓝田股份的造假神话最终由一位财经方面 的学者所打破,可见民间的监督力量不容小觑,潜力十分巨大,充分利用 社会力量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营业税 应交税金—增值税
43,510
15 22
22,514
4 28
31,954
10 48
造假手段:
应收账款的疑问前已述及,存货的疑问在于其主要构成是在产品,由于在鱼塘里, 我们根本不清楚其实际的品种、数量和重量;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疑问与存货的疑问 是一样的,蓝田股份主要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都在水里面,谁也搞不清楚水里面有什么。 蓝田股份 2000 年主营收入是 18 亿元, 2001 年上半年是 8 亿元,也就是说每个月收 入是 1.5 亿元,蓝田股份增殖税率是 13%-17% ,营业税率是 5% ,可是它一个月只要提 4 万元的营业税和 28 万元的增殖税,这样的纳税额比一家年收入 5000 万元的企业还少, 而蓝田是 18 亿元,这税是不是交得太少了,还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收入? 4、虚减营业费用,虚增利润 蓝田股份的经营活动与中国蓝田总公司关系密切,该公司董事、原董事长兼总经理 瞿兆玉,同时任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且依据公司的资料显示,中国蓝田总公司为蓝 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控股股东,因此蓝田股份为中国蓝田总 公司的孙公司。
谢谢!
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 《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 为进行了揭露。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 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 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问题包括: (1)蓝田已无力还债
造假手段:
中国蓝田总公司尚为蓝田股份的代销商,其代销数额虽不可观,但作用却惊人。据中 报显示,2001年上半年,中国蓝田总公司代销759.47万元商品,占蓝田股份当期销货的0.93%。 而蓝田股份生产的野藕汁、野莲汁、红心鸭蛋等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 的广告,及公交车、路牌等广告均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支付费用,且公司并没有承诺在未来 支付该广告费用。因此,蓝田股份的营业费用失真,净利润虚增。再者,中国蓝田总公司又 有多大的能力继续负担这笔巨额费用而不需要任何回报?蓝田股份未来的业绩可能面临 缩水。
受到惩治:
启示:
1.股民等要提高对公司相关认知的程度,全方位了解相关信 息,理性投资。蓝田股份的现金业务,武昌鱼的养殖业绩以及 在饮料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利润数字夸张程度之大,可谓漏洞 百出,股民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2.蓝田集团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巨额银行 存款的方式进行操作。因此,在这种程度上,应更多地加强对 银行业的审查和监管力度,防止类似的造假事件的发生。 3.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在此次事件中,法律对公司处以警告并 罚款100万元。相对蓝田所犯下的造假罪行,其处罚相对较弱。 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以警示。 4.注册会计师应当树立起查找舞弊的意识。在审计过程中保持 审慎观点,将财务报表公允表达与查找舞弊并重,将查找舞弊 作为其应尽的职责,其作为中介组织不仅是为上市公司服务, 更是为广大投资者及资本市场服务,是资本市场支撑体系的一 部分,如果失守将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造假手段:
1、上市前递交虚假的申请材料 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 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 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 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 易的事宜。 2、虚增销售收入